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
学术论文
学术专著
普及读物
  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张謇对外开放思想中的“蔚蓝色彩”
时间: 2020-12-07     次数: 5886     作者: 庄安正

 ●《张謇研究年刊(2019)》·论文精选

 

张謇对外开放思想中的“蔚蓝色彩”

 

庄安正

 

(南通大学,南通226019)

 

 

 要:20世纪初,为挽救民族危机,张謇强烈呼吁在对外开放中关注海洋,提出了“海陆并重,早图海权”,“渔界所至,海权所在”等理念,并进行了一系列旨在维护中国海权及推动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实践。张謇闪耀着蔚蓝色彩的海洋理念与实践给当代中国留下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

 

关键词:张謇;对外开放;海洋;海权;创新实践;蔚蓝色彩

 

1  张謇对外开放思想中海洋理念的渊源

在张謇有关对外开放的言论中,以下两段文字给笔者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中国商业若不能随时早占一分地位,为逐步自卫之基,将来美国托辣斯猛剧之风更从太平洋排倒而来,中国民生更求何处立足”?(资料来自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第4期《东方杂志》)“世界经济之潮流喷涌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昔之为商,用吾习惯可以闭门而自活。今门不可闭也,闭门则不可以自活”。(资料来自1914年4月2日《申报》第4版)前一段文字,见之于张謇1904年为创办南洋渔业公司给清两江总督魏光焘的呈文;后一段文字,见之于张謇1914年民国农商总长任上致全国商会联合会的函件。两段文字都发表在20世纪初的清末民初阶段,前后相距十年。认真加以研读,笔者除了感受张謇两段文字的行文流畅外,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两方面:第一,张謇对中国陆地以外的海洋十分关注,字里行间闪耀着海洋的蔚蓝色彩。第二,海洋的蔚蓝色彩并未带给人通体透凉的愉悦感觉,相反是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感。因为张謇通篇在强调“同存独亡,通胜塞败”,充满了奋起“自卫”求“立足”的呐喊。张謇可能认为,时至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对陆地以外的海洋以及海洋的蔚蓝色彩已十分隔膜,只有用呐喊将他们从迷糊中催醒,才能直面海洋危机,行动起来保卫中国海权

历史上,中国人对海洋以及海洋的蔚蓝色彩并不陌生。中国自古即是一个海洋大国与强国。2000多年前在连接中国中原地区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同时,另一条连接中国南方与东南亚乃至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北部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逐渐形成中。浙江宁波、福建泉州、广东广州等城市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海港城市与外贸中心。宋代以后,中国商船由于使用了指南针,更是不分昼夜,不避阴霾,在波涛汹涌的南海海面大量出现,扬帆远航。明朝还有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同样拥有值得自豪的“蓝色文明”。但是,因为明、清两朝只将海洋视作天然屏障,逐渐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一味“面朝黄土背朝天”,使得中国海洋大国、强国的雄风不再。近代以降,林则徐、魏源呼吁“睁眼看世界”,某种程度上就是呼吁“睁眼看海洋”,因为中国的外部世界往往与海洋密切关联,海洋成为睁眼看世界,进而思考中国应对之策时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张謇的这两段文字,无疑包括了与上述前辈一脉相承的海洋元素。

