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纪念张謇研究中心成立40周年,本站今天推出南通市社科联原秘书长蒋建民先生的精心之作《张謇美学思想初探》,这是我们目前见到的第一篇全面、系统地论述张謇美学思想的论文。因本文篇幅较长,拟分为三次刊出,希望引起张謇研究爱好者和广大网民的关注和讨论。今天刊出的是中篇。
张謇美学思想初探(中篇)
蒋建民
二
这一部分,我们尝试着将张謇美学思想进行分类并浓缩于一张表上。
张謇美学思想简表
理
论
美
学
|
思维美学
|
崇美好洁。实现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理想美)
|
道德美学
|
道德优美。塑造以人为本、仁爱之心的美好人格(人格美)
|
实
践
美
学
|
经
营
美
学
|
实业
|
“天地之大德曰生”,对生命尊重与赞美(生命美)
|
教育
|
美育,涵育人格、艺术教育(教育美)
|
慈善
|
改良社会, “慈善之美”(慈善美)
|
城
市
建
设
|
公共空间
|
田园城市,一城三镇,合理布局(生态美)
|
公园园林
|
唐闸公园,五公园,植树造林(环境美)
|
体育场
|
建立公共体育场,举办运动会(体质美)
|
文化场所
|
更俗剧院、博物苑、图书馆等(文化美)
|
艺
术
美
学
|
建筑
|
中公园建筑,总商会大楼、濠南别业等(建筑美)
|
书法
|
自成风格的书法家(书法美)
|
诗词
|
两千余首诗词(诗歌美)
|
其
他
|
戏剧
|
戏剧研究,教化民众,寓教于乐(戏剧美)
|
刺绣
|
沈绣与《雪宧绣谱》(刺绣美)
|
现在,我们就对《张謇美学思想简表》(以下简称:《简表》)的内容做些必要的解释。
㈠理论部分 (理论美学,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1.思维美学
张謇的思维美学,即对美好社会和美好事物追求的“崇美好洁”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张謇先生在《南通公园开幕演说词》中3次讲到“崇美好洁”,可见其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建设南通公园的“主旨”,也应该成为张謇美学思想的主旨。《礼记》的“大道之美”,张謇先生烂熟于心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修齐治平,大同社会”等早已融入张謇的思想与言行之中。民国二年(1913)张謇先生应教育部嘱《拟国歌》:“……巍巍兮尧舜,天下兮为公……呜呼尧舜兮,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兮,有而不与……”(《张謇全集》7.160,)《拟国歌》仅二百来字,竟有3个“天下为公”!这既是先生含辛茹苦、鞠躬尽瘁经营南通几十年的真实的心灵写照,同时也充分表达了先生在南通建立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
2.道德美学
张謇的道德美学,即倡行“道德优美”、树立仁爱之心的美好人格。核心是求善。前文第二部分中,已例举3篇张謇关于道德优美亦即美德的论述。其实,《全集》的相关论述,远不止这3篇。如在1907年的《师范学校开学演说》中就3次讲了“美德”。篇幅所限,恕不一一枚举。但是,张謇受传统文化熏陶较深,从经典文献中直接或间接借鉴美德方面的例子倒值得我们注意。比如,《全集》第7册诗词中就有两则。一是《题归舟载石图卷子》,“……今日牧民须美政,几人清德与俱传。”(《张謇全集》7.75)“美政”一词出自屈原的《离骚》(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意为,管理民众需要美好的品德和清明的政治。这实际上就是古人的德政和民本思想。二是《寿吕道像夫人六十》:“庭有珣珉(优秀人才)称其家庆;庑尊梁孟(后汉书·梁鸿传,丈夫梁鸿与妻子孟光),美我里仁。”(《张謇全集》7. 481,括号后加)意为,家里出了优秀拔尖的人才,是一个家庭的喜庆之事;屋内夫妻相敬如宾,便是有仁爱道德之居所。诗中的“美我里仁“,源于《论语》中的 “里仁为美”。(“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地方居住,怎么有智慧呢?)
