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
学术论文
学术专著
普及读物
  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张謇与抗灾救灾及其现实价值
时间: 2021-10-06     次数: 5046     作者: 马 斌

 ●《张謇研究(2020)》·新论集萃 ●

 

张謇与抗灾救灾及其现实价值

 

 

(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南通226019)

 

要:张謇一生经历了江岸坍塌、海潮肆虐、淮河水涌、数灾齐发和疫情夺命等多种灾情。张謇为抗灾救灾采取了呼号请命、筹措经费、延揽人才、吁请协同、综合施治等主要策略与方法。张謇抗灾防疫的诸多认知、理念及其做法,对当下和将来的抗灾防疫富有借鉴和启迪意义。必须坚持以民为天、人民至上,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持信息公开、准确透明,坚持化危为机、增强信心。张謇的抗灾救灾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关键词:张謇;抗灾救灾;现实价值;抗灾救灾精神;张謇精神

 

张謇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生可谓阅人无数,也遭逢很多天灾人祸。或深受其害或身临其境,张謇总是积极的应对、奋力的抗争,堪称抗灾英雄。他的应对、抗争及其认知和精神,对我们当下和今后的抗灾防疫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

一、张謇所遭遇的主要灾情

张謇亲眼目睹、耳闻和经历过太多的大小灾情,从幼至老可谓生于忧患长于灾难,其人生的很多经历和精力差不多都是在与灾难打交道。大致概括起来说,张謇遭逢的自然灾难主要有:

一是江水泛滥、江岸坍塌,导致沿江受灾。地处长江北岸的南通,由于江水奔涌,江岸坍塌非常严重,因为江流“直冲北岸,潮汐荡刷,南风尤烈,遂至沿江地亩日坍一日。东起姚港,经任家港、芦泾港、庙港西至天生港,计地二十四里余。三十年来,坍削地亩面积已有十万余亩。”[1]79江水泛滥不仅吞没农田庄稼,而且毁人财产、夺人之命,其造成的惨状令人凄凄。如“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两日,风雨交作,江海并涨,一切农产,如棉豆禾稻之类,无一不付诸波涛飘没之中。夫以沿海、沿河之被灾,至再至三,已可矜悯;至沿江之灾,则重矣惨矣。约其灾情,可分数项:甲为人口之淹毙,乙为房屋之倾倒,丙为禾实之飘没……无间原隰,一望汪洋,死者既飘没无稽,生者复饿莩失所。”[1]246

二是海潮肆虐、大汛侵扰,导致堤毁坝没。南通沿海滩涂围垦过程中,几乎每年夏季风潮必至,狂风暴雨、大潮巨浪常常席卷沿海。1916年八月,“当初三日亥刻,潮乘风势排空矗起,跨堤冲入各堤……及至潮势益大,水溢宅基,知无策以救冲破之堤也,有编筏凫水鹄立残堤以达旦者,有踞屋顶桌面以终夜者。”[2]771920年,“七月十九至二十一日正当大汛之尾,连日东北风,潮度骤增,第一堤东北角陡涨五尺,潮乘风势,浪击堤顶,最当冲之六十余丈,所有护堤板桩多被激拔,护堤石板亦被撼翻。”[2]255

三是淮河水涌、水患频繁,导致民不聊生。1887年,黄河在郑州东石桥溃决达二百多丈,水势汹涌,泛滥成灾,人畜死亡无数,“漂没村庄、镇集以二三千计,中牟、尉氏城浸水中。溺死之人,蔽空四下,若凫鸥之出没。或一长绳系老弱妇稚七八人,而缳犬于末;或绷婴,或凑尸树杪,或累累著牛车旁,随波翻覆。如是者十余日,日不一闻。”[3]851906年夏秋之季连降大雨,“水不及泄,纵横泛滥,南为凤、颍、亳、泗,北而徐、海、淮、扬,漂没田庐,汪洋一片。……事本出于仓猝,人来日众,不及建棚,有聚而露处者。一棚甫成,即以堆满:人如栉比,臭秽熏蒸;男妇老弱,号呼喧杂。有途中夫妇更替推车甫至即倒者;有妻出乞食,夫厌儿号,怨忿掷河,妻回殉儿,夫又殉妻者;有尪羸而毙于路侧者;有食草根、豆饼者;有衣不蔽体者;有以小车为家、蔽席野宿者;有相偎而野宿者;有弃儿于野,聚之数百者。种种颠连,酸心刺骨。”[4]124惨状之烈,不忍复述。

