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之爱竹说
曹玉星
一、循例爱竹
(一)爱竹咏竹
自古文人多爱竹,苏轼、辛弃疾、郑燮妇孺皆知。宋代文豪苏轼爱竹已到极致,《於潜僧绿筠轩》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1]。辛弃疾的《念奴娇》:“惆怅立马行人,一枝最爱,竹外横斜好”[2]。“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一生痴爱竹子,不仅写竹入画,画竹传情,更指竹作诗,咏竹言志《竹》:“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3],堪称古往今来的第一咏竹诗人。
张謇同古代文人一样爱竹,从14岁(1866年)家乡读私塾前就有第一首“竹诗”《画鸭》:“短竹阑前拍拍鸣,芦芽三尺水初生”[4],直到1926年离世多有写竹“山川花竹倐满眼,中有彩伴罗嫈嫇”[5](《题杨令茀木公金母图》),一生写竹,几乎也写尽竹子一生。
笔者以南通大学徐乃为教授《张謇诗编年校注》为本,初步整理张诗直接或间接写到植物名称的诗作有1600余首,所涉植物250多种,其中居首位的就是竹,有110首之多,足见爱竹之甚。
有写“新竹”“新笋”“新篁”之诗句,“新竹”如1919年《此君亭》:“亭上有人须鬓白,独扶新竹弄晴晖”[6],同年《小狼山》:“新树方菶菶,新竹方栾栾”[7],1925年的《山庄》:“题诗遍新竹,记客辨深苔“[8]。“新笋”如1919年《此君亭晏坐》:“新笋渐随孙嶷嶷,乔柯如惜叟惺惺”[9],1925年的《题竹》:“檐下青藤络石柔,砌边新笋觑空抽”[10],1926年的《溯沂示立夏日招饮苏来舫诗次韵奉和》:“是船是屋团吟侣,新笋新樱佐食单”[11]。“新篁”有1900年的《垞兴十首》:“群鸟日夕至,新篁更辟园”[12]。
有写雪夜“修竹”,约1869年《雪美人》:“永夜单寒倚修竹,素蛾青女尔何人”。“单寒倚修竹”[13],单寒,孤单寒微。“倚修竹”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作品《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14],修竹,指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素蛾,是嫦娥的别称。青女,是主司霜雪的女神。“素娥”“青女”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15],包含诗人难言悲苦的怨恨。另,《张謇诗编年校注》第22页,徐教授在注释⓭中“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疑漏“界”字,“惟”字为“唯”,或误。
有梦中“竹隐”,1919年《西林千五百梅花馆拟而未建梦中若已成而休休而有诗醒记其二语因足成之》:“端宜成竹隐,兼谢访梅人”[16]。1892年《水碓二十四韵》之乡村“竹荫”:“家家连平簃,处处荫修竹”[17]。
有约1866年《田家》的“丛竹”:”一径入丛竹,连村深落花”[18]。
还有“旧竹“老竹“,1918年《除日忆怡儿》:“丹橘黄橙供节物,新梅旧竹慰寒吟”[19];1921年《西山村庐》 “老竹都依水,新庐复在田“[20]。
也有写到竹制乐器“丝竹“,如1877年《仿院本贴绒帐衔》:“当时水绘盛丝竹,小宛寔冠诸姬行”[21],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水绘,冒辟疆私家园林如皋水绘园,小宛,董小宛。寔冠诸姬,出自南北朝诗人萧衍(公园464-549年)的《贻柳惔诗》:“尔寔冠群后,惟余实念功”[22],寔,是。冠群,超出众人。诸姬,典出《诗经·邶风·泉水》:“娈彼诸姬,聊与之谋“[23],同是姬姓的女子,指各国的美女。“笙箫”,如1918年《题竹洲泪点图旌人子之不忘寡母也》:”不辞木石同禽苦,望有笙箫作凤鸣“[24],笙箫,是两种不同的乐器。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由笙苗中簧片发声,是能奏和声,吹气及吸气皆能发声,其音色清晰透亮。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国古代吹奏乐器。这里指竹子所能制作的乐器。
