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弘扬张謇精神 争当服务“三农”排头兵
时间: 2021-10-04     次数: 2829     作者: 赵云生

 

弘扬张謇精神

 

争当服务“三农”排头兵

 

赵云生

 

去年11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通考察,参观了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生平展陈后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张謇是海门的骄傲。他从海门常乐镇一个普通农家走出去,攀登上了科举的最高峰。但他看透腐朽清制,刚踏上仕途,即作出了人生新的抉择——弃官经商,致力于实业救国、教育兴邦,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创办了许多堪称全国第一的事业。

张謇青年时代曾致力于功名,通过科举考场26年漫长而艰难的拼搏,终于摘取了当时读书人的最高桂冠——状元。按照“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传统,一条为官之路已经铺在面前。然而面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民不聊生的现状,张謇毅然走上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他历经坎坷,在南通进行了长达30多年,全方位、系统性的早期现代化实践,最终成就了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涉及工业、农业、交通以及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在内的广大事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使偏处江北一隅、闭塞落后的南通小城,演变成初具近代规模的新型城市,号称“中国近代第一城”,被《密勒氏评论报》(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驻远东记者T.F.密勒19176月在上海创刊的英文周报)称为“地球上的人间天堂”。

张謇成功造就如此伟大的事业,我们作为张謇故里的农业技术干部,应该大力弘扬张謇精神,争当服务三农排头兵,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取得更大的业绩!

一是大力弘扬张謇“强国拯民”的奉献精神

张謇对作出“弃官经商”这一重大人生抉择的动机说得很清楚,他说:“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关于为何创办纱厂,他说:“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可见张謇“弃官办厂”的重要原因不是为个人积累资本,而是为了“强国拯民”,这是他人生的最高追求。

张謇在与友人交谈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的生活……换言之,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大生纱厂获得赢利以后,他将个人从企业所得报酬的极大部分返还于社会,用于家乡兴办教育、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为改善当地社会经济条件服务。张謇在一次演说中谈及慈善事业时说:“以有用之金钱,与其消耗于无谓之酬酢,何如移其款而办公共之事业。……夫养老,慈善事也,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心安一点。”他还将亲朋好友祝贺他六十、七十整寿的宴客费及馈金全部捐献出来,建立了两座都能容纳一百多人的养老院。

我们农技工作者要发扬张謇的“强国拯民”的奉献精神,树立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进步、与农村同发展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把“实现四化、振兴中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是大力弘扬张謇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

张謇辞官开始筹办大生纱厂,一开始就遭到当头一击:启动资金无着落。原先承诺出资的江宁布政使桂嵩庆及盛宣怀等人大都反悔,纱厂建设几度濒于停废。在这种危难情况下,张謇仍坚定意志,多方奔走,上下求告,“白天谈论写信,筹画得手口不停,夜间又苦心焦思,翻来覆去,寝不安枕”。经费窘迫至极点时,张謇竟然靠在上海街头卖字筹措回乡旅费。在荒废海滩围垦植棉时,多次遭遇狂风大潮,特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初三,飓风大作,潮乘风势,高达丈余,跨堤而入,连续五天五夜,堤溃决十分之七,垦区房屋多被冲塌,新围垦田被淹没,公司遭受惨重损失,几乎前功尽弃。面对百年不遇的大灾,公司员工心灰意冷,张謇却异常坚定,勉励同人:“毋馁,以办事人之心血,土夫之肩皮,与海潮相搏战。……毋躁,须十年规模乃粗定,更五年规模备,更五年功效成。”

张謇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上,真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他说:“天下无不可成之事。事之艰难颠沛,对于个人,乃为磨练;对于事业,则为促进。”正是这种精神、品质、胸襟和气魄,鼓舞着张謇在艰难中奋进,在颠沛中磨砺,勇往直前,势不可挡。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振兴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广大农技工作者肩负着重要使命。在这项工作中不要期望一帆风顺,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必须像张謇那样,化挑战为动力,珍惜机遇、迎难而上,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提升素质。