四是多难交织、数灾齐发,导致歉收绝收。灾害的降临往往结伴而至,有时候人的遭遇确属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如1915年垦区棉花种植,“自入夏以来,四五两月亢旱太甚,地气郁蒸,霉菌腐草以及水虾等类化生种种害虫,草荡发蝗,垦地产蜢……六月初四、七月初三日两次之暴潮相连猝至,濒海大堤均被冲刷,视乙巳丁未两年之风潮为尤甚。虫害之后继以潮灾,似此意外之变,两月间竟俱值之。”[2]2051920年夏也是如此,“新棉正当开花结蕾时期,经此旱风摧残,叶枯颗落,又复发生害虫,望丰之岁变为减收之年。”[2]2551925年,“自五月以后,雨量绝稀,亢旱太甚,沟渠皆涸,棉苗失润,大挫生机。直至七月下旬……雨后暴晴,根株之腐草为日光所郁蒸,发生害虫,钻颗蚀叶择肥而食,倏忽蔓延,故各堤优等地之棉多受损伤,收数锐减。”[2]299而此前的1911年,天灾还伴随人事之变,“闰月十三至十八日东南风大作连五昼夜,潮势乘风而逞,通海沿江一带均被潮灾。……而七月初四五六七数日,秋霖又连昼夜不辍。……熟知天灾之行尚待补救,而人事之变又复发端。八月十九日武汉军兴,革命之风云倏忽而遍及全国,海滨之地顿受影响。土匪蠢动于海门,海盗横行于吕四,鹤唳风声,一日数警。”[2]182-183而在1914年,“‘江苏自上年宁乱发生,创巨痛深,元气至今未复。近复以天时亢旱,致江北一带飞蝗成灾,兵燹余生,继以荒歉,哀我黎庶,其何以堪!’……甫经兵燹,又遘灾祲。桑林之祷既穷,棠邑之仓且罄。”[4]370

此外,还有疫情夺命。风灾、水灾、旱灾、虫灾等灾情所带来的往往不仅仅是房屋倒塌或者农作物歉收等财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灾难所带来的大量人口的死亡。很多人不是被淹死或饿死等直接被剥夺了生命,而是病死于灾后的疫情大爆发。由于水灾频发后大量动物及人的死尸未能及时收敛深埋或火化处理而腐烂变质,导致蚊虫滋生、鼠蚤肆虐,因而瘟疫流行,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清末民初,灾后大量灾民死于被称为“一号病”、“二号病”、“三号病”的鼠疫、霍乱、天花以及疟疾、赤痢等传染病。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的垦区,“夏以疫,工散未竣。秋值飓潮,坏未竣之堤五十余处,凡三百余丈”[3]583,即疫情导致南通沿海滩涂围垦受阻。霍乱自海外传入我国后,江苏沿江沿海一带首当其冲,如皋、南通和海门等地均受波及,19198月年仅29岁的荷兰著名水利工程师特来克就是冒着酷暑勘察南通遥望港工程时不幸染上霍乱、不治身亡的,张謇因此而痛失治水爱将。

二、张謇抗灾救灾的应对策略

面对既来的灾情,张謇其实有几种路径可以选择:

一是退避三舍,躲而远之。无论是江水拍岸还是海潮来袭,不管是虫害还是瘟疫,张謇本是可以远离这些灾难之地而选择风平浪静之处的,毕竟保坍或盐垦或治淮不是张謇一人或一家之责,江岸、海岸或河岸之地也不是张謇一人或一家之产,即使是大生纱厂原料产地也可以另寻他处,未必一定要在荒凉贫瘠、暴风骤雨肆虐的海滩垦种,更何况自身家业远距黄淮。二是聊表心意、抒发同情。毕竟有所耳闻或身临其境,作为有身份的人物不能作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之状,大可以借机抒发恻隐同情之心,惺惺作态,聊表厚德仁爱之意,以示博爱情怀。三是抗灾图存,心系百姓。这是张謇作出的唯一选择,“本己饥己溺之怀,同益深益热之惧”[5]458,因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如此,不可能有其它自私自利的考量,即便“舍身喂虎”亦义无反顾。“謇独居深念,时而忧国计,时而忧民生,忧之而无如何也。抑虽无如之何,而忧之弥切。”[4]479-480张謇对抗灾防疫总是充满激情、一腔热血,不仅从传统典籍中汲取抗灾经验,而且亲自到一线进行勘察、分析研判,提出诸多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和举措。他不是专注于纸上谈兵,而是身体力行,甘为抗灾防疫脚踏实地的勇敢践行者。清末状元最终缘何成为真正的水利专家和抗灾英雄,其实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张謇抗灾救灾的主要策略与方法有:

