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资料
张謇经济社会事业中的上海印迹
时间: 2021-03-26     次数: 4242     作者: 黄鹤群

 

张謇经济社会事业中的上海印迹

 

黄鹤群

 

(来源:“  张謇会”公众号  2021-03-24)

 

张謇会荐语:此文选自张謇研究中心干事会学术顾问黄鹤群所撰写的《张謇经济社会事业中的上海印迹》一文(精简版)。张謇一生重要政治和经济活动几乎与上海紧密关联。张謇宏阔的世界眼光、政治的与时俱进和富有高度社会责任的商业经营理念,值得当代中国企业家从中汲取精华,以张謇为楷模。

 

上世纪初繁荣的上海滩

综观张謇的一生,依靠实业,创造利润,兴办社会事业。但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无论其借水行舟的思路,还是借脑聚智的用人,无论是前店后厂的模式还是集聚资金的理财等,都与上海密不可分。他充分利用地缘、人缘、商缘、文缘之便,依托上海、接轨上海、规划上海、建设上海、发展上海,谋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事业的兴旺。

1922年各国来宾在南通为张謇祝七十寿辰

立足南通,依托上海,推进大生集团各企业的创办和经营。1895,张謇受甲午战争失败和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刺激,毅然弃官经商,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从何入手办实业?张謇脚踏实地,就地取材。他首先想到,南通滨江临海,自然环境优越,盛产优质棉花、稻麦和蚕桑。于是,他利用当地的资源,通过股份制进行融资,积极创办以棉花为原料的大生纱厂。

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之时,就意识到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在资金集聚、人才荟萃、技术支撑、市场贸易等方面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大生纱厂

    1.为大生纱厂筹集资金,在上海专事招集沪股。张謇一生交友甚广,不乏军政大员、豪绅巨富、地方名流等,加上通沪仅一江之隔,这种人缘、地缘因素,自然使张謇将上海列入筹措资金的首选之地。

张謇与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

  2.在上海设立事务所,为大生企业拓展业务。在1897年冬,张謇在上海福州路广丰银行内附设账房,料理货物资金的往来。1907年,改称大生上海事务所,几乎囊括了大生集团各家企业所有的物资机件采购、产品运送销售款往来、银钱汇况、进出口、投融资等事务,还负责有关大生企业大型建筑包工、实业盐垦等人员的食宿往来,成为其中枢神经

上海事务所-大生大楼

3.去上海招募业务骨干,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大生纱厂的工人绝大部分是向附近农村招募的女职工。由于农村妇女缺乏技术,进厂后不能熟练操作。张謇意识到,上海是全国智力劳动者最为密集的中心,于是就从上海招了一批懂机械的机工、懂管理的工头和熟手女工。由此也开启了上海的智力劳动者向苏北移动的先例。

女红传习所学在做绣品

4.从上海采购大批原材料,又将所产棉布销往上海。大生纱厂其所需的原材料大多数是从上海购买,所产的棉布等产成品再销往上海出售,且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位于上海九江路的绣品公司是南通绣织局的绣品中转站

5.创建广生榨油厂等企业,经上海转运所产棉油销往欧美东洋各埠。张謇不断延伸棉花的产业链。棉花脱籽后,其棉籽可以榨油。于是,张謇又在南通开办了广生机器榨油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销于本地者仅十之二,余皆运销上海等处,有时由沪上各洋商购销欧美。

广生油厂

在张謇的苦心经营下,大生企业系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至1923年,其资本总额达到了3448余万元,为当年荣氏家族的申新、茂新、福新企业系统资本总额的3.5倍以上。显然,上海的经济地位为张謇开办企业、开创事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开通航运,接轨上海,发展联结东西南北的水上航运业。南通虽与上海隔江相望,但因受长江之阻隔,交往不便;南通盛产的棉花及土布,多数运往北方销售。张謇为了解决工厂购运物料的输送问题,决定发展南通与上海的水上运输业。

 

1901年在南通设天生港码头 

 

天生港码头待运的棉花

1.开辟航线,扩大了南通与全国各地的物资交流。上海港口轮船、码头却被外国人占据着,蚕食改建为洋码头。张謇看到这些情况甚感不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张謇就自筹资金,办起了一个广生轮船公司,购置客轮,开辟了一条上海至南通的航线。 

