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资料
南通近代体坛开拓者张謇
时间: 2025-07-02     次数: 477     作者: 周至硕

 

南通近代体坛开拓者张謇

 

周至硕

 

来源:“南通市海门区张謇研究会”公众号

 

 近代中国由于经济贫困落后,国人受鸦片毒害以及对体育的忽视,被帝国主义列强讥讽为“东亚病夫”。张謇深以为辱,为了雪洗国耻,在清末民初的三十年里,他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把体育教育、设施建设、竞技运动纳入南通地方自治的范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为南通后世体育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确立体育地位

   张謇认为“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1]“一国之强,基于教育”[2],国民教育是立国之本。同时,他认识到教育需要大批经费,于是采用“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所至即教育所至”[3]策略发展教育与实业,明确提出“父实业,母教育”[4]的思想。1902年张謇在《师范章程改定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他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5]1904年他在为扶海垞家塾拟定的章程中指出:“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6]他在《扶海垞家塾章程》中制订了这样一份课表(共二十一小时):

上午八点二刻至九点二刻

上午十点一刻至十一点

下午一点二刻至二点

下午二点一刻至三点

下午三点二刻至四点

修身(家庭)

国文(识字半习字半)一

乐歌半

算术一

体操半

修身(一己)

国文(读书)

乐歌半

图画一

体操半

修身(同学)

国文(识字半习字半)

乐歌半

算术一

体操半

修身(家庭) 

国文(读书)   

乐歌半  

图画一  

体操半

修身(一己)

国文(识字半习字半)

乐歌半

算术一

体操半

修身(同学)

国文(读书)

乐歌半

图画一

体操半

   注:上午十一点游戏,下午四点游戏。

由表可见,在扶海垞家塾里,每天有半小时的体操(今称体育)时间。另外每天十一点和下午四点安排游戏。中国到了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度,而在这之前,张謇就摆脱了旧教育制度的桎梏,大胆进行了课程改革,他实在称得上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知先觉”。

诚然,张謇是中国近代最先提出教育必须使学生德智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家之一。中国封建时代的儒学、书院等教育机构没有体育课程设制,而学文与学武分得很清。学武的主要课程为“骑射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吟诗等。中国传统教育提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数千年封建教育形成读书人的“文弱”形象,是忽略体育教育的恶果。张謇把体育列入教育大纲,体现其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在他制订的家塾章程中,把体育列于“三育”之首,说明张謇对学龄儿童的体育教育特别重视。在张謇看来,人的身体是精神的基础和依托,没有健康的体魄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学好知识和本领以报效祖国。

   清末民初的30年里,张謇在南通地方创办的370多所学校,都把体育列为三大教育目标之一,作为必修课程,校校有操场,校校上体育课。张謇的教育理念在江苏乃至全国影响很大,19096月,江苏教育总会举办学校成绩展览会,会上,通州师范校长江谦把张謇给他的手书函件汇印成《教育手牒》展出,《教育手牒》中多处提及关于学校体育事宜。如:“表门外菜园空地一定做外体操场,鄙意筑土墙五尺高,傍墙周围种树,此是今冬明春事。”又:“宋跃翁云,敏之欲於雨中体操场西北面装窗以障风,此与鄙意不合,欲练学生筋骨造于有用,乌可使畏风如冒家郎哉?”可见,张謇在规划建造学校之时必把体育考虑其中,从源头上确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二、建造体育场馆

为了进一步发展南通的体育事业,张謇于1917年在南通城南的段家坝建造南通第一公共体育场,占地约20亩,建有平房作为乒乓球室和工作人员的宿舍。运动项目分球类和器械游戏两大类。球类有网球、篮球、野球、队球和乒乓球等;器械游戏有秋千、木马、平台、浪桥、浪船、滑台、旋板、高梯等。体育场的经费县拨二分之一,还有二分之一由创办人张謇等筹集。公共体育场每天上午9时到下午6时对外开放,任人运动,无贫富老幼男女之分,亦无入场费。每逢星期日、节假日,来体育场锻练的更是济济盈盈,各自为戏。公共体育场的兴建,对南通体育运动的普及和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22年,张謇又在城区与狼山之间兴建南通第二公共体育场,占地40亩,规模是第一公共体育场的两倍。一县之内拥有两个公共体育场,这在当时全国1700多个县中是绝无仅有的,由此足见南通体育在国内所处的位置。

当时南通除了开辟两个体育场外,张謇还在五个公园建设时有机结合体育游戏的设施建设。例如东公园内秋千、木马、平台、转车等游戏运动器具一应俱全;西公园内另辟竞漕船坞和游泳池等水上运动设施,以供水上运动。张謇在《致师范、师附、农、商、医、纺、中、高小各学校》的信中称:“西公园游戏,有游泳、竞漕二种,均与体育有关。游泳池虽已竣工,而气候不适;演习竞漕,则船及太平衣已备,尚可试习。该园特聘教师,可为指导。希择各生之身体健壮者,询问各该家庭,如有自愿学习此技者,尽于本月十六日以前赴公园报名,俾可于纪念会日(九月十八日)分班演习。所有竞漕船非常轻便,太平衣之浮水量亦甚富足,并无危险也……。”信中提及的“竞漕”,是龙船、游艇一类的竞赛运动。张謇对竞漕专门作了原批:“竞漕,日本名词,于字义亦通,故用之。”西公园增辟水上体育运动设施,为南通游泳等水上运动的开展搭建了正规化的平台。张謇为训练培养水上运动员专门发函南通地方高小以上的学校,说明了他对这项运动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南通水上体育运动源远流长,有史久矣。

