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中的通燧火柴公司
□ 顾永祥

南通通燧火柴公司是我国早期火柴厂之一,在中国火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通燧火柴公司概况
1. 通燧火柴公司成立经过
1911年前后,日本和德国出产的火柴,几乎控制了整个中国火柴销售市场。火柴为日常生活必需品,而通海所产白杨,可用为制作柴梗的原料。1915年当时一位叫杨德清的商人,曾在南通试办火柴制盒工场,屡败不挠。于是张謇在大生纺织厂获利丰厚之际,于1917年投资2万元支持鼓励杨德清创办了通燧梗片公司。初为盒片梗片生产,为外地火柴生产厂家供应配套产品,1918年末筹备设厂生产,从日本进口火柴制造设备,德国制梗、制盒机各一部,聘请德国技师齐克菲主持工务,在天生港搭棚招工,用本地木料试制盒片。
同时,提高当地白杨干段收购价格,以鼓励种植。并由南通路工处在沿江堤岸两边大量栽植白杨。1919年发行股票(见图1)集股10万元,占地30亩,在天生港创立通燧火柴梗片公司,仍援例申请北洋军阀政府准予专利20年。总理为张詧,经理杨德清。


1919年南通通燧火柴厂股票
2. 公司设备
厂内设备有美制40马力锅炉引擎及60马力火油引擎各一座,梗木机10部,制作机25部,合片机2部,上药机2部。
加工火柴
火柴盒包装现场

加工火柴盒
3. 生产原料
生产原料为杨树柳树,杨树分白、红心杨二种产于本地,上等杨树料采自山东,而松树则于价值低廉时用以代作匣子之用。又兰纸、白封纸、白旦纸作包纸之用。磷、盐酸钾作药料之用。
4. 年需材料及价值
树料洋九角至二元左右,玉色上等梗约需三万七千担。每担运费及干耗费约洋二元左右。特等梗四万二千担,每担约洋一元。三等梗约需三万六千担,每担约洋九角。合片需五万四千担,每担约洋八角。红料约需七万二千元。每箱纸料约四元。药料约十四万余元。磷每百磅值洋八十元。盐酸钾每百磅值洋三十余元。每箱需药料八元五角。
5. 操作程序
上药、折板、装匣、刷边、包封、打包。

药锅在沾火柴头

包装部女工在包装火柴
6. 年产量及价值
生货之长短梗木,每日生产二万五千把,计五十包,价每千把自十元至三十元不等。计各项年量,玉色上等梗六千包,每包售出十六元。特等梗八千四百包,每包十二元。三等梗三千二百包,每包六元六角。短梗八千四百包,每包五元三角。熟货之火柴,每日约出二十箱,每箱六廰,每廰二十包,每包十匣,每匣百根。全年约出一万八千箱,每箱约价洋三十余元。
1938年荣记通燧公司火柴价目表
7. 产品种类
1918年通燧火柴公司生产安全火柴、红头火柴二种。有玉色上等梗、特等梗、三等梗等生货。生产“魁星”“地球”“长江”“童利”“新地球”“星球”“狼山”“吉利”“大吉古钱”牌火柴(见图8)。
1920年南通通燧火柴厂出品有“南通通燧火柴厂阴历节气表火柴”“山塔”“国货”“织女”“童利”“麒麟”“顶上安全”“南通”“香賓”“星球”“狼山”“童利”“高桥”“格言”“鲸波”“龙马”和“快船”牌上等火柴商标。行销苏北各地以及南京、芜湖、安庆一带。


1918年通燧火柴公司生产的火柴


1920年通燧火柴厂生产的火柴
综观这些商标设计,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爱国情。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的通燧商标,如南通、麒麟等商标,上面都标注“请用国货”“挽回利权”“强民富国”等字样,这些口号反映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情怀,传达着张謇决心改变“洋布、洋钉、洋油、洋碱、洋火……”的“去洋”心结,尤其是“南通”的火花商标,无视当局的严查,商标正中有一颗放光芒的五角星。后来由于当局的干预,这个商标不久就被“封”掉了。
二是乡土情。“爱国爱乡”是张謇一以贯之的情结。如狼山、织女等商标,上面是狼山支云塔、广教寺的标记。跟全国名山相比,高仅百米的狼山算不上什么高山,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张謇把大势至菩萨、广教禅寺赫然画在商标上,有助于狼山成为闻名全国的佛教八小名山。南通是张謇精心打造的现代纺织城,火柴厂设计的织女织布的画面印在火柴盒上,体现了张謇构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的匠心。
三是民俗情。火柴本是老百姓须臾不可离开的商品。张謇设计了童利、吉利等富有民间文化味道的商标。童利商标画了春风杨柳,乡村河边,两个儿童欢天喜地捧着一条大鱼,隐喻日子红火,年年有余。吉利商标的底色是喜庆的红色,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饰有流苏的中国结,中国结的两侧是一双对称的悬挂大鱼,象征和美,这些都是喜庆吉利的民俗文化。
8. 销路
1920年在天生港创立“南通通燧火柴厂”,同年在江苏火柴同业联合会9个厂刊发广告,广告名称是:“上海特别市国货运动大会中国国货火柴”,广告以图表列出“下列商标七十二种为江苏全省各火柴厂之出品”,通燧火柴厂名列其中,而且标出几种商标名称:“南通”“龙马”“狼山”“麒麟”“魁星”“快船”。可窥见南通火柴的知名度。