1、呼号请命。张謇为极力争取到抗灾救灾的政府或者组织的支持,“数十年不择人、不择时、不择地”地上书呈文、致电致函,大声呼号、四处请命,恳求各级政府、组织和个人或慷慨解囊或实施“以工代赈”,以至于“五中摧迫,喉舌结轖,心痗成疾,不可复忍,遂决言之。……国计若何?民生若何?心之戚无穷期矣。”[4]481数十次、上百次地提出各种建议、规划、方案以及请求等,“有函有电有疏有议有论,有报告,有说贴,有意见书,有施工计划书、施工计划图,还有诗歌等等不一而足”[6]211,其情之真切、心之虔诚,令人动情动容。他说:“导淮之议,既倡之十余年,不忍终弃,乃又有第三次之计画。草稿已就,略数千言,自谓条贯粗具,又不能不号呼于众,为滨淮数千万生灵请命。”[4]480孜孜求治之情溢于言表。透过张謇一生所草拟的公文、函电,所发表的论说、演讲,抗灾治理的篇幅数不胜数,总是言之谆谆、意之殷殷,无不力透纸背、情洒江海。

2、筹措经费。“欲求水利,先去水害,疏浚湖、运,至为繁赜,非有巨大之款,不克兴举。”[4]588抗灾救灾的最大难题是资金无着、巧妇无米,张謇满怀激情投身抗灾,然而所需巨额费用却使他难施拳脚、甚为头疼,“惟水固当治,治必需款,无款而为空言之责备,亦非所安。”[5]396为此,他想尽千方百计,可谓穷尽所有思路、绞尽全部脑汁。一是建议举借外债。张謇建议学习埃及、日本等国筹措抗灾经费的经验,“埃及开苏彝士河,借债至一千兆元;日本大阪筑港,亦借债一千六百万元;盖借债兴利,为各国常有之事。”[4]137规劝之忱,跃然纸上。“我政府之对于人民,纵财政千困万难,断无留此水深火热不拔之根,不为被发缨冠而救之理。……借款而大举,则河可治,银行可立,农业可兴,犹得异人起死回生之仙药。纵所费不资,而乘除利害,所得为多。”[5]314-3151912年张謇为解淮河流域特大水灾之急,恳请北洋政府迅速酌借外债以救济难民,1914年张謇与美国红十字会签订《导淮借款草约》,意借2000万美元以治水。二是力主自筹资金。在“今之政府,库空如洗,债积成台”情形之下,张謇对政府拿钱救灾已是心灰意冷,“速将希望政府之心,完全抛弃,并不可希望省政府”,[5]489张謇主张自救,“愿我淮南北二十余县人民发自救之心,奋自助之力,成自治之事,与向来一切希望他救他助之念,一刀两断。”[7]220张謇还试图通过招股入股即发行股票的形式或创办银行等办法筹集水利建设资金。“欲兴办巨大之水利工程,非自筹经费不为功。……地方同人,如本己饥己溺利害切肤之观念,连同各团体通力合作,积极进行……”[5]489三是主张以工代赈。张謇提出,可将灾后难民招集起来,以工代赈,“水道不修,则水灾尤必有之事,有灾即又须赈。徒赈无益,甚且养成一般人民之依赖性,故以工代赈,为中国向来办赈至善善策。”[5]197既能解决灾民的生活问题,避免他们四处游食、居无定所,还有助于解决抗灾人力、经费与社会稳定问题,“盖大灾未弭,为工程增一役夫,即为草野去一盗贼”[8]37,可谓标本兼治,“以是言治标,则赈不虚;以是言治本,则工不虚[5]110

