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想大问题 做小事情
时间: 2023-10-23     次数: 1416     作者: 杨 楠

 

想大问题   做小事情

 

袁灶小学    

 

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新式教育犹如春笋破土的时代。杨贤江提出了他的青年教育主张,陶行知在南京办晓庄师范、在上海办山海工学团,陈鹤琴活教育的思想正为起步中的中国学前教育浇灌理论之花;一路向北,晏阳初、黄炎培都对教育有着自己的思考,进行着不同的实验,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正深深影响着一代人。教育家们观察、思考、假设、试验,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内忧外患的古老中国,在那一刻竟也因此显得生机勃勃。

今天,当我们学习这些教育家的思想,感叹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如果将时间的巨掌向前推移一点,回到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甚至更早一点的时间,我们会发现,那时看起来似乎并不非常华光璀璨的教育史上,有一个名字却孤独而坚定地闪烁着烛火般的微光。

清末民初,张謇辞官回到故乡,秉持“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凭着顽强拼搏的精神,创办实业,兴办教育,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而后,他创造了中国教育史、办学史上多个第一,包括第一所女子师范、第一所女工传习所以及传授戏剧艺术的伶工学社等等。走过世纪风雨的复旦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河海大学,在创校之时也有张謇的身影。父教育、母实业,张謇这样认为,并这样实践。

差不多就是从那时开始,学校走下了神坛。不再是京师同文馆那样的高不可攀,不再是书院那样的闲人免进,学校——真正开始成为人民的学校、地方的学校、社会的学校、国家的学校。张謇把学校看作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社会成长的初级阶段、社会运转中一颗必不可少的螺丝钉。于是,无数学子走进了他的学校,又走出他的学校,学成一代英才,学成国之栋梁。

张謇高瞻远瞩,独具慧眼,将教育置于整个时代中考量它应有的地位创立了至今仍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教育观,“父教育母实业”,“民智兮国牢”、“开启民智,净化风气”等等,毅然高举起“教育救国”、“教育强国”的大旗。

张謇说: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想天下事、怀草木情,办小学校、做大文章。他的办学历史,是对这句话最直观的诠释。

今天,张謇已离开我们近百年。百年风云变,有些前浪翻涌着消失了,有些涛声却依然撼动着时光。无论是今日之办学,还是今日之教学,我们都不应忘记张謇的这句话,我想我可以将它再摘录一遍:

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教育是一件伟业,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每天走上三尺讲台,手捧课本教学生读书识字,看起来是一件平凡小事,但只有内心认可这是一件伟业,才能真正做好这件小事。教育工作者要时时警醒自己,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也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让孩子懂得,想天下事,怀草木情。

参加工作之初,我曾经在区实验小学挂职锻炼。彼时班上有一位学生家长正好在陕西省镇巴县参与援陕医疗扶贫,利用他休假的机会,我将这位父亲请到了教室里,为二年级的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扶贫课。三秦大地灿烂的汉唐文化、异地小伙伴克服困难读书学习的感人画面,援陕工作者帮扶当地群众的动人事迹,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准备和开展这项活动时,曾有人向我提出过质疑——二年级的孩子,了解这些是不是为时过早?我想,我们也可以用张謇的这句话作答。对于儿童,有一件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太早,那就是打开心胸,尝试做一个有大格局、大情怀的人。祖国和社会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但绝不遥远。当他们在10岁的时候就对自己所生活的祖国大家庭有浅显的概念,他们就能在20岁、30岁、40岁的时候自觉地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有奉献的真正的社会人。从了解,到心怀爱、心怀敬意,再到为其奋斗,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最初的这次体验和认知,必定会在每一个经历过的孩子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如今,我在一所农村学校任教。每天面对的是最单纯的儿童、最朴素的情感、最接地气的工作。我仍然不间断地提醒自己:教孩子有大格局,做老师更应有大格局,想大问题,做小事情,跳出教学看教学,把教育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观照,如是,课堂所教才会更深邃,儿童所学才会更壮美。

站在更高处,研究最细处,应当成为我们的毕生信条

(原载《謇园》2022年12月)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