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资料
岁月留痕:张謇与造桥和尚施艮六
时间: 2024-06-21     次数: 1341     作者: 陶建明

 

岁月留痕:张謇与造桥和尚施艮六

 

陶建明 

 

(来源:江海文化”公众号  2024-06-20)

 

清道光年间,海门出了一个名扬四方的造桥和尚,法名念藏,俗名施艮六。状元张謇十分推崇这位平民慈善家,19197月,特地为他撰写《记造桥和尚》一文以示纪念。

闭关三年出家为僧 

施艮六,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海门厅六匡镇东洪沙。“早年种田,为木工。茹素信佛。既娶妻生子。”“性爱修行。尝以锣代钟。命女击之。以表旦暮焚香之节。”施艮六居住在茅草土屋中,“能供养清彻僧闭关者三年”,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受清彻僧的影响,施艮六剃度出家,“受戒于杭州灵隐寺”。

念藏常出游,岁归省母,见海门境内木质桥梁易毁,遂外出化缘,用化缘所得的钱为家乡造桥。张謇在《记造桥和尚》中写道:和尚出家为僧,受十方供养,尤当有益于人。海门求一事有益于众人;无过于造桥修路,路犹易修,桥则易坏。海门纵窄横长,贯上中下沙不过百二十里,愿孔道尽造石桥,便利行人,为学佛初地。和尚觉得出家人受社会各界供养,发愿要做一件有益于众人的事。这样的事莫过于造桥修路,路易修,桥易坏,所以在海门第一等好事是造桥。

历经艰辛为民造桥 

张謇撰文说,和尚海门六匡镇人,娶妻生子后剃发为僧,并说从六匡镇始,渐次而西造桥。施艮六造的第一座石桥,是在六匡河上。是座3孔石桥,桥面有3节,每节有5根,用15根长4米、宽0.5米、重1.5吨的大石条组成;用10条更长的巨石为桥柱,用4根石条为桥枕,全长10多米,宽近3米。这在当时是境内最早的远近闻名的大石桥。桥成后,桥旁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额。施艮六建造的石桥都是靠化缘所得,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初营一桥,募捐甚难。每至一家,颂佛劝说,无多寡皆受,受则记于册。或时晚主人留宿,刚终夜即床趺坐(盘坐)和尚十分勤快,“诘晨(早晨)黎明起,持帚为主家扫地;或值田作时,觅锄锹为主家治田;早膳后行”“意以力役报餐宿恩也。造桥所需石料,施艮六都是只身徒步到江南光福大焦山等地采购,运回海门建造。途中十分辛苦。平常肩一连褡:一褡置干饼饵,一褡置钱物。途行以步,阻水乃船。饥则就人家以一二文买汤茶,探饼饵而食。至晚,无可宿之家,则投舍。所需费用都是从和尚平时替人诵经的所得中支配,从不用化缘募捐所得来的钱。有一次,施艮六乘船去江南途中,不幸遇到强盗,所携带的钱物均被抢光。对此,和尚没有灰心,继续化缘造桥。从化缘到购买石料,施工监理,到竣工验收,都是和尚一人所为。工成,列款揭榜于通衢,由是获信于人。西路桥竣,则转而东。久之,募益易,成桥益多”“岁再三往返苏杭,尤信于仕宦绅之母妻及于佣媪。六匡河以西的四匡河上的大石桥与六匡河上的石桥同时期建造,桥的规模、形态也相似,是念藏和尚建造的。清光绪《海门厅图志》的《新小沙东小沙永盛沙图》中,四匡河以西,麒麟镇东市的东头匡河(今称大兴河)上,有座麒麟桥。麒麟镇人叫这座石桥为东石桥,也是施艮六出家后,化缘筹得善款于道光二十年(1840)建成的。桥面共3节,每节用3根石条并排,共12根石条组成,长12米,宽2.5米。施艮六造的石桥 ,多见于通沙河北岸的匡河上,通沙河是当时横贯整个海门地区东西走向的大河。清同治年间(1862—1874),施艮六在通沙河与四匡河交汇的十字河口连续建造三条石桥,这些石桥,连结沿河的道路,成为横亘海门的一条驿道,当时百姓称其为官路。海门麒麟镇以西三匡河上的石桥名叫东虹桥,在二匡镇东市梢,三匡河与通沙河交汇的河口北侧。桥名东虹桥三字刻在桥面外侧的石条上,每字外围刻勒一个整圆装饰。桥脚南侧刻有一联:行千百年方便,通亿万人往来。造桥的年代在光绪初年。桥梁坚固美观,结构、外观与麒麟桥基本相同。由东虹桥向西穿过二匡镇,在西市梢的头匡河(今称大洪河)上,有一条石桥,叫西虹桥,与东虹桥是姊妹桥,石桥的建造年代、规模与东虹桥相似。清光绪《海门厅图志》上有记载。海门常乐镇以西一公里许的民灶河以西有两条桥,东八字桥、西八字桥。两条石桥一东一西,形态与走势犹如一撇一捺,组成的字。形似一撇的叫东八字桥,而一捺的则叫西八字桥。两桥犹如一对孪生兄弟,都是念藏和尚的作品。

和尚帮张謇父亲造桥 

太平港以西的川洪河(今称青龙河),与通沙河交汇处的丹凤桥,是连接常乐镇东西两市街道的纽带。这条石桥是张謇父亲张彭年发起募捐兴建的。张謇在文稿中多次提及造桥之事。《柳西草堂日记》1874年初记载:“仲春月初四日五更起,观丁祭。觅少牧,知伊信招父亲,为桥事也。”1875岁末,因“冒藉风波”张家至贫,光绪元年(1875)十二月十六日张謇在日记中写道:“父亲为桥事各款不济,而代垫者已如黄金入橐矣。焦灼异常,无以解忧。” 十二月二十一日,“烟锄来,为父亲张罗桥事”。十二月二十四日又记:“得烟锄海门信,知石桥厘款尚在子虚。”“父亲为桥事各款不济”“桥事各款”亦指多款而非一款。

