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资料
张謇清末民初创业时期 在通州的四大不朽业绩
时间: 2025-03-08     次数: 747     作者: 杨 松

 

张謇清末民初创业时期

在通州的四大不朽业绩

 

 

 

通州,是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张謇的故乡。他的祖辈亲眷都在这里安居生活;他少年时在这里读书求学,奠定了人生基础;他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在三姓街张氏宗祠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状元及第”的牌匾至今高挂在祠堂里;清末民初,张謇怀揣“建设一新世界雏形”的梦想,辞官回到南通,殚精竭力创办实业,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影响全国,蜚声海外。他在故里通州留下了四大不朽业绩。

1.办学,兴办一大批学校。清末民初,张謇在创办实业的同时,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践行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父教育而母实业”的主张,使南通形成了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受到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高度评价和推崇。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謇在通州的金沙、西亭、石港、四安、兴仁、姜灶、张芝山等地分别创办初等小学校,至民国十一年(1922),全县建成初等小学330多所,高等小学50多所。现在的张謇学校就是张謇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资400银元,在金西(现金新街道)三姓街张氏家庙创办的张氏高等小学,并亲题校训:勤逊,以勉励师生。民国十一年(1922,张謇和三兄张詧赎回了位于现金沙街道南山湖畔的瞿家园祖产,民国十三年(1924·5)建成祠堂,开设学堂,以高祖父张元臣之名命名为元臣小学。金沙的乡贤绅士孙儆、顾鸿闿等紧随张謇,兴办金沙北市小学等多所学校。民国十年(1921),张謇在金沙第十六国民学校演说时赞扬金沙大力办学“在全县之中,可算独一无二的。”他殷切希望“学生要宝贵光阴,竭力的向学以求进步”。他指出,“一个地方上受教育的人多了,那地方上的风俗,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这岂不是金沙之幸福,学校之光誉。”

2.水利,兴办多项水利工程。张謇曾主政全国水利局总裁,他对水利建设有远见卓识,有理论建树,有卓著实绩。《张謇全集》中,关于水利建设的文章有190多篇,堪称水利专家,他对南通乃至全国的水利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当然他也是故乡通州水利建设的一大功臣。查阅民国十年(1921)张謇起草的《南通水利已办工程及未来之计划》一文,详细记述了民国七年(1918)至民国十年(19214年间,南通实施了15项水利工程建设,其中有7项工程在通州境内。如当年新建骑岸镇闸,用银14000余元,以引西亭、四安、石港、骑岸四区之水。近道入遥望闸,而分泄运河之流量。开浚余西区之十甲河。民国六、七两年开浚四安区之王通港,平潮区之丝鱼港、东西捕鱼港、大小李家港、九圩港,余西、余中区之龙游港。投资用银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一项工程,是民国九年八月新建的遥望港九孔大闸,用银139600余元,分泄西亭、骑岸、金沙、余西、余中、余东六区之水,治理水患,造福百姓。至今这些水利设施有的还在发挥作用。

3.交通,开辟水陆交通运输业。张謇认为地方自治,交通尤要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从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筑第一条公路港闸路,到民国十年(1921)在当时的南通县境内修筑了三条干线五条支线公路,共426.5华里。三条干线是:东干线,由县城向东经观水、竞化、三余、余西、三益、吕四区达垦牧区;南干线,由县城向南经小海、张芝山、川港镇至海门县境;北干线,由县城向北经唐家闸、平潮、白蒲区至如皋县境。五条支线是:第一支线,由石港镇经骑岸至侯家油榨接东干线;第二支线,由四扬坝经合兴镇接海门县境;第三支线,由三余镇经中心桥接东干线;第四支线,由吕四经竖河镇接海门县境;第五支线,由河口镇经刘桥至石港镇。在兴建公路的同时,张謇还开辟了航运业,成立大达内河小轮公司、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大中通运公行、达通航业转运公司,使当时的南通县成为全国交通运输业最发达的县。这三条干线五条支线公路至今还在现时的通州境内发挥作用。

交通事业的发展,推进了城乡建设,公路沿线一批集镇由闭塞萧条趋向开放繁荣。金沙早在明清时期成为通东重镇,但主要靠水上运输,上南通城里,第一天晚上乘船,睡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才能到达,办完事情,再乘夜班船,在船上睡一晚,第三天早上才能回金沙。自从第一条公路支线建成,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乘汽车上南通,一天可以往返好几趟。交通便利了,金沙镇街上人气大增,商贾云集,商店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当时就有小小金沙赛扬州的美誉。公路沿线还有一些新的集镇应运而起。如现在的先锋街道,明代是一处荒凉的沙滩,叫三圩头,先民在这里垦荒种植,清代还是一处闭塞落后的穷乡僻壤。民国九年(1920)东干线建成,公路穿越三圩头,这才出现了生机,农产品销路畅通,沿路小餐馆、小旅馆、竹器店、铁匠店、木工店、理发店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逐渐形成了集镇。

4. 农垦,围海造田形成三余区(现在的通州湾)。民国二年(1913),张謇与三兄张詧联合江导岷、徐国安等人发起成立大有晋盐垦公司,集资50万银进行大规模开垦,围圩海堤27余里,垦植面积33万多亩,分成12个垦区,每区划成9土匡,每土匡分成4排,每排分为20土窕,每土窕长80丈,宽18丈,计25亩,每区计768亩。垦区内科学规划,每土窕之间开挖南北走向一丈宽、四尺深的泯沟、每两排或四排之间开挖东西走向二丈五尺宽、五尺深的横河,并造桥建闸。沟河交叉成网,土地方整,涝能排,旱能灌。为垦区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此,三余成为全国有名的产棉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注和表扬。张謇还统筹规划建设三余市政建设,根据三余十字大河的地形,先后建成5座大桥,街道形成“井”字形整体布局,19151921年间,沿街两旁建起172间商铺用房,镇中心建起菜市场,吸引了外地商人陆续进驻开设商铺,镇东南角建了一座小型柴油机发电厂,主要供公司轧花、照明,1917年在镇南创办了三余小学。至今通州湾地区保持着当年垦牧规划形成的格局,为今天通州湾开发建设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世事沧桑,百年巨变。尽管现时通州区划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先贤张謇百年前在通州创造的业绩,永远润泽通州百姓。通州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先贤而骄傲和敬佩。进入新时代,我们就当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弘扬张謇创业精神,开拓创新,勇毅前行,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通州新篇章。

   (作者单位:通州区张謇研究会)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