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成才之道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叶华青
[内容摘要] 近代史上的张謇,之所以能成为爱国企业家典范、中国民营企业家先贤和楷模,并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称赞。他靠的是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爱国理想,接受了严格的养成教育和丰富的实践锻炼,以及自身对人才的合理使用。进入新阶段新征程,我们分析研究张謇的成才之道,对做好南通市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价值。
[主题词] 张謇 成才之道 当代意义 研究
张謇,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江苏五才子”之一。他一生全身心从事实业和教育活动,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业绩。立志成为人才、重视培养人才、善于引进运用人才、尊重并聚留人才,是他发展事业、取得成就的关键所在。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提出了‘立国由于人才’‘无人才不可为国'的观点,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提到了立国、治国的高度,是其强烈的爱国激情与救国途径理性思考相结合的产物。”研究他的人生轨迹,分析研究他的成才之道,从中引发思考,借鉴其先进做法,对做好新时代南通市的人才培养工作,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张謇的成才之道
张謇的人生非同寻常。“张謇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他是天才的读书人,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资本集团的创办人,是创造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朽伟业的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
(一)远大的爱国理想
张謇少年儿童时期,就胸怀理想,并刻苦勤奋,孜孜以求。他的嫡孙张绪武在《我的祖父张謇》书中记载道:“祖父11岁,在书房里,先生看见一位武官骑了一匹白马从门前走过,说出‘人骑白马门前去’七字对的上联,要祖父对下联,祖父未多思索,随口说出‘我踏金鳌海上来',能踏在金鳌上,莫非是‘状元'?祖父小小年纪已怀此壮志,似乎是一种预兆,所以后来此事被传为佳话。”
张謇最大的理想是爱国。“(他)一切行为处事均从爱国出发,并将浓烈的爱国情和炽热的爱国心化为对强国梦的不懈追求,乃至于到了痴迷的程度,实为举世罕见。也正因如此,才铸就了他辉煌的人生和不朽的事业。”“爱国、救国、强国,像一条光彩夺目又厚重无比的主线贯穿张謇一生始终。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强国梦,他探索了一生,奋斗了一生,坚守了一生,非常人所能做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张謇称作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和民族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张謇后来一心以天下为己任,以强国富民为终身追求,并能高中状元,独占鳌头,都与他少年时打下的学识基础和立下的不凡抱负分不开。”这充分表明了有志之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
(二)严格的养成教育
张謇是天才式的人物。据他嫡孙张绪武记载:“祖父4岁,曾祖就教他识千字文,第二年,祖父不仅能背诵,且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用过目不忘形容张謇,是非常贴切的。
张謇的父亲是张彭年。“张彭年告诫张謇:‘日后无论穷通,必须有自治之田’。这种进可科举入世、退可终老家园的理念,深深影响了张謇的一生。”张謇还深受母亲金氏的教诲。他曾说:“左右唯吾母是赖。”他母亲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夜篝灯,教识字,益拥絮,手衣履针作,且作且覆问謇等。深宵寒风凛冽,室中萧然,顾视謇兄弟,辄泪下。”母亲还曾说过“我一生艰难困苦,就是希望你们成才有为,以实现我的志愿。”到1894年参加恩科会试时,其实张謇已不抱太大希望,连考试用具都是向朋友借的。“儿试诚苦,但儿年未老,我老而不耄,可更试一回。”76岁高龄张彭年的恳求,促使张謇勉强应试。如果没有这最后的一搏,张謇个人的历史也许会改写。“祖父到了10岁,《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念完了,开始念《诗经》《国风》,先生出了‘月沉水底’的四字对,祖父立即对出‘日悬天上'。”他从小聪颖好学,学而不厌,是难得的人才。
(三)扎实的个人修养
首先是勤奋学习,积累知识。从他孙子张绪武的著作中可以找到例子。“祖父(指张謇)12岁到14岁三年间,刻苦异常……祖父学习不是生记死背,而是能较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含义。……每夜读书必‘尽油二盏。’”“夏夜为防蚊叮咬,将双腿放在两个陶罐中,坚持读书习文。”
其次是注重品行,修养人格。张謇能成为杰出人才,离不开胆识与自律。他“以爵然自待之身,捐弃所恃,舍身喂虎。”抛弃仕宦前途,去从事世俗所轻的工商业。“他谨言慎行,谦恭平实,无名士之张狂;行为检点,重操守、讲信用,符合传统道德规范,也使他在传统士人中颇受欢迎,具备了成为领袖的个人魅力。” 为人谦逊,也是张謇品格的底色。
再次是出国考察,开拓视野。张謇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二十七日至六月初四,应邀到日本开展了为期70天的考察,经过了20多个大小城市,一共参现了35处教育机构和30个农工单位。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在《张謇传》中写道:“张謇访日之行收获很大,对此后的思想认识和政治态度都有深刻影响。”当然,张謇对待任何事物,都抱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看到了日本的长处,也发现了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四)丰富的实践锻炼
