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探索张謇水利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当代传承与创新
时间: 2020-03-30     次数: 4104     作者: 沈 南

 

探索张謇水利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当代传承与创新

 

 

 

张謇,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一生致力于通过实业、教育救国强国。张謇很早就看到中国水患频繁、民不聊生,意识到根治水患、振兴实业,必须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他深知兴修水利不仅需借助国外专家,更要培养中国自己的水利人才。本文旨在分析张謇的水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其水利思想在当代的传承,思考如何继承、发展与创新,培养出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水利人才。

一、张謇培养水利人才的缘由

早在张謇跟随孙云锦期间,他便参加了黄河在郑州决口的抗灾救灾工作,随后他看到中国水患频繁、民不聊生,意识到根治水患、振兴实业,必须兴修水利、培养人才。在光绪二十年(1894)礼部会试中,张謇便提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性,他指出“夫天下之水,随在有利害,必害去而利乃兴。”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考察日本的教育、实业事业时,也特别关心水利事业。五月十九日当天张謇首先来到蹴上水利发电厂参观,发电厂的水,则是经由疏水工程,从琵琶湖引来的水,张謇详细记录了供水量、水电供电量及所占比例等具体数据。

张謇深知兴修水利不仅需借助国外专家,更要培养中国自己的水利人才,也只有这样才是长久之计。聘请外国专家不仅耗财,语言不通,而且他们不了解中国地理,正如张謇所说:“借才异地,其困有三:糜财,一也;语言扞格,二也;不熟读吾国河流之历史地理,三也。是故以之为一时权宜计则可,以之为久远之计则不可”,而国内人才又相当缺乏,这也就是张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原因之一。培养水利人才,治理淮河水患,也是张謇后半生花费的主要精力所在。

二、张謇的水利人才培养模式

(一)多类型和多层次相结合

张謇筹办了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水利技术人才教育培育机构。从类型上说,有测绘科、专门学校等;从层次上讲,有师范院校、高等院校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通州师范学校设测绘科,培训江淮测量人员,并聘请了日本教师担任专业教师。民国四年(1915)正月,鉴于中国水患严重,急需水利建设专门人才,身为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张謇,呈准中央政府,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二)“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东游日本,考察了日本的教育、实业后感慨万千、收获颇丰。张謇走出国门前往日本考察的种种事业令他大为震撼,他也决定将日本好的做法和精神引进中国,促进农工商发展,进行地方自治。对于水利人才培养,张謇资助高材生留学深造,此为“走出去”;将学成后的高材生返聘回国内水利建设上来予以重用,此为“引进来”。比如我国著名水利专家宋希尚毕业后通过遴选分配到南通保坍会见习,张謇看到他薄于受酬的品德和勤奋踏实的态度,资助他赴美国、欧洲留学,考察水利。回国后的第二年,应张謇之邀,担任南通保坍会经理。

通州师范测绘科光绪三十三年(1907·12)第一批毕业生43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始测绘南通县全境图;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从民国六年(1917)第一届毕业生到民国十七年(1927)河海并入中山大学止,10年间共为我国培养水利和土木工程类学生233人,这些学生除大部分参加导淮工作外,还有一部分被派往海河、长江从事河道整治工程。总之,学校培养了很多水利人才,其中不乏著名水利专家学者,如我国现代早期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沈百先(1896-1990),水利专家、中国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开拓者汪胡桢(1897-1989),水利工程学家、我国现代水利科技事业的先驱须恺(1900-1970)等,学校的师生支援了各地水利建设,参加了抗洪救灾,确实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知识与技能相结合

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謇所办通州师范学校开始,我们就能看出张謇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师范学校是为小学提供师资力量,师范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算术、文法、理化等科学知识,亦要学习教授管理法并进行实习实训,职业学校更是如此。在特殊类学校中,张謇亦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受教育以自养”,在民国五年(1916)张謇所办南通盲哑学校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口语、手语、书面语等基础知识,也要学习园艺、刺绣、裁缝等基本技能。

同样,对于水利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民国十三年(1924),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第四届毕业演说中,张謇表达了对水利知识与技能培养的重视,“诸生在校数年,科学知识日就新异,然此为书籍上之研究,至实地作业,又重经验。诸生他日办事,当随时随地出以虚心:盖所见而是,固我之助;所见而非,亦我之助。”张謇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有关水利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多进行实地练习,积累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跟得上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的步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该毕业演说的最后,张謇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时常温故而知新,本着廉谨忠实之道,为水利工程、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为所有切近民生之事业而努力奋斗。

(四)德、体、智相结合

张謇的教育思想丰富而且前瞻,“德、体、智”相结合不仅是水利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也是其创办所有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张謇曾在多所学校的演说中指出德育的重要作用,如“道德优美,学术纯粹”,以及德育和体育、智育之间的关系,如“首重道德,次则学术”、“运动虽为体育,可以观察各校之德育,并可以观察各校之校风”。

在水利技术人才培养学校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的章程中,张謇也提出要培养学生成为“德、体、智”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教育方针如下:“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中,张謇则具体阐述了以上三项教育方针的具体原因和目的:“待己,则以奋勉笃实为归;待人,则以仁民爱物为志。师徒一堂,相为诫勉,舍本逐末庶几免乎”、“体质为精神所附丽,无健康之体质,自无奋发之精神,而道德学习举无所施”、“夫画饼于地,不可以疗饥;瓠落一石,徒大而无用。实学而不求实施,犹之空言,无裨耳!”总而言之,“德,本也;才,末也”,“德立,体健,可以进言学术矣”,如此便是“德、体、智”的完美结合。

三、传承与创新

(一)张謇的影响

张謇一生共创办了300多所学校,很多学校至今还沿用着当时的校训;传承着当时的教学理念等。如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校训“忠实不欺,艰苦自立”沿用其前身通州民立师范学校的校训,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沿用其前身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校训等等;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仍然弘扬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思想。学校里还建起了张謇雕像、以“謇”命名的教学楼、以张謇为主题的场馆等。

张謇、黄炎培、许肇南、李仪祉、沈百先、汪胡桢、须恺、张闻天、沈泽民这些当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老师、学生作为如今河海大学的历史名人,鼓舞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致力于全国水利事业。无论校名如何变化,无论学校经历了多少合并与组建,1985年学校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且始终以水利为特色培养学生,坚持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很多学生都成为全国各地水利战线和水电战线的技术骨干,促进了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与创新

张謇的很多教育事业在当代不断发展、创新。河海大学如今已是“985”、“211”、“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一百多年来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同时,河海大学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强化科研特色和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推进协同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学校还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拓展学校海外办学点,推动人才本土化培养;二是为服务企业国际化战略,加强人才定制化培养;三是创新留学生培养方式,拓展国际化交流渠道。总之,学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海外工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总而言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近代中国,为了开启民智,张謇创办教育以救国强国;当代中国,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更要传承和弘扬张謇先生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发展和创新,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参考文献

[1] 须景昌.张謇与水利教育[J].江苏水利,2003年第6期.45页.

[2] 张謇.张謇全集:第四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3] 于海漪.重访张謇走过的日本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 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http://www.hhu.edu.cn/171/list.htm.(河海大学官网)

[6]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184/201706/t20170613_306767.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原载《謇园》2020年第1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