还有竹的生产生活用品”竹阑“,1866年《画鸭》:“短竹阑前拍拍鸣,芦芽三尺水初生”[25],1900年《垞兴十首》:”红药竹阑扶,新苞暗自舒”[26],竹阑,竹子做的栏杆。 “竹架“,1914年《舜水祠落成》:清泰门头水一陂,松棚竹架拱朱祠”[27]。
还有“竹石”“竹树”“松竹”“花竹”“竹梧”“竹林”等园林要素植物配置的共同描绘,更有“激竹”“风篁””疏篁””翠竹”“霑竹”“野竹”“大竹”“屩笋”“玉笋”“玉鞭”“寻诗竹畔,命酒花期”的形象生动的刻画。
文人写竹都是指禾本科竹亚科之一类竹,张謇还写到竹类的具体种如:寒竹属的筇竹(图1筇竹)、方竹(图2方竹),刚竹属的斑竹(图3斑竹)、水竹(图4水竹)。
图1筇竹(竿壁甚厚至实心)
图2方竹(呈钝圆的四棱形)
筇竹是一种小型竹类植物,竿壁甚厚至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有“筇”字的诗作,五言的有三首,分别是作于1923年11月的《南楼雪后王君消寒第二集》,有“远未落世彀,僻得安吟筇”[28]句,诗说避开世俗免落入牢笼网罗,偏远池榭处,持着筇竹手杖安闲吟啸。作于1924年9月的《晚步》:“晚步依山脚,差强不藉筇”[29],诗句说张謇晚步狼山脚下,勉强不要借助竹杖。作于1879年5月的《南薰门亲稼》:“试曲调琴轸,迎銮聚笠筇”[30],诗句说农民欢迎皇帝驾临。七言的有两首,1903年《松永道中——有感日本山水诗》:“我来未暇事幽讨,遍寻胜地支吟筇”[31],另外一首是写于1917年的《因视林溪工约丁禾生沙健庵金沧江潘葆之张景云同游遂憩精》:“水云佳处吾堪共,高兴还来策短筇”[32],诗句中筇,均指筇竹手杖。
唐诗也有16首写到筇竹,如白居易的《秋游原上》:“露杖筇竹冷,风襟越蕉轻”; 杜甫的《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老思筇竹杖,冬要锦衾眠”等。宋词有6首写到筇竹:辛弃疾的《定风波》 :“使君子细与平章。 已判生涯筇竹杖。 来往。”;张炎的《壶中天·念奴娇》:“溪上燕往鸥还,笔床茶灶,筇竹随游屐。 闲似神仙闲最好,未必如今闲得。”;陈允平的《疏影》:“千峰翠玉。 送孤云伴我,罗窗清宿。 拂晓凭虚,春碧生寒,衣单瘦倚筇竹”;留元刚《满江红》 :“褰荇带,搘筇竹。 披荷芰,餐椒菊。”;赵彦端《朝中措》 :“几枝筇竹半烟云。 钟鼓醉中闻。”;高登《行香子》 :“菱花照影,筇竹随身。 奈沈郎尩,潘郎老,阮郎贫。”
与筇竹同为寒竹属的方竹,俗名:十方竹、四方竹,其竿直立,呈钝圆的四棱形,竿可作手杖。模式标本采自浙江温州。 写到方竹的诗作仅一首,为作于1924年正月26日的《䃣髯翁来为味雪斋消寒第七集》:“句芒玄冥帝所命,客自潇然杖方竹。方竹产出天台厓,横连天姥向天开。劲箭战风不择地,异萌破冻常挟雷”[33],诗中方竹,指竹杖,劲箭,指竹笋。“方竹产出天台厓”,《大清一统志》中记载:出天台玉霄峰,可作杖,“天台”“天姥”均为浙江风景名山,与《中国植物志》记载方竹:“产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和广西等省区。日本也有分布。欧美一些国家有栽培。模式标本采自浙江温州”符合。宋词有一首写到方竹,是辛弃疾的《鹧鸪天·水底明霞十顷光》:“水底明霞十顷光。 天教铺锦衬鸳鸯。 最怜杨柳如张绪,却笑莲花似六郎。 方竹簟,小胡床。 晚风消得许多凉。 背人白鸟都飞去,落日残鸦更断肠。”词中“方竹簟”,指方竹席。
刚竹属的斑竹,竿有紫褐色或淡褐色斑点。产黄河至长江流域各地。模式标本采自河南博爱。本种竿粗大,竹材坚硬,篾性也好,为优良用材竹种,笋味略涩。亦可栽培供观赏。
图3斑竹(竿有紫褐色或淡褐色斑点)南通博物苑 国秀坛