3、延揽人才。张謇认为抵御自然灾害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及其科技人才的作用,无论是治理淮河水患,还是江岸保坍或者垦区防汛或者治理虫害,张謇深切地感悟到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和培养人才的紧迫性。“需款固属浩繁,需材尤为切要。我国河海工程,向拘旧习。近日留学欧美毕业而归、通此科者殆亦少数。若举此重要之工程,不得富于学术、习于经验之人才分任其事,窃恐废时而无功,糜款而无效。”[4]305他先从国外聘请了美国的方维因、英国的葛雷夫、荷兰的贝龙猛和特来克、瑞典的施美德和比利时的平爵内等著名水利专家来华指导或主持工程,“由银团具函江苏省长函聘美国加州农科大学昆虫主任教授吴伟士博士为昆虫局长”[9]66。同时,又特别注重培养本国的科技人才。“自奉命勘淮以还,每以大工将施,人才缺乏,栗然动念。……揆时度势,则建设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科专班,刻不容缓。……有养成之学生,又有实地练习之工程,……或有可用之才,不必借资于异域矣。”[4]353-3541906年,张謇在通州师范首次设立测绘科和土木工科,教授学生测绘和水利施工的知识与技能,1915年,成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大力培养水利和土木工程类学生,宋希尚、须恺、汪胡祯等一批学生通过参加整治海河、长江等工程,迅速成长为水利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为了掌握国外先进的水利技术,张謇还选拔一批优秀学生到西方各国学习,并对学成归来的人员委以重任。

4、吁请协同。灾难来临是不分疆域地界的,因而张謇主张灾害治理不能局限于一省一地,必须全局统筹、通盘考量。他指出:“治水之道,贵乎上下蓄泄,彼此统筹,必无划疆而治之水利。……窃以为行政有省可分,治水无省可分。”[4]582-583淮河流经4省,尤其是与江苏、安徽两省息息相关。张謇认为,在大灾面前应通力合作、协同抗灾,苏皖民众应当协力共同治淮。张謇诚恳地指出:“治淮问题,江皖之关系密切,故江北施工之画划在在为皖北留泄泻之余地。良以治百里之河者,目光应及千里之外,治目前之河者,推算应在百年以后,使非统筹远虑,将来流弊丛生,谁任其咎?敬告政府:江、皖北者,国家之江、皖北也。国计虽艰,民生实为国本。欲为民生,事业无重大于水利。敬告皖人:治水果能通力合筹,无在不事半功倍。江、皖同一淮水流域,划界为治,两有不利。敬告苏人:勿以上游拟治无期,而下游之计画仅顾目前,至贻将来无涯之大戚。”[5]396大灾大难面前,无人可以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同心才能共克时艰,而以邻为壑必然害人又损己。张謇早就认识到,长江治理并非仅仅局限于南通、江阴,“为治全江计,义当集合鄂、赣、皖、苏四省人士,设一浚治长江讨论会,通力合作,斯为上策。……江苏下游,则我江、常、太、宝、崇、靖、如、通、海是。……兹拟先就我利害相关之九县,设一研究会。凡若何设计,若何集合,若何筹款,若何施工,群策群力,公同担任,作一鼓之气,成众志之城,大可以保主权,小可以维公益。由是而推及全省,推及鄂、赣、皖。”[10]942

5、综合施治。张謇在抗灾治灾过程中,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极力主张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因为灾害的发生、延展与防治,总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所谓“夫治甲之患,有兼宜治乙者;治丙之患,有宜先治甲与乙者。”[5]247如淮河的治理,不能就淮而论淮,而应与沂河、泗河等水系一同治理,才是解决淮河流域灾害不断的治本之策,“然导淮而不并治沂、泗,则可以澹凤、寿、怀、宿、灵、五、泗之灾,而邳、桃、宿、沭、清、安、海之灾仍在也。……故导淮而不兼沂、泗,淮即治而功不完,导沂、泗而不析于淮,沂、泗盛而患亦难杀。……此謇所谓除害之大者,莫如导淮而兼治沂、泗二水也。”[4]303同时,张謇认为抗灾只是治表治标,惟有改善相关区域的自然环境,才能根绝水患与沙害,“蚩蚩之民,与水争地,习为故常,更不知森林与治水防砂有何等关系,致尽伐固有之大木,不知替以续造之新林。”[4]467-468张謇要求植树造林,“筑堤防水,水益高而患益烈。挽救水害,则编栽保安林不可缓也。……保安林之效用,关系极多,尤以涵养水源,防止土沙,预防水害为最要。现黄河、长江、珠江时有泛滥之虞,则编栽保安林宜亟矣。”[4]335-336张謇不仅注重改善自然环境,而且主张改造社会环境,治地与治人并举,以避天灾加人祸,使得人们安居乐业、和谐安宁。“人众不治,胡能相安。谋其治法有五:一曰改良其性质,二曰革除其习惯,三曰督课其田功,四曰扩充其实业,五曰普及其教育。……督课之事有四:四畴修治,一也;住所整洁,二也;丁壮勤务,三也;守望相助,四也。四者毕具,然后扩充实业,保其相生相养之利。人须得生与养也,而后能教。人亦须教也,而后知所以生养。”[2]132这是灾后“具自治之能力,策完全之良效”[2]131的社会治理盛景图。