㈡实践部分(实践美学,对美的创造与奉献)
张謇先生的美学实践十分丰富,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经营美学(地方自治)
先生经营南通二十余年,主要功绩是3大板块,其逻辑顺序,按先生自己所说,依次为:实业、教育和慈善。他本人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诸如,“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謇自乙未(1895)以后,经始实业;辛丑(1901)以后,经始教育;丁未(1907)以后,乃措意于慈善。”(《张謇全集》1.430-431.括号后加)“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相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张謇全集》5.198,括号后加)(更正一种说法,实业、教育、慈善三者不是“与此同时”,而是相隔五六年。看到不少文章出过错,包括我自己也错过。)
⑴实业。众所周知,张謇实业的支柱产业大生纱厂,其名称来源于《周易》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传》讲道:“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天地最大的德泽是化生万物,圣人最宝贵的是守住位子,通过聚拢人心来守位,通过创造财富来聚人。管理财物,端正言行,禁止民众为非作歹便是道义。)张謇先生曾与好友刘厚生说过,“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换句话说,没有饭吃的,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份。” (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书店,1985,251.)这段话,可以认为是张謇的实业美学,亦即“大德之美”,是张謇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关爱生命!
⑵教育。张謇的教育美学,主要体现在美育上。“他重视培养人才,而且更为重视涵育人格。”(章开沅《张謇传》,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自序3.)“涵育人格”,即培育人的素质和涵养,与美育相通。广义的美育,关乎到人的道德境界和人格培养;狭义的美育,主要是艺术教育。张謇的教育思想中这两种美育问题似乎都有。人格的培养,如南通师范的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艺术教育之手段,不仅关注个人情感与智慧的培养,也强调美育对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作用,在张謇当年所办的大中小学里都应该有。这里不具体讲了。
⑶慈善。张謇先生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美、营造美,“像蜜蜂和蚂蚁那样忙忙碌碌。”(章开沅)他自己就是一位极具美好德行与价值观的大美之人。张謇先生的大美,即为以人为本、始终想着黎民百姓的民本思想。所以他深谙《礼记•礼运》中的那段话:“……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们不只是孝敬自己的双亲,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可以颐养天年,壮年人可以发挥所能,幼年人能够健康地成长,鳏夫或寡妇、孤儿或无后者、残废或生病的人都可以得到照顾和供养。) 张謇在兴实业、办教育之后,陆续建立了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贫民工场、栖流所等一批慈善与公益事业。办慈善虽很苦,但先生却认为是美在其中。所以他在1921年《致孙仲英函》中独创了一个词:“慈善之美”。函电写道,“久闻盛誉著于南北,顷至沪滨,复闻史君为言热心慈善之美,率以事冗未克诣谈,颇以为怅。”(《张謇全集》3.961-962 )
⑷城市建设(城市美学)。 如上所述,张謇先生经营南通,主要功绩是实业、教育、慈善这三大块。与此同时,他还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财力,并且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因此,城市建设也应该成为张謇经营美学的重要内容。2005年,南通博物苑百年苑庆,两院院士吴良镛欣然题词:“张謇经营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2009年,文化学者余秋雨来通作了一场题为《城市美学与城市发展》的报告,他指出,“我在研究城市美学过程中,南通一直是我的一个范本。”(参见黄正平《典范的力量——张謇的精神文化世界》,同济大学出版社,2024.233-235)无论是吴良镛的“中国近代第一城”,还是余秋雨的“研究城市美学的范本”,都是对南通这座城市的美好赞誉。而张謇先生,正是南通城市美学的总设计师。城市美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指提供大众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室外空间(如街道、广场、公园、体育场等)及室内空间(如机构、学校、文化娱乐场所等)。余秋雨认为,“南通是第一个有公共意识的城市……博物馆的意义不在于它收藏了多少东西,意义在于它向公民开发。这样的博物馆是从张謇开始,从南通开始的。这就是公共空间意识。……张謇先生当年建设的一城三镇的城市格局,完全符合城市美学。”(参见陈亮《一次让南通受益匪浅的演讲》,江海晚报,2024.1.24)章开沅说,张謇“他对南通城市建设有较完善的布局,其目的也是为市民的生活与工作提供一个合理而优美的整体环境。” (章开沅《张謇传》,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自序3)换一种说法,“合理而优美的整体环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或曰和谐美。
