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张謇与孟森的交往
时间: 2022-12-30     次数: 2259     作者: 黄 波

 

成连终是伯牙师

 

——张謇与孟森的交往

 

 

 

孟森(18681938),字莼孙,笔名心史,号阳湖孑遗,是公认的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作为由传统士大夫脱胎而来的近代知识分子,孟森的学术研究很难脱离政治关心,他本人更直接从事过政治活动,有着丰富的政治阅历,活跃于晚清、北洋、国民政府时期这三个历史阶段。孟森的政治身份,最为人知者有二,一是清末江苏咨议局议员,二是民初国会议员。在变化急速和剧烈的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孟森与清末民初政治的核心人物张謇逐渐相识,并成为张謇的心腹。直至张謇逝世,两人交往长达20年。

一、参与君主立宪活动,孟森与张謇产生交集

孟森出身江苏武进名门之家。早年参加科举,成绩名列一等秀才,获得廪生。其后,因受洋务和变法自强思想的影响(一说是屡试不中),放弃再走科举之路。特别是郑孝胥1894年从日本回国后的言行,给了孟森很大的影响。19011904年,孟森与弟弟孟昭常一起东渡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律。(有人考证,认为孟森留日时间应该是19061907年)[1]1905年应邀担任广西边防大臣郑孝胥的幕僚。

1903年,张謇也有一次日本之行,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的繁荣昌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此行促使张謇对政治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这种观感和思考验证,强化了他前已有之的立宪思想。轰轰烈烈的清末君主立宪运动发生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践履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积极投身社会的洪流,张謇与孟森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1906年,清廷上谕宣布预备立宪。郑孝胥与张謇在上海一同发起创办预备立宪公会。预备立宪公会是当时国内最活跃、最具有影响力的立宪团体。是年1216日预备立宪公会召开成立大会,郑孝胥为会长,张謇、汤寿潜为副会长(后张謇任会长),首批成员270名。以孟森、雷奋为代表的一批留日学生,是公会的骨干。孟森的弟弟孟昭常更是执掌预备立宪公会枢机之关键人物。按照孟森留日时间是1906~1907年的说法,他其实身在日本,并没有参加成立大会。但孟森归国后积极参与公会事务,与张謇产生交集是肯定的。

19087月,孟森接任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主编,宣传君主立宪。由于商务印书馆的重要人物张元济与张謇交情很深,台湾学者张朋园在《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一书中推测“《东方杂志》主笔孟森,似为张謇所推荐”。也有人认为这种推测不成立,张謇与孟森相熟悉,实在江苏谘议局选举以后。推荐孟森担任主编的是郑孝胥,孟氏兄弟在清末立宪运动中声名远播,与郑孝胥的赏识分不开。不过在参与立宪活动的进程中孟森逐渐又受到张謇的影响,而慢慢在思想上与郑孝胥拉开距离。”[2]

二、当选江苏咨议局议员,孟森成为张謇极为倚重的助手

张謇爱才惜才,善于用人,当时的孟森笔耕不辍,文章、著作接连面世,流风所及,声望日隆,表现出的才华得到张謇的赏识是自然而然的。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主张上,孟森认同张謇,两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19095月,孟森当选为江苏谘议局议员,由此辞去了《东方杂志》主笔,但仍不时为该杂志写稿。后被委任为江苏谘议局书记长,制订《地方自治章程》,负责在全省推广。由此,孟森成为张謇极为倚重的助手。1909914日至16日,张謇参加江苏谘议局筹备会,荐仇继恒为议长,这一主张得到一些人反对,而孟森和沙元炳、徐鼎霖、雷奋则给予了大力支持。16日,经两轮选举,张謇当选议长。在江苏谘议局的筹备过程中,孟森担任谘议局调查员,赴苏属各地调查选民资格,并作选民注册登记等工作。

