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通州湾大开发的先驱——张謇
时间: 2020-03-20     次数: 2208     作者: 赵富斌

 

通州湾大开发的先驱——张謇

 

赵富斌

 

清末明初,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积贫积弱时期,可赫赫有名的张謇老先生辞官回乡,办实业,干水利,特别是对通州东部沿海的开发独具慧眼,实地勘查,科学规划,稳妥推进,短短二三十年时间,通东沿海由荒无人烟的草荡海滩变成人丁兴旺、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民众富庶之地。张謇,通州湾大开发的先驱,实至名归。探索和研究张氏兄弟对通州东部的开发之道,对通州湾现今的开发,也大有裨益。

一、筹谋

张謇对通州东部沿海的开发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谋远虑的。

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謇以两江总督张之洞委派总理通海一带商务为名,开始筹划在南通创设纱厂。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謇承领江苏商务局搁置在上海的进口纺纱机20400锭,折价规银25万两;另集商股25万两,实际到帐19.51万两。名为官商合办,但官方并不派员参与厂务。光绪二十四年(1898),纱厂在南通唐家闸动工兴建。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成投产,该厂后称大生一厂。光绪二十九年(1903)增纱锭4.08万枚,又以盈余添购2.6万纱锭开设大生二厂,光绪三十三年(1907)投产。民国四年(1915)增设布厂,同时在海门筹设三厂。几年间,这么多纱厂、布厂投产运转,对棉花的需求量很大。当时,南通当地民众粮棉并举,但以粮为先,即使有棉花种植,也是规模小、产量低,且当时南通户织土布盛行,产棉只能自给自足,大生纱厂要在当地收购棉花很难。如要到外地收购或进口棉花,成本高,耗时长,产品全无市场竞争力。张謇对南通及周边地形地貌、社情民情、特产习俗非常熟悉,为解原棉匮乏之急,张謇多次深入南通东部沿海考察,了解到通东垣地、荡地广袤无垠,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淮南盐场疲滞困弱,垣地荡主经营难以为继,收买垣地荡地废盐灶,阻力不大;兴垦植,改造盐碱地,建立棉花生产基地,持续稳定为大生纱厂提供充足廉价生产原料,此策可行。

张謇把通东开发当作后半生的大事来抓,当作试验田来种,殚精竭虑,迎难而上,大手笔谋划,尽全力推进。

一是搭好班子,重用人才。张謇在创办实业及通东沿海开发时,起用了三个重要人物:

第一个是张詧。光绪三十年(1904)张謇力劝其二哥张詧辞去江西东乡知县、学正等职,回到南通协助办实业。此后,张謇坐镇上海大生沪事务所,而张詧则在南通当实业总管,先后担任大生多个厂的协理、总理。在通东沿海开发筹划时,张謇就与其哥协商并相托,请其全权负责。张詧不负所托,呕心沥血,尽心尽责,全力抓好沿海开发的筹备、启动和推进,为近代沿海滩涂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个是章亮元。章亮元比张謇小23岁,当时其在张状元面前只是个毛头小伙,但张謇对章亮元十分敬重。章亮元从小智力、认知过人,少学文,后尚武,清亡前官授二品,比张状元的官衔还高。章亮元在陆师学堂时,与在校讲学的张謇相识。张謇从该校借得几名测绘班的学生,为沿海滩涂测地计亩,筑堤挖渠,做沿海开发的前期工作。民国初年,在张謇的力邀下,章亮元毅然辞去军界要职(南京政府高级军事顾问),投身于张謇先生的农垦事业。初事于通海垦牧公司,民国二年(1913)作为大有晋公司合伙人之一,参与公司的创办和建设,并长期担任坐办(常务经理)。张謇对他十分器重,每次视察大有晋公司,章亮元总是亲自陪伴。

