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张謇重要助手薛秉初生平钩沉
时间: 2021-04-12     次数: 6255     作者: 张裕伟

 

张謇重要助手薛秉初生平钩沉

 

张裕伟

 

阅读张謇著作,薛秉初这个名字经常碰到。后来留心张謇创办伶工学社、更俗剧场的一些史料,发现薛秉初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张謇委任薛秉初、欧阳予倩二人分任更俗剧场前、后台经理。因此觉得薛秉初的材料肯定较为丰富,但后来应邀撰写部分与张謇有关的词条,其中关于薛秉初的一条却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学术界关于薛秉初几乎没有特别关注,除了部分涉及张謇与戏曲关系的论文中提及他外,没有关于他的一篇专文,另外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检索,也不见有相关资料。除了张謇全集中的一些零碎资料外,要想写出关于他的词条,基本没有资料凭依,我们甚至连他基本的生卒年都搞不清楚。

带着兴趣,我将张謇全集中关于薛秉初的相关记载进行了集中收集,越发觉得其人是张謇的重要助手,在张謇兴事创业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张謇日记中最早提及薛秉初,是在1910年三月,从这之后,薛秉初的名字频繁出现,到1920年的十年间,薛秉初的名字在张謇日记中出现已近百次(日记中将薛秉初写作“秉初”、“秉”、“薛生”,“弢”、“薛弢”等)。在张謇的《啬翁自订年谱》中也有两次提到了薛秉初。除此之外,新版《张謇全集》中还收录张謇致薛秉初信函28件,其余在张謇文稿中尚有多处提到薛秉初其人。

从《张謇全集》中观察薛秉初和张謇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他除了是张謇事业上的重要助手外,还是张謇最信任的人之一,在张謇心中具有一定位置。如1914年的九月二十一至二十四,连续四天的张謇日记中均提及薛秉初。1915年正月初三,张謇日记中记载:“慨国家之多难,伤身世之支离,竟日不怡。夜益有触,反覆不能寐,二时后复起,作山中诗一首。与退翁讯。夜中秉初起,偕坐片时。与仲仁讯。”张謇在“竟日不怡”的心境下,夜半起坐,薛秉初也起来陪他,这已不是普通的助手和下属了。本年四月初八日,“赴狼山施上堂斋,令秉初行礼”,五月八日,张謇“夜分腹痛起泻,饮白兰地而醉,复起踣地,赖秉初扶掖调护”,薛秉初在这里已经扮演了张謇家人的部分角色了。1916年十二月,薛秉初因事赴鄂,薛秉初在本月四日、十二日、十五日、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均记载薛秉初行踪:四日,秉初去鄂沙市。十二日,得秉初汉口讯二。十五日,尤寒。秉初今日应至沙市矣。十九日,知秉初昨至宁,明日回常州。二十日,得秉初十三日沙市讯。这时张謇甚至连薛秉初哪一天应该到哪个地方都记入日记,联系到此时张謇庶务丛脞,日记均极为简略,可知张謇对薛秉初的格外关爱和牵挂。

对于薛秉初这样一位张謇的事业、生活的重要助手,我们认为,对他的生平进行一定的搜集、爬梳,不但有助于完善张謇交往人物的网络,同时也能从薛秉初的生平大略、立身行事,窥见张謇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同时鉴于薛秉初在张謇心中具有的位置,我们甚至认为可以从其生平中折射出张謇的部分内心世界,因此对薛秉初投入一定精力进行关注,对于张謇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网络检索得知上海图书馆藏有一册1941年版无锡黄绮纂辑的木活字本《癸辛堂纪略》一册,书中载有“赠薛秉初先生序”“赠薛君秉初序”两篇,后托请友人拍照传来。后来又戏剧性地得知薛秉初先生的幼子薛天岱尚在,且就在南通生活,因此辗转与之联系,得知其家中藏有一则1955年薛秉初所写的自传,是应其女儿薛岱云填写家庭情况所请而写的,写成后从未被外人知悉,这是重要的文献资料,笔者随即约请薛天岱对其进行口述史访谈,以期对薛秉初生平作更详细地了解,在做了一系列准备后,笔者携带事先拟定的11条访谈大纲,于201932日在南通对薛天岱进行了为期一天的采访,获得了不少相关重要信息,并得薛天岱先生将家藏乃父手写自传提供给笔者,且得到他的授权发表。后来又通过南京友人辗转联系上常州《薛氏宗谱》主编薛焕炳先生,蒙其转赠宗谱中的多条资料。随后笔者将以上资料同张謇全集中的相关记载相结合,将薛秉初生平做一概要性记述,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薛秉初名弢,秉初其字,号莘园。1890年出生,原籍江苏常州武进县。父亲名为薛荣滋,终生残疾,且在薛秉初幼年时即去世。秉初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名叫薛秉奎,二哥名叫薛秉根,均英年早逝。兄弟仨由母亲孟氏抚养成人。孟氏寄居上海,靠为人洗衣、缝补艰难维持生计。由于家境贫寒,薛秉初幼年的教育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从他晚年所写的回忆录中存在不少不通顺的地方也能够看出来。他从七岁时入私塾读书七年,至十四岁辍学后,在上海咸瓜街苏复兴桂圆店作伙计,后来在舅舅孟子明的介绍下,认识了张謇,张謇见其聪明伶俐,外貌俊朗,又知道他是明代著名理学家薛应旂的“十七世孙”,因此对其多加关爱,安排他进上海西门外贫儿院读书一年。后又至南通甲种农校读书二年。1909年,张謇正式将薛秉初收入门下,两人有了师生名分(同时被张謇收入门下的还有管国柱和许振。管氏字石臣,许氏字泽初,两人均充任张謇私人秘书)。此后,在张謇的直接关心下,薛秉初自南通甲种农校毕业后被张謇函派在上海大达轮船公司大德轮船任票账房一年,后至南京下关榷运局任庶务之职一年。经过了多重历练后,张謇认为薛秉初办事考虑周全,严谨细致,是个不可多得的干练之才,因此受到了张謇的格外信任。后来由于南通建设的成果斐然和张謇的声名日盛,外地来南通参观考察的人士络绎不绝,张謇在南通濠河边上规划建造了一处高档宾馆,取名有斐馆,张謇即让薛秉初在此服务。