专门写到斑竹的诗作也仅一首,为作于1919年6月25日的《斑竹》:“契已青云托,根缘白下来。新姿神女黛,老点寿人鲐。渍雨无愁泪,掀泥且养胎。娟娟都静好,知为惯惊雷。”[34],这是当年张謇去海门大生三厂“行开工破土礼。有‘斑竹’诗”。诗说斑竹根从南京移来,与青云有约,意气相合,斑竹寿人褐色老点容颜,如鲐鱼般斑纹美丽,新生之竹姿态犹少女美眉。春雨淋渍,孕育新笋,姿态静美,等待一声春雷过后,春笋怒发,迅速生长。诗人祀土礼成,期待第三纺织厂动工后,如斑竹之笋“惯惊雷”。
唐诗中写到“斑竹”有17首,如刘长卿《斑竹》:“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李商隐《深宫》:“斑竹岭边无限泪,景阳宫里及时钟”,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等。
宋词则有三首,有柳永的《轮台子·雾敛澄江》:“九疑山畔才雨过,斑竹作、血痕添色”,仇远的《金缕曲·贺新郎》:“锦瑟谩弹斑竹恨,难写湘妃怨语”, 无名氏《导引·蓬莱邃馆金碧照三山》:“云轩一去杳难攀。 斑竹彩舆还。 深宫旧监闻箫鼓,怅望惨朱颜” 。
同斑竹一样都属刚竹属的水竹,别名:实心竹、木竹、黎子竹。竹材韧性好,竹竿粗直,节较平,宜编制各种生活及生产用具。著名的湖南益阳水竹席就是用本种为材料编制而成的。水竹比较容易开花,而且在开花后整个竹丛还不致于很快枯死,也较易复壮。水竹是具有特殊呈头状的花枝及竿箨的特征。
图4水竹(具有特殊呈头状的花枝及竿箨的特征)
张謇写到水竹的诗作有两首,一首作于1924年2月16日《社日鹿笙烈卿往掘港》,有“傥到璧亭看水竹,林花应著两三红”[35]句,一首作于1926年5月底《大热简令茀》,有“水竹贮清凉,任取曾无与”[36]句。
唐诗中写到“水竹”有23首,如白居易《朝回游城南》:“朝退马未困,秋初日犹长。 回辔城南去,郊野正清凉。 水竹夹小径,萦回绕川冈”,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孟浩然《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卜筑因自然,檀溪不更穿。 园庐二友接,水竹数家连”等。
宋词写到“水竹”的有10首,如周邦彦《浣溪沙慢·水竹旧院落》:“水竹旧院落,樱笋新蔬果”。 刘克庄《沁园春·华发萧萧》:“华发萧萧,归碧鸡坊,出金马门。 把一枝色笔,掷还郭璞,些儿残锦,回乞天孙。 永免朝参,更无宣锁,送老三家水竹村”等。
(二)爱竹种竹
张謇一生的两大癖好:建筑与植树。两者相较,爱树尤甚。他曾诗曰:“啬庵老人性爱树,平生所种累万数。”[37]对树木花草的癖好深刻体现在引种植树的行动中。对于如何种竹,也有专门记载。如1887年《种树》:“缘渠带修陂,割地妥诸竹”[38],诗句意思是种竹于渠边、坡傍可防坍土。 1890年《初秋偶兴寄苏堪》:“办榆郎姑种,展竹西南鞭”[39],展竹西南,出自“东家种竹,西家治地””之典故,中国古籍《格致丛书》《种树书》《永乐大典》《类说校注》均有记载。“《东家种竹西家治地》:凡种竹,正月二月斫取西南根,东北角种之。竹性向西南引也。谚云:‘东家种竹,西家治地’。”[40]。还有1926年《简新竹》,“郁勃新孳笋,峥嵘苑角捎”[41]。简新竹,指间苗(疏苗)新笋。从选择土壤场地,种植栽培方法,到竹林养护管理,可谓样样俱到,正是“种树书成,看花约在”[42],“花开酒美曷不醉,种树穿池亦漫忙”[43]。
种竹的实践莫过于当年张謇精心布置的园林景点南通博物苑国秀坛,根据《南通博物苑品目》记载植国秀坛当年栽培有观赏“竹”类18种,分别是品目从117号至134号,如:“117、黄金间碧玉竹”,品目有拉丁文“Varcastillonis,Pcastillonis.”以及“产如皋,啬翁赠,植国秀坛”信息记录,经过比对查阅,该种竹子正名(学名)是:禾本科Poac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金明竹(图5金明竹)Phyllostachys reticulata f.castillonis,别名:德国五月季竹、黄金间碧玉。金明竹是刚竹属的散生竹,1米高左右开始,竹杆黄色,竹节间有绿色条纹。而黄金间碧竹是簕竹属丛生竹,学名是Bambusa vulgaris f. vittata,拉丁文与品目记录不同。该种俗名:玉韵竹、黄金间碧玉竹,竿丛生圆柱形,鲜黄色间有宽窄不等的绿色纵条纹。