张謇关注海洋,首先与张謇的家乡以及个人生活的经历有关。张謇的远祖元末从苏南常熟迁居苏北南通,南通南临长江,东濒黄海,由黄海海潮与长江江流相互作用形成,境内大部分土地称为“沙地”;居民绝大多数如同张謇远祖一样,是从四面八方迁来“沙地”的贫苦移民,被称为“沙地人”。“沙地人”来到“沙地”谋生,极其艰辛。但是,他们既饱受海潮、盐碱、季风带来的巨大威胁,又切实拥抱了海洋赐予他们的财富与发展希望。“沙地”几经塌沒,终于在脚下坚如磐石,“沙地人”则改造盐碱地,经营盐业、营渔业,跑运输,做生意,生活与生产活动都充满了海洋元素。张謇的祖父一代便开始在南通境内的海门落户,张謇兄弟出生在海门,从小聆听着海涛,吹拂着海风,呼吸着海的气息,头脑中装满了乡亲们有关海的种种传说,深知海门就是陆地通往海洋的门户,生活、生产并不限于“沙地”,海洋是更为广阔的舞台,缺少了“沙地”,“沙地人”无法立足,缺少了海洋,“沙地人”亦无法生存。张謇的个人经历使他较之很多非海滨生活的中国人更能深刻感受海洋对于民生利源的重要性。其次,张謇关注海洋,更与张謇的民族危机意识的日益浓厚有关。张謇自幼爱国,考中状元后投身实业、教育救国,以天下为己任,深知中国近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势江河日下,对中国发动战争的侵略者大部分“在水一方”,属于隔海相望,甚至远隔重洋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海洋已不再是天然屏障,西方国家凭借工业化取得的科技优势,可以轻易跨海来到中国。他们不仅侵犯中国的领土,而且首先侵占中国的沿海岛屿,租借海域,或者掠夺沿海的渔业资源,严重侵犯中国的海洋主权,还利用蒸汽轮船等先进的运输工具,借助了海洋航道的便利,掠夺中国陆地上的棉花等原料,推销“洋纱”“洋布”等工业品,损害中国的民生利源。20世纪初,海洋显然成为西方国家侵略中国利益的重要内容与便捷通道。近代中国历次战败的事实证明,海洋不再构成中国的屏障,关门无济于事,世界陆地海洋已联成一体,中国只有对外开放,直面海洋危机,切实了解海洋,学会驾驭海洋,争取海洋权利,才有可能挽回败局。爱国救国理应爱海救海,海之不保,陆将焉存?海洋关乎国运,必须维护好中国海权,这是张謇关注海洋的根本原因,也是张謇对外开放思想中有着蔚蓝色彩的根本原因。

2  张謇海洋理念的组成及实践

张謇的海洋理念与实践内涵丰富,风景精彩,称张謇是近代继林则徐、魏源之后对海洋有创新理念与实践的一个开拓者,并不过份。

2.1 陆地与海洋

按照现代世界上的定义:“国土是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包括国家的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土和上空”。但如果置于明、清两朝封关禁海的历史背景下,领空固然不必谈及,海洋权益也在官员的视野之外,更勿论视为国家主权,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张謇指出,“至于海权之说,士大夫多不能究言其故” [1]101“我士夫夙习闭关主义,……謇之始白于商部,非笑之声腾都下,或且诋海权何与若事” [2]332-333。但张謇同时指出,“惟欧美各国斤斤于领海界与陆地并重” [1]65,即西方国家与中国不同,将海洋权益看得和陆地同样重要。例如,德国侵占山东纳入势力范围后,创办的一家渔业公司就在胶州湾“侵我国之海权,夺我民之鱼利,(中国)上下受损,名实俱亏” [1]63还公然为公司取名为“中国渔业公司”。面对如此明目张胆侵略国海权事件,竟然“未闻(中国政府)南、北洋大臣有何策画,以为抵制”![1]63张謇疾呼,我们如果隐忍这类情形蔓延,这在西方国家看来,就等同放弃了陆地。“一国有荒弃不治之地,他国得为代垦,载在《万国公法》” [1]103-104张謇又举例,英国在海权上就咄咄逼人,“一千八百三十六年,英、法议立渔约,渔界止三海里。今英国渔界展至二千五百海里”。[1]104英国岂非按照《万国公法》来“代垦”其他国家的海权,将其收入囊中?故张謇强烈呼吁:“各国日以扩张海权为事,(中国政府)若不及早自图,必致渔界因含忍而被侵,海权因退让而日蹙 [1]102张謇将海洋提升到与陆地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海权纳入国家主权的范围,这是他思考一切海洋问题的出发点与基础。