上海大达轮步公司

2.在上海集资设立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创办联结通沪近代航运业。由于一艘小吨位的大生轮船的运输能力相当有限,他与沪上名绅李厚裕联合筹集了一笔大额资金,以高价租下从黄浦江南码头到十六铺4700米长的江岸线,并以低价收购了祥茂公司,拆除了旧码头,建造了7座新码头,统称为大达码头;于1904年设立了上海大达轮步公司。

 

大生轮运护照

3.增设航线,使上海成为中外百货的集散地。张謇于1904年在南通天生港建造了码头,成立了天生港轮步公司,开辟了上海至天生港的轮船航班。19065月,广生轮船公司订造的大新轮投入营运后,张謇调整了轮船和航线,大新轮开航上海至南通航线,而大生轮则航行于上海海门线。1908年,上海大达轮步公司从上海洋商太古洋行购得两艘小轮,取名为大安大和,并将上海至南通的航线向上游延伸。1910年,大生轮船公司并入上海大达轮步公司。1922年,张謇从国外进口了19艘轮船,一时实力大增,打破了外轮公司在中国航运的垄断地位。

 

黄浦江南码头到十六铺

 

上左.大龢号轮船 上右.大升号轮船

下左.大德号轮船 下右.大和号轮船


规划吴淞,开发上海,创造性地描绘城市区域的良好蓝图。吴淞位于黄浦江入长江口的咽喉之地,是中外船只进出上海的必经之地。其地理位置和军事形势十分重要。

 

上世纪初的繁忙黄浦江

1为改良商港容纳大舰舶计,积极倡导吴淞开埠。张謇面对甲午战争后沿海沿江城市被迫辟为商埠,并允许日船驶入进行侵掠等惨痛事实,逐步认识到,只有不受外洋挟持、不让外人收买操纵的策略思想贯穿于自己的创业实践之中,才能坚持独立自主的海外贸易。他清醒地认识到自欧战停后,世界商战,将在中国;中国形便,必在上海,提出要把上海开辟建设成为东方的绝大市场国际化大都市

2.提出《吴淞开埠计划概略》,阐述了吴淞商埠的开发思路。张謇慎重地提出了在市内先建立一个试验区的做法:兴一模范市街,为全埠建筑之圭臬。

 

《南通报》刊登张謇出任吴淞商埠局督办的就职宣言

3.描绘出了良好蓝图,开创性地提出了城建的实施方案。《吴淞开埠计划概略》充分研究了世界各国商埠和大城市开发、发展的经验,借鉴运用了国外近代先进的城市理论,这在当时中国城市总体上还处于落后和割裂的状态,并且基本上没有一个近代城市设计的情况下,为中国城市开发建设提供了一种新鲜的、进步的模式。

 

 

吴淞开埠纪念广场

1925年的1月,他向北京政府发出了辞职电报,实际也就宣告了吴淞商埠的结束。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制定了大上海(建设)计划,这个规划也确定了建立新市中心、实行功能分区、开展内外交通建设等城市发展的要害性内容,张謇当初的规划思想和方法在未来的实践中得到了相应的延续。可以说,张謇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创海洋开发第一人,也是开创独立自主的国际贸易,走自强光国之路的探路人,更是建设上海东方绝大市场”“东方大港的奠基人。

 

 

经营银行,发展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奠定基础。上海现在是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现代化的大都市。追溯近代历史,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切不可忘记当年张謇所打下的基础。

1.设立淮海银行上海分行,向产业和金融混业经营挺进。1913年,张謇将大生事务所改组为大生外汇调剂中心和金融融资、投资中心,这种功能的改变,使上海事务所成为大生企业与上海银行业融资的桥梁。19201月,淮海实业银行在南通正式成立。1921年,淮海实业银行在多地开设分行和分理处。张謇为拓宽业务之需要,同年9月,在上海购买了九江路22号的大厦,改名为南通大楼,在此开设淮海实业银行上海分行。这标志着大生企业集团开始由产业资本经营走向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混业经营跨进了一大步。

 

印有张謇之子张孝若头像的
淮海实业银行纸币

2.临危受命,担任交通银行总理。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交通银行经营不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交通银行之所以遭受如此挫折,关键在于与政局过分挂靠,行政性太强,没有独立自主地按企业化的经营方式运行。于是,经过董事会决议,聘请具有充分实力但又超越政治的张謇任交通银行总理。

 