张謇在辛亥革命后,曾重新燃起政治热情,1913年下半年,接受了袁世凯的邀请,北上就任北京政府的农商总长和全国水利局总裁,这次北上,张謇带上了薛秉初、管石臣、许泽初等人,初步组成自己的班底,同时也含有让这几个学生好好开阔眼界,接受锻炼、增长才干的用意。1914年薛秉初入京后,张謇安排他就任农商部主事,为张謇在事业上打点琐事,同时,张謇入京没有带眷属,薛秉初也承担了一部分照料张謇生活起居的责任。1915年,袁世凯意欲复辟帝制,北京组建了“筹安会”,一时间大造复辟的舆论,弄得北京乌烟瘴气,张謇对此深恶痛绝,坚决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很快向袁世凯提出了辞呈,后来便不等袁世凯批准,借口南下考察,离开了京城是非之地,返回南通。薛秉初本是张謇带去的,如今张謇旋里,薛秉初自然一同回来,从此专注在南通经营。

返回南通以后,张謇对改良政治彻底绝望,面对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儒学衰微、道德滑坡的社会现实,张謇大力提倡通俗教育,同时认为“通俗教育以戏剧为易观感”,因此张謇在南通大力发展戏曲事业,以提升普通民众素质,为了改良传统戏曲,培养戏曲人才,张謇创办了伶工学社。在盛邀梅兰芳来通不果的情况下,张謇得知欧阳予倩在上海演出,19195月,张謇派薛秉初前去接洽,延聘其来南通主持伶工学社。后薛秉初和欧阳予倩等人一起赴北京招生,录取了最初的伶工学社学生20余人。

张謇认为“夫教育既求及于普通社会,而普通社会之人,职务余闲求消遣娱乐之地,多以剧场为趋的。剧场实善恶观感之一动机也”,为了发展南通戏曲事业,张謇创办了剧场,1917年即在五公园之一的西公园里建造了一个小型剧场,题名就叫“剧场”,这个剧场是临时性质,设备较为简陋,创办的目的是为接下来创办新兴剧场提供经验。该剧场先是委任杨薇春为经理,1919年后薛秉初任经理。

1919年在取得了西公园剧场创办经验的基础上,张謇决定在南通桃坞路西端建设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剧场,取名为“更俗剧场”,欧阳予倩偕薛秉初等人赴日本,考察了日本帝国剧场等地,并访问了东京的舞台专家。参考了日本、北京、上海等地各大剧场的特点,按照上海九亩地新舞台样式,交由孙支夏规划设计,由上海邬松记承办建造。1919年夏开工兴建,同年111日(重阳节)全部落成。剧场落成后,张謇派薛秉初任前台经理。薛秉初为经营好更俗剧场,耗费了大量精力,多次到上海、武汉邀请专业团队来通演出。为了便于邀请,薛秉初还拜在南通通海镇守使张仁奎门下,加入了青帮。

1919年薛秉初任西公园剧场经理后,仿效上海游戏场办小报纸代替剧目的办法,创办了《公园日报》,该报除刊登演出信息外,还介绍戏曲知识,刊载戏曲评论,戏曲与文艺并重,具有一定特色,产生一定影响。

更俗剧场开幕后,仿效上海新舞台做法,设置救火会,购置新式救火车两部,置办救火设备若干。救火会共20余人,由薛秉初担任会长。该会除了保障更俗剧场的消防安全外,对南通的消防建设也有很大帮助。

薛秉初除了经营戏曲事业外,还广泛涉足其他领域,除参与创办、经营有斐馆外,1919年又创办了桃之华旅馆。该旅馆位于西公园桃坞路,由张謇规划建设,薛秉初独资租赁,并长期经营,据薛氏晚年回忆,他经营桃之华旅馆长达32年之久。在张謇去世后,薛秉初在南通的各项事业受到严重影响,全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就靠经营桃之华旅馆。张孝若创办的新林照相馆,也由薛秉初具体经营。附在桃之华旅馆中的跃龙池浴室,由薛秉初负责管理。薛秉初还与人合资创办了通永百货商店,经营多年。

