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商校始末与事业传承
时间: 2024-02-02     次数: 1677     作者: 葛志华

 商校始末与事业传承

 

葛志华

 

张謇是近代中国由传统士大夫转化为早期企业家的代表人物,既有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传统思想,终身保持“言商仍向儒”的本色,又有企业的创新精神与生产要素的整合能力,做了三十多年的开路先锋,造福于一方,影响于全局。

“父教育母实业”、“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1是张謇的一贯主张。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张謇又在南通创建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农校、纺校、商校是张謇创办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创新之举。

张謇创办的商校起步较早,其间经历曲折坷坎,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校名频繁变动。早在1909年,张謇就通海五属公立中学附设了“银行专修科”及“初等商业学校”。1912年,“初等商业学校”改为“乙种商业学校”。1914年,张謇兄弟与刘桂馨等筹资款银17000元,征收城南兴化禅寺部分庙房和附近一些民房(约占地40余亩)建造了商校校舍,并将“乙种商业学校”改名为“南通私立甲种商业学校”。1923年依据“壬戌学制”的要求,又第三次易名“通海私立商业初级中学”。1928年左右,第四次改为“南通商业私立初级中学”,仍设商业课程。抗日战争时期,第五次改为“南通私立商益中学”。二是校址变化不定。先是借用通海五属公立中学校舍,继之在城南征地新建校舍,抗日战争时期又迁到金沙与如东潮桥办学,1946年又迁回南通城复课,一度借用通师一附,城北小学上课。三是招生断断续续。1927年因校风问题暂时停办商校,1941年因日伪军“扫荡”,商校又被迫停办。

虽然校名与校址多次变动,但主要科目与课程大致稳定。主要科目有商业、薄记、会计、商品四科。除开设必要的文化课程外,还教授薄记、会计学、商品学、珠算、验币、商事要项、商事法规、体操等,并组织商业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据陈翰珍的《二十年来之南通》一书记载,甲种商业学校“对于英文异常重视,现有美国英文教员一人,中国教员二十人,职员十人,学生二百余人,本籍为多,隶外省者则有四川、安徽、山东、河南、江西、浙江、福建诸省各数人而己”。

张謇创办的商校虽然只存在了四十多年,期间又数易校名与校址,但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在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教育而言,商校开启了南通商业职业教育的先河,壮大了南通职业教育的力量,促进了产教融合;对地方经济而言,商校为地方自治培养了专门人才,服务了地方工业化,发育了地方现代服务业,提升了南通的区域地位与影响力,使“寂寞无闻之南通,一进而为实业教育发达之区,再进而得为全国模范县”2。对人才培养而言,抗日战争时期,商校部分学生就近参加了新四军,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革命道路,有的学生经过军队大熔炉的粹炼成长为革命队伍的商贸人才;对观念更新而言,张謇重视商业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的理念、“实业教育迭相为用”的主张深入人心,张謇倡导的校训校风代代相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商贸人,商校培养的一批又一批的专门人才薪火相传,有的已成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才。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李大潜曾就读于南通商益中学3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百废待兴的时代课题,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党和政府着手恢复与发展教育事业。1949年,南通解放后,由王守铭、方成德等五人组成校委员。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各地私立中学陆续改为公立,南通通师、女师、商益、崇英四所学校的初中部联会成立公立的南通市初级中学。至此,商业学校成为过去式。