张謇时期的交通银行股票

3.启用能人,倾力改变交通系管理层。交通系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最重要的既得利益官僚集团之一,交通系中的亲属、同乡、师生、部属、同僚、姻亲以及结拜兄弟等关系,占据了主导地位,表现出特殊利益集团的属性。因此,张謇在用人上逐步启用能人进入管理高层。他安排了江浙一带金融界的熟悉业务的能人进入管理高层,逐步改变了交通系独揽大权、独霸一方的状况。

4.大胆改革,重振交通银行的元气。张謇进行了多项银行业务方面的改革:一是对交通银行的纸币发行由原来的附属营业而改为独立营业。二是将全国交行纸币发行区域,划分为哈尔滨、奉天、天津、汉口、上海五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立发行准备库,发行该库地名的纸币。三是将准备金公开,定期邀请社会团体检查发行,以巩固交行的信用。

 

印有张謇签名的交通银行纸币

5.稳健操作,使交通银行迅速走出危机。他主政期间,逐步改变银行过分依赖政府、听命于行政指挥的状况,经营上追求稳健型操作。张謇在交通银行任职虽然不长,但他为交通银行走出低谷作出了重大贡献。


创办教育,建设上海,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张謇不但以其独特方式为南通引进人才,同时在上海进行了办学的实践。他创办了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参与创办震旦书院、复旦公学、上海商科大学,支持了中国公学、同济医工学堂的复学等。

 

震旦大学时期校门

1.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省级教育团体。190510月,张謇在上海老西门外方斜路上就创办了江苏学务总会,亲自任会长。此会于1906年改称为教育总会,1912年又改称为江苏省教育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最早公开成立的教育会。直至1927年被国民党当局解散。
江苏省教育会成立之后吸引了大批人才,原来文士不准参与地方事务的禁区从此就被打破。教育会还经常调查研究教育情况,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定期组织有关人员举行专业活动和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也是在其促动下成立。

2.先行开办渔民学校和培养渔业人才的水产讲习所。张謇从甲午战争失败中感悟到,兴渔业、护海权必须要培养自己的人才。为此,他于1904年,正式向清朝廷奏章提议,要求创办一所水产学校。由于清朝廷目光短浅,进展十分缓慢,在无奈之下就由江浙渔业公司先行开办了一所渔民小学校。19143月,张謇主持农商部时,曾通令沿海各省,筹设水产讲习所和开设水产学校;沿海各地的小学要招收渔民子弟。可以说,张謇是我国渔业教育的先行者、开拓者。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时期校门

3.创立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肩负着维护海权之使命。虽然张謇倡议创办水产学校因种种原因未能立即成行,但他并不放弃。后经黄炎培襄助和首任校长张镠竭力筹措,终于在1912年正式创立了江苏省立水产学校,该校毕业生在渔业、驾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此结束了船舶驾驶人员依赖外国的历史。该校就是上海海洋大学的前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水产专业学府,也是国内唯一水产学科设置最为齐全的大学,被誉为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摇篮

 

上海水产学院时期校门

4.创办了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以保主权而辅海军。在发展渔业、培养渔业人才的基础上,张謇还要发展航运教育,培养轮船驾驶员。1912年,在张謇的努力之下,商船学校终于在吴淞成立,此后培养了不少航海人才。

 

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时期校门

5.参建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等。19033月,由马相伯发起,经与张謇商量,商请耶稣会创办震旦学院,马相伯在吴淞另办的复旦公学,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张謇也参与其中。195210月,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震旦大学被并入其他学校告结束。

 

复旦大学早期校门

张謇还支持中国公学复学。中国公学是近两千名留日学生被迫退学回国后得到资助在上海四川北路成立的学校。后由于经费困难陷于绝境。张謇和郑孝胥等促成政府提供吴淞地区百余亩公地,为校址及官费资助,使中国公学得以复学。

 

 

英国哲学家罗素等人在中国公学门前合影

6.支持黄炎培的职教建议,使上海成为我国职教发祥地。191756日,张謇与蔡元培、宋汉章等人一起,支持黄炎培在上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从此,职业教育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此外,张謇还设立了上海商科大学、支持同济医工学堂复学等。

 

上海商科大学时期校门

 

同济医工学堂

20世纪初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张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在上海进行工业实业、航运交通、高等教育等领域投资,对近现代上海乃至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睿智的谋略和远见的卓识世所少见,令人钦佩。

作者简介: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