1926年张謇去世后,薛秉初的事业受到很大影响。1936年,上海大东烟草公司经理严惠宇委任薛秉初担任该公司出品香滨牌香烟南通地区分销商,设立分销处于有斐馆内,薛氏担任该职一年有余,至次年上海发生八一三事变而止。是年,为大东烟草公司香烟推销到泰州等地,要由南通转运苏北内地一带推销,薛秉初独资创立南通航运公司于南通濠阳路,一九三七年南通航运公司为承装大东香烟由上海启运,由此航运公司在沪设立分办事处于延安东路1312楼(209)为营业室。南通航运公司经营范围:一、代理船务;二、代客报关;三、代理运输;四、代垫一切水脚等项。一九四一年,伪组织在上海设立小长江轮局,名称中华轮船公司。四年,南通航运公司代理中华轮船,兼靠任家港,专接旅客上下,并不装卸货物,此为便利交通而靠任港。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收回国土,而小长江轮船仍归华人经营。是年航运公司代理上海众航轮船公司之航利轮船靠任港载客、装卸货物等服务有三年之久。一九四九年,通沪交通停闭有半年之久,而航利轮船股东将航利船出售他人,航运公司受交通停闭影响,因为经济不得周转,难以支持,就在是年五月解雇收歇了。

新中国成立后,因政治的变迁,薛秉初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动摇,但总的来说,他并未被作为革命的对象,在“三反”“五反”运动中都未被冲击,反而因其长女薛岱云很早参加革命,薛家还被定为了“光荣人家”。1952年,薛秉初有南通有斐馆股票十股,该馆出售后他收回股款七百余元,将收回股款呈请南通市工商局,转业手工业,添办手套机二架,创办秉记手套业。为其年老以生产自救能可维持日常生活而设计,而经营不足,半事工商局调查织手套业已经过剩,将秉记手套业停业。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后,薛秉初的桃之华旅馆等被收归国有,其生活失去经济来源,迅速陷入困顿。

1958年,全国推行土地“补课”,薛秉初因在张謇创办的垦牧公司中投资入股并购买了2000亩土地,被定为工商业兼地主,成为了专政的对象,薛秉初被从自己家中扫地出门,在沉重的生活和精神压力下,于1960年病死,葬在南通钟秀公墓。

薛秉初在随张謇经营南通各项事业后,经济上积累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他在南通营建了一处较大住宅,占地一亩有余,取名“莘园”,在今南通莘园路附近,薛氏因自号为“莘园”。该处私宅有房数十间,家中佣人达20余名。薛氏娶妻钱谨秋(据说张謇曾认其为义女),因仅生一女,后续纳四妾,生子、女共18人。

薛秉初原籍为江苏常州武进县横林余巷镇。薛氏对常州老家有很深的感情,在南通经营取得成功后,薛氏对常州老家进行了有力的反哺,1917年,农历二月四日,张謇日记载“秉初母妻来辞行,意甚凄感”,六日“秉初挈家回常州余行里旧宅。秉家自乙卯年来,秉自二十岁相从,至今九年,其家人惓惓亦宜。”薛氏此次返家,在常州一年有余,为家乡规划了很多事。教育上薛秉初扩建了余巷小学,捐献了学校扩建的建设用地,同时捐建筑费千元,在薛氏的大力提倡下,为学校的扩建“先后募集达六千八百余元”,1930年学校建成,“成楼房四十楹”,并请张謇题写了“跂于实,勿伤质”的校训,学校扩建后,大力延聘名师,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心小学,“人才辈出,校誉为邑冠”。

为持续为学校发展提供资金,薛秉初还在学校旁创立了一个小型工厂,延聘家乡父老进入工厂做工,工厂获得的利润,作为学校经营管理的经济来源。这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薛秉初的老家常州武进县横林余巷镇,是明代理学名臣薛应旂的故乡,薛应旂字仲常,号方山,世称方山先生。余巷旧有方山书馆,后随年代推移而损毁,薛秉初因“系方山公十七世孙”,后在余巷小学旁复建了方山书馆,书馆楼房三楹,中为大礼堂,左右为藏书楼,庋储方山公生平所有遗著,及关于先祖先宗遗书“,并设有儿童图书馆,供余巷小学学生阅读。该书馆的建成,前后耗资“估计近万金”,“捐资得十之二三,秉初出资十之七八”,由此可见薛秉初对家乡文化事业的热心。

为了增强常州本家的家族凝聚力,薛秉初出资赎回了由外姓侵占的祠产五十余亩,并“邀族中长老,仗义执言,诉诸邑守,并上诸省府”,最后使薛氏宗祠有了持久的经济来源,这一番奔走、筹划、交涉,“耗用几去万金”,“而秉初无难色”。除此之外,薛秉初还出资印行方山公《庸语》十二卷四册五百部、堆山公《笔记》上下二册五百部、并主持修订了常州薛氏族谱,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薛秉初在道德品行上也有值得称道处。他因早年丧父,因此对母亲孟太夫人格外孝顺,秉初“曲承母意,命无不从,其孝行有非近世人可企及。”薛秉初对自己的兄长也负起责任,张謇日记中记载1915年九月十一日“秉初为其兄娶妇。”薛秉初对于张謇的指导关爱十分感恩,在《癸辛堂记》一文中,薛秉初说“自兹以往,弢一身以外,凡一瓦一垅、一丝一粒,无非出自恩施张公裁植煦育之所赐也,其敢忘所由来耶?”秉初乐于助人,朋友有危难,他均出手相助,在他建国后受到冲击后,尚有不少原来他帮助过的朋友反过来接济他,且据其子薛天岱回忆,薛秉初死后,薛天岱在求学过程中,受到了薛秉初生前友人的多方照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薛秉初的为人。