图5 金明竹(品目之黄金间碧玉竹 南通博物苑 国秀坛)
从118号至134号分别是:紫竹(图6紫竹)、慈孝竹(正名孝顺竹,下同)(图7孝顺竹)、莽慈竹(冷箭竹)、簜簜竹(扛竹)、观音竹(图8观音竹石刻)、江南竹(毛竹)、鹤膝竹(人面竹)(图9人面竹)、烟晕竹(胡麻竹)、川竹、斑竹(图3)、碧玉间黄金竹(金条竹)、龟甲竹、篲竹(彗竹)、管竹(火管竹)、淡竹(图10淡竹)、米竹(凤尾竹)(图11凤尾竹)、山白竹。 大多是“啬翁赠”“植国秀坛”的,也有张謇相关友人赠送,引进种植于国秀坛的,如“120、莽 慈竹”“122、观音竹”“131、管竹”为“浙江郭君漱赮凤鸣赠”,“132、淡竹”,本苑主任孙子鈇采集于“本县剑山”赠苑种植于国秀坛的,“133、米竹”,为“本县孙君惕生宝泉赠”,种植于国秀坛的。
图6 刚竹属紫竹(南通博物苑 国秀坛)
图7 孝顺竹(南通博物苑 别业故居)品目之慈孝竹,学名为簕竹属孝顺竹,
有变种:观音竹(var. Riviereorum),栽培型凤尾竹(cv. Fernleaf)
图8观音竹石刻 (南通博物苑 国秀坛)
图9 刚竹属人面竹(品目之鹤膝竹 南通博物苑 国秀坛)
图10刚竹属淡竹(南通博物苑 国秀坛)俗名:花皮淡竹、绿粉竹、粉绿竹、花斑竹
图11簕竹属凤尾竹(品目之米竹 南通博物苑 花竹园)
除上面有图片为苑里现在有栽培种类外,其它目前尚未引种。另外对品目记载的第125“烟晕竹Varne Buloa. 产浙江,啬翁赠,植国秀坛”,经查,中国植物志并没有“烟晕竹”,也没有相关俗名,拉丁文“Varne Buloa”也查无此物。笔者经过综合考量,认为是胡麻竹,为刚竹属的胡麻竹。 刚竹1—3年生最易发生“胡麻竹病”,受病之竹材表面发生美丽之量斑,增加竹材经济价值。我国元代李衍會指出:“晕竹出湘全間,岭南俱有,初竹春上生苔花渐渐著,竹上成斑去苔,紫褐色斑量,层层错”[44]。胡麻竹秆型粗大,高可达9m,直径达8cm;当年生新秆深绿色,至次年春季才从基部数节开始出现芝麻状淡紫色小点,以后逐渐向上面的节间扩散,并且颜色也逐渐加深,有蜡粉,无光泽;叶片质地稍厚,至第3年秋季整个竹秆才变成由细点斑组成的淡紫黑色,犹如“烟晕”,也许就是“烟晕竹”之民间俗称。
二、破例之竹
(一)例外竹坛
有趣的是张謇在国秀坛北侧专门辟一处“例外竹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博物思想生态理念在小处极尽抒发,品目记录这些例外之竹有10种:石竹(须苞石竹)、金丝竹(金梦竹芋)、文竹、朱竹(朱蕉)、绿竹(蜘蛛抱蛋)、天竹(黄实种、红实种)(南天竹)、地竹(海南草珊瑚)、扁竹(竹节蓼,俗名:扁竹蓼)、棕竹。这些植物大多是“啬翁赠”种植“例外竹坛”的,不妨来科普认识一下“例外”之竹。
第“135、石竹 Dianthus barbatus L. 产美洲,啬翁赠,植例外竹坛”,查学名是石竹科石竹属 须苞石竹(图12须苞石竹),俗名:五彩石竹、十样锦、美国石竹。
图12须苞石竹 军山绿野
第“136、金丝竹Tachi-tenmondo. 产本县,啬翁赠,植例外竹坛”,考查为竹芋科栉花芋属金梦竹芋(图13)
图13金梦竹芋 中国植物图像库
第“137、文竹So-chiku. 产本县,啬翁赠,植例外竹坛”,即是天门冬科天门冬属文竹(图14)
图14文竹 中国植物图像库
第“138、朱竹 Sennenso. 产广东,啬翁赠,植例外竹坛”,应为天门冬科朱蕉属朱蕉(图15),俗名又叫红铁树、 朱竹。
图15朱蕉 南通博物苑绿地
第“139、绿竹 Aspidistra elatior Bl. 产广东,本县高君立卿清赠,植例外竹坛”,应是
天门冬科蜘蛛抱蛋属蜘蛛抱蛋(图16),俗名:一叶兰。
图16 蜘蛛抱蛋 南通博物苑药用植物坛
第“140、天竹 (黄实种)Nandinadomestica Thunb.产本县,啬翁赠,植例外竹坛”,以及第“141、天竹 (红实种)Nandinadomestica Thunb. 产本县,啬翁赠,植例外竹坛”,即小檗科南天竹属南天竹(图17),俗名:蓝田竹、红天竺。据《中国植物志》第29卷 (2001) 第 052页记载该种“浆果球形,红色或橙红色,偶有黄色”,南天竹属“仅有1种,分布于中国和日本”,所以张謇《品目》载所谓“黄实种”“红实种”,其实是一种不同表现。