虽然张謇的商校不复存在,但发展现代商业仍是新政权的当务之急,培养商业干部与专门人才,仍是新政权的重中之重。随着商业的复苏与繁荣,特别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1956年,党和政府针对商贸人才紧缺的实际,整合原商校积淀的资源,适时开办了“江苏省南通区、市商业职工学校”。l965年又更名为“南通市商业学校”。1978年再次更名为“江苏省南通供销学校”。2003年,又升格为“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2O13年又再次升格为省属高职院校“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与张謇创办的商校处于不同的时代,两者的办学背景、办学规模、办学主体不可同日而语,但两者又有割舍不了的传承关系。除了几易校名与地址外,两者的校训、办学性质与培养方向、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密切程度、专业设置等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校训来看,天道酬勤,商道酬信。对商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既要有社会公德,守住做人的底线,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更要养成职业道德,经得住各种诱惑,当一个诚实守信的职场人。对商业职业院校学生而言,不仅要在认识上悟透童叟无欺、守法诚信经营的道理,更要在行动上践行这一理念,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无论是张謇的商校,还是如今的商院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作为自已的崇高使命,溶入校训校风之中。1917年,甲种商业学校校舍建成之际,张謇挥笔题写了校训“忠信持之以恒,勤俭行之以恕”的校训。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也从商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提炼了“明德励志、知行合一”的校训,倡导守信、勤俭、敬业的校风。两者虽表述不同,核心要义是相通的,可谓异曲同工。
    从办学性质与人才培养方向来看,两所院校都不是普遍中学,更不是普通高校,而属职业教育的范畴。除开设必要的科学文化课程外,更多地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实际需要,侧重于商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商校坚持张謇先生“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4的理念,主要设置商业、薄记、会计、珠算等四科,重点教授薄记、会计、商品学、珠算、商事要项、商事法规、体操等课程,组织商业实习,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商业人才与专门人才。商校学生毕业后,大多能较快地进入角色,并快速成长为企事业发展的中坚骨干力量。据《张謇所创企事业概览》一书,1931年,商校70多名毕业生,除部分升入高中继续学习外,大部分毕业生到南通大生集团,到上海的中央、中国、交通、商业等银行,到四川卢作孚的民生实业公司,到重庆、武汉、安庆、芜湖、上海等长江各口岸工作,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根据经济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产教融合,培养社会急需人才。计划经济时期,学校设立财会、统计、棉花加工与检验、纺织针品、五金交电等专业,为计划经济输送合格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主动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设了财会金融、信息技术、经济贸易、报关、市场营销等35个专业,为市场经济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十八大以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物流、电子商务、艺术设计、建筑工程与管理等专业,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用实用知识提升素质,为高质量发展培养人才。

从与地方经济的密切程度来看,两所学校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十九世纪末二十世初,以状元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为契机,南通近代化艰难起步,由轻纺工业到重工业,由工业到农兴,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实体经济到金融业,形成了赫赫有名的大生企业集团,并从中滋生出对商贸人才的强烈需求。在张謇的带动与影响下,南通的商会工作有声有色,涌现了刘桂馨等代表人物,又对商业实用人才提出了新期待。在此背景下,“甲种商业学校”于1914年应运而生,张謇任名誉校长,商会会长刘桂馨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商业的恢复与发展,计划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商业干部与商业专门人才,南通商业学校得以恢复重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南通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又对商贸人才产生了旺盛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南通商贸职业学院得以一再升格。另一方面,院校的设立与发展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提供了人才支撑。张謇的大生企业集团之所以发展迅猛,二十世纪头二十年南通之所以能够快速跃升,固然与张謇的企业家精神有关,与父教育母实业理念有关,也与重视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有关,与商校的人才输送密不可分。据记载,南通商校学生大多到大生集团及相关企业实习,毕业后又留南通工作,给企事业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现代商业理念与商业模式,改变了南通人才结构,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办学规模较大,专业设置又与地方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向大至吻合,为高质量发展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毕业生留在南通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受到时任南通市市长张国华的多次点赞。商贸职业学院还根据南通产业特点与未来发展的需要,设立了建筑、动漫等专业,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从专业设置来着,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又增设了合作社学院,旨在打造服务行业发展的智库、产教融合的载体、合作经济的研究基地、培养合作社人才的载体。设立合作社学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供销合作社的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会议精神,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的现实需要。

虽然张謇的商校没有设置合作社专业,但重视与发挥合作社(农会)作用是张謇的一贯主张。早在1896年、1897年,张謇就在《农会议》《请兴农会奏》中提出了创办农会的重要性与具体方案。二十世纪初,张謇就在《通海垦牧公司章程》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仿泰西集资堤之”、采用“日本农会章程斟酌试办”。清未预备立宪期间,张謇兄弟创办了南通县农会,从事农政、农事、农推等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据《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一书记载,张謇多次呼吁奖励补助买卖组合,“按南通农民买卖皆个人单独为之,其因价格比较所损失之金钱为数颇巨”。农民买进的豆粕肥料、卖出的棉花,因缺少买卖组合,利益均有较大损失。农会断言,“一经组合,直可左右市面,相时而动,其利益必溢出以上所举之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合作社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仍与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存有差距。因此,成立合作社学院就成为服务行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成为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内在要求,成为张謇职业教育的直接传承。

由此可见,虽然两所学校创办的历史背景、办学规模、创办主体不同,但两所学校的校训、性质与办学方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关系的密切程度、专业设置如出一辙,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如果说,张謇创办的商校是南通商业职业教育的滥觞,开创了旧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那么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则是张謇职业教育的传承与光大,谱写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系江苏省商贸职业学院合作社学院院长,

南通市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二级巡视员

 

注释:

 《张謇日记》,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张謇全集》第八卷536页。

 转引自陈翰珍《二十年来之南通》,张謇研究中心重印,第1页。

 参见李大潜《大王庙小学旧事》,载《南通广播电视报》2024年第2期。

 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四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