薛秉初的才干和品格是能够被张謇选为重要助手、收入门下,追随张謇左右的重要原因,同时,在追随张謇左右的二十余年中,薛秉初也深受张謇的影响,他在家乡创办工厂,支持教育文化事业,热心公益,可以看出张謇“父教育、母实业”的影子。张謇作为一个心系民生、爱国爱乡、道德感强烈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格外信任的助手薛秉初,是一个办事妥帖、富有才干同时又周贫济苦、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在史实上是可靠的,同时在逻辑上也是自洽的。

 

附:

薛秉初自述回忆录

薛秉初年六十五岁,原籍江苏常州武进县人,侨居南通有四十五年,我的出身贫苦劳动者,父薛荣滋终身残废(跷脚),母孟氏寄居上海小南门外多年,和人洗衣度日。我们弟兄三人,长兄秉奎,次兄秉根,多已早故。我排行第三,从幼失学,七岁时入私塾读书七年,至十四岁。就去学业,在上海咸瓜街苏复兴桂圆店作学业生。至十七岁时由母舅孟子明介绍,得识南通张季直先生。承张先生提携,就叫我进上海西门外贫儿院读书一年。后又至南通甲种农校读书二年,肄业后曾承张先生函派在上海大达轮船公司大德轮船任票账房一年。次年,孙中山先生创造民国,在南京开国,元年,特任张季直先生任两淮盐政总理,承张先[生]派秉初至南京下关榷运局任庶务之职一年。张先生又调我至南通创办有斐旅馆。

民三,张先生授任北京农商部部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等职,这时间,秉初业经受业张先生之门下,当时我们有同学三人(其他同学不算):(一)管石臣充任张先生私人秘书;(二)许泽初充任私人书记;(三)薛秉初管理杂务等事。是年我们三人随同张先生至北京任内随职一年,是年民四,袁世凯帝梦发生,先组筹安会于北京,张先生切劝袁世凯不作帝梦之想,屡劝不听,张先生坚决提出辞呈,辞去部长兼职等事。辞呈送出,不等袁批准,就此托言察勘南京河海工程学校落成典礼,立即出京,回至南通。

那时张先生立志兴办南通地方事业开始,张先生经办南通事业由改良教育之本起,以实业岁得之红奖,倡师范学校、女师范学校、高等小学、农校、纺织学校等,是年南通有模范之称。开辟马路,兴建市场,创设各种劳动福利事业,残废院、盲哑学校、养老院等,又辟南通五公园,张先生派秉初任办西公园小型剧场前台经理。当时我一着手,就聘任欧阳予倩同志充任后台主任,查天影副主任兼演剧任务,专编现代新剧为本。又倡伶工学社,予倩同志任社长之职,秉初任社干事工作。一九二零年,为西公园小型剧场地方太狭小,张先生要建设规模宏大之地方剧场,由张先生派欧阳予倩同志同秉初同赴日本参观日本东京帝国剧场建筑机构及内容设备等等,我们在东京参观一月,即回南通,估计东京帝国剧场建筑规模宏大,设备费用过巨,因南通地方资金无力担负,由张先生同张孝若研究后,以缩小范围设计,就仿照上海九亩地夏氏所倡新舞台模型,再应缩小,限定资金六万元建筑费。

兴建南通更俗剧场来由。该剧场性质属于南通地方事业之一。该剧场管理权均属于淮海银行经理张孝若主持一切。派秉初任更俗剧场前台经理,派欧阳予倩同志任后台剧务主任,仍兼演剧任务,是年九月开幕,聘请梅兰芳同志来通行开幕礼,并演剧十一天。我经营戏院事业,历史有七、八年之久,而事略都在梅兰芳同志《舞台生活四十年》二集八段中所载。而更俗剧场即地方剧场,当时张先生要更正旧社会之风俗,应此提名更俗。一九一九年,张季直先生为西公园桃坞路一带无适当的旅馆之设备,由张氏自建旅馆房屋一所出赁,秉初独资租赁,创办桃之华旅馆,经营有卅二年。收入情况因年代太久难以稽考。至一九五一年,因张氏收回房屋,转租专署做宿舍,当时将该馆解雇收歇。内附跃龙池浴室,在一九三七年日寇登陆拆掉的。新林照相馆是张孝若所创设的,秉初任管理之职,一年就收歇了。通永百货商店是合资经营的,早已收歇了。

秉初一生,无党无派。就是在一九二六年,为的戏馆及旅馆事业关系,受业南通通海镇守使张仁奎门下。在旧社会里,说张仁奎即是青帮老头子,他是大字辈,我为剧场在外聘角儿,要利用此不正确之虚名去邀角色人等,在今日之新中国就没有这一套了。这就是我从前错误的看法,现在张仁奎已死了廿年之久了。

