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  
张謇研究中心
其他研究机构
  站内搜索  
 
  张謇研究中心
张謇研究中心:自强不息,久久为功
时间: 2018-08-16     次数: 17988     作者: 《江海晚报》记者:吴 莹

  

张謇研究中心:自强不息,久久为功

 

原载《南通发布》 2018-08-15 07:05

 

 

在电视纪录片《张謇》首映式上,有几位衣着朴素、神情安详的观众悄悄进场,静静观看,默默离开。他们,就是张謇研究中心的专家们。

三十四年来,张謇研究中心先后在曹从坡、李明勋、张小平三位干事会会长的带领下,以张謇精神研究张謇,默默奉献。他们习惯于淹没在热闹中,本着张謇先生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的理念,甘坐冷板凳,埋头做学问。

目前,中心的工作人员均为退休老同志,平均年龄超过了七十岁。

【久久为功,夯实史料基础】

张謇,1853年出生于南通海门市常乐镇,41岁时高中状元。他是晚清第一批实业家,是变千万亩荒滩为良田的拓荒者,是一生参与创办370多所学校的教育家,是缔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城市设计师,是参与了近代中国各项重大政治变革的政治家。伟人虽离世已久,但他说不完的故事始终回荡在江海大地,应运而生的张謇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1225,是中国第一个张謇研究的学术团体。

 

张謇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合影(1984.12.25

成立34年来,他们完成的最大工程是两部《张謇全集》的编纂工作。

1987年,张謇研究中心和南通市图书馆联合编辑《张謇全集》。编辑工作在人力、经费比较紧缺的情况下艰难起步,1994年《张謇全集》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从酝酿到成书历时10年,全书共67册,420余万字。1994年版《张謇全集》的出版,为张謇研究提供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推动了张謇研究的开展。

限于当时的情况,1994年版《张謇全集》存在着收集资料不够齐全、编辑体例不尽合理、校勘不够精细等缺憾,给研究者应用带来不便。南通市文联原主席、张謇研究中心干事会常务副会长尤世玮介绍。在吸取了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后,20048月,南通市委宣传文化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启动新编《张謇全集》的工作,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为首的新编《张謇全集》领导小组和编辑委员会,聘请了一批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和编委会的顾问,组建了编辑部工作班子。

在李明勋会长、尤世玮副会长的主持下,编辑部成员克服重重困难,征集了数百万字的张謇轶文,进行了反复的校勘、考订,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制定了体例和凡例方案。2006年底,成立了由张廷栖为组长的课题组,翌年启动申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献整理类项目,经两度申报于2007年经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批准,新编《张謇全集》列入清史工程的文献丛刊。经过8年多的努力,新编《张謇全集》项目于201112月结项,经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专家组的评审,全票全优通过验收,201212月,新编《张謇全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并于张謇诞辰160周年之际公开发行。新编《张謇全集》共8册,605万字。全集出版后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该书还荣获2012年度全国古籍图书出版一等奖、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张謇全集》首发式

新编《张謇全集》的这十年,研究中心的专家们付出的不仅是精力、知识和智慧,还有人生最宝贵的健康。他们每天早早就到,并敬告来访人员:由于我们人手少、时间短、任务重,工作时间宝贵。由此前来联系工作,请抓紧时间,谈话最好在一刻钟左右。正是如此地不懈努力下,《张謇全集》最终成为文化精品。

此外,张謇研究中心还与市档案馆合作,编辑、出版了《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系列丛书纺织编Ⅱ、Ⅲ、Ⅳ、Ⅴ编,盐垦编Ⅰ、Ⅱ、Ⅲ、Ⅳ、Ⅴ编。组织编写或资助出版一批张謇研究的图书,经济史料、重印资料和会议论文集近40种之多。

2003年开始,我们每年将上一年度在全国报刊上刊登的有关张謇研究的论文选择一部分,连续出了十五年,交流了研究成果,受到研究者的好评,国家图书馆的收藏。南通大学教授、张謇研究中心干事会副会长张廷栖介绍。

【服务现实,擦亮南通名片】

张謇研究中心始终把服务地方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目标。

组织张謇研究者参加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论证。2003年,张謇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出席由市规划局、市委宣传部陆续召开的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相关座谈会及学术研讨会,提供了大量张謇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资料。624,在中国近代第一城学术研讨会上,两院院士、我国城建规划专家、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著名学者、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知名学府的学者专家们发表了学术演讲,对张謇的城建思想和南通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命题作了充分的论证和肯定。张謇研究中心的领导和专家李明勋、尤世玮、张廷栖、戴致君、穆烜、赵鹏、陈炅、孙模等20多位张謇研究者出席了中国近代第一城学术研讨会200610月,以吴良镛院士为首著作的关于张謇在家乡南通城市建设的一部专著《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出版发行,在论文后还对张謇研究中心表示感谢。