张謇在《啬翁自订年谱》清光绪元年(1875)十一月的条陈中记载:“叔兄与里中诸友商办下沙赈灾,先君质衣为助,并倡捐建长乐市石桥。”明确指出其父张彭年倡捐建桥。关于张彭年倡捐建桥的结果,张謇在《记造桥和尚》中写道:“清光绪元年,先君子治侨所常乐镇石桥,庀材鸠工,赖和尚赞助之力不少,过往常主吾家……” 和尚非短住亦非偶住,是常住,其时长达数年。而成一桥仅数十日即可。

丹凤桥以北3公里的长安桥,也是施艮六于道光三十年(1850)建筑的,是海门地方的早期石桥。桥面有3节,每节有3根石条并排组成,每根石条长470厘米,宽60厘米,厚25厘米。东西两桥头的石栏杆柱头各有2只石狮子。南桥桩刻联语:长此虹霓环活水,安然车马达康衢。北桥桩刻联语:恬浪锁大河南北,欢声达孔道东西

张謇为和尚造桥写桥联

横跨太平港与通沙河交汇处的指迷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时年海门境内大兴水利,开挖通沙河和太平港,建造了指迷桥。

 

念藏和尚建造的指迷桥

相传太平河畔有个书生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但寒窗十年,屡试不第。一日,书生手捧书卷,思索一个难题,信步走到桥边,仍然不得其解,感觉有点头昏眼花,便在桥头倚栏小憩。迷茫之中,见一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的老道向他走来,授意如此这般破题。书生正要道谢,老道绝尘而去。书生醒来,方知南轲一梦,但梦中意境仍然十分清晰,书生按老道指点,难题果然获解。以后的科举中,书生一路顺风,最后官居四品。一年,书生衣锦还乡,故地重游,感慨万千,联系昔日桥头一梦,书生为桥起名“指迷桥”。

指迷桥前身为木质结构,历尽百年,其间数次修缮。至清同治九年(1870)突发水灾,指迷桥被大水冲垮,断桥达4年之久。现存的指迷桥重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为三孔石板桥,桥桩、桥枕、桥板均为高强花岗岩石料,主桥板四条,两侧辅桥板共八条。主桥板南侧刻有“指迷桥”“大清光绪元年重建”“念藏经造”等字样。桥桩南北两面分别刻有对联“何必慈航来法界,已如宝筏指迷津”“从今歧路无需指,过后行人应不迷。”

张謇在《记造桥和尚》写道:“和尚无他能,见人讷讷,言若不尽意,亦不尽彻通大义”。和尚于此愿无他能,语言迟钝,讲话语不尽意,连家常的经文也不尽能理解。更不会吟诗作赋,所以拜求张謇作联。据《张謇日记》“光绪元年(1875),九月二十七日 叔英来。与馥畴信。写通津桥联”。

度是张謇引用清代诗人赵翼《题王摩诘〈渡水罗汉图〉诗》:“我闻释氏妙变化,宝筏能引迷津断”而作桥联“何必慈航来法界,已如宝筏指迷津”。指迷桥可能初定名为通津桥。意为“通往太平港渡口的桥梁”。仅时隔四日,张謇又记载:“孟冬(十)月二日,雨。写念藏、榛山联”,明确记载了张謇为造桥和尚念藏写联,指的可能就是另一联“从今歧路无需指,过后行人应不迷”。告知世人读书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人要走出“迷茫”,还要靠勤奋好学的道理。

“造桥和尚”之名,传遍大江南北。“石户舟人榷役皆信和尚诚实,以是凡成一桥价平而费省,他人造桥者,亦展转托和尚”“前后数年,成数十桥”。和尚所造之桥,形式基本相同,都是3孔石桥,实用美观。结构严谨,桥堍、桥脚、桥枕、桥面、桥栏之间有榫眼、榫头衔接。这种石桥与其它形式的桥梁相比,用料少,成本低。“成桥凡数十座未费地方一文”(《民国海门县志》)

“然佛言利他者固有所成,不愧和尚名。”然而佛说,凡能做成有利他人事情的,都没有辜负和尚的身份。“念母,营小寺于宅旁,甫成而示寂”(《民国海门县志》),念藏为思念母亲,在住宅旁建了一小寺,建成那天他圆寂了。

 

民国海门县志

张謇十分佩服造桥和尚,在《记造桥和尚》结尾写道:“凡欲自治乡里而谢不能者,可观于和尚已。”张謇在自治南通过程中遇到困难想推却时,想想造桥和尚,与他比比,从而获得力量。张謇把造桥和尚当作自己的标杆与榜样。

 

参考文献:

1. 张謇《记造桥和尚》

2. 施卫国《张謇与常乐指迷桥》

3. 周至硕《平民慈善家 造桥和尚施艮六》

供图:作者

 

作者简介:

陶建明,通州平潮人,1963年10月出生,海军潜艇副团职副政委转业。历任部门长、新闻干事、副政委,公安教导员、党史办副主任等职,现为海门区党史办二级调研员,海门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南通新四军研究会理事。编有《峥嵘岁月,可歌可泣——海门抗战人物剪影》《中共海门地方史》(第一、第二卷)《海门英烈传》《东洲风云》《海门老区发展史》等史志书籍,发表新闻、史志文章500余篇,100余万字。

(编发:胡泓石)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