一九卅六年,上海大东烟草公司经理严惠宇嘱我担任大东公司出品香滨牌香烟,分销于南通,设立分销处于有斐馆内,而会计项目均有上海总公司派人来支持管理。我担任一年有余,而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是年,为大东烟公司之香烟原推销到泰州等地,要由南通转运苏北内地一带推销,我就设计创立南通航运公司于南通濠阳路,虽只独资经营,但是经营范围很小。

一九三七年南通航运公司为承装大东香烟由上海启运,由此航运公司在沪设立分办事处于延安东路一三一号二楼(209)为营业室。南通航运公司经营范围:一、代理船务;二、代客报关;三、代理运输;四、代垫一切水脚等项。一九四一年,伪组织在上海设立小长江轮局,名称中华轮船公司。四年,南通航运公司代理中华轮船,兼靠任家港,专接旅客上下,并不装卸货物,此为便利交通而靠任港。一九四五年,我们解放军击败日寇,收回国土,而小长江轮船仍归华人经营。是年航运公司代理上海众航轮船公司之航利轮船靠任港载客、装卸货物等等服务有三年之久。一九四九年,通沪交通停闭有半年之久,而航利轮船股东将航利船出售他人,我们航运公司受交通停闭影响,因为经济不得周转,难以支持,就在是年五月解雇收歇了。

一九五二年,我有南通有斐馆股票十股,该馆出售后我收回股款七百余元,将收回股款呈请南通市工商局,转业手工业,添办手套机二架。为我年老以生产自救能可维持日常生活而设计,而经营不足,半事工商局调查织手套业已经过剩,将秉记手套业停业。现在本人失业在家,多做农务,劳动学习,而生活异常困窘,时时在克服困难,度过七口之家的生活尚且不易。

秉初家庭状况。秉初原籍江苏武进县横林余巷镇人。原籍有祖遗之屋数楹,在一九五零年因土地改革时,由乡干部指为我房屋是工商业多余房屋,暂由政府征收分配给在乡农人。我武进所有地权仅仅只有土地六分,现得到政府给我的土地证了。秉初侨居南通有四十五年了。以前曾任张季直先生之家管理家务等事,每年除月薪外,每逢年终,由张先生分给我们三人年奖,每人五百元至八百元不等。秉初就在年奖积蓄项下购建莘园路住屋数楹,自田四亩五分六厘,现在和人分种及自种,屋基地一亩余在外。

妻薛钱谨秋,年五十八岁,无锡人。我们结婚有四十二年,现同大女儿住北京。

妾薛陶复贞,年五十三岁,苏州人。现住上海,同次女过生活。

妾薛管淑润,年三十九岁,南通人。现住南通莘园路四十号。

子薛抚丞,年三十六岁,初中肄业。一九三五年考入海门大生三厂,学业机械车床二年半,因日寇登陆,海门沦陷,厂方停工,一九三八至上海进信义铁厂工作一年多。一九三九年,考进上海江南造船厂工作一年。一九四零年在南通航运公司服务运输事业有九年半,而航运公司解雇失业后一年多又进大生副厂车床间工作一年,现任上海金陵铁工厂车床间工作,并取得工会证。

子薛抚梁,年三十四岁,初中肄业。在南通中学读书时,适逢七七事变发生,南通中学移上海,随读至八一三事发生,该校又迁移至宁波,不久又迁至重庆,该校学生随学校随迁随读,该校迁到重庆不久,随即解散,该校全体学生都已流落他乡,无法回家,就在西北公路局充任办事员二年多。至一九四七年回到南通,就南通航运公司工作,至航运公司解雇失业有一年多,现任华东区扬州中国食品公司工作。

子薛抚道,年二十四岁,上海金科中学高中部肄业。于一九四九年一月,他自动的去台湾求学,先考入台中,取得高中文凭,是一九四九年暑假投靠台大,俟台大落选,去充任台北某西餐馆会计,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零年上半会能通家信,至一九五零年下半年,台湾停止通邮,至今未得他的信来,不知他究属在台湾做何工作。

子薛抚沧,年十六岁,在上海市立和平中学二级的学生,现住上海。

子薛抚济,年一岁。

女薛岱云,年四十一岁,高小毕业。在一九三九年参加革命有十六年,现任北京军委总政治部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充任摄影。

女薛岱娣,年三十一岁,南通女师范毕业,现充任南通市催诗乡小学五年级的级住。

女薛岱琦,年二十六岁,南通女师范初中部肄业。现住南京。

女薛岱秋,年十六岁,南通市中毕业,现担任南通市职工业余义务夜校教师工作。女薛岱秀,年十二岁,高小一年级。

女薛岱芬,年十岁,初小二年级。

秉初亲属和朋友。

大胞兄薛秉奎亡故十余年,前在南通图书馆做修书工作,子二人,女四人,媳一人。

家大嫂,薛葛氏,年六十三岁,做家庭妇女。

大侄儿薛选岱,年三十六岁,在十八岁时瞒了家长们自动的参加抗日的东北军,后听说又入蒋匪帮的军官学校读书,现在本人台湾做何工作,不得其详,也无家信,据大家嫂云,也无家信寄家。

