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现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坦普尔大学历史系的助理教授。24年前,武凯芝曾来南通做过对当地近代社会的调研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她的博士答辩论文是《商人、农民与工业:南通县棉纺业的政治经济1895-1935》(Merchants,Peasants and Industry: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tton Textiles,Nantong County,1895-1935)。武凯芝在此后的有关的学术活动如下:在1993年度的《现代中国》(Modern China)杂志上发表了《经济增长,农民地位下降;中国二十世纪初期劳工的性分界:在南通县的妇女工作》(Economic Growth,Pemant Marginalization,And the Sexual Division of Labor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Women''s Work in Nantong County)一文。在同年度的《现代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发表了《中国农民暴动的再思考:对1863年南通县军山农民起义的初步评判》(Peasant Insurrection in China Reconsidered: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Jun Mountain Peasant Uprising,Nantong County,1863)。
1999年武凯芝在美国斯坦福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新专著《中国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小径:扬子江北岸三角洲的半殖民地主义》(Chinese Modernity And the Peasant Path:Semicolonialism in the Northern Yamgzi Delta)。武凯芝认为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与官僚资本结盟的商企进入南通地区,暗中破坏了民族企业,这就是半殖民地化过程的一部分。此文的立论、举证和论证过程颇让人费解。而且她认为南通的现代化之所以能启动和发展,是因为鸦片战争把西方的注意力引向了上海市场,“为北三角洲的商人们创造了赢的机会。”《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曾对此书作过一些评论。武凯芝的研究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她的研究方向较集中。她自称:“我的研究和教学兴趣包括近代中国社会史、经济史和关于以下方面的话题:第三世界政治经济学、社会变迁理论,不发展主义是我的替代性研究的方面,还有妇女和工作、比较中的妇女史、农民研究、革命比较、帝国主义。” 武凯芝现是在坦普尔大学历史系开设“近现代中国史”、“比较历史”和“第三世界史”三门课程。武凯芝过去来过几次中国,还向十八年前的第一届张謇国际研讨会提交过她撰写,杨冬燕译的《中国早期近代化与张謇的自强政策》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