2.2 渔界与海界

中国的海权必须维护,但中国海权的界限在哪里(张謇又称“海线”)?如何界定?张謇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主张:“海权、渔界相为表里,海权在国,渔界在民。不明渔界,不足定海权,不伸海权,不足保渔界,互相维系,各国皆然 [1]101“海权界以领海界为限,领海界以向来(中国)渔业所至为限” [1]108张謇这段话显然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中国的海权界限与渔界密切相关;第二,确定中国的海权界限,“以向来(中国)渔业所至为限”。简言之,即“渔界所至,海权所在”8个字 [3]1022自然,从现代国际海洋法的角度分析,张謇这个结论也许不够严谨,尚需要斟酌,但是一个囯家海权界限的确定,确实必须充分考虑该国渔界所至这个重要的历史因素,故“渔界所至,海权所在”,有其非常合理的成分。张謇认为,历史上凡是中国渔民常去捕鱼之海域,那就是中国拥有海权的地方。张謇正是据此得出了“南海全境皆中国渔界”,南海全境主权属于中国的结论 [1]103。张謇又认为,这并非独创,而是国际惯例,“各国皆然”。但问题在于,“领海主权附于渔界,中国渔界极远,向来自视在若隐若显之间,近来各国认中国渔界,亦似在若可若否之际” [1]93。即由中国历代渔民开拓一直留传至近代的那片距离“极远”,范围极广的渔界,当时的中国政府心目中这个渔界“若隐若显”,根本不关心也不清楚其位置所在,就难怪西方国家“若可若否”,可以随意侵占了。故张謇强调,当务之急便是通过确认渔界来宣示海权。但在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绘制的渔界全图,如何向囯内与世界宣示中国的渔界呢?张謇建议,首先,为满足急需,先“令人按英国海军官图局册所载中国渔界经纬线度,七省合绘一图分给各省渔船,使人人知中国自有渔界” [1]104其次,沿海各省官员每月派一艘渔船往中国渔界所至海域,“每月往来一二次,作为中国渔界之标识” [1]104当时适逢意大利举办米兰世界博览会,由张謇负责中国产品参展事务,张謇即要求中国代表“以中国东南海渔界图往与会 [3]1022,向世界“表明(中国)渔界,即所以表明领海主权” [1]93

2.3 渔业与海权

海洋渔业与中国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张謇指出,“中国地势东南濒海,延袤七千余里,鱼盐大利世所著称” [1]57问题在于,西方国家同样“视渔业为关系海权最大之事” [1]59侵犯中国领海后,频频打压中国的渔业,“其来已久,其胆益大” [1]58。而中国渔业“向来听民自为”官员只管“收其腌切之税及规费而已” [1]65这种体单力薄的传统渔业根本无法与资金雄厚又拥有先进设备的西方渔业公司抗衡。为了维护中国的渔业生产,张謇主张各省尽快联合,创办中国渔业总公司,“则目前有一气团结之先声,各省有斟酌施行之余地”,“不立总公司,则气不固而力不厚” [1]58考虑到政府与民间财力不足,各省官员态度不一的实际情况,张謇亦考虑退而求其次,如“不能(建渔业总公司),则江浙、直东;又不能,则以江浙为初步” [3]1019“以海岸论,江苏居七省之中,吴淞又居江苏之中” [1]104,吴淞口外以及与浙江舟山群岛海域,又是中国沿海著名的渔场,公司设在上海吴淞,北可以阻挡德国渔轮南下,南可以防止日本渔轮北上。这就是张謇后来在吴淞首先创办江浙渔业公司的由来。同时,创办公司没配置“新船新网”肯定不行,中国当时没有能力制造,故张謇主张先从西方国家购买若干艘新式渔轮等设备。江浙渔业公司从此拥有了一艘“万格罗号”德国蒸汽机拖网渔轮(后改名“福海号”),投入渔业生产。“福海号”渔轮成为中国近代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式渔轮,吴淞口外与浙江舟山群岛为中心的中国新式渔业生产亦由此形成。“渔业公司之设,名为保护鱼利,实则爱惜海权” [1]103张謇主张,在渔业公司与渔民于指定海域开展渔业生产时,官员“派游弋兵轮,每季周巡一二次,以资保护” [1]57。张謇在民国政府农商总长任上,还主持制定《渔轮护洋缉盗奖励条例》《修正渔轮护洋缉盗奖励条例施行细则》等,鼓励各地“以公司或个人名义,购置渔轮,经本部(即农商部)立案者,许其于洋面有护洋缉盗之权” [4]380。规定每艘护洋缉盗渔轮应配备“炮二门,枪八支”[4]382,如护洋缉盗有功,则给予奖励。