二侄儿薛渊岱,年?岁,现任南通县农林科工作。

(此文据薛秉初幼子薛天岱家藏薛秉初手稿整理)

 

薛秉初为写自传事写给女儿薛岱云的信

云儿:

我前两星期接到你的来信,嘱我要写自传。我见到你的来信,甚为高兴,我并不害怕,也并不顾虑。我一生所做的事,都可写给你们下一代知道的。好才[在]我一生没有危害人民的事,也没有做霸道的事,虽只早年在张氏门下官来官往,但是我并未自己谋一官半职的事,当年虽有一二件小小职务,总是在张氏门里下周转的事,大概尔母也能知道一些。今日我自传写了四份,尔等看了我也可将我一生的情况大白于汝等,理应自传可早已写寄,等不到你再十八日来催促,但是我近来身体坏,不能多用脑筋,时常痰中带血好几次了,现老友金聘之之子金道平世兄常来和我诊治,故此延迟至今未写。昨得十八日来信,知道汝写自传很急,家庭情况材料,故此我作了三昼夜的功夫,当即写好寄给你,你都能知道我一生过去事务了。1. 薛抚丞事,另有他的事略一份,他的材料,我另条说明;2. 薛抚梁的事,工作岗位时常也有人来通调查他在贵阳的材料,但我也不得其详细;3. 薛观岱的事,他要求学去台湾,自他自动的究属现在何处工作,我也五年未接到他的来信,也不得其详;4. 薛选岱的事,我只能照我知道的所说,上星期六即九月十六日夜里一点钟,由南通市市公安局派来四人,知照我们睡觉,他们搜查大伯母家里有四小时之久,到了天明,将大伯母全家照片及来往的信札都给来人取去,另给收据与大伯母收;5. 薛代芳也在专署学习多时不得回家;6. 段学兰恐也在学习中数个星期没有回家了,想必北京天气就比南方多冷了,尔母有便,可代我做一双棉鞋寄通,慧心外甥前在南通游玩时借去梅兰芳同志《舞台生活四十年》二集一书,如果他不看,汝可写信叫他寄给汝一看,可知我的一些情况都有根据的,我近来身体大坏,也是环境所迫,将身体弄到如此。我脑筋不对了,也不多写了,你收到此信,有便再给我回信吧。此致

近好。

1955.9.24 父手启

 

附自传一至四页,另附抚丞履历一份。

前见到尔母相片,比较在上海时肥些,谅必她身体比我[好]些。诸甥均好为念。

(此信据薛秉初幼子薛天岱家藏薛秉初手稿整理)

 

赠薛秉初先生序

余初未识秉初先生,民国三年夏,相遇在北京全国水利局,其时南通张季老方长农商兼水利局总裁,秉初入都,在季老所为大弟子,余以弟子许泽初荐,季老用为水利局办事员,而秉初则季老委为水利局主事。会晤后,各询里居,方知秉初为五牧余巷人,与余居相距五六里而遥,同乡中可谓最亲者矣。两人在局,日夕相见,情好日密,秉初名弢,少年英俊,雅秀而文,余年少长于秉初,秉初视如亲兄焉。民四夏秋之交,袁项城帝梦萌芽,季老知之而大不然之,谏阻未能,托词勘淮南行,秉初随之而南。淮工勘竣,季老上政府导淮计划书,辞职,秉初亦解主事,自此为季老专办南通方面实业,季老信任之勿疑。余留滞北都,秉初月尝函询动定,无间也。民六秋间,余因事假旋,由沪转南通,与郡城孟参事昭常同谒季老于濠南别业,又与秉初把晤勾留旬日,参观季老所办之各学校,各实业机关,又至狼山,登支云塔、天文台,皆秉初相伴导引,秉初待友,可谓情义兼至者矣。余假满,仍北上服务,秉初时长通问焉。秉初早失怙,奉母孟太夫人尽孝道,事兄秉奎尽悌道,人无间言。厥后孟太夫人八秩称觞,余已蛰居里闬,趋前祝嘏,见癸辛堂中,融融洩洩,比之老莱戏彩娱亲,仿佛似之。秉初本为明理学方山先生后裔,曾广搜方山遗书多种刊存。又奉母命,创成余巷小学,建筑方山书馆于学校之旁,其于祖德宗功之意,刻刻不忘,可不谓贤乎?去秋倡议续修宗谱,秉初询余弟子横林章子安,知余近状,聘为监修,余以老辞,秉初又嘱族长仲山先生等多人,特地亲至敝庐敦请,固辞不获,只允担任校雠,不敢居监修之名,今当谱事告成,因述余与秉初交好由来,及秉初行谊之荦荦大者,约略陈之,谅秉初必不谓为谀言也。

民国三十年冬月,同里张希载友曾氏谨序。

(此文选自1941年版无锡黄绮纂辑木活字本《癸辛堂纪略》)

 