张謇通过丰富的工作实践,增强了自身的能力。少年时期,张謇的私塾先生曾让他改名张育才,以如皋有功名的张駉孙子的身份参加县试,然后再参加州试,后来考取秀才。于是张家以“冒籍”相要挟,不断向张謇家勒索财物,并层层加码。后来由于通州知州孙云锦惜才、爱才,对张謇的学识和人品很认可,亲自出面调处,此事才得以平息。孙云锦第二年还带他去了江宁,并让他担任发审局的书记。发审局是清代后期设立的官署,是相当于“副省级”的非正式审判机关。
张謇从22岁任江宁发审局书记涉足官场政坛,24岁至32岁任庆军首领吴长庆幕僚(30岁时曾随吴长庆赴朝鲜平乱),35岁为开封知府孙云锦幕僚,并受河南巡抚黎文卫委托主持黄河防灾抗洪计划,草拟疏塞大纲。10年的政界生活,使张謇开阔了政治视野,增强了从政能力,积累了政治资源,也进一步确立了政治抱负,对他后来正式投身政坛,直接参与政治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1894年,张謇42岁时高中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朝廷中枢文书,最高品级为三品),正式步入正规的政治轨道,并在全国性的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他中状元的当年,是甲午中日战争即将爆发的关键时刻,他当时积极支持老师翁同龢的主战主张,并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奔走呼应。同时,他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上书痛斥李鸿章的主和主张,这使他名震朝野、声名天下。
另外,“张謇身兼商会、教育会、农会、预备立宪公会、咨议局、法政讲习会、劝业研究会等各种团体和机构的负责人,这使他能够成为商会和其他新式社团组织间的粘合剂,实现民间新式社团的组织整合。”张謇是南通早期现代化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他以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紧迫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凭着对本地情况的洞察和对工业化突破口的准确把握,以父实业、母教育,辅以慈善的整体发展理念,“白手起家”、艰辛开拓,使南通成为饮誉中外的“模范县”。
(五)人才的合理使用
张謇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在实业、教育、慈善公益、社会活动等方面积极参与,建树颇多。他重视科技、唯才是用、广纳群贤的人才观,是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卓越品质。
张謇非常重视人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他在大生《厂约》中指出,纱厂建成,“是非下走才力智计之所能,盖大府矜谅于上,有司玉成于下,而二三同志君子贤人勖勃而提挈之力多也。”1905年,他在给农工商部大臣载振的信中说:“纱油诸厂,皆恃一友,今恃一兄;开垦、兴学,此恃一弟子,彼亦一弟子。”这里的“一友”,是指沈燮均,“一兄”自然是张詧,两“弟子”则指江导岷和江谦二人。由此可见,张謇不但善于用人,而且善于充分肯定部下的成绩,不会揽功于己,这样,才赢得了人才的信任与支持,把他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打破国界,是张謇用人的鲜明特色。“他(指张謇)的事业得到社会各方面仁人贤士的帮助与合作,如张之洞、刘坤一、梁启超、章太炎、于右任、黄炎培、王国维、陈师曾、陶行知等,美国杜威等应邀到南通讲学,对南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张謇具有现代企业的用人观。“唯才是举、任人难贤,并不过分关注于家族意识也是张謇能吸引众多人才,有所成就的重要的有利条件。”
二、张謇成才之道的时代价值
南通是张謇的出生地、主要成长地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实践地。进入新阶段新征程,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南通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就迫切需要各类人才的不断涌现和汇聚。为此,我们要从张謇的成才之道中汲取营养,引发思考,在促进南通人才成长和汇聚方面做好文章。
(一)张謇的成才之道指引我们要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
张謇从小就树立了爱国图强的思想,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实业救国,以强国富民作为毕生追求。事实也是如此,因为家国情怀是支撑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基础,没有这个情怀,任何一个个体都难以成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当前,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就必须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加强宣传教育。要抓好教育,从小培养理想信念,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要牢固树立家国情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努力培养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始终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提升能力素质,把为人民幸福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始终维护祖国尊严,树立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要树立强烈的历史机遇意识和风险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自信、战略耐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大变局中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
(二)张謇的成才之道启示我们要培养好学上进的良好品行