2.4 商业与海权

诚如上述,海洋有关渔业,但同时海洋又是贸易通道,与商业密切相关。近代以来,西方国家输入中国的大量工业品,以及从中国掠夺的各种原料,绝大部分借助了海上贸易通道进行流转,并对中国海上贸易形成压倒优势,张謇曾站在黄浦江边自叹,“每见汽船、帆舶往来如织,而本国徽帜反寥落可数,用为愤叹” [1]72张謇认为,中国既然不能走老路,把国门关上不让西方国家来,那么正确的策略便是主动应对,“自立码头,自开航路,……以商界保国界,以商权张国权,道在于是” [1]73“不俟人求,我先自办,是为上策” [1]654。张謇此前在南通长江边与上海黄浦江畔分别创办两家大达轮船公司与天生港、大达两座码头,“务冀华商多占一分势力,即使洋商少扩一处范围” [1]73。但两家轮船公司主要限于在长江下游江面与西方国家的轮船公司竞争。张謇魂牵梦萦的是想在中国东南沿海择址创办一个主要用于海外贸易的大商埠大商港。1919年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恰逢南通大生企业实力达到鼎盛,张謇对此问题的思考也逐渐成熟,1920年,张謇呼吁民国政府创办吴淞商埠局,得到总统徐世昌批准并担任了商埠局督办一职。张謇计划中的大商埠大商港即在上海吴淞。张謇称:“自欧战停后,世界商战将在中国,中国形便,必在上海” [5]477,上海是国内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和与海外联系的门户,而“吴淞接壤上海,濒临浦江,为国内外货物运输之门户。……因势利便,吴淞(又)较优于上海” [1]590“吴淞之名震于海外者久矣,外人有不知陕西、甘肃等所在,而未有不知吴淞者,则以吴淞为吾国第一口岸” [5]528张謇主管的吴淞开发计划十分庞大,“实施之最要者,如淞口及虬江口邮船、商船码头之建筑,吴淞直达北四川路即淞沪干路之筑通,蕴藻之浚通吴淞江,以及收用全埠一千四十余里之路基” [1]654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中国拥有的对外开放的大商埠大商港,在与西方国家海上贸易竞争中不至落在下风。张謇还对海军总长刘冠雄提出,派遣中国军舰前往南海海域,“为保全海外商业计,应派军舰前往南洋,一以维持商业;一以保护华侨”。(资料来自1914年9月3日《申报》)

2.5 近海与远洋

近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的出现打破了为海洋阻隔的各国间商业贸易的壁垒,海洋则由壁垒成为了通道。张謇既然计划将上海吴淞建成中国东南沿海的大商埠大商港,那么,在吴淞这一大商埠大商港创办若干家远洋航业及贸易公司,以发展中国的远洋航业及贸易业,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张謇1920年筹建商埠局之际,恰逢梁启超游历欧洲回国后访问南通,梁传递了比利时欲与中国合办航业及贸易公司的建议,并委托张謇全权办理此事。张謇认为,“吾国自海通至今,垂六十年,从无与海外直接贸易之事。……而我国今日之商业,决非可以闭关自了之时”。“此事与国际贸易有极重要之关系,有此机会若不组织加入,恐吾国将来永无海外直接贸易之事” [6]846,故很快同意公司采取中比合资形式,建议公司取名中比航业及贸易公司,以及“航业公司股本定为一万万佛郎,比国占五十五份,……中国占四十五份”。“贸易公司股本定为一千万佛郎,中比各半入股”的合资方案 [6]846,又派人赴欧洲考察,重点与比方联络,就组建公司具体事项洽谈。张謇作为中方代表同时在国内行动,首先与大生企业股东协商,决定冻结大生企业上年股东余利“七十余万两”白银,作为中方启动资金。张謇还拟在吴淞“衣周塘地”附近购买一块面积约85亩的“南洋官地”作为公司落脚点等等。公司最终目的在于开辟中国往来越南、新加坡、法国、比利时、德国各大商埠间航线,经营国际航运与贸易。如果说张謇此前创办大达轮船公司,试图从长江下游江面驶向中国近海,创办江浙渔业公司,表明张謇的对外开放思想已经进入了中国近海,那么,张謇创办中比航业及贸易公司之举,则是其对外开放思想从近海进入远洋,从浅蓝进入深蓝,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但事与愿违,公司筹办时,恰逢国际海运业不景气,比利时方面的公司很快面临破产,中比公司计划就此遇阻。其后,张謇又于上海创办新通贸易公司,专营粮食、玻璃、机器、颜料以及小五金等对外贸易,并另觅资金来源,相继在吴淞创办左海实业公司与中国海外航业公司,以替代中比公司。