三、张謇抗灾救灾的启迪意义

张謇对抗灾防疫倾注了无限的热情、非凡的智慧和大半生的精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成就。如盐垦方面,通海垦牧公司通过数年直至二十多年的艰难抗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1914年到1922年的8年间,南起吕四、北抵陈家港,纵长700里、横逾100里,范公堤以东12000平方公里的黄海滩涂荒地上,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几十家盐垦公司,废盐灶、兴农垦的热潮盖过了暴风狂潮。通海垦牧公司“从1911年到1925年,15年中所获纯利84万余两,几乎为原始资本的三倍。”[11]65通海垦区垦前的“其时一片荒滩,弥亘极望,仰惟苍天白云,俯有海潮往来而已”[3]333,而十年之后却变成了这样的景象:“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梁,若成一小世界矣。而十年以前,地或并草不生,人亦鸡栖蜷息,种种艰苦之状,未之见也。”[3]585而今道路、桥梁、公所、旅社、商店、学校应有尽有,张謇孜孜以求的“新世界雏形”已露峥嵘。江岸保坍方面,按照特来克所提塘柴木垫沉石筑楗保坍法方案,至1917年春南通沿江修建水楗10座,并在迎溜顶冲处加筑护坡,亦消除了长江北岸的坍塌之危。然而,张謇最为挂怀难舍的导淮治淮工程却未能如愿实现,他的所有治理淮河水患及其次生灾害的设想、计划几乎都被束之高阁、无果而终,“导淮事业,謇筹之几二十年。国是纷更,观成无日”[10]1356,成了他终生的遗憾。时局动荡,军阀割据,战争连年,张謇愤懑无奈之情表露无遗,他只能悲叹道:“謇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尤不幸而抱欲为中国伸眉书生吐气之志愿,致以皭然自待之身,溷秽浊不伦之俗。……时局如此,世道如彼,惟有称盈虚之天道,为进止之机宜矣。”[10]1388

张謇抗灾防疫的诸多认知、理念及其做法,无疑对当下和将来的抗灾防疫是富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