图17 南天竹 南通博物苑绿地
第“142、地竹 Chloranthus brachystachys Bl. 产本县,啬翁赠,植例外竹坛”,根据拉丁文查正应该是金粟兰科草珊瑚属海南草珊瑚(图18)
图18海南草珊瑚 中国植物图像库
第“143、扁竹 Platchovn. 产美洲,北京农事试验场赠,植例外竹坛”,应是蓼科千叶兰属竹节蓼(图19),俗名:扁竹蓼。
图19 竹节蓼中国植物图像库
第“144、棕竹 Rharis humilis Bl.产广东,啬翁赠,植例外竹坛”,即棕榈科棕竹属棕竹(图20),俗名:裂叶棕竹。
图20 棕竹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300多平米的国秀坛中,所辟小小的例外竹坛(图21),不过10个平米,“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博物思想恰在极小处抒发,张謇用自然博物收集和对比研究,告诉了世人一个更具内涵的“常识”:大自然是极为壮观的,博物不仅仅是多认识几种动植物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思想,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今的生态学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博物学理念的延伸。然而,如今许多植物园,并没有百年前张謇这种自然博物收集和对比展示,值得深思。
图21 例外竹坛 南通博物苑 国秀坛
(二)书画之竹
中国竹文化历史深厚。关于竹植物之源,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一中对延州 (今陕西延安) 竹化石有一段具体描述:“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45]这说明至少在北宋,我国就开始对竹化石进行了相关记载和研究。竹子也是古代文人喜爱的绘画题材,古代的插花图像资料中也有竹子插瓶的形象,如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孝经图》(图22)
图22 《孝经图》局部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藏
张謇也收藏过明清画家的竹题材画作,如《张謇收藏书画选》选录一幅(明)顾骢《竹石图》(纸本纵113厘米×横32厘米 南通博物苑 藏)(图22 明 顾骢《竹石图》 纸本纵113厘米×横32厘米 南通博物苑 藏),张謇在画上题跋:“州志:骢专写竹石,尝之吴,见郊外人家有竹,作图赠之。主人请设色,酬以金。骢裂其幅而去。啬翁识”,从这段文字可知,张謇收藏并非炫奇附庸,而是审美鉴别、考订记事,对画作者顾骢的谈艺之言独具只眼,作者顾骢节义之举,因画传人。
图23 明 顾骢《竹石图》 纸本纵113厘米×横32厘米 南通博物苑 藏
张謇先生在诗歌、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因其事业成就所淡化,不为众人所知,犹如其毕生对植物的爱好,研究者极少。南通博物苑藏有一批先生的书法作品,写到竹子如一幅行书七言对联(图23张謇 行书七言联《拄杖敲门看修竹,拥褐坐睡依团蒲》纵161厘米×横34厘米 南通博物苑 藏),结体隽逸,苍劲厚重,充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
图24张謇 行书七言联《拄杖敲门看修竹,拥褐坐睡依团蒲》
纵161厘米×横34厘米 南通博物苑 藏
三、博雅之竹
