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官商之间——简论张謇对近代商业的多维度贡献
时间: 2025-09-29     次数: 1899     作者: 葛志华 徐芹霞

 

官商之间

——简论张謇对近代商业的多维度贡献

 

葛志华   徐芹霞

 

摘要:张謇既是商界领袖,又是经济主官,还有“通官商之邮”的人生抱负。在清末民初那个转型的年代,他带着家国情怀,发挥官、绅、商的综合优势,致力于商政、商法、商会、商学、商德建设,全面构建与优化近代商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成为中国商业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关键词:张謇  多维度贡献

 

引子:谁是商人

“商人”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持续从事商品交易或服务的人。古代中国往往用“士农工商”划分社会职业,“士”居四民之首,“商”为四民之末。“五口通商”以来,伴随着江浙商人的勃兴,经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在“士农工商”的基础上,又新增了社会职业,如投资人、职业经理人、金融家、出版商等;即便同为商人,也有洋行买办、官商、绅商之分,有制造业商人与贸易业商人之别,导致商人的外延不断拓展,内涵日渐丰富,几乎囊括了各种与民生相关的生产经营者,涵盖了整个工商业。据此,民国初年出台的《商人通例》曾明确规定:商人为商业之主体,而商业则包括17大类,诸如买卖业、赁贷业、制造业与加工业、出版业、金融业、担承信托业、作业或劳务之承揽业、保险业、运送业、承揽运送业、牙行业、居间业、代理业等。本文所指的“商人”就沿用这一泛指性概念。

面对救亡图存的时代课题,伴随清末民初“实业救国”的浪潮,中国商人数量日渐增多,影响不断扩大,社会地位明显提高,逐渐成为推动早期现代化的骨干力量。这些商人群体在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对经济社会发展萌生了新期待,对商业发展的内外环境等提出了新要求。

在这个不断壮大的群体中,有一位商人与众不同,不仅以“天子门生”的显赫身份,创建了名噪一时的大生企业集团,成为名闻遐迩的商界领袖;而且还以“通官商之邮”的自我体认与“商部头等顾问”、农林工商总长的高位,顺应时代潮流,致力于商政、商法、商会、商学、商德建设,多维度推动近代商业发展,书写了商业发展的新篇章,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这个人就是张謇。

一、“实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

商政或者说经济政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既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又与民生息息相关。因此,历代王朝都会颁布经济政策,以构建与维护统治秩序,如西周时期的工商食官、西汉王朝的重农抑商、明代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等。在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中国,面对“实业救国”的浪潮与商人群体的诉求,商政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在同时代的社会精英中,张謇既是商人,又是官员,还有“通官商之邮”的人生抱负,对商政的认识更为直接与系统,既有微观的视角,又有宏观的思考;既有局部的考量,又有整体的谋划,成为近代中国商政改革的呐喊者与操盘手。

“实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政治趋于轨道,则百事可为,这既是张謇作为市场主体的深刻体悟,又是作为经济官员的深度思考,更是作为“通官商之邮”社会角色的呐喊。

作为商人,张謇对商政的认识是直接的深刻的,对政府既依赖又抗争,集受益者与受困者于一身。张謇前半生为“士”,蹉跎科场几十年,直至摘取“天子门生”的桂冠。期间,虽从事幕府与讲学,但对商政知之不多。在时代的感召下,在儒家重农抑商的文化传统中,张謇毅然由士入商,无疑是“舍身饲虎”“一意孤行”的壮举,用张謇的话就是“乃决定捐弃所,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但张謇虽有“天子门生”的光环与“实业救国”的抱负,缺乏办实业的要素资源,不依赖官府就寸步难行,更无法实现梦想。他倾力创办的大生纱厂历经五年磨难,几次命悬一线,差点胎死腹中,诚如张謇所述“千磨百折,忍侮饥,首尾五载,幸未终溃。借用山东《中兴煤矿招股章程》的话,就是“本公司虽系商办,全赖官家维持保护”。从张謇从商经历来看,既得到官府的支持与庇护,又受困于官府的商政。大生集团之所以能快速崛起,除了人缘与地缘因素外,封建性的专限权与减免厘税等优惠政策也是十分关键因素。大生纱厂成立之初,便获准在通海一带专办十年的特权。大生纺织公司成立后,则享有“二十年,百里之内,不得有第二厂”的专限权。张謇创办或参与创办的大兴面厂、耀徐玻璃公司均获得专限权。有了专限权这张“护身符”,大生纱厂及相关企业就能得到官府的庇护,可在较少的竞争压力下,独占一方资源,赚取不菲利润。浙江候补道朱畴拟在海门与崇明买地建纱厂,最终被专限权挤走,大生纱厂得以独占江海市场,与方兴未艾的南通土布业融为一体。大生纱厂实收股金44.5万两,投产第二年即盈利12万两,第三年高达15万两。