张謇天资聪颖,而且非常注重人格修养,他是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严于修身的典范。在新的形势下,南通市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奋学习的良好风尚,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既向书体学习,又向社会学习,通过学习准确地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把学习的成果转化成谋划发展的思路与动力。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责任、亲情、公益理念,培育文明新风。要努力保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韧劲,追求高品质生活和美的享受,进而涵养自身的正气和骨气。
(三)张謇的成才之道激励我们要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纵观张謇的成才之道,可以看出他敢闯敢试,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这是勇者无畏、昂扬自信的体现。新时代是创新的时代,也是奋进的时代,需要我们敢于开拓创新,勤于探索实践,要始终秉持敢为人先、迎难而上、革故鼎新的精神品质。“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都要鼓起勇气,努力做伟大事业的奋进者、开拓者、搏击者,要大力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增强敢闯敢拼的锐气,大胆地探索创新,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张謇的成才之道鞭策我们要秉承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张謇事业的成功,源自于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进入新时代以来,南通市多措并举,形成了人才集聚的良好态势。面对新的征程,要继续把人才工作作为事关南通市全局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抓紧抓实,从组织领导、体制机制、环境营造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纵深推进,创新完善有关政策措施。要主动承接上海人才与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人才合作,放大人才合作效应。要继续加快南通市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使之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从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使用、服务等方面共同发力,突出人才引进和使用“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拘一格、不遗余力”的鲜明导向。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继续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尤其是新兴发展产业,深度推进产业与人才的有效融合,加大创新类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力度,不断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
人才是治国、为政、创新、发展之根本。总之,就南通市而言,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继承和弘扬张謇成才之道的思想精髓,努力营造礼遇人才的城市氛围,不断优化让人才近悦远来的服务生态,切实打造人才高地,以人才战略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努力将南通市创建成人才汇聚、创新发展的城市典范。
注释:
ⅱ 罗一民:《开路先锋:张謇》序言,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
ⅲ 张绪武:《我的祖父张謇》,南开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4页。
ⅳ 罗一民:《开路先锋:张謇》,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页。
ⅴ 罗一民:《开路先锋:张謇》,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2页。
ⅵ 罗一民:《开路先锋:张謇》,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页。
ⅶ 张绪武:《我的祖父张謇》,南开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
ⅷ 王斌:《他们影响了张謇》,《文史天地》,2024年第1期,第26页。
ⅸ 王斌:《他们影响了张謇》,《文史天地》,2024年第1期,第26页。
ⅹ 王斌:《他们影响了张謇》,《文史天地》,2024年第1期,第26页。
ⅹⅰ 张绪武:《我的祖父张謇》,南开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
ⅹⅱ 张绪武:《我的祖父张謇》,南开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4页
ⅹⅲ 罗一民:《开路先锋:张謇》,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页。
ⅹⅳ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三卷),第115页。
ⅹⅴ 蒋国宏:《审视与比较:张謇的思想与实践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年版,第21页。
ⅹⅵ 蒋国宏《审视与比较:张謇的思想与实践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年版,第11页。
ⅹⅶ 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第三卷),第18页。
ⅹⅸ 张绪武《我的祖父张謇》,南开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63页。
ⅹⅹ 蒋国宏:《审视与比较:张謇的思想与实践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21年版,第21页。
ⅹⅹⅰ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第274页。
ⅹⅹⅱ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头版。
(作者简介:叶华青,江西省工商联宣传调研处三级调研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