1、坚持以民为天、人民至上,这是抗灾防疫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任何时代虽然都避免不了自然灾害的侵扰,但战胜自然灾害的速率与成效则依赖于政府组织治理体系及其效能。张謇虽为能臣、儒商、士绅,有着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怀,关心民生民瘼,有着睿智的大脑和辽远的眼界,水利造诣颇深,或一时领衔指挥抗灾防疫或长期热衷于研究、关注和主张灾害治理,然而纵使三头六臂、天大本事,个体在肆虐的自然灾害面前毕竟势孤力单。悲催的是,张謇一张热脸换来的却是清末王朝或民初腐朽政府的冷屁股,“讵先拨二万之说,仍属口惠。续催二电,竟不置复,值此伏汛,江潮正涨,款不济急,险不待人,焦灼旁皇,不知所计。”[10]1070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叫政府则不应又不灵,“可痛滋甚!今政府八面张皇,救过不暇,地方灾患频仍,士人汲汲生计,争热于议员政客之途。……政府不知为吾谋,所谓议员政客者,不暇为吾谋,人民亦安于不自谋,宁不可异?”[5]455吏治腐败置民生于水火而不顾,既不重视预防,灾后又隐情不报或谎报、漏报,往往导致天灾与人祸相勾联,使灾民和百姓雪上加霜、在劫难逃,可见贪官污吏比天灾更为可憎可恨。张謇对此看透了,“成灾在天,致灾在人。一缘于河淮之不治,一缘于官吏之丧心。……是民之厄于水者已无可逃,民之厄于官吏者更无可幸。此重灾之由也”[4]124-125正如章开沅教授所言,“如果没有社会制度根本性质的变革,没有一个真正属于人民并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单纯凭私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成就一个个孤立的‘村落’的革新的。”[12]356与张謇自感“生不逢时”的政府有着云壤之别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人民政府,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无论是阻击2003年的非典疫情,还是抵御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总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民生命至上。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他以非凡的政治勇气、果敢的雄伟魄力以及巨大的责任担当,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国际舆论称赞道:“公共卫生史上最具勇气、最为重大的举措”,“只有中国才能够实现如此高效有力的应对”。“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从而形成了全国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和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强化的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工作局面,使疫情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2、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这是抗灾防疫取得胜利的核心要素。面对灾况疫情,仅有勇气、豪情与毅力是不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力量才是最强大的支撑。张謇在治江治海治淮过程中,能够完成从推崇传统治水宏文精论的“水状元”到水利专家的华丽转身,皆因科技的加持与赋能。除了大力延聘、培养科技人员外,无论导淮还是保坍,张謇总是主张以科学测量测绘为基本依据,“凡关于淮、沂、泗、沭之干河、支河,民地、荒地,及皖省蚌埠以下淮北之干河、支河地势,豫东之巴减三河,历届施用三角、水准、平面、流速各种测法,绘图帖说,次第告竣。”[5]390精确测绘是抗灾防灾工程的前提和基础,“若以普通测绘行之,于地面河身高下之比较,流速、流量、蓄泄之参分,未能精确,则于施工计画必有差失,糜款费工,势所必致。”[4]464张謇利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测量,并汇编成《勘淮笔记》,依据实测数据从而确定了导淮“七分入江,三分入海”的合适水量比,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摸索出最为适宜的方法与路径。围垦工程张謇也从“凭地势和经验”中走出来,提出要结合采用西法,“张謇认为,传统的围海造田技术于今已经落后,必须引用现代科技加以改进,但也不是抛弃前人成功的经验。”[11]35终于“成此九万一千七百六十一亩之田”[3]587。张謇抗灾防疫采用的另一应对之策,则是放眼全局、统筹兼顾、综合施治。“昔日之治水,多偏于一隅;而在今日之治水,宜筹其全局。”[4]464张謇主张采用举办工、农、商等发展实业的办法即以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等进行补救,“天灾流行,去年水直、豫,今岁水江、浙。天无如何,补救在人。顾补救而止于工振犹末也,必先实业,俾民有可作之工,地有不竭之力,乃足以为自治之备。”[10]1001这无疑是最硬核、最精准、最长远的救灾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看科技。新冠疫情爆发后,党政府将科学防控摆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强调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除大力普及防控科学知识、发布防控指南、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高公众科学认知水平和科学防护能力外,全国科技战线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五大主攻方向,在检测技术、疫苗研发、中西药品与医疗器械生产等方面迅速取得进展。与此同时,精准施策的方法论始终贯彻于战“疫”全过程,从“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到“分级分类诊断救治”、从“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到“常态化防控中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按下抗灾防疫与生产生活的“双排键”,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得到积极践履和生动体现。

3、坚持信息公开、准确透明,这是抗灾防疫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灾难疫情固然令人痛苦,但被蒙在鼓里则是更为可怕的事。因此,及时了解、知晓、掌握灾难疫情发生、发展和演进的真实信息,以及抗灾防疫的各项政策举措至关重要。张謇指出,“既任其事,则履行此事之诚意,与权衡此事之素见,及后来之希望,不能不先有所表襮,以公诸世,而藉正于有道。”[5]455惟有将真实信息公之于众、事实真相众所周知、应对之策坦诚布公,才能止住谎言谣传,识破虚假信息,让人民群众在知情中,增强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抗灾防疫的必胜信念,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才能增进百姓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而张謇所处的时代,吏治昏庸腐败,“州县狃于成例,慑于上司,不敢报灾。……故州县不报灾,关卡不停捐。……及至灾民四散逃亡,不可复遏,犹复悍然不顾,剥及垂殣之民。是民之厄于水者已无可逃,民之厄于官吏者更无可幸。此重灾之由也。”[4]124-125不仅隐瞒不报,而且还克扣赈灾之款,更为可耻可恶的竟然还篡改测量数据。“丙午之灾,淮南北义振千万圆,无丝毫用诸工程事业。最后之测量,当局官吏,且有改窜真形,加高河底,以难我理论者。”[5]455这是灾民莫大的悲哀,也令抗灾防疫的义士仁人痛心疾首。当然,隐瞒灾情之事不止发生在张謇那个时代,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利欲熏心、胆大妄为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瞒报和造谣生事。对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严肃予以查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党和政府坚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第一时间全面发布疫情信息,向公众真实提供持续、清晰、重要资讯,让人民群众及时准确了解党和政府应对疫情的方针政策和战略举措,使“公众充分知情”成为党和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互动、形成强大社会共识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防疫人民战争的重要条件,同时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疫情信息和防控举措,毫无保留地与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救治经验,并力所能及地提供对外援助,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和有情有义的政府及其大国的形象。