除了专限权,大生还获得减免税赋的优惠。厘税是商人的沉重负担。江宁藩司所属厘金卡,设在江北各处的共有187处,而通、海两地即有57处,约占三分之一。张謇在日记中曾慨叹:“闻厘捐扰民,为之发指”。经张謇多方奔走争取,大生获得了减免税赋的优惠,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例如,大生纱厂棉纱只需完成正税即可,“通行各省,无关捐之阻”;又如,大兴面厂获免捐税五年,阜生蚕桑公司运蚕到沪“一体免捐”,以三年为限

此外,张謇在处理突发事件、棘手问题时也曾得到官方及时庇护与支持,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如大生纱厂建办之初,不明真相的手工棉纺织业者欲纵火烧厂,督抚立即派兵弹压。通海垦牧公司荡地纠纷也多亏“总督刘坤一主持于上”。清廷商部与地方当局还帮助大生销售产品、解决资金周转等困难。民国年间,江苏都督程德全曾借贷16万元,帮助张謇解决收棉的燃眉之急。

在依赖官府的同时,张謇也多次与政府抗争。他痛陈“中国上下之势太隔,士大夫于商务尤不素究。但有征商之政,而少护商之法,并提出改革商政、振兴商务的办法。论者至谓舍厘捐不可以国,謇谓欲固国必去厘捐张謇把国家发展与商政联系起来。为商民争取合法权益,他不惜与政府官员抗争,如光绪二十一年,张謇为“认捐”一事,与江宁藩司、厘捐总局抗辩,大骂这些官员“刁难”“可恶”“贪昏专狠”。张謇还因通海等地巧立名目征税与地方官交涉,为同仁泰盐业公司的税负、为查抄大有晋公司事件讨回公道。他还为筹建商业银行事指责户部“以银行为梏”的愚蠢行为,将会把实业危险的境地,也会失去商民信任。张謇抱怨营商环境太差,官场积弊严重所谓“通一语须钱也,行一牍须钱也,求一见须钱也。不肖者乐以为用而不肯破,贤者以为无关轻而不肯破“其时謇事实业已十余年,此十余年中,所感觉资本家种种之势。感受办事人种种之痛苦,几于罄竹难书。在批评国内商政的同时,张謇还充分肯定日本的商政。1903年,张謇在《东游日记》中指出,“政者君相事,学者士大夫之事,业者农工商之事。政虚而业实,政因而业果,学兼虚实为用,而通因果为权”“日本士大夫为官,其人志愿,方为官则一意官之事,及为商则一意商之事

丰富的从商经历使张謇认识到商政的重要性,理解了商民的所思所盼,为从政以后改革商政、制订相关政策做了铺垫。张謇一生为官时间不长,但贡献较多。清王朝时期,张謇先后担任翰林院修撰、商部头等顾问(三品衔)、江苏省谘议局议长等职。民国年间,张謇又先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两淮盐政总理、全国水利局总裁等职。2013年,张謇又入熊希龄内阁,出任农林工商总长,主管全国经济工作。在担任总长二年多时间,张謇厚积薄发,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商民关切,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促进工商业发展。比如,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张謇把构建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摆到重要位置,为商业发展创造环境,具体内容为“银行之设置 、币制之改良、关税之协商、厘捐之裁减”。具体办法包括:革新与稳定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国家金融体系,维护民间金融市场;改革不合理的税收制度,包括进出口的海关税收制度和国内商品流通的税收制度,尤其要按照国际惯例,根据国内需求,对外灵活调整关税,对内裁撤厘金,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改革官办企业制度,奖励与补助民营企业,包括资金奖励、保息等;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用“合资”“借贷”“代办”等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又如,张謇还针对不同产业的实际,确立了一批重点产业,包括棉、铁业等,提出了“提倡”“保护”“奖励”“补助”八字原则,并规划了详细的实施方案,所谓“提倡、保护、奖励、补助以生其利,监督、制限以防其害而已

