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专著
张謇“启迪民智”思想及当代启示
时间: 2025-11-05     次数: 165     作者: 明 娟

 

张謇启迪民智思想及当代启示

 

 

 

张謇先生以其“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卓越实践,在南通绘就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实践范本。而贯穿其事业的精神主线,正是“启迪民智”这一光辉思想。他超越“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发展“百日维新”的“开民智、兴民权”,将人的发展、思想的启蒙视为国家富强的根本,通过兴办教育、发展文博,构建了全方位的社会教化体系。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重温这一思想,对于南通赓续城市文脉、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张謇“启迪民智”思想的基本内容

张謇的“启迪民智”思想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改造蓝图,其内涵深刻,实践路径多元。

根本目标:塑造“新民”。“无人才不可为国”,张謇的抱负远超培养技工,其核心在于塑造具备国家意识、科学精神、实践能力与健全人格的现代国民。他旨在通过全面的教化,唤醒个体的主体性与责任感,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为建立一个现代文明国家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石。

核心路径:“父教育,母实业”。张謇视实业为“母”,以其创造的物质利润,为兴办教育、创建文化设施提供持续的经济支撑;视教育为“父”,通过系统化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为实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人才与创新动力。二者构成一个循环促进的有机整体,共同驱动其启蒙事业的运转。

实践方法: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教化体系。张謇将思想付诸实践,他强调“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构建了从通州师范到各类专科学校的完整教育体系,奠定制度化教育的主渠道。他主张“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创办图书馆、博物苑等公共文化机构,向全体市民开放,辅助教育发展,将知识从精英的特权转变为社会的公器。他认为“兴学之效在普及”“戏剧不仅繁荣实业,抑且补助教育之不足”,通过设立伶工学社、阅报社等,将教育融入市井生活,形成无处不在的社会教育网络,实现对民众生活全方位的文化浸润与智慧启迪。

张謇“启迪民智”思想的逻辑脉络

张謇“启迪民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并非偶然孤立,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内外因交织的必然结果,有其清晰的逻辑脉络。

时代呼唤:救亡图存下的历史选择。甲午战败后,民族危亡达于顶点。张謇深刻认识到“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国之积弱,根在于“民智未开”。仅靠购置舰炮、修补制度无法救国,必须从改造国民素质这一根本处着手。“启迪民智”由此成为救亡图存的时代最强音与历史必然。

内在动因:“士绅担当”与“经世致用”的融合。张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状元”的官方身份。他将传统儒家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经世致用”的精神相结合,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言商仍向儒”“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的事业观。这种深沉的桑梓之情与士绅担当,驱使他将救国理想转化为建设家乡、教化民众的系统性实践。

逻辑演进:从“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的必然升华。在大生纱厂等实业初具规模后,张謇在实践中痛感专门人才与合格劳动者的极度匮乏,得出“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的结论。他清醒意识到“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若无教育与文化的支撑,实业终将如无本之木,国家发展也将如无源之水。因此,其“实业救国”的实践逻辑必然延伸并升华为“教育救国”。“父教育、母实业”的论断,正是这一逻辑演进最精炼的结晶。

张謇“启迪民智”思想的当代启示

张謇先生“启迪民智”的思想穿越百年,其智慧光芒对于今日南通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市,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性与生动的指导价值。

坚持“人的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张謇将塑造“新民”置于首位,启示我们,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城市应持续将人力资源建设作为战略支点,一方面,深化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对标本地重点产业,培养大批“张謇式”工匠与“用必适于地”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在全社会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通过全面提升市民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与创新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推动“文化普惠”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张謇办图书馆、博物苑的开放精神,正是“文化普惠”的先声。今日南通,应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精准化。空间上,秉承张謇“巡回书库”理念,优化“城市书房”“街区图书馆”布局,打通服务市民的“最后一公里”;内容上,运用数字技术打造“云端博物馆”“在线讲座”,将优质文化资源下沉至社区与乡村。方式上,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既充分用好现代媒体终端,也用好文博“实景式展示”“沉浸式体验”优势,让“文化普惠”落地生效。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是文化繁荣的“活水”。张謇是社会力量办文的典范,其实践启示,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应协同发力。南通应积极创新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通过捐资、设立基金、共建项目等方式,投身于教育事业、图书馆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让江海文化的百花园更加繁盛多姿。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图书馆)

原载《南通日报》2025年11月3日第6版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