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创办的盲哑师范传习所
与盲哑学校师范科关系辨析
□ 张廷栖 张裕伟
张謇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视野普及全体民众。1902年他成功创办通州师范学校,每年有大批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为加快南通地区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张謇认识到教育正常儿童,不患教师无人,而很多盲哑儿童,贫则乞讨,富则逸居,想要让他们接受良好教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须创办相应特殊教育机构,从而萌发了创办盲哑学校的想法。
然而培养盲哑学生不比普通学生,“盲哑累累,教育无人,将欲延聘西师乎?资重而不可以时得,权且不操于我”。于是他决定自主创办专门的盲哑教育机构。“此盲哑学校未办之先,所以必设师范传习之要旨也。”经过艰辛筹备,1915年他在博物苑中馆创办了速成的师资培训机构——盲哑师范传习所,聘来了两名教师,通过一年的培训,有王秉衡等9名学生毕业,这为1916年盲哑学校的开学准备了师资力量。
这所一百多年前在博物苑创办的盲哑师范传习所,本来名称等基本情况已经十分明了,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及多种因素影响,衍生出了其他名称。目前除了称其为盲哑师范传习所之外,还有称盲哑学校师范科、盲哑师范传习所又称盲哑学校师范科的两种提法,这让研究者莫衷一是,极易产生混淆。为了求真求实,笔者通过研读有关资料,作一些浅显的辩论和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其一,2001出版的《南通市教育志》表述如下:“民国4年(1915),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招生时,学制为一年”,定名为“盲哑师范传习所”。该志的依据是张謇于1912年(壬子)《筹设盲哑师范传习所之意旨》一文,文中明确“此盲哑学校未办之先,所以必设师范传习之要旨也。”由此可见,筹办盲哑师范传习所,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已有计划。另有简章为据:
“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简章
宗旨 为造就盲哑教员为宗旨
学科 盲部:凸字、科学、音乐、教授法
哑部:音乐、科学、农工、教授法
程度 初级师范毕业及有相当之程度者
合格 老成、和善、静细、诚朴者
学期 上学期受课,下学期兼实习,一年毕业。
纳费 每学期每人收膳费十八元,须于来学时预缴。”
简章一般在开学前制订,也说明筹备工作进行二三年后开学,已经不存在太大困难。该简章作为张謇亲撰的一手资料,明确标示为“盲哑师范传习所”,自应以此为准。
其二,将张謇的盲哑师范传习所改为盲哑学校师范科(以下称师范科),这一提法最早见之于《张啬公创立慈善事业总管理处概况》中的《南通私立盲哑学校概况》一文。文中称:“乙卯设立盲哑学校师范科于博物苑,聘教师毕庶沅、崔文祥分任教授,造就师资。定一年毕业。”《中国特殊教育资料选编·中卷》,第1353页)。
盲哑学校1916才创办,而盲哑师范传习所则创办于1915年,这段引文将张謇早已定名的盲哑师范传习所改称为盲哑学校师范科,如此表述,将二者混为一谈,前后颠倒。据考证,张謇在世时,盲哑学校从未附设师范科,只有一年制的盲哑传习所。至于盲哑学校“章则摘要”第二章第四条,“本校学生分盲哑师范科及盲科、哑科,学生修业年限:盲哑师范科三年,盲哑科为七年”《中国特殊教育资料选编·中卷》,第1355页),那则是后来发展的结果。
查《南通私立盲哑学校概况》和“章则摘要”的成文时间,约在20世纪40年代。资料来源于“张啬公创立慈善事业总管理处概况”。这一资料在章则的下文有一个标注,明确“此为1945~1946年之资料”。至于《南通聋哑学校大事记》成文时间更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了。
罗列这些资料的成文时间价值何在?这说明由盲哑传习所误改为盲哑学校师范科的提法是“后张謇时代”,即张謇逝世十多年以后的事。至于误改的缘由,笔者从后来编写的《南通聋哑学校大事记》中找到了线索。这则大事记中的1929年条,有这样的一句话“本校附设盲哑师资训练班招生。”说明盲哑学校附设师范科是从1929年开始的。把盲哑传习所说成师范科的提法也都在1929年以后形成的文字中才出现,由此分析,很可能学校领导或校史编写者为了将师范科与盲哑师范传习所对接起来,将二者统称为师范科,从而改掉了传习所之名。
由此,编写者在《南通聋哑学校大事记》中,其办学起始不是从民国五年(1916年)“11月25日下午三点半举行开幕式,张謇等先后讲话,张謇任校长”《中国特殊教育资料选编·中卷》,第1357页)的成立开始,而是以民国四年(1915年)“十月,借座博物苑设盲哑师范科,第一期招师范生王秉衡、顾宏引等九人,学制一年”起始。也即以盲哑师范传习所的创办作为盲哑学校诞生的标志,并将盲哑师范传习所的学生说成是师范科第一期学生。这明显与史实不符,且造成了混乱,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盲哑传习所的历史地位和存在的价值,且忽略了张謇创办的盲哑师范传习所的初衷。考诸张謇创办盲哑师范传习所的目的,就是为创办盲哑学校解决当时紧缺的师资问题,并非要长期创办盲哑师范,这在当时的南通也没有需要。试想1915年盲哑学校尚未成立,何谈附设?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另有文章为了寻找将师范科提前的理由,而认为“由于经费、师资、自己北上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等原因,张謇举办盲哑师范传习所的努力未能如愿实现。1915年,张謇采取变通办法,‘十月,借座博物苑设盲哑师范科’”。这一提法的作者也没有提供任何依据。张謇为地方自治事业的一时所需,创办了众多的临时性教育培训机构,如传习所、教练所、练习所、讲习所等等,仅传习所就有镀镍传习所、保姆传习所、监狱学传习所、清丈传习所等,这些都是为一时所需而办的简易、短期的临时性培训机构。盲哑师范传习所也一样,它的经费开支、师资要求、办学条件等均难比拟正规的学校教育机构。而盲哑学校师范科则是正规的学校教育机构,其经费开支等当然更高。因此所谓“经费、师资、自己北上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等原因”而改传习所为师范科,也难自圆其说。
其三,在《南通市聋哑学校》(崇川区区志材料)一文中将盲哑师范传习所又称盲哑师范科。文中的表述:“为解决盲哑教育的师资问题,1915年10月借南通博物苑先办盲哑师范传习所,亦称盲哑师范科,既为中国盲哑师范教育之首,又为中国自办盲哑教育之始。”这明显是看到上述两种说法,而又难以辨别,简单采用折中办法作出的“新说”。
综上,盲哑师范传习所与盲哑学校是两个独立的教育机构。南通盲哑学校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盲哑师范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盲哑师范教育机构,而师范科是附设在盲哑学校内的一个部门或分支机构,不是盲哑师范教育的起始点,不应与盲哑师范传习所合二为一,从而混为一谈。这也启示我们,对于类似问题的表述,不能随意改动,也不能不加辨析抉择,应该采取求真求实的态度,使之回归本源,还历史的原貌和真实。
(本文承南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曹炳生老师提供部分史料,特致谢忱。)
(作者单位:张謇研究中心<南通>、
海门张謇研究会)
(原载:《张謇研究》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