三是大力弘扬张謇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

张謇根据通州的州情、中国的国情和历年海关进口洋纱、洋布的数量及国内棉花生产、棉纺织工业发展状况,决定把创办纱厂作为辞官后从事实业的首选目标。这是他务实作风的具体体现。光绪二十五年(1899),张謇精心筹划的南通大生纱厂终于投产出纱。该厂的建成,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随着业务的发展,原棉供不应求。面对现实,张謇认为,“因念纱厂,工商之事也。不兼事农,本末不备”,必须“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謇办通海团练时,发现通州与海门之交的黄海岸边一望无际的海滩,荒废无人垦治,成为“国之弃土”。于是他决定在那片荒废的海滩上从事垦荒植棉。这是他务实作风的又一体现。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十七年(1901),张謇冒着无路走、无房息、无淡水可喝的艰辛,四次亲至吕四海边,跑遍大片荒滩进行考察。近者步行,远者人力独轮小车代步。来到通海勘察荒地水情时,就乘上农民的牛车,一路观察,一路询问、请教。当时筑海堤的堤线,就是张謇独自在海边巡视时幸遇当地老汉秦凤桥指点而找到的。张謇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能不使后人肃然起敬。张謇在处理海滩地权纠纷中表现出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更令人感动。张謇对当时海滩地权的复杂性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是则此一片荒滩,似多无主,可以任我开垦。然按地求之,有官、有营、有民、有灶,又有坍户、酬户、批户;官又有为民买含糊之地,营又有苏狼纠葛之地,民有违章占买灶业之地,灶有照案未分补给之地,甚至民业错介于兵田之内,海民报地于通界之中。几无一寸无主,亦无一丝不纷,非本地人无由知其披却导窾之处。”张謇面对如此棘手的地权纠纷,通过实地调查,因地因户制宜,逐家逐户处理落实,整整花去八年时间才把这些土地的产权逐个清理收买完毕。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这样评价张謇:“他在没有思考清楚以前决不采取行动,但一经采取行动就决心进行到底。他起步虽然稍嫌迟缓,但每一步都踏在实处,并且有足够的后劲,因此往往得以后来居上。”

搞好乡村建设是我们基层农技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在乡村建设工作中,要像张謇那样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拒细小,是成就大事的重要基石。再大的事情,也都是由一个个小的侧面和细节组成,不肯认真从每个细节做起,不愿意抓好每一件小事,大事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假如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对小事不屑一顾,那整个社会就会越来越浮躁。中央20211号文件指出: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中央文件精神与新时代张謇精神相一致,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央文件精神执行。

四是大力弘扬张謇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张謇说过: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眼光;而办一国事,就要有世界的眼光。他眼观世界风云,立足国情州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了大量具有开创性的壮举。他一生最成功之处,就是创办了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大生实业集团。张謇在兴办大生企业的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主张和奉行对外开放的思想、不断进取拓展的思想、突出社会责任的思想等等,处处体现出他敢为人先的创新发展意识。

张謇一生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指挥开发了我国第一大沿海滩涂,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股份制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他率先实行地方自治,建起了第一个“新新世界”的新农村样板。他前无古人地揭开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模式的序幕,为中国农业近代化奠定了基础。而他在出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1913年至1915年)期间,对中国传统农业进行的开创性改革中,注重多种经营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把机械化应用于大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运作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等举措,则闪耀着农业现代化的光辉。

除此之外,张謇还开创了其他许多堪称“全国第一”的伟大事业。诸如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创办了370多所学校,囊括了师范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个领域,成功构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教育体系。从1906年至1922年的16年间,创办了16家慈善机构,有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济良所、棲流所、贫民工厂等等,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实属史无前例。

现代著名大文豪胡适说得好:张謇“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开拓创新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和保证,离开了开拓创新,不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去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只能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衰败。

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我们农技工作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同样需要传承和发扬张謇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和“登高望远,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确定自己创新目标。根据中央20211号文件精神,重点要在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注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突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等方面多做些文章,争取有所创新突破。

(作者单位:海门张謇研究会)

原载:《张謇研究》2021年第2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