第三个是亨利特来克。特来克,荷兰人,其父奈格是著名的水利专家,任日本海岸和港口工程师30多年,后应邀来中国任上海浚浦局总工程师,特来克随父同来,相随左右,刻苦学习钻研。奈格去逝后,特来克回国深造。学成后继承父业,再度来华。张謇与其父交情颇深,对特来克十分赏识。民国五年(1916),正是南通治水用人之时,张謇特邀年仅26岁的特来克来通主持水利工程,江海防兼顾,通西筑楗治坍,封杀长江水势,通东负责新开发的水利工程建设。在南通的3年中,完成沿江筑水楗10条,水闸3座,桥梁1座。民国六年(1917),根据张謇部署,特来克负责遥望港九孔大闸的兴建,他多次到海边,勘察水道,选定闸址,并主持了大闸的设计、施工督造(前期)。民国十八年(1919·8),在遥望港施工的紧要关头,特来克前来巡视,不幸染上霍乱不治,这位年轻有为的水利工程师溘然长逝。张氏兄弟及南通社会各界无不哀悼惋惜。特来克逝后,其中国助手宋希尚,担起督造重担,依照特来克原定设计,按时保质地完成了九门大闸的施工任务。此后,张謇资助宋希尚出国深造,宋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著名的水利专家。

张謇的沿海开发和水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张詧、章亮元、特来克3人功不可没。

二是巧妙运作,招商筹资。张謇在创办实业之初,遇到最大困难之一是缺少资金。为筹建大生纱厂,张謇到上海招股无获,甚至没有旅费回通州。只得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在四马路卖字3天,赚取回通路费。然而,在办实业的道路上,张謇没有畏难退缩。他坚定信心,没有钱也要办事,而且要办大事。张謇是绝顶聪明之人,凭借其状元身份和广泛的人脉关系,他四处奔走,上下游说,巧妙运作,招股集资,终于将大生纱厂办了起来,而且象母鸡下蛋一样,几年时间先后办起了四五个纱厂和布厂。与此同时,为解大生纱厂原料匮乏之急,他一手抓,一手抓,投入很多精力和财力,抓东部沿海开发,建原棉生产基地。清末民初,南从启东吕四,北至连云港,张謇运筹帷幄,大手笔操作,先后组建了几十个垦牧公司,掀起了近代沿海开发的热潮。

这么大规模的垦殖开发,钱从哪是来?翻开张謇在通东大有晋公司的史料,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大有晋公司筹建时仅有10万元起头铺底资金,而这10万元是由张詧、江导岷(张謇门生,通海垦牧公司常驻经理)集合而成。针对当时盐垣、荡地遍布,且大多经营不善、难以为继的情势,大有晋公司广泛宣传废盐兴垦,晓之以利,陈之以害,积丰顺和德才厚两盐灶主首先被买通,并以此为起点成立大有晋公司。后扩大资金和股东,成立股份制公司,收买了余西场裕和祥、元亨利等场主的垣地和荡地,金陵公荡4090亩荡地作价8000元(当时币制,下同)入股。这样,共购买垣产荡地27.6万亩。开发基本成型,垦殖条件基本具备后,张謇发通告招佃垦殖,并规定凡来公司写田(登记)承佃者,每窕田(25亩)先缴2.5元,以后陆续交足207.5元,可得到一窕田的永佃权。张謇还实行了实物议租制,即在棉花快要成熟时,根据庄稼的长势进行踏田议租,产量高缴得多,产量低缴得少。这样调动了佃农积极性。佃农从启东、海门、崇明等地纷至沓来。很快,窕田出租一空。开始佃农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很艰苦,后来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广优良棉种,传授治虫技术,从而使棉花产量逐年提高。至民国十三年(1924)已收购棉花9136担,不仅为大生纱厂,还为上海申新纱厂提供了优质原料。经过十载开发,使三余地区成为全国著名的产棉区。大有晋公司也赚得盆满钵满。张氏兄弟将企业经营方式运用于垦殖,实行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在通东开发上创造了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的奇迹,为世人、后人所称道,也应为今人所借鉴。

