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台角 光照四方
——张謇箴言的家国情怀及教育典范价值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陈 建
“身居台角,光照四方”是张謇一生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的最好写照,对于我们通州教育人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此佳句是张謇先生青少年时代在西亭求学时吟诵的。通州西亭和张謇是什么关系呢?张謇祖父张朝彦曾带着全家人从金沙来到西亭,敦睦创业,勤俭持家,家境逐步好转。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张朝彦在租种的田块北头运盐河边盖了几间住房,此房至今尚存。其子张彭年在西亭曾跟一位丁先生读了些书,后在西亭娶妻生子。之后为了照顾外祖父母,张彭年迁居海门常乐,又娶金氏夫人,生下张謇。年幼的张謇表现出极高的读书天赋,5岁时便会熟背《千字文》,11岁时父亲延请西亭名士宋蓬山来家开馆授徒。宋蓬山治学严谨,循序渐进,张謇学业大有长进。宋蓬山曾吟“人骑白马门前去”,张謇旋即对出“我踏金鳌海上来”,令人拍案。宋蓬山常携张謇参加西亭诗社的活动,张謇作《西亭诗社分赋杏林春燕》《西亭诗社分赋闺怨》等诗,成为诗社“神童”。
清同治五年(1866),宋蓬山去世。张彭年带着张謇兄弟星夜奔赴西亭,承担了料理宋蓬山的丧费并每年祭祀,以遵从儒家尊师之道。此后,张彭年让张謇宿膳于西亭,师从宋蓬山侄宋紫卿就读,期间也向宋蓬山子举人宋璞斋询问学业,称为问业师。张謇在西亭读书5年。通州宋氏以私塾传家,宋宅坐落于西亭运盐河南中街湾子头,门堂上挂着“经魁”“岁贡”“重游泮水”等数块蓝底金字匾额,显示出宋家是获有诸多功名的书香门第。张謇在宋宅发愤苦读,夏天蚊子肆虐,张謇把两脚放进两只空坛子以避蚊。在西亭张謇就已经练得了一手好字。张謇曾作《中秋宋宅楼中对月》《宋氏塾冬夜大雪》等诗,寄托着张謇不凡抱负。
宋宅是当时西亭的文人会聚之地,后来张謇住在宋宅读书学习,同西亭的一班文人交游就更多了。有一天,宋紫卿先生的几位朋友在宋宅谈诗论文,兴致勃勃,不知不觉间天黑了下来,紫卿先生拿出酒菜招待大家,桌子上也点起了蜡烛。看到张謇在旁边,紫卿先生的一位老朋友存心要考一考张謇,就对张謇说:“你就以‘咏烛’为题,作一个对联,字数越少越妙。”张謇这时注视了一下抖动的烛光,朗声答道:“身居台角,光照四方。”听了张謇的回答,在场所有的老先生都拍手叫绝。张謇仅有8个字的对联对得完全符合“工、稳、贴、切、新、奇”的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词句简练,意境优美,寓意深刻。那位出题目的老先生在临终之前,还对前来看望的紫卿先生说:“张謇确实才能出众,不仅词用得好而且意境也好,他以蜡烛自喻,日后必成大器。”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我,在读到这样的语句之后,深深被震撼了。张謇先生发愤苦读,最终高中状元,被朝廷授翰林院修撰,本可从此官运亨通,直至权倾朝野。但是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的道路,当时翰林院催促他回任原职,他却表示:“在大生纱厂可成可败之时,愿为黎民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不愿意在贵人面前受不值得计较之气;愿做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做八命九命可耻之官。”毅然将其活动的重心放在了僻处一隅的南通,后来成为闻名全国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把南通建设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用他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身居台角,光照四方”深层内涵,而这种内涵,充分体现了张謇先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张謇先生讲过:“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其实我们每个人,相对于我们这个宇宙来讲,真的如草木一样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要留下自己的痕迹,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我们作为普通教师,每天面对的就是一个普通的讲台。生活是那样的平凡,工作或许是简单的重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许我们就这样度过整个职业生涯,这也是我们普通教师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但是,当我们充分解读张謇的“身居台角,光照四方”的箴言时,我觉得,我们的观念,我们的态度,我们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应该要有所改变了。
张謇先生接下来进一步阐释道:“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结合张謇先生的“身居台角,光照四方”之句,我觉得我们虽然身处“台角”,但需要跳出“台角”。这首先需要我们能够“发光”。如何“发光”呢?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为自己“充电”,也就是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需要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需要学习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和学科素养,需要学习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技能,从而为“光照四方”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作为教师,我们主要是通过影响学生达到“光照四方”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感,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一丝不苟地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的培养,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社会贡献出属于他们的光和热。
我们虽然“身居台角”,但不能因此就禁锢了思维,我们应该志在四方,让我们的学生传承我们的理念,通过我们的学生,去影响更多的人,真正实现“光照四方”的最终追求,彰显我们通州教育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原载《謇园》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