有两个例子可以证明此时的孟森成为张謇极其重要的助手和心腹。一是江苏谘议局开幕的张謇、孟森座次相邻。19091014日(宣统元年九月初一),江苏谘议局正式开幕,莅会者有官员、全体议员、外国领事近千余人。会场设有普通来宾席、特别来宾席、议长议员席、书记席、行政长官席、外宾席、新闻记者席等。书记长孟森宣读开会颂词,江督苏抚先后委员宣读颂词,孟森代议长等读答词。按照当时江苏谘议局的席位图,身为谘议局书记长的孟森,紧邻谘议局议长张謇右侧而坐,而其兄弟孟昭常则坐在主席台下第一号席位。二是张謇著名的洹上行由孟森陪同。191167日,张謇在北上途中至彰德,访袁世凯于洹上村,张謇与袁世凯的这次秘密会晤非同寻常,他与袁世凯消除了旧日的嫌隙,为在辛亥革命上的合作作了重要准备。陪同张謇的有三人,除了孟森以外,另外两人分别是刘厚生和江谦。张孝若在张謇传记中评价刘厚生“才识优长,品格最高洁,我父遇到大事,或疑难之事,得其一言,无不立决……是我父生平最爱重的一人。”对江谦是这样评价的:“我父办师范教育主持策划最得力,学行意识都很优美,而为我父最得意的门人是江君谦。”这从侧面反映了孟森在张謇眼中处于与刘厚生、江谦并驾齐驱的地位。

当选江苏谘议局议员后,孟森协助张謇参与国会请愿。孟森撰写了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请愿书,即《国会代表上都察院请愿书》,此为江苏联合各省代表赴京呈文之初稿,由张謇在参考福建省谘议局“请开国会呈稿”的基础上改定。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中,预备立宪公会和江苏谘议局担当了发起人的角色。孟森还陪同张謇考察东北,积极倡导国内实业界和美国建立新型经济联系的活动。张謇、孟森两人身处清末预备立宪运动的政治洪流中,仍关注国际经济交流合作,这种视野和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辛亥革命爆发,立宪派领袖张謇在武汉亲眼目睹了革命的熊熊火焰。之后的一系列事件使张謇终于下定决心拥护共和。作为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政治的转变,深深影响了其他立宪派成员。孟森、黄炎培、沈恩孚等人是其中“奔走最力者”。正是这些江苏议员的策动,促使苏州“光复”。孟森在苏州“光复”后,被推选为江苏省临时参议员代表。辛亥革命期间,孟森成为立宪派与革命派沟通的使者,居功至伟。

成为国会议员,孟森继续成为张謇的得力干将。

1912年秋,孟森与张謇因建议组织中美银行和改革盐政以减轻政府财政困难,受到袁世凯的青睐。1913111日,张謇与孟森同时于众议院江苏省第三区复选中当选,孟森从而跻身中央议事机构。张謇作出的一些重要决策都与孟森商议或与孟森沟通解释。当时张謇不肯就任议长,向孟森等反复解释原因,取得谅解。828日,熊希龄政府组阁后,就和袁世凯数次致电张謇,邀请他担任工商总长。孟森致电张謇表示支持其就职。94日,一再婉拒的张謇致电熊希龄,终于表示不再推辞。“复承敦命并莼生电,何敢固辞。”[3]

19日,孟森致函张謇:“苏密。劝驾亦不得不然,森无他意。昨曾致讯厚生,到京细告定夺。至本省事,似未便借为口实。总之,不一就职,对统理两方面过不去,但冀早来早去耳。”[4]张謇收到孟森的函电后,立即致函赵凤昌:“莼来电亦促往,自须一行。”

105日至8日,张謇邀汤寿潜、徐锡骥、刘垣、孟森、雷奋等先后达到南通,作具体商议。1011日,张謇抵上海,又与汇丰银行大班、赵凤昌、应德闳、沈恩孚、孟森议商北上任职事。可见孟森的意见和出谋划策也是张謇就任工商总长的一个因素。

其后不到1个月,发生了一件令孟森极为沮丧的事。11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国会陷入瘫痪。1914年初,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作为众议院议员的孟森被停止了议员职务。孟森就此南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学术研究中。除孟森外,其余另作他图的有:雷奋从事律师职业,狄葆贤专攻佛学,沈恩孚供职教育界。张謇也与袁世凯逐渐疏远,最终与之决裂,在全国范围内来说退出了政治舞台,回到家乡南通专注于地方事业。