在植物学的概念中,竹为禾科竹亚科植物,全球约有70属1200种,我国目前共有竹60属,约400个品种,晋朝载入戴凯之《竹谱》的就有70多种。延安洛河地段、云南保山市龙陵县、四川长宁、台湾高雄甲仙楠梓仙溪等地发现过竹化石。从目前我国陆续出土的一些竹化石的分布来看 ,大多分布在云南、陕西、四川这3个省份。2003年6月30 日,在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发现了大约在20万——40万年前的世界上首枚竹类化石。此竹子化石以竹类植物为主,同时伴有多种阔叶(双子叶)植物。化石形状完整,竹根、竹竿、竹节、竹叶都保存得非常完好,这也进一步证明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发源地。长江流域也发现有大片新石器时期竹林资源的分布,例如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内就发现了竹植物的实物;且后者还发掘了大量的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竹节型陶器。无论是古人的日常生活,还是竹遗迹文化传播,竹类植物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梳理、探究张謇爱竹之循例与破例,其乐无穷,令人击节称叹、流连忘返。竹子的雅称、别称或泛称还有:玉干、玉管、龙种、此君、竹郎、竹君、明玕、琅玕、霜筠、篁、妬母等。如张謇作于1909年4月5日《四月初六日夜国秀亭望新月》有“此君亭上三年事,伉俪清谈坐月时”[46]句,以及作于1910年11月16日《此君亭小坐》,此君指竹子。用词琅玕的,有1877年《竹影》:“百尺琅玕刺碧霄,舒风鸾尾自翛翛”[47];1926年《简新竹》:“虎豹斑於萚,琅玕贡不包”[48];1879年《钓竿欲拂珊瑚树》:“波光横翡翠,宝气接琅玕”[49]等。用霜筠的,有1918年《题竹洲泪点图》:“慈恩傥在霜筠外,要听林端夜夜鸟”[50]。用篁字的,有1921年《六月十八日夜林溪精舍待月》:“邻钟数已过,稍闻风弄篁”[51];1923年《此君亭》:“霜叶随桥入,风篁擁坐寒”[52];1926年《垞兴》:“比树乌将子,幽篁雀聚家”[53]等。用妬母的,有1926年《简新竹》:“生孙宁得限?妒母又谁教”[54]。妒母,亦作妬母,妒母草,竹的别名,出处宋代陆佃撰《埤雅·释草》:“今俗呼竹为妬母草,言笋旬有六日而齐母。”[55]。
张謇110首写竹子的诗篇,贯穿一生,写竹、爱竹、种竹、书竹、赏竹,为什么君子最爱竹,植物也是风物,乡贤原是古贤!窃以为张謇也是顶顶爱竹的君子,其如竹的清正人格,”丛莽卷葹活,霜筠竹箭贞”(《寿沈义民明府》),犹如江苏省政府首席专家、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黄正平先生在《情怀大世界:张謇清正人格形成、表现及新时代弘扬》一文中剖析:“这缘于他早就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家庭观、从政观、从商观,不断砥砺人格,丰富人生修养。”其“清正之风一以贯之,成为混沌年代却清正的一个人。”[56]
“闲咏易成无可语,只应刻竹当题铭”[57],张謇熟练掌握传统文化之精华,做人有气节,做事有格局,做官有操守,张謇自觉运用传统文化之精华,一代儒商自谓作诗也是“闲咏”并无价值,何须刻碑保存,然而张謇刻竹题铭的植物诗作已经或必将深深镌刻在南通张謇研究的森林中,张謇刻竹题铭的博雅情怀深衷,温柔在诵,如名木古树,留给后人惊心的美丽。
参考文献:
[1]徐培均主编,宋诗吟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05,第105页
[2]王新龙编著,辛弃疾文集-1,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08,第24页
[3](清)郑板桥著,板桥论画,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04,第165页
[4]张謇著,徐乃为校注,《张謇诗编年校注》(全二册),中华书局,2021年7月第一版,第2页;张謇全集编委会,《张謇全集⑦》,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3页
[5]同上《张诗》,第1104页;《全集》,第418页。
[6]《张诗》,第561页;《全集》,第217页。
[7]《张诗》,第570页;《全集》,第221页。
[8]《张诗》,第1020页;《全集》,第389页。