赠薛君秉初序

余以甲戌年秋,廷荣先生一日走相告,邀饮于邑城之玉泉楼,始识秉初于席次。时同坐者有薛君丙生,观其风度端凝,貌白皙而秀,神采焕发,眉宇间蕴籍英雄气,私心窃窃疑而骇,以为必非常人,意欲叩所自来,故言他事未果。有顷,秉初起立,以之沪告,余亦旋事白下、事武进县府,饥驱衣食,与秉初未谋一面、未通一简者,七年于兹。然心目中与秉初未常恝然忘也。廷荣先生问道秉初行止,余于是方知秉初为张南通门下士,南通有天下才,负海内重望,当光、宣间,于报端时仰其言论,创实业与教育,利交通,为大江南北妇孺所咸知。读《季子九录》,于文章经济,尤称为一代冠。识拔秉初于风尘邂逅,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况乎秉初为方山公后裔,明德后必有达人。南通之扶植秉初,与秉初之遭遇南通,煦濡奖掖,其为明德后也,又为贤者后也,余于是始识秉初,私度必非常人者,至此而释然,益信无疑也。秉初幼失父,家贫,衣食有不能自给。性至孝,事母孟太夫人,能竭其力,母子相倚为命,饱尝囏困颠阸。孟太夫人有丈夫志,捐地为校基,复移寿筵款,以建校舍,不足,更益以千金,秉初曲承母意,命无不从,其孝行有非近世人可企及。呜呼!南通固天人,秉初固贤而达者也。且其为人也,宽大而容众,爱人以德,不以细谨。其临事也,敏悟而有机警,沉毅而敢于勇为,抱负不同流俗,处心笃于仁慈,措施有未见于事功者,仍一禀至诚,以极其所未至。五牧德庆庵内,附有方山公首捐祠产,前后达五十余亩,兼附设宋文信国专祠,代迁时,更为庵僧族人质于外姓,致方山公等千秋俎豆中断,秉初慨然出已资,力谋赎回。权租息作复修方山工等祠宇与春秋享祭之需,乃历载保管非人,反为佃田者侵占,秉初邀族中长老,仗义执言,诉诸邑守,并上诸省府,耗用几去万金,而秉初无难色。庚辰秋,又出资印行方山公《庸语》十二卷四册五百部、堆山公《笔记》上下二册五百部,发扬先德,为人所不肯为,于国家多难之秋,其宅心至厚,其行事光明正大,而为当世鸿儒硕彦所倾慕靡已也。予之来此也,主秉初居,堂构奂然,纂次宗祠续修稿,经涉寒暑,邮递往还简几达百通之多,益稔秉初于宗法谱牒之义,念念不忘其明体达用。方山公尝言,周衰而宗法废,尊祖合族之义不行矣。唐亡而谱牒废,尊祖合族之义不明矣。秉初禀承方山公不行不明之遗训,值此寇深祸乱未已之日,力肩巨任,以期速观厥成,且有创立方山公书馆成议,而孑身天涯,时而南通,时而海上,故居如传舍。曰归岁以事返。夫人钱贤淑有礼,如夫人有四,子女有十五人之多。谚谓长安不易居,予谓长安易居。秉初之旅寓家庭不易居。予无文,学殖荒落久矣。略述所知,以质秉初,秉初谅不以予言为过。赠之以垂家乘光。民国三十年,岁次辛巳冬至前八日,同邑蔚章黄绮撰赠。

(此文选自1941年版无锡黄绮纂辑木活字本《癸辛堂纪略》)

 

癸辛堂记

薛弢字秉初,别号莘园,武进五牧余巷人。系出明先贤方山先生后十七世孙。自幼失学,浮沉偃蹇,碌碌无所建树。清宣统元年己酉,受业张南通季直先生之门,初于旅邸细询,始悉弢为明理学方山先生后裔,挈于南通,施以教诲,稍知自立。既而张公长农商部,又携偕至都,使与当世士大夫相晋接,由是激扬奋发,乃益思有以自拔于恒流。违乡井久,一念瘃方山先生旧址,颓然鞠为茂草,惭汗辄涔涔下。岁丁巳,请假旋里,规度旧址,剔芜划葳,构屋数楹,以夏历五月经始九月落成。翌年戊午,涓吉奉母孟太夫人自南通归,而家居焉。计距识张公啬老于旅邸时,盖已十阅载矣。宅故南向,今改大门东向,颜曰弢庐。折而面北,即癸辛堂,以弢夫妇所生甲子名之。堂上悬额,即张公啬老手笔,堂之左右悬楹联,上句为:门户易先朝,犹食方山名氏德;下句为:庭除还旧物,勿忘扶海煦濡温。堂稍前左右耳房各一,为憩息缮写之所,中天井纵二丈余广半之磥石为山,杂植四时花树,堂后两进共六楹,层楼居三则弢之卧室在焉。不崇不庳,不华不朴,聊以避寒暑风雨而已。呜呼!弢弱龄失怙,伯兄秉奎成立晚,仲兄秉根娶下塘胡氏又早卒。自先府君弃养后,衣食皆赖太夫人十指。母子相依,拮据万状,僦居海上者垂三十年,侨居南通者又五年,建莘园方山堂屋,在通城姚路中,当时行止靡常,宁复知得有重返故园、守祖宗邱墓之一日!幸赖先荫,太夫人康强逢吉,屯极而亨,弢又以匪才侥幸于海内贤达者之知,而得勉承堂构,吹华黍之笙,以奉太夫人朝夕。自兹以往,自弢一身以外,凡一瓦一垅,一丝一粒,无非出自恩师张公裁植煦育之所赐也。其敢忘所由来也?感而为之记。