该著作得出了近代城市建设的一个典范的结论,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玛丽亚母子在特来克铜像前

参加南通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2007725,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邵甬博士、赵洁老师来到研究中心,为南通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所做的保护规划进行座谈讨论。200813,张廷栖出席南通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迎接专家组来通考察预备会议。189日,尤世玮、张廷栖参加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考察活动。200919,我市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决定给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记功表彰。除政府机构部门之外,我们张謇研究中心是唯一一个不在体制内的、荣获集体三等功的团体。常务副会长尤世玮介绍。

参与唐家闸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组织论证申遗等研讨活动。20078月,张廷栖出席市规划局召开的关于张謇城市建设的座谈会2007831,张廷栖主持南通市规划局委托项目近代唐家闸百年工业遗产普查,同年11月结题,成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材料。研究中心认识到唐家闸近代工业遗产的重大文化价值,200817,李明勋会长在市政府征求工作报告意见的老干部会议上向市领导建议,争取将唐家闸近代工业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年43,尤世玮副会长写信给时任市长丁大卫等市领导,建议将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唐家闸近代工业遗存申报全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多年来,张謇研究中心多次与市江海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和部门举办唐家闸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研讨会

呼吁保护陈氏花园。当时眼见就要拆了,但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陈氏花园的生态环境非常好,古树名木和果园有一百多亩,苗圃也有一百多亩,认为这个地方有必要保存下来。尤世玮对当时和拆迁队伍抢时间的记忆犹新。2008128,张謇研究中心参与联名上书呼吁市政府保护芦泾港陈氏花园,受到市领导的重视,丁大卫市长、朱晋副市长等先后在呼吁书上作出批示。同年33,市政府在市规划局还召开的关于保护陈氏花园的座谈会。在最后关头,六位市领导分别亲自前往实地考察,时任市常务副市长蓝绍敏也去了,最终这个地方得以保存下来。后来交给了国有置业,建成一个生态很好的有人文内容的休闲胜地——城市绿谷。

此外,张謇研究中心还参与了南通历史名人调查、南通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名人故居调查等市级课题10多项,为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化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献计献策。

 

日本涩泽荣一纪念财团董事长涩泽亚英为首的日本学者访问张謇研究中心

【聚众合力,研究推向深入】

诚如张廷栖所言:我在研究中心的秘书长工作岗位上,干了整整20年。研究中心在我的后半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到了退休以后,几乎是生活和工作的全部。像张謇一般的自强不息,是张謇研究中心每一位专家对自己进行张謇研究工作的要求。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研究成绩,他们不断挖掘寻求更多途径,他们力图集合培养多种研究力量,只为在张謇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为深远。

举办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从1987年开始,张謇研究中心与南京大学等单位、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在南京、北京举办了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与南通大学于200611月,共同承办了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东华大学于201511月共同主办了第六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均出版论文集。

 

张謇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张謇研究专家座谈会(2000.8

开展张謇纪念性学术会议,专题性学术研讨会,与相关国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比较研究学术会议等近30次。南通博物苑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謇研究中心研究员赵鹏说:每次研讨会,我们都能结交一批新朋友,与全国各地的知名研究机构建立联系,比如华东师大、华中师大、上海师大、东华大学、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大学、江苏社科院等,还联络了日本、美国、韩国、荷兰、德国等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近百人。

多年来,与市内外建立的好多基层研究团体,渐渐形成了一张张謇研究的网络。如今,南通大学有张謇研究所,江苏工程学院有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通师高专有张謇教育文化研究所,海门、通州、启东都有张謇研究会。研究张謇的骨干也已将近百人。

30年多来,张謇研究中心多次被评为南通市的先进社团。2010年还被评为全国的社团标兵。南通市委党史工委原副主任、张謇研究中心干事会秘书长戴致君在《为伊消得人憔悴》一文中回忆道:扪心自问,做了些微工作,算是张謇研究中心尚称职的拾遗补阙、打杂护院的一员吧!……今年过古稀,来日无多,但我总记着张謇先生的一段名言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徐仁祥感叹:张謇研究中心让全国各地的研究学者们能够团结一致,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发挥作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资料的搜集中心、信息中心、研究中心,更是人才的培养中心,思想的集散中心。

(作者:记者 吴莹 编辑:徐望)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