1920年“上海特别市国货运动大会中国国货火柴”广告
9. 工作状况
每日工作10小时,每月休息二日,惟在久雨时,梗木必变色,不能使用,全部工作一概停止。公司有男工250人,女工240余人。其在厂外之糊匣工人约千人。加工费每箱三元,计一月出一千五百箱。梗木之工价每包一元六角,计一月出二千五百包。合片每万套一元二角,计一月可出一千八百万套。
二、通燧火柴厂演变情况
江苏省通燧火柴厂,创建于1917年,初名为“通燧梗片公司”。1918年组建“通燧火柴公司”。1920年在天生港创立“南通通燧火柴厂”。但该厂未能一帆风顺,而是经历曲折,初始就因管理不善,缺乏经验,加之用人失察,采购中发生舞弊贪污行为,开厂没几年,就因资金亏空而倒闭,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无奈以厂房和设备产权转让给了淮海实业银行,之后银行以租赁方式给外省人经营,经多次易主终未能在市场立足而停产。1927年该厂租赁给海门人习鉴清独资经营,更名为“通燧振记火柴厂”,1938年改为“荣记火柴厂”。

小小竹筹见证从“通燧振记火柴厂”
到“荣记火柴厂”的演变史
自从习鉴清接手通燧改组振记之后,潜心经营,通燧厂渐有起色,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不仅畅销苏北市场,而且运销附近邻省。刘鸿生自从1931年起,就对通燧厂产业萌生窥觑之心,意图将其也纳入大中华公司保护营业减少竞争的一揽子计划当中。1933年末,更托付顾昌鼎(张謇当初在海门兴办蚕桑事业及地方自治时,其一直跟随左右)、习鉴清姪女习广渊等代为游说撮合,意图承租。而最终只得到张孝若答复:“通燧昔与产权订得并未规定年限,近来营业虽未见发展,而股东亦无退志,所闻期满当是诋传……后会有期再图机缘……”,刘鸿生不得已只能作罢。
一战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922年之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特别是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开办工厂,占领市场,使我国的民族工业遭受到严重打击。在此种大环境下的通燧厂由于自身经营不善而于1923年宣告破产。

1930年12月30日通燧振记火柴厂
创始人习鉴清入会申请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商见开火柴厂利大,便在大城市纷纷建立火柴厂,产品倾销各地,这无疑是对民族工业的又一打击,加之当时处于日占状态,属战略物资的化工原料时续时断。
抗战胜利后,又改名为“振记火柴厂”。原以为可大展宏图,不想又起内战,国统区法币贬值,使工厂奄奄一息,所幸1949年2月南通解放,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火柴厂立即恢复了生产。1955年8月16日,改名“公私合营南通通燧火柴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1966年改名“南通火柴厂”。1987年复名“通燧火柴厂”。定址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天生港通燧街17号。固定资产原值1200万元,生产能力50万件/年。
三、证章记录通燧火柴厂演变情况
张謇认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明确主张应“尽速讲求商务、工艺,以谋抵制洋货倾销”。张謇为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发展民族工业,于1918年组建的南通“通燧火柴公司”,在中国火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产火柴的生产,火柴慢慢地在近代中国普及开来。通燧火柴厂历经百余年,生产经营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各种证章,成为记录沧桑厂史,佐证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历程的宝贵资料。

1920年通燧火柴厂工人证章

1920年通燧火柴厂女工证章

1920年通燧火柴厂男工证章

南通市通燧振记火柴厂证章

民国南通县通燧火柴厂产业工会证章

50年代公私合营南通通燧火柴厂证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海博物馆)
(原载《张謇研究》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