——公园和园林绿化。张謇先生于民国二年(1913年)在大生纱厂所在地唐闸镇为工人建了唐闸公园(江苏最早的工人公园)。之后,又花了4年时间在城南濠河边建了东西南北中5座公园,为民众在劳动之余提供了几处环境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全集》中多处含有园林美学思想。如,1924年在《女师范校友会演说》中说,“园亭的建筑和布置,本含有美艺(美学)的意思,当然这里面就很有学术可讲究了。”(《张謇全集》4.578)百年过去了,看看唐闸公园和人民公园(南通博物苑),张謇先生的美学创意犹在,先生的话语“这里面就很有学术可讲究了”依稀可见。张孝若说父亲有两大爱好:一是建筑,二是种树。“他认(为)种树非但有关农事气候的调节,并且增加幽美的风景。……五山也分年种了十几万棵树,现在江中一望,都已经成林了。我们中国的植树节,就是他任阁员的时候规定的。”(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327-328)
——体育场。张謇先后于1917年和1922年在南通建立两座公共体育场。这在当时全国约1700个县中是绝无仅有的。他“非常注意国民体育锻炼。他所创办的各类各级学校,体育课均与其他学科并重……每逢全县开运动会,张謇必定亲自参加,并且发表演说给以评判。……提倡体育运动的目的,仍在于从身体和精神两方面提高国民素质。”(章开沅《张謇传》,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324-325)
——文化场所。章开沅说,“张謇对发展社会教育(亦称民间教育)也花费了极大的精力。除了公共体育场,他还创建了博物苑、图书馆、伶工学社、更俗剧场以及城南五公园、唐闸公园等等。他殚精竭虑、孜孜不倦,希望能为南通居民提供一个优美而又富有教育寓意的社会环境。”(同上,326)
这些诞生于中国早期现代化期间的众多的文化与体育场所,为南通这座“第一个有公共意识的城市”增色不少,也是张謇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张謇的艺术美学
先生有很深的艺术修养,除了被公认为是书法家、诗词楹联家外,对建筑、戏剧等也颇有研究,触及艺术的面比较广。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所概括的3种艺术形式,张謇均有涉及。“1.目所见的空间中表现的造型艺术”,如建筑、书法、刺绣。“2.耳所闻的时间中所表现的音调艺术”,如诗歌。“3.同时在空间时间中表现的拟态艺术”,如戏剧。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选择了5个方面的内容,可能还不止这些。
⑴建筑。张孝若说,“我父生平有二件嗜好,一件是建筑。他幼时就有建筑的兴味。后来办实业教育所造成的建筑,一年比一年多……他大有必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气概。”(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2014.南通张謇研究中心重印,327-328)历经百年沧桑,张謇先生当年所建的一批中西结合、别具一格、各美其美的建筑群,可惜不少已灰飞烟灭;所幸还有部分遗存。如,已列入中国建筑史的濠南别业、通如海泰总商会大楼(今崇川区委办公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博物苑等等。
⑵书法。张謇先生书法上刻苦用功,至老不衰。有人将先生的书法美学风格概括为:“他的早期书法秀雅峻拔,端庄刚正;中期有意变化结体自然雄健;到了后期,臂力遒劲,苍劲有力,自成一家。”(书法艺堂公众号2023.12.24)2021年8月浙江省自然博物院引进南通博物苑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展,介绍词中称张謇是“四个家”: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澎拜新闻客户端,2021.8.9)另据浙江温州王羲之书法教育馆公众号报道,9月份推出《经世伟才——清代状元书法系列——张謇》展览。这两则消息从一个侧面说明:先生的书法造诣堪称一流。
⑶诗词。张謇还是诗词楹联家,他一生创作诗词两千余首,被称为“江苏五才子”之首。《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收入了先生的两首诗。第一首:张謇1874年21岁时写的《从孙观察公奉淮安纪行16首(选一)》“湖田处处鸭阑遮,一片菱花间藕花。养得鸭肥菱藕足,一年生计抵桑麻。” (《张謇全集》7.28)当时诗人在江宁(今南京)提调知州孙云锦处任文书,这是一首随孙去淮安途中的观感。诗人记述农家养鸭、种菱之盛景。此诗虽为途中观感,却也表露了诗人的一种经济眼光。第二首是1902年张謇49岁时写的《屡出》:“屡出真成惯,孤怀亦自遥。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鹳影中赏月,蛙声半夜潮。无人能共语,默默斗旋杓。”(《张謇全集》7.123 )自道其艰苦与怀抱,情景交融,意境浑成。“用语顿挫有力,行文以气贯注,风骨卓然可见。”(参见《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613)除了收入《元明清诗鉴赏辞典》的两首诗,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首张謇1921年68岁时写的《今日》:“……有花有鸟一绚烂,无花无鸟一平淡,平淡绚烂都有情,自然适之天地宁,有有无无安足争。”(《张謇全集》7.259)前两首分别为青年、壮年时期,这首是老年时写的。3首诗分别写出了不同时期的作者心境。我于诗词是门外汉,不敢妄言这首《今日》是张謇诗词中写得最好的,但无疑是描写老年从容平和的心态最到位的。而其中的美学理论,又是运用的最得心应手的。他把中国传统美学两种不同的境界:绚烂与平淡,不露痕迹、十分巧妙地嵌入诗中,让人拍案称奇!