(此文选自1941年版无锡黄绮纂辑木活字本《癸辛堂纪略》)

 

县长安照白

按先迹考载,德庆庵初本在五牧夹巷,元至正年创建。方山公通籍后移建于南涯里许。又崇祠表内载五牧南涯方山公祠壁嵌《德庆庵记》有云:左为文信国祠,又为方山公祠,中为弥罗殿。时变代更,遭僧荡废。向由薛氏具呈给未保守且方山公垂训有后世协僧世守之语。是知德庆庵产实属方山公祠产,合而为一者,诚万世不移之明证。风教寖衰,人心偷薄,佃者耘人之田为己田,甚有蔑视薛氏,间以子姓不知公与私及宗族观念,无端引起纠纷,薛君秉初不恤个人财力、心力,为祠产、庵产仗义执言,呈诉县令,得告平反。组织保管章程虽尚未为拟定呈核施行,然得预保管产权未始非方山公九原之神灵所致。秉初亦毋愧为方山公之贤后裔,深愿后起俊秀踵行实践,则于克承先烈,庶乎得之,抑亦为秉初所祈求而希冀者也。纂余有感,爰尾数语以记之。再嗣谋续修,应将训令移刊先迹考德庆庵后。黄绮谷味氏谨记。

(此文选自薛仁金主编、薛焕炳副主编,

2013年重修30卷本三凤堂《五牧(余巷)薛氏宗谱》)

 

方山书馆记

邑城东北五十里地曰余巷,余巷首推薛氏为大族,薛氏世祖明理学方山公,方山公旧有方山书馆。当方山公在时,方山书馆在宗祠东北,系公三子参府淡如公、四子方伯又损公所居。周围约数十楹,中有太虚楼九楹。四旁夹窗高厂远瞻,今圯云,迄今几三百年。书馆旧址按索难得,瓦砾无存,今昔之感,曷禁慨叹!友人秉初系方山公十七世孙,所居大观堂,原属方山公旧第改建,早岁亲炙于南通张啬老门下,濡育熏陶,时时以尊祖敬宗为怀,奔走衣食,不遑营建方山书馆,引为平生莫大恨事。闻十六年前已有营建方山书馆之动议,终以款无的出、人事卒卒,因循未果,然购捐同宗基地,半为余巷小学校基,半留建造书馆,已存具大之决心,岁辛巳冬,绘勘馆址,设计营造,措购砖木瓦料,业经准备,期于翌年壬午春鸠工庀材,务观厥成。屋凡三楹,分上下两幢,占地纵五丈余,横半之傍余巷小学。余巷小学面东向,方山书馆面南向,成一丁字形,中构通余巷小学礼堂,辟设儿童图书馆,广储儿童课余读物,藉资增进儿童智议与技能。上层即楼房三楹,中为大礼堂,左右为藏书楼,庋储方山公生平所有遗著及关于先祖先宗遗书为大宗,并征集著述家行世刊物以充实藏书之富。为保存先祖遗泽贻谋久远,永作纪念云。至方山公遗像,悬诸礼堂,海内贤达景仰方山公者,得可梯而上楼,准予观瞻。馆长内定为延荣先生。经始而成就之者,估计近万金。捐资得十之二三,秉初出资十之七八。蔚成城东巨观,焕乎盛哉!是为记。民国岁次辛巳年嘉平月上澣。邑人蔚章黄绮谷味氏谨记。

(此文选自薛仁金主编、薛焕炳副主编,

2013年重修30卷本三凤堂《五牧(余巷)薛氏宗谱》)

 

余巷小学创始记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零七年丁未,余巷小学创始,名政成公立两级小学堂。借东横林接待寺为校舍,横林属政成乡,接待寺乡区寺庙之一。余巷隶政成东北,称公立者,费仰给于官,宣统己酉一九零九年,移校于余巷,借宗祠为校舍,因陋就简,苦鲜相当,校址复分设景华高等小学于冯分祠。民16年后奉省教育厅令,冠所在地名校,始更易今名。秉初等顾念地方教育之振兴作育英,村舍学校莫属,且学子莘莘众多,偏于宗祠,将有无法容纳之势。旋与地方人士谋,期兴建校舍,以宏造就,当慨捐字字一千零三十八号粮平一亩充作校基,复捐建筑费千元以为倡,于是地方热心教育人士咸起乐输,前后募集达六千八百余元,益得雅三拨移祝寿筵款,尽力规划,鸠工庀材,经始于十九年冬,落成于二十年春五月,成楼房四十楹,并请于张南通,锡以“跂于实,勿伤质”之校训,历岁更延得名师,人才辈出,校誉为邑冠,或为教育界良师,或服务于外省,类多优秀,设向无秉初捐基于前,即有募集建筑之资于后,亦难以有今日之黉舍恢廓巍然壮观,是则论有功于地方教育者,实始于秉初,而成于雅三,是为记。邑人黄绮谷味谨记。

(此文选自薛仁金主编、薛焕炳副主编,

2013年重修30卷本三凤堂《五牧(余巷)薛氏宗谱》)

(作者单位:海门张謇研究会)

原载《张謇研究》2020年第4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