4、坚持化危为机、增强信心,这是抗灾防疫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张謇曾强调:“业垦于穷海荒凉寂寞之滨,难事也。非得有专鸷坚忍之人,不能共其事。”[3]585战胜大灾大难的唯物辩证法就是坚忍不拔、愈挫愈勇,勇于迎难而上,善于在危难困苦中创造新的生机,才能变“难事”为乐事。“鄙人则以为既任其事,必达于成,不当畏难而退缩,躬率江君等昼作夜思,一意进行。……鄙人当三十一年大风潮后,谓江君等毋馁,以办事人之心血、士大夫之肩皮与海潮相搏战。又言毋躁,须十年规模乃粗定,更五年规模备,更五年功效成。……事虽艰,工虽巨,费虽大,固当筹之。……以成鄙人建设一世界雏形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9]27-29张謇的个性中凸显的就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不屈不挠的品格,正是这种韧性、自信、勇气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使他克服和战胜了一个个天灾人祸并开创新局。1905年夏,一场持续了五昼夜的大风暴和一丈多高的巨浪,将历经艰辛筑成的7条干堤全部冲毁,牧场羊群散失殆尽。这场突然降临的大风潮冲掉了股东们继续投资的决心,垦牧公司面临着功败垂成的险境。张謇不怨天,不尤人,积极奔走,筹集款项,购运棉衣,终于度过了最难熬的严冬。次年春,数千通海移民再次开赴滩涂,在暴雨肆虐的恶劣环境下继续苦干,最终获得成功。”[13]753正是张謇的人生历练包括他的抗灾履历,才使他的感悟深刻而又感人至深,“人生办事经验,随世界人事天时而变,即百岁亦无穷尽,愿诸君益勉,勿馁而懈。”[2]205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灾已至、苦难加身,惟有顺应时变、化危为机,才能浴火重生。当年我国遭遇非典、汶川大地震如此,今天在新冠肺炎面前更无例外。提振信心、善于化危为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鲜明要求,是抗灾防疫取得最后决定性胜利的力量源泉,当然也是从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历复杂而深刻大变革、迎接无数风险与挑战,并最后笑傲江湖的宝贵法器。

四、余论

“很多人想给张謇一个定义,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完全概括。”[14]1可以肯定地说,张謇在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政治活动家以及百科全书式人物之后,还应该有一个“抗灾英雄”的称谓。张謇袒露自己心迹说道:“謇目击淮祸,而思有以却除之,处心积虑,四十余年矣。”[5]390“走蓄是志已四十年,希望良政府为吾祛除江、淮之害,而文字报告设局测量者,亦二十年。”[5]455他不仅研究、投身抗灾事业时间之长,而且所涉区域范围灾情之广,江河湖海、水旱虫瘟广为触及。有人说,他是水利状元、水利专家,其实,张謇又何尝不是水利英雄、抗灾英雄呢?他与他所欣赏的水利专家特来克一样,是在抗灾一线身染风寒而转伤寒之病,为抗灾而捐躯的。张謇“曾至姚港视察十八楗工程。南通江岸经常受江流冲刷,保坍涉及众多居民切身利益,也涉及南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成为张謇最后的牵肠挂肚的一桩事。张謇从阳历81日起感到遍体发烧,但第二天清早他还是偕同工程师视察江堤,规划保坍工程,南通的江岸坍落,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7日,病势渐重,才开始请医生诊治。21日以后,病情更加危急,24日(阴历七月十七日)中午,这位为发展近代实业、教育奋斗了一生的老人,终于最后闭上了眼睛。”[12]355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謇的一生是为国为民、抗灾图存的一生。从“鄙人髫龄,闻先父母述道光二十八年之大水、咸丰六年之大旱,乡里被灾之酷状、一家处困之情形。先父母即以治河为地方水旱预备之要,常常申说。先父为乡里任治河事,盖二十余年,故鄙人于水利略有所知。二十二岁时游淮安,见市有治河、治淮诸书,即购致之,加意讨论,并太息于曾国藩氏、左宗棠氏议治淮之不获施行。”[5]196到他1903年因淮河灾情严重、灾民达400多万户而向清政府提出《请速治淮疏》,从1906年上书两江总督端方设立“导淮局”、1909年作为江苏省咨议局议长提出导淮提案、1913年出任农商总长设导淮局、1914年担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到壮志难酬辞去全国水利总裁职务,从1918年主导江淮水利测量局发表《江淮水利施工计划第三次宣言书》到1921年夏淮河发生遍及豫、皖、苏、鲁四省水灾向北洋政府徐世昌总统呈述“导淮”先治标后治本计划,从海滩垦牧、江边护坍到整个南通全域的地方自治,张謇为抗灾救灾东奔西走、屡败屡战,从青丝而到白发、从青年而到老翁,直至1926年生命的最后一息。其子张孝若提到,“到民国十五年夏,政府派我做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我父认为全部浚治和下游保坍,很有密切关系,就写了一篇东西给我,告诉我江流的历史,指导我应抱的方针,都是有经验很贯彻的话。他写成以后,不到两天,就得病逝世,这算是我父的绝笔了。”[15]262张謇不仅通过发展实业、教育、慈善等事业试图拯救民众逃脱苦海贫川,而且力求通过抗灾救灾的实际行动为百姓纾困解难,其心天地可鉴,其情可歌可泣,其行可敬可叹,令人心生无限感佩。张謇堪称抗灾英雄,名至实归,亦居功至伟。