2.6 人才与海洋

张謇在关注海洋,走向世界过程中,遭遇过来自官员与社会在观念、资金、设施等多方面的牵制,其中海洋人才短缺,始终是他感到特别头痛的一大难题。张謇曾用“今日处处乏才” [7]334,痛陈他在推行实业、教育救国中所处的人才困境,其中就包括他主张发展的与海洋关系密切的渔业、航运业与商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张謇举例称,迄今“创办商轮局(指轮船招商局等)已数十年”,不能说政府在培养海洋人才上没有作过努力,问题出在偏重买船添舰,“而管驾、管机悉委权于异族,非特权利损失,且无以造就本国人才” [8]217。故张謇大声疾呼,“际此商战竞存之世,欲藉以保主权而辅海军,非创设商船学校不可”,“其所以推广航业,与商务、海军均有密切之关系”。[8]217除了商船学校,还应建立水产学校,“其宗旨在于研究鱼种,练习捕法” [8]217“若设商船学校,即选渔业各小学校毕业学生,聪明而体弱者令学水产,其强壮者令学驾驶” [1]106。但是,如何才能建成两所学校呢?呼吁政府办学,“政府无暇及此,亦无力及此”,故张謇认为,只能由“江苏人民起而代谋,以尽补助政府之责”,只“请政府量拨官有地产,给充基金,亦不为过也” [6]1227。于是,张謇、唐文治、黄炎培等人充当“江苏人民”代表“起而代谋”,成为了两所学校的创办人。以创办学校来“造就本国(海洋)人才”,这显然抓住了维护中国海权及发展中国海洋事业的关键。两校分别被命名为吴淞商船学校与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前者后来赢得了“中国航海家摇篮”之称号,成为今天上海海事大学与大连海事大学的前身。后者是中国近代最早进行水产教育的学校,成为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另需强调指出,两所学校专业相近,又与江浙渔业公司同在吴淞,相邻而设,两校学生“学成之后,即以(江浙渔业公司)渔轮为练习” [1]106,吴淞商埠局、中比公司亦同在吴淞,与学校、渔业公司相距不远。张謇这种安排显然是有意为之,非常便于校校、校企间的交融合作,上海吴淞由此成为了中国近代一个极其罕见的“海洋+”的创新特区。

3  结语

张謇的蔚蓝色彩的海洋理念与实践,不管有否成为现实,都是留给当代中国丰厚历史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发展中海洋大国,海洋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全国人民正在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号召,以及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尽管当代中国与一个世纪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今天的海洋世界仍不太平,少数邻国或是企图侵占中国沿海岛屿,或是忙于抢夺南海的油气资源,个别域外国家则打着“航行自由”旗号,屡屡在中国周边海洋炫耀武力,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此背景下,回顾张謇这位关注海洋,开发海洋的近代先贤正逢其时。张謇关注海洋的大声疾呼,维护海权的坚定不移,建设“海洋+”创新特区的大智慧,以及致力于将中国建成海洋强国的奋不顾身,不仅沒有过时,而且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与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明勋. 尤世玮.张謇全集①[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 李明勋. 尤世玮.张謇全集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3] 李明勋. 尤世玮.张謇全集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4] 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任期经济资料选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 李明勋. 尤世玮.张謇全集④[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6] 李明勋. 尤世玮.张謇全集③[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7] 沈渭滨.张謇存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8] 李明勋. 尤世玮.张謇全集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Sky Blue Color in Zhang Jians Thoughts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Zhuang Anzheng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in order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its crisis, Zhang Jian strongly called attention to the oceans in the nation s opening up,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equal importance attached to sea and land, seeking early sea rights“sea rights stretches where fishing arrives”. He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practice aiming at safeguarding China’s sea right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time industry. Zhang Jian’s ideas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the oceans shining the bright color of blu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ich historical heritage left for contemporary China.

Key words: Zhang Jian, opening-up, ocean, rights in the sea, innovation, sky blue color.

 

作者简介:庄安正(1948-   ),男,

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文学院历史专业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原载《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年第1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