三是勘察测量、科学规划。张謇搞开发不盲目上马、仓促上阵。大有晋公司成立前,他多次亲临东部沿海考察,形成了基本思路。此后,又通过章亮元从陆师学堂借得几名测绘专业学生,对拟开发滩地进行测量绘图。由测绘专家章亮元主持,参考通海垦牧公司规划经验,引用古代井田制方法,将大有晋公司27.6万亩滩地荡田,规划为12个垦殖区,即三余区、广运区、贡安区、同兴区、恒新区、环本区、海晏区、东余区、晋余区、晋南区、晋东区、大东区。另留一煎盐地。每区分为9个匡,每匡分为4排,每排分为20~24土窕,每土窕25亩。土窕与土窕之间以泯沟相隔,排与排之间以横河相隔,匡与匡之间以及四周以匡河或转河相隔,区与区之间以干河相隔,干河通大河,大河西连内陆河流,以利引长江水入圩,东入黄海,以利排涝排咸。区、匡、排、窕,排列方整,经纬分明,各类河沟宽窄、深浅有度。与通海垦牧公司规划相比较,大有晋公司规划更规范、精细。

二、工程

大有晋公司实施了四大工程:

1. 筑堤

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民国四年(1915)冬季,开始筑南段。东南起大东港(余吕分界处),折向西北,经东灶港、鲜鱼港、东余同心村、新港村、歇御港闸(老三门闸)、黄佬佬店(今中心桥)、海防桥、环本港闸(中三门闸)、恒新新垦村、环垣闸(新三门闸)、毛竹桥、至遥望港九门闸止,长31.65公里(现通州境内16.26公里)。第二期,民国五年(1916)春夏之交,组织筑北段。南起遥望港九门闸北侧,往东到如东七贯,折向北至马家店再向东至十贯,从十贯往北抵海军某部观通站,再转向西至七贯(东安镇),继往北经南坎最终至北坎,走向按地势绵延弯曲,长14.65公里。至民国六年(1917)春该堤筑成,全长46.3公里,堤高3~5米,堤基宽12~16米,堤顶宽3.6~6米。以后逐年加高加固,并在海堤内外坡种上芦竹和树木。因该堤由张謇倡导规划并组织修筑,故后人称之为张公堤。如今的海防公路半数筑在张公堤上,平坦的黑色公路高高铺就,两旁树木苍绿齐整,行驶在该路上,就能使人遥想当年民夫用草络扁担挑泥筑堤的艰辛,也能让人记起张謇的丰功伟绩。

2. 建闸

张公堤筑成后,从民国四年至十四年(19151925)在堤沿线,从南到北分别在东灶港、歇御港、环本港、运料河、遥望港、川腰港、七贯河7个出海口建了7座水闸,在现通州湾境内有资料记载的3座。

遥望港九门闸,始建民国七年(1918)秋,它位于大同镇以东2公里,张公堤南段尽头北侧,当时的遥望港出海口。由张謇倡导,荷兰水利工程师特来克设计,特来克与其助手宋希尚督造,历尽艰辛,用时一年多,于民国八年(1919·12)竣工。闸九孔,长48米、宽4.7米,木质闸门,因无电、油动力设置,采用人力绞关启闭。在当时,该闸是南通乃至苏北首屈一指的大闸,张謇曾率三县七场人士参加落成典礼,并致辞、作诗,闸身上镌刻遥望港九孔大闸是张謇手笔。该闸运行了54年,为当地挡潮、排涝、排咸,免遭水患侵袭,发挥了巨大作用。终因滩地和港道东移,闸设计落后,结构陈旧,漏水严重,同时考虑新垦区引淡脱盐,于1973年撤除老闸,东移5公里,重建遥望港闸,当年3月动工,翌年9月竣工,闸3孔,每孔净宽8米,总净宽24米。因港道滩地继续淤涨,通州湾新区开发需要,现又东移5.5公里再建遥望港闸,目前尚未完工,具体参数不详。九门闸建成至今已整整100年,虽拆除已46年,但它惠泽范公堤外大片土地,其作用和功绩仍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歇御港闸,建于民国四年(1915)(基本与张公堤同时开工),它位于东余和海晏两地之间的歇御港出海口(今团结桥处)。该闸混凝土结构,闸3孔,中孔宽5.2米,两边孔各4.2米,门高13.5米,中孔上扉门高12.6尺,设计最大流量为731.5立方尺/秒,受益面积(包括海门新岸河以北地区)25万亩。因其是大有晋公司在通东最早建造的三门闸,闸址又处于公司辖地南部,所以又称老三门闸南三门闸。该闸运行50多年后,因结构陈旧、海滩东移,于1971年拆除,在距原址5公里处新建了一座出海挡潮闸,取名为团结闸,当年6月竣工。闸仍为3孔,中孔净宽8米,通航,两边孔均为6米,闸室北岸建有鱼道孔,南岸建有发电孔。经过30多年运行,该闸存在安全隐患,结合沿海滩涂扩围和开发,由原团结闸向东移3公里建新闸。歇御港闸名气虽不及九门闸大,何人设计督造也无从考究,但歇御港是横穿通州中部引江达海的重要河道,歇御港闸为垦区挡潮、引淡、排咸、排涝,改善垦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謇为何在三余垦区首建歇御港闸,并建闸与筑堤并举,也正是知晓了在此处建闸的重要性。