在百废待兴的民国初年,张謇不同于碌碌无为的政客,而是紧紧抓住从政窗口期,牵头制订了改革商政的具体举措,顺应了时代要求,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除了从商、从政的社会职业,张謇还有“通官商之邮”的自我体认。“绅”是张謇的人生底色,“通官商之邮”是张謇的人生抱负。在专制政体内中国上下之势太隔”由来已久,一方面,官府垄断资源,操生杀大权,高居庙堂之上,既需要商民装点门面以振兴商务,也需要商民承担税赋以维持政权运转又听不到商民的心声,不闻民间疾苦,加之官场积弊日深,颐指气使,商民怨气日增;另一方面,商民匍伏于威严的衙门之下,小心翼翼地生产经营,除承担沉重赋税外,还要承受官吏无休止的勒索与欺压,一些商人甚至把与官府打交道视为畏途,希望有一种力量作为官商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用商民的话就是“商管银钱帐项买卖,绅管学习机器教训学徒,官主保护而不侵利权。即有事涉街门,有绅承担,不累商民,无可疑聚”。张謇横跨官、绅、商三界,既有功名,又有人脉,既熟悉政务,又从事商务,是“通官商之邮”的最佳人选。张謇在《厂约》中专门规定了总理(张謇)的职责,即“通官商之情、规便益之利,去妨碍之弊,酌定章程,举措董事,稽察进退,考核功过,等差赏罚”。无论在朝在野,张謇都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批评精神,不遗余力地提出建议,诸如减免税赋、振兴商务、设立商会农会、培养人才、扶持民营经济、厘清政商关系等政策建议,留下了《农工商标本急策》《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答南皮尚书条陈兴商务、改厘捐、开银行、用人才、变风气要旨》《代拟请留各省股款振兴农工商务折》等文稿。张謇主张“商自经营,官为保护,绅通官商之情”“合官绅商民之力”“謇介官商之间,兼官商之任”“下为商苦,上与官磨”。宣统元年,张謇还在《请新内阁发表政见书》中说“謇十四年来,不履朝籍,于人民之心理,社会之情状,知之较悉;深愿居于政府与人民之间,沟通而融合之”1922年,北京民国政府觊觎招商局航产,拟以此押借外债,引起舆论哗然。张謇发挥自身影响力,发表《维持招商局致政府电》,为商民据理力争,维护股东合法权益。在多重压力下,“政府得电后,也就无形的软化下来,没有再蛮干下去”化解了一场危机。

二、“乞灵于法律”

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具强制性、权威性与稳定性。张謇在制定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时,紧紧抓住担任总长的窗口期,牵头制订法律法规,为工商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用张謇的话,就是“乞灵于法律”、“求助于金融”、“致力于奖励”、“注意于税则”

中国近代经济法律法规建设始于清末新政时期。1904年以后,清廷先后颁布了《商律》《公司律》《破产律》等十多部法律。然而,这些法律法规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落后于形势。民国初年,张謇担任农林总长就立即着手经济法规建设,“謇自任事以来,窃见农商行政无法规为之依据,是以商民时有陈请,则准驳俱无所施,官史偶有设施,则宽严莫知所措。故謇尝谓今农商部之责任,首在增订法律,因汲汲焉以编纂法为务。在张謇的主持带动下,制订和修了二十多部法律法规,初步形成的有利于工商业发展法律体系。研读这些法律法规,大致有五点值得肯定:

——张謇对法律法规的认识是深刻的。张謇认为,“法律之用,以积极言,则有诱掖指导之功;以消极言,则有纠正制裁之力“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以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危。此尤其显著者。张謇认为,“法律者,轨道也。入轨道则平坦正直,毕生无倾跌之虞,不入轨道,随意奔,则倾跌立至。自来商业之失败,无不以此。基于这种认识,张謇提出:“故农工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法”

——这些法律法规是相对系统的。张謇主持制订的20多种法律法规,涵盖工商、矿产 、金融、权度、农林、经济社团、利用外资和侨资等方面,内容比较全面,且操作性强,基本形成了近代的商法体系。何为商人、何谓公司、何为商会,以及它们具有何等之权利与义务,以及如何组织设立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经过修订,《商人通例》,由清末的《商律总则》9条增至73条。《公司条例》由清末《商律》67条增至251条。

——这些法律法规较多地体现了工商业者的利益。这些法律较多地吸纳了工商业者的合理建议,规范了政府的行为,体现了工商业者的利益。以《商人通例》为例,该法把商人的范围界定为“商业之主体之人”,推进公司法人化。《公司条例》《公司保息条例》则详细规定了商人的权利与义务等。《矿业条例》不仅在制定时吸收了工商界的建议,而且在公布后又根据工商界的建议进行了修改。

——这些法律法规具有明确的指向。这些法律法规多为初创,但指向一致而明确,那就是推进政府经济管理的法制化、企业与企业家的法人化、竞争的自由化与公平化、融资渠道的社会化与国际化等。比如,这些法律法规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保护与扶持、对企业和企业家法人权利的保护、对企业的经济奖励与补助、对纠纷的裁定都有具体规定。

——这些法律法规的作用较为明显。在制定程序上,既借鉴了外国的先进法治文化,又兼顾了本国的商业习惯和工商界的利益;在价值上,有的填补上相关法律的空白,有的修正了过去的不合理规定,有的完善了法律条文;在功能作用上,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营商环境,促进了工商业发展,还使中国的经济法规跨入现代法律的范畴。

在商政与商法的双重作用下,民国初年的工商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诚如当时的工商业者所言:“民国政府厉行保护奖励之策,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公司、商店、工厂之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一是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而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此时又适逢一战爆发,列强忙于纷争无暇东顾。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迎来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年代”。

三、“今日之先务在商”

商帮与商会都是商人的组织形式,两者虽只是一字之差,但意义有天壤之别,两者的历史背景、组织形式、功能作用等存在时代差异。前者是农业社会地域性商业联盟,具有封闭性,主要依赖血缘、地缘和人情习俗来维系,而后者则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具有开放性,强调规则、契约与法律。商会的出现,使工商业者突破了狭隘的同乡、同业范围,进而整合到区域性的商业共同体中,实现了利益认同的现代化整合,既可在商品经济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又可将商会职能延伸到政治、教育、地方自治、商业人才培养、社会公益等方面,进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

商会是近代中国工商界的社会团体,产生于清末,成熟于民国,是沟通官商的媒介与商人自我管理的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作为商界的头面人物,张謇在设计商会、修订《商会法》、完善商事仲裁制度、主导南通商会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既是中国商会方案的设计者与实践者,又是使之臻于完善的操盘手。

早在1895年,张謇就在代湖广总督张之洞起草的一份奏折中提出建立商务局(会)的建议。1896年,他就提出商会的具体方案,所谓“天下之大本在农,今日之先务在商。不商,则农无输产之功;不会,则商无不校能之地”。张謇在论证商会建设必要性的同时,又设计了商会的职责、功能、组织方式等。其功能在于对外加强与官府的沟通与联系,对内为实业发展提供规划与咨询。就组织形式而言,张謇认为“各行省宜有总会,各府宜有分会”,其职责为“分会有长,长考府辖之县最王之产、最良之产,与风尚之华朴,民俗之勤惰,工作之精,市情之消长,各列为表。度其所宜兴,宜革、宜变之故,斟酌其如何革、如何兴、如何变之法,闻于总会