⑷其他。所谓“其他”,是指同样是艺术美学,与上述3项有所不同。建筑、书法和诗词,是先生的生平爱好并亲手创作。与之相比,戏剧和刺绣的分量要轻一些,并非先生所直接从事,而是间接地参与其中,但也功不可没,不该被忽略。
——戏剧。“把戏剧改良与社会进化联系起来,这也是张謇的高见卓识。” (章开沅《张謇传》,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329)他在与梅兰芳的书信中多次提到戏剧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譬如,“改良社会文字,不及戏曲之捷;提倡美术工艺,不及戏曲之便。”“改良社会措手之处,以戏剧为近。”(同上,329-330)所以,先生创办了更俗剧院和伶工学社,并为伶工学社演习场题词:“故曰乐观其深矣。”此话出自《礼记·乐记》,意为:通过乐(音乐、戏曲、舞蹈)可以深刻地了解社会,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寓教于乐。戏剧是可以给人以美感的艺术,先生对此非常重视。他认为,“戏剧本身固然要注意社会教育,然而提倡美的艺术尤为最高最后的目的。”(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南通张謇研究中心2014.重印,210)先生对梅兰芳的京剧表演艺术十分欣赏并时常与梅一起切磋研究,并能够提出有关戏剧美学非常专业的具体意见。如,1924年1月《致梅兰芳函》中,对《别姬》《盗盒》《洛神》3出戏,具体到唱腔、动作、服装都提出了十分详细而令人折服的独到见解。(详见《张謇全集》3.1259 )
——刺绣。章开沅说,“张謇对刺绣艺术的热爱与扶持,也是中国近代工艺美术史上足以长期流传的佳话。”(章开沅《张謇传》,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339)先生全身心地培育发展与弘扬刺绣艺术,与沈寿共同完成刺绣艺术经典著作《雪宧绣谱》。这既是一部刺绣经典,也是美学著作。《中国美学史》(修订本)第七章“明清美学”绘画理论部分的织造-刺绣中写道,“……有沈寿的《雪宧绣谱》、丁佩的《绣谱》、朱启的《丝绣笔记》等。这些论著,描述历史、总结技法。辨析类型,体现了各领域工艺美学的基本特征。”(张法《中国美学史》(修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406)《雪宧绣谱》1919年由南通翰墨林印书局出版后,张謇又请人译成英文(书名为《中国刺绣术》),翌年由上海商务部印刷局出版发行,把中国传统刺绣经典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思想向国外传播。
张謇的实践美学,我将其概括为两个方面共8个条目。只能说是“大概率”。没有细分,也许不止这些。譬如,今年9月6日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公众号“张謇与现代化”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十年如一日研究南通“状元菜》讲的是南通有人在研究与整理张謇菜谱。这或者可以视为张謇的美食文化或曰食品美学。
以上,我不揣浅陋地尝试着用一张简表,将张謇的美学思想归纳为两部分、4个方面、10个条目,并罗列出15个“美”,还分别附有简要的文字解释。无论是表格设计还是文字解释,均未及精雕细琢,可能会有待商榷、不准确或欠科学之处。恰如本文标题所示《张謇美学思想初探》,“浅尝辄止”、“挂一漏万”,在所难免。
张謇之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深情回忆,“我父本来拿南通当一个大花园去布置点缀,所有的心血,所有的家产,都用在这个志愿上。”(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2014.南通张謇研究中心重印,336-337。)读了这段话,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张謇先生倾其“所有的心血,所有的家产”都是为了实现他的美好志向与愿望:布置点缀南通这个“大花园”。对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张謇的志愿或终极目标,便是倾其所有把南通建成一个大花园,用现在话说,就是——建设美丽南通!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南通市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