环本港闸,建于民国六年(1917),位于海晏镇北2.5公里的环本港出海口(今恒东套闸东100米处),闸身为混凝土结构,3孔,中孔5.2米,两边门宽均为4.2米,因其地处大有晋公司中部,所以人们故称其为中三门闸,设计流量为192.17立方米/秒。民国元年(1912)张謇先生在大有晋公司坐办章静轩陪同下视察了该闸,并触情生景,写下了《视环本港闸》诗,对当地情景以及水闸对当地盐垦、免除水患所起的作用进行描述,对这片正在开发的热土将会胜似蓬莱仙境充满了信心。1973年因环本港闸结构陈旧,年久失修,港道太长,东移5公里,建造新闸,因该闸处于三余中部,又是新建,故取名新中闸。近年,因通州湾围垦开发,又向东移址1公里多建成新的新中闸。

在通东老垦区,还有一座至今尚存的由特来克生前设计的老闸——环恒闸。该闸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它位于恒兴镇东3公里处的新闸竖河上。该闸是大有晋公司为解决海水倒灌、抗旱排涝和运送物料而建造的一座水闸,张氏兄弟当时定名为东渐三闸(东渐一闸在现启东吕四,东渐二闸在现海门东灶港),后来因该闸于歇御港闸、环本港闸这两座三门闸后建成,所以称新三门闸。该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孔净宽5.5米,边孔各为4.5米,闸底板高-1.0米,顶高5.0米,最大泄洪流量为140立方米/秒,叠梁式木质闸门,绞关启闭,闸下游侧建有木质交通桥。抗战时期,闸门板及木质闸房全被日军烧毁,当地群众用土将闸门堵塞,造成下游港道堵塞。1973年新建遥望港闸后,新三门闸功能由出海挡潮排涝改为内河节制闸。1975年秋季大水,当地涝渍严重,重新修复新三门闸,并疏浚下游港道。后几经修缮改造,木质交通桥改成钢筋混凝土桥,闸房建成混凝土结构,启闭改成电动螺杆启闭,但闸房北壁刻有环恒闸三个字仍留存。现该闸整体保存基本完好,2008年定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4月上升为南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 凿渠

首先,在东西向改造和疏浚遥望港、环本港等主干河道,并使其与内陆河道的衔接、连通;在南北向改造和疏浚三余竖河(南接海门四甲闸接运盐河,北至三余北套闸)、新闸竖河等主干河道,以沟通和连接上述东西向主干河道,还连接滥港河、运盐河等古运河。有史料记载:民国八年(1919)遥望港清淤捞浅。民国十二年(1923),三余竖河(原称新街竖河)疏浚1489米,做土方2.80万立方米,并建新街闸。这些主干河道纵横交错,间隔有度,为连接内陆水系,建立垦区独立水系,承接垦区内沟渠引排水,引淡脱盐,以及发展航运发挥了动脉作用。

与此同时,按照规划开挖内部沟渠。沟渠分为三种:大沟(匡河),凿于各匡周围,中沟(横河)横贯于匡内,小沟(泯沟)则挖于各土窕  四围。大沟7丈宽,67尺深;中沟25尺宽,4尺深;小沟1丈宽,4尺深。这些沟渠,相互连接贯通,对引淡脱盐,排涝降渍,改良土壤起到很大作用。