三、开展体育竞技

南通近代历史上的国民体育竞技是由张謇时代开始的。在张謇提倡学校必须开展体育教育和国民开展体育竞技以前,南通民间的体育运动是龙灯、荡湖船、跳马夫、打莲湘、踩高跷、踢毽子、石担、石锁、拨河、奕棋等一类历史风俗项目,和当时国际体育竞技项目有很大的差别。

南通第一体育场建成后,决定在这里两年召开一届全县中等以上学校运动会。1919年,张謇在公共体育场主持南通第一届中等以上学校运动会,主要的比赛项目是田径与球类。为了扩大运动会的影响,让全社会重视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张謇还发动全县各地学校组织代表队观光。上世纪80年代,常乐镇南郊时年85岁的退休老教师印维伦(原麒麟中学体育教师)回忆这届运动会时介绍说:

1919年,我就读于常乐镇张邵高等小学。这年春季,张謇先生召集南通师范、南通女师、南通中学、南通农校、医校、商校、纺校等学校在公共体育场举办运动会。运动会开幕前几天,校长黄雨臣接到张謇先生的信函,邀请学校组织代表队前往观光。我们学校组成了40余人的代表队,因为我平时喜欢体育运动,所以有幸成为代表队成员,心情万分高兴。运动会召开前一天,我们在黄雨臣、施清穆、陈裕六、施伯昌、徐秀五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扛着校旗,从学校步行至四杨坝,乘坐盐运河班船到南通,下午六时到达目的地,住宿在千佛寺。第二天运动会开幕,南通七所中等学校的学生和观光代表队的学生站在体育场的四周。主席台前是穿着各色运动衣的运动员队伍。八时许,开幕式开始,张謇先生在南通地方官员及社会名流的陪同下来到会场,顿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有数十人组成的军乐队奏乐,先生一行绕场一周,频频向我们招手点头。开幕式非常隆重……

印先生还介绍说,运动会历时三天,比赛除了田径项目以外,还有兵式操比赛,因为张謇先生要求学校的体育课中安排军事训练项目。运动会上的兵式操比赛步伐整齐,技艺精湛,深得好评。印先生说,这次运动会开得很成功,不少运动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观光的学生特别受鼓舞,师生们都说回去后要把学校的体育课上得更好,把体育运动搞得更好。

1922年五月二十二日举办第二届南通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张謇在会上发表演说,他以近世瑞士的教育制度使国家强盛为例,分析强身健体与卫国治国的关系,阐明开展全民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这届运动会上,还增加了女子体育竞技的项目。

第二届运动会正值张謇七十寿辰期间召开,张謇把南通地方教育界贺寿礼金作为南通第二公共体育场的建造资金。会上张謇与其三兄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短跑比赛。在短跑决赛结束时,短跑裁判见张謇和他三哥张詧都在兴致蓬勃地观看比赛,就说:“让我们邀请张三先生和张四先生也参加我们的短跑比赛,如何?”裁判的煽情引来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张謇和三哥张詧相视一笑:“好!我们老弟兄应该为运动会助兴。”发令枪“啪”的一响,两位古稀老人精神抖擞地冲出起跑线,全场掌声雷动,“加油!加油!”的口号连天,现场欢腾一片,倍受鼓舞。

南通除了召开全县运动会外,各校还在春秋两季组织召开学校运动会。张謇常常参加南通师范等学校的运动会,每次到会都会发表演讲,鼓励开展竞技比赛,提高体育水平。

四、崇尚体育精神

张謇提出的体育精神是“武备精神”[8]。所谓“武备精神”,就是国民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具备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优良素质,担当起捍卫祖国的重任。张謇的“武备精神”是在清朝末年国穷民弱,中华民族被歧视、受凌辱,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苍凉背景下产生的,是以拯救民族、振兴国家为最终目的的,它在本质上与我们今天提倡的体育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弘扬这种精神以壮国威,张謇积极资助南通的体育健将参加国内外的体育比赛。1914年,江苏省举办首届省立学校联合运动会,张謇委派南通五属中学(时称江苏省第七中学)、通州师范(时称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的运动员参赛。1915年第二届江苏省立学校联合运动会上,南通代表队获甲等奖状;1916年第三届省立联合运动会会上,南通代表队获得田径项目第一名。以后历届省立学校联合运动上,南通代表队都获得出色的成绩。1924年,中华民国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武昌举行,通州师范运动员倪约求(常乐镇人)获得体操第一名、100米小组第一名,徐彦儒获跳远第二名,徐维贤(常乐镇人)获撑竿跳第三名。1923年,远东运动会在日本举行,徐维贤、徐彦儒分别获竿跳和跳远第三名。回国后,张謇和江苏督军为倪约求、徐维贤、徐彦儒等运动员颁发“东亚健儿”的锦匾。南通体育健将的出色表现特别叫人扬眉吐气。倪约求、徐唯贤等通师生毕业后,张謇安排他们在海门、南通等地的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

张謇在南通实践地方自治的年代里,每当南通体育代表团完成赛事回通都会亲自迎接、开会表彰,以扩大其社会影响,赢得社会关注、重视与支持。张謇的举措有力地推进了南通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

百年过去了,今天的南通被誉为全国“体育之乡”,先后走出17位世界冠军和7位奥运冠军,拿了12块奥运金牌,成为我国唯一一个连续六届奥运会届届见金牌、届届出新人的地级市。江苏省体育局长殷宝林说:“南通对江苏体育的贡献无与伦比”,“这样的成绩在国内恐怕除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外,很难做到。”

回顾南通百年体坛,我们不能忘记开拓者张謇。

 

参考文献:

[1]曹从坡等:《张謇全集》第6卷第43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2]张怡祖:《张季子九录·教育录》第6卷第15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31年。

[3][4][5][6][7][8]曹从坡等:《张謇全集》第4卷第214页、第74页、第17页、第35页、第36页、第1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

编辑  赵云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