虽然张謇许多的宏愿包括抗灾治理的设想未能全部实现,但他的“功成不必在我。功不必急功近利而成。功当在多年后验其效”[14]7的襟怀和境界同样令人称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张謇的治淮方略及其测绘数据成为后来全面治理淮河的重要参考,今天的南通被人们称为崇川福地,风调雨顺、山明水秀,河晏海清、时和岁丰,谁能说这不是张謇几十年开疆拓土、保坍护岸、抗灾防疫所奠定的坚实根基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南通现在之所以被誉为宜居宜业、宜商宜购和宜文宜乐的城市,张謇功不可没。“即此粗完一生事,会须身伴五山灵”,张謇自拟生圹墓门联语,告诉人们即便在死后,他也念兹在兹,还要在五山旁聆听滚滚长江的依旧涛声,是否岁月静好、山河安澜?这片深情的土地是否春和景明、生机盎然?

在一生的抗灾救灾过程中,张謇用自己的理念和行动形成了伟大的抗灾救灾精神,这就是一心为民、为世牛马,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尊重科学、崇尚技术,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团结协作、守望相助的精神。张謇的抗灾救灾精神是张謇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与其它精神一起,构成了张謇精神的丰富内涵、强大张力、持久活力和无限魅力。张謇的抗灾救灾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抗灾救灾精神的构成因子,值得发扬光大。他的抗灾救灾理念、行动及其伟大精神,必将泽润后世、流芳百年。当前,在全国和全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战斗中,我们需要学习、继承、弘扬和发展张謇的抗灾救灾精神,以夺取这场史无前例战疫最后的全面胜利。

 

参考文献:

[1]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港闸区档案馆.特来克与南通保坍史料[G].南通: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港闸区档案馆,2009.

[2]肖正德.戴致君.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II[G].南通:南通市档案馆.张謇研究中心,2009.

[3]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4]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①[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④[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6]南通市水利局.张謇研究中心.特来克与南通水利事业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G].南通:南通市水利局.张謇研究中心,2010.

[7]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⑤[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8]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9]肖正德.戴致君.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I[G].南通:南通市档案馆.张謇研究中心编,2009.

[10]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③[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11]张謇研究中心.张謇与近代盐垦及江苏沿海开发[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12]章开沅.张謇传[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13]崔之清.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14]张廷栖.张謇所创中国第一[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19.

[15]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南通:张謇研究中心重印.2014.

 

Zhang Jian’s Story of Combating Disasters and Providing Relief and Its Realistic Value

Ma Bin

(Zhang Jian Institut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Abstract: Zhang Jian experienced a variety of disasters such as collapse of Long River bank, rage of sea tide, flooding of Huaihe River and killing of plague. Zhang Jian adopted primarystrategies and methods such as pleading, raising funds, recruiting talents, appealing to collabor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dministration. Zhang Jian’s cognition, concept and practice provide a guida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disaster combat and prevention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It is obliged to conform to the principles of putting civilians in the first place, scientific precaution and treatment, precise execution of policies, open, objective and transparent information, transforming crises to opportunities and building up confidence. Zhang Jian’s spirit of combating disasters and providing relief is worth advocating.

Key words: Zhang Jian; combating disasters and providing relief; realistic value; spirit of combating disasters and providing relief; Zhang Jian’s spirit.

作者简介:马斌(1962.8—  ),男,江苏如东人,

张謇研究中心干事会副会长,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张謇研究。)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