4. 交通

在通东开发中,张氏兄弟很重视交通建设。陆上交通主要是修路造桥。在垦区挖沟时每排中间造有东西向横路,每匡中间造有南北向中心路,匡与匡之间造有土马路,土马路通垦区公路,垦区公路通外界公路,如青掘公路、通掘公路、金三公路等也是那时形成的。因垦区河网密布,要路通必须逢河搭桥。因此,公司在垦区内建了大小数百座桥梁,如野鹅潭”“五座洋桥桁门桥公司洋桥汽车桥三港口桥等,路桥配合,形成了垦区陆上交通网络。那时,棉花、建材等物资运输主要靠水运,因此大有晋公司重视航运事业发展,经多方协调,打通了北路、中路、南路等多条航道,北路从遥望港经九圩港入运盐河(通扬运河),中路经歇御港入运盐河至南通,南路经三余竖河过海门四甲闸入运盐河。那时,张謇到通东视察,特来克到通东勘察监工,或乘坐汽车、或坐小火轮,两个钟头即可到达,特别是小火轮,全程设有十多个码头,沿途民众也可搭乘。可见,当时通东垦区的交通有多发达。

三、商务

在通东开发上,张氏兄弟不是单一搞垦殖,而是坚持农、工、商、渔并举,综合开发和经营。

搭建经商平台,营造营商环境。在三余、海晏、东余、北兴桥、恒兴等地都开辟了商业街,各种商行、店铺、作坊一应俱全,仅三余磨盘街就有店铺85家。利用水闸、交通枢纽搭建经商平台。如遥望港九孔大闸建成后,宽坦的闸桥成为东部沿海的交通要道,是青掘公路必经之处,过往车辆可直达南通、海门、启东、掘港。鱼汛季节,闸外港湾渔船云集,闸内船只往返通航。岸上的闸工房向西发展成繁荣的街道,街道两侧市房直达四贯河口,沿街设有邮局、车站、码头、饭店、客栈等,还有花行、粮行、布庄、鱼市、油坊、染坊、茶食店、百货店等。到开发中后期,整个垦区墟市繁荣、商贾云集。

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初始工业。率先在大有晋本部用上了电话、电灯,有长途电话、有马路、有小火轮通往南通、海门、如东等地。民国四年(1915)在三余镇东南角建有一座40匹马力的发电机房,主供轧花动力和公司照明,公司置有轧花机30多部,加工皮棉实现了机械化,每日轧花7担,既节省了人力,又节省了成本。 公司还积极扶持手工业者和作坊主,如铁匠、铜匠、瓦木匠、篾匠、石匠、织网匠,油坊、染坊、豆腐坊业主等,在垦区做生意,谋发展,以繁荣市场、搞活经济。公司十分重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先推广小纱棉(鸡脚花),再改种小洋花(美国岱字棉),为提高棉花产量,公司设立棉产改进处,并划出千亩土地为棉花试验场,并邀请著名农业昆虫学家研究和推广治虫技术,使垦区的植棉技术达到当时中国的很高水平。

办好教育、医疗、祭祀等社会事业,营造营商软环境。民国初年,按照实业所至,教育随之的要求,大有晋公司先后在三余办了第一和第二国民小学,以后随着可读子女增多,每个区举办1~2座小学,解决了垦区从业人员子女读书难的问题。各集镇都开设药铺和诊所,中心镇三余最繁华街——“井字街设有中西医诊所,做到小毛小病不出垦区。为方便垦区民众寄托心灵,烧香拜佛,垦区各集镇都建有寺庙,规模和名气较大的有六角亭香台、八角舍庙、禹稷庙等。

这些举措,有利于稳定人心,集聚人气,吸引商贾,经商创业,繁荣经济。

正是张謇先生清晰的开发思路,超常的雄才大略,强有力的运作和推进举措,仅用二十多年时间,就使通东垦区开发成社会祥和、经济繁荣、商贾云集、人丁兴旺、富甲一方,人称小上海的丰饶之地。

现今,通州湾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目标之远大、规模之宏大、力度之强大,虽然,当年张謇在通东的开发与当下的开发无可相比,但他的开发思路、举措等仍给人启迪、值得借鉴。

原载《謇园》2020年第1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