三、南下投身学术,孟森仍为张謇的自治事业出力

南下后的孟森仍与张謇保持着密切联系。孟森以学术研究见长,他发挥了学术研究所需要的甘于寂寞、严谨务实的精神,为张謇的自治事业出力,贡献才智,应邀帮助张謇修改通海各实业章程,编订南通自治成绩。新编张謇全集收有两封有关函件。191477日,张謇致函孟森:

比拟请兄修改通海各实业章程,业承允许,良用感荷。勘淮入都,极峰颇殷,询南通自治各事业,属取成绩。昨已由政事堂电令韩巡按征取,走已嘱劭直征集编订。惟渠一人事繁,编订又须从速。拟请吾兄往通一行,会同编辑。能一二月内印就寄京,所甚感也。各实业章程,亦可趁此修改。

同时,张謇致函张詧,告知拟约孟森来南通相助:

编订南通自治成绩,劭直虽有嘏堂为助,然条理须明而不繁,简而不漏,恐仓猝尚不能速集。拟约莼生往通助之,兼修各实业章程,各学校立案。此均要事。兄如谓然,请另加一函,与弟致孟函同发。[5]

孟森还替张謇审定与修订《南通县图志》。1912年张謇曾邀请范铠担任该志主笔,后因与张謇观点不合,辞职离通,修志也就暂停了。面对困难,张謇再次想到了孟森。在南通县图志续纂后序中,张謇写道:“既延武进孟君森校订前失,謇复排百冗日校为课,分系次类,属诸弟子任辑纂之役。[6]

张謇与袁世凯决裂后,身在南通经营村落,仍关注着波诡云谲的中国政局。他邀请孟森或商议、或共同参与了一些政治、经济活动,如19184月张謇邀请孟森来南通,共商南通调停之策;同年12月,张謇在上海参加主张国际税法平等会大会,主持会议并被推为会长,孟森等与会;1920年与孟森等共同发起成立苏社……由于张謇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这些政治活动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但张謇与孟森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张謇晚年,事业衰败,孟森与张謇长期交往,他正确分析了张謇事业衰败的原因:“南通业务盛时,本以实业自治建设之资源,负担甚重,啬翁一手握公司、地方两任,遂以填入地方之赀为亏公司之累,公司为盐垦等各业生枝发叶之本,宗脉失调,百体尽痿,是为啬翁晚年事业中蹶之期。”但孟森不离不弃,甚至还担任了张謇的私人秘书工作。

孟森母亲去世后,张謇作了挽孟森母联:

读书负米养亲,工部有诗,孟氏好兄弟;

积善成德庇后,泷冈待表,越国太夫人。[7]

这幅挽联也包含了张謇对孟森兄弟的褒奖。如同张孝若所说:

“光绪甲午后,我父……友好中汤寿潜、赵凤昌、刘垣、孟昭常、孟森、雷奋诸先生,而孟先生森文学,尤为我父所重。”[8]

19268月,张謇病逝于南通。孟森写下挽联:

遗书在箧,常称法护僧弥,奈五山偕隐未谐,元祐忍题居士集;

往事如潮,莫问浮云苍狗,但千古寸心相印,成连终是伯牙师。

其实,根据郑孝胥日记,孟森早年在与郑孝胥的交谈中就谈及他对张謇的评价,他把张謇比作飞奔喘息的拉车人,充满了对张謇为事业奋斗不息的敬意。

孟森把与张謇的关系,定位为心心相印的知音和老师。在晚清和民初风云激荡的时代,两人都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张謇结识的不少朋友都因为种种原因与之渐行渐远,孟森与张謇是一对命运共同体,他们共同沉浮,在20年的交往中不离不弃,二人的交谊,如高山流水,值得后人称道。

(作者单位:海门张謇研究会)

原载:《张謇研究》2022年第3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