商人的兴起与商会的建立又对《商会法》提出了要求。清廷曾参照日本的《商业会议所例》,制订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二十六条,这是中国第一部商会法规,但此律太过简单,且明显滞后于民国初年的工商界现状。张謇出任总长后就着手修订《商会法》,制订《修正商会法》《商会法实施细则》。经过修订,《商会法》内容更为完善,规定更为合理。全律共46条,分为总则、组织、职务、选举及任期,会议、解职及处罚、经费、解散与清算、附则等九章,标志着中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商会法》的诞生,奠定了近代中国《商会法》的基本体系和原则。《商会法》特别规定了商会参政权利,诸如“关于工商业法规,凡税法之规定、修改、废止,及与工商业有利害关系等事,(商会)得发表意见于行政官署”。

调解与仲裁商事纠纷是近代商会的重要职责,最早成立的上海商务总会的章程中,规定其宗旨之一为:“维持公益,改正行规,调息纷难,代诉冤抑,以和协商情。”张謇出任工商总长后,会同司法部制定颁布了《商事公断处办事细则》61条,后又出台了《商事公断处章程》,使商事公断处的仲裁工作趋于规范化,限制了随意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仲裁效力。

在设计商会方案与制订法律的同时,张謇兄弟积极推动南通商会建设。1902年,张謇兄弟创办了“南通州商务总会”。1906年,按照清王朝有关规定易名“通崇海商务总会”。后又改为“通崇海泰商务总会”。其职能有联络工商、调查商情、受理商事纠纷、保护工商业者利益等。商会成立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组建商品陈列所、主办南洋观业会南通物产会、创办银行专修学校及商业学校等,被称为“一邑之总枢”。1925年,商会会员不下数万人,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南通商会也因此与上海、南京、苏州总商会并列为清末民初“江苏四总会”。商会的建立与运行为南通早期现代化注入活力,为南通成为“模范县”立下汗马功劳。

四、“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

师徒传承是商帮培养人才的一大法宝。晋商曾就学徒做过非常详细的规定,诸如衣着、谈吐、学习、交易、商德等。工商业兴起后,旧时师徒传承已不能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亟待开设专门的学校,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父教育母实业”是张謇的一贯主张。商学既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实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张謇把商学摆到突出位置,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商学做出了独特贡献。

从理念上说,张謇较早提出了商学思想,所谓“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提出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等主张,丰富了“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

从实践上看,张謇在办好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的同时,又创办一系列工商学校,大力培养专门人才,把教育与工商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早在1902年,张謇就创办了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内附设农科、蚕桑、测绘、土木等等实用技术性学科,后又兴办了各科类型的专门学校,如纺织、农林、银行、渔业、医药等,为工商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

随着工商业发展,人才需求激增。1909年,张謇就通海五属公立中学附设了“银行专修科”及“初等商业学校”。1912年,“初等商业学校”改为“乙种商业学校”,后又易名为“南通甲种商业学校”。学校设商业、簿记、会计、商品四科,除开设必要的文化课程外,还教授簿记、会计学、商品学、珠算、验币、商事要项、商事法规,并组织商业实习。高校毕业生大多到大生集团及所属企业、到相关银行、到长江各口岸工作,成为工商业的骨干人才。

张謇的商业学校与职业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对教育而言,开启了职业教育的先河,以学校教育取代师徒传承,完善了现代教育体系;对地方经济而言,为大生集团的壮大、为地方经济发展供了人才支撑;对商业发展而言,传播了现代商业理念,加快了专门人才培养,促进了教融合。

五、“商业无道德,则社会不能信用”

商业是直接与金钱、利益打交道的经济活动,这对从业者既是诱惑又是考验。因此守法诚信经营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张謇非常重视商德建设,既积极倡导,又身体力行,用言传身教来推进商业道德建设。

从言传来说,张謇一直强调商德的重要性,把商德视作商人的必备条件,所谓“商业无道德,则社会不能信用。虽有知识、技能,无所用之。故知识、技能、与道德相辅,必知识、技能与道德三者全,而后商人之资格具”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人之道德,端赖养成。寻常商业,虽卖贵买贱,皆有计心。而利异损人,必为众弃”

张謇多次抨击商人的不良行为,认为近世商业之所以不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商人之道德,素不讲究,信用堕落,弊窦丛生,破产停业,层见叠出,况银行员日与金钱为缘,更非有优美之道德,不作以恢弘信用,扩张营业“然以不信不义之国人,而冀商业前途之发达,是则大车无䡚,小车无軏之行也”