[9]《张诗》,第569页;《全集》,第269页。
[10]《张诗》,第1021页;《全集》,第387页。
[11]《张诗》,第1085页;《全集》,第412页。
[12]《张诗》,第303页;《全集》,第115页。
[13]《张诗》,第21页;《全集》,第9页。
[1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文教研室,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中文教研室编,《大学语文》,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07,第168页。
[15]张华松编著,李商隐诗集,济南出版社,2007.04,第52页
[16]《张诗》,第562页;《全集》,第218页。
[17]《张诗》,第247页;《全集》,第91页。
[18]《张诗》,第23页;《全集》,第11页。
[19]《张诗》,第533页;《全集》,第205页。
[20]《张诗》,第673页;《全集》,第263页。
[21]《张诗》,第113页;《全集》,第40页。
[22]刘让言,林家英,陈志明,中国古典诗歌选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12,第471页
[23]张凌翔解译,诗经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1,第40页
[24]《张诗》,第548页;《全集》,第212页。
[25]《张诗》,第2页;《全集》,第3页。
[26]《张诗》,第303页;《全集》,第115页。
[27]《张诗》,第428页.
[28]《张诗》,第828页;《全集》,第317页。
[29]《张诗》,第930页;《全集》,第357页。
[30]《张诗》,第1125页;《全集》,第50页。
[31]《张诗》,第344页;《全集》,第125页。
[32]《张诗》,第499页;《全集》,第193页。
[33]《张诗》,第853页;《全集》,第328页。
[34]《张诗》,第566页;《全集》,第220页。
[35]《张诗》,第864页;《全集》,第330页。
[36]《张诗》,第1107页;《全集》,第419页。
[37]《全集》,第175页。
[38]《张诗》,第202页;《全集》,第74页。
[39]《张诗》,第226页;《全集》,第83页。
[40]宋·曾慥编纂;王汝涛,校注《类说校注 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01,第394页
[41]《张诗》,第1093页;《全集》,第416页。
[42]《全集》,第494页。
[43]《全集》,第542页。
[44] 温太辉著,竹类经营,农业出版社,1957.11,第205页。
[45] 宋·沈括撰,《梦溪笔谈》,春风文艺出版社,,第120页。
[46]《张诗》,第375页;《全集》,第141页。
[47]《张诗》,第113页;《全集》,第40页。
[48]《张诗》,第1093页;《全集》,第416页。
[49]《张诗》,第1126页;《全集》,第50页。
[50]《张诗》,第548页;《全集》,第212页。
[51]《张诗》,第666页;《全集》,第260页。
[52]《张诗》,第767页;《全集》,第296页。
[53]《张诗》,第1068页;《全集》,第408页。
[54]《张诗》,第1093页;《全集》,第416页。
[55]管俊林,顾佩琴编,《风物称谓典例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12,第249页。
[56]黄正平《大情怀大世界:张謇清正人格形成、表现及新时代弘扬》
(https://www.ntjoy.com/html/jianghaishiping/2022/0929/401504.shtml)
[57]《张诗》,第569页;《全集》,第269页。
(作者简介:曹玉星,男,南通博物苑 正高级工程师,
南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