张謇还积极倡导守法诚信经营。1917年,甲种商业学校建成之际,张謇挥笔题写了“忠信持之以恒,勤俭行之以恕”的校训,勉励商校学生坚守守法诚信经营底线,培养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他在给商校毕业生演讲时告诫学生“当求为人所敬爱,而毋为人所畏忌。设有人任事兢兢唯职分是守,唯信用是图,持之以恒,行之以谨”

在言传的同时,张謇更重视身教。张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大生纱厂的“魁星”牌棉纱,还是面粉、颐生酒业等产品受到消费者的追捧,且质量上乘,既不短斤缺两,更不以次充好,成为守法诚信经营的标杆。早在1915年,大生纱厂的“魁星”牌棉纱产品就获得美国旧金山世博会工业馆金牌奖章,系我国获世博会金奖的第一件棉纺产品。大生集团所属的吕四盐场生产的盐、酿造公司的酒与罐食、女红传习所的绣品等屡获金奖。此外,张謇还依据《商标保护法》的要求,开展商标的设计与保护,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品牌价值,为工商业的诚信守法经营树立榜样。

结束语:一位特殊的商人

明清以来,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历史的天空曾闪烁着一批又一批的商人面孔,如财大气粗的晋商、气势如虹的徽商、不可一世的粤商等。这些商人创造了无数个财富神话,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但囿于时代与个体的双重局限,这些商人大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套用一句诗词,那就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五口通商”以来,伴随上海的开埠与崛起,粤商以变应变,发挥精通“夷务”与外语的优势,或充当洋行买办,或投身洋务运动,或创办近代工商业,实现了华丽又艰难的转身。粤商的转型又带动了江浙商人的勃兴,使之成为拉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支劲旅。

在江浙商人群体中,张謇既与同行如出一辙,又有天壤之别。其可贵之处在于:

——在“官本位”的国度,受时代感召,张謇带着“天子门生”的光环、“实业救国”的抱负、建设“新世界雏形”的宏大理想由“士”入“商”,创建大生集团,几执中国工商界之牛耳,既为当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在“上下之势太隔”的近代中国,张謇以“通官商之邮”的自我体认、“言商仍向儒”的复杂心态,发挥“绅”的优势,协调政商关系,弥合官民矛盾,调解商业纠纷,维护工商业者利益,既缓和了当期社会矛盾,又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佳话。

——在碌碌无为的近代官场,张謇依托“商部头等顾问”、农商总长的有利位置,牵头制订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与法律法规,优化了当期的营商环境,提高了政府管理经济的水平,既为接踵而来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做了必要的铺垫,又为后世以不少启迪。

总之,“绅”是张謇的人生底色,“商”是张謇的社会职业,“官”是张謇在体制内的位置。张謇既是商人,又不单纯逐利;既是官员,又不守旧庸碌;张謇既是名士,又不空言负气,而是发挥官绅商的综合优势,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致力于商政、商法、商会、商学、商德建设,不断优化商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为近代商业发展出多维度贡献,成为商业史上里程碑式人物。

 

注释:

1231112192025272830323337394042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论说演说》,上海辞书出版社(下同),2012年版,第257页,第260页,第550页,14页,第597页,第14页,第14页,第257-259页,第257页,第258页,第258页,第26页,第26页,195页,第202页,第277页,第442页。

418《张謇全集·章程规约告示》,第6页,6

5转引自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第1111页。

613143541《张謇全集·日记》,第215页,565页,第548页,536页,554

717转引自章开沅、田彤著《张謇与近代社会》,第382-383页,398

8、36《张謇全集·艺文杂著》,第582页,346

915162326《张謇全集·公文》,第22页,第257页,第257页,第225347

102122293438《张謇全集·函电》,第28页,100页,92页,438页,160页,1249

24张孝若著《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第274页,上海中华书局,19309月。

31转引自虞和平主编《张謇——中国早起现代化的前驱》,第424-425页。

(作者简介:葛志华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特聘教授;

徐芹霞 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