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资料
夺魂摄魄 丹青传神——记张謇挚友、肖像高手单林
时间: 2025-07-04     次数: 297     作者: 孙海雄

 

夺魂摄魄  丹青传神

——记张謇挚友、肖像高手单林

 

孙海雄

 

清同治光绪年间,有一位寓居南通的画家单林在当时的南通画坛颇负盛名,与张謇是多年的挚友。

一、单林生平事略

单林,字竹孙,亦字竹荪,号游碧主人、片云道人,江苏江宁人,生卒时间不详。单林工画人物,尤以擅长写真出名。他为人画肖像,为了捕捉肖像对象的性格特征,他“与其人坐对,日三五时,凝神注目,审度面部及顾盼言笑庄谐之姿势”,在对肖像对象的性格情态、面部特征有了充分把握后,才开始动笔。先用干墨淡赭石色勾勒轮廓,然后细致描绘,反复烘染,三五日才方完成一幅肖像。由于已深谙肖像对象的性格特征,对其行止顾盼,颦笑庄谐已了然于心,故其所画肖像神形兼备,不仅轮廓把握准确画得很像,且夺魂摄魄,尽现其精神面貌,使肖像栩栩然如对其人,洵乃写真高手。单林除画人物外,亦工花卉、翎毛、走兽,笔力超迈浑穆,在当时的南通很有名气。

《南通掌故》载有王贯三先生写的《单竹孙的轶事》一则:

单竹孙,善画,尤善画人物,长传真,当时请他画一幅小照的代价,约需三四十千文左右。惟不肯写容像。有一天他的邻居死了,其子来求为画像,单说:“你几时看见单竹孙帮死人画过相?”邻人子只得另请他人。到了三七之期,单以与有邻谊,前往酬应,见壁间所悬画像,殊无有似处,单未及长揖致礼,便手指遗像对邻人子说:“这个哪里是你父亲。罢了罢了,既然是老邻居,我帮他画一张吧!”后来,单竹孙所作画像相貌神情活脱他那位邻居,见者莫不称赞。寻常传真,大都面对本人著笔,单在人已死去,凭空写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

从这则《轶事》可以看出,单林以鬻画为生,每请他画一幅肖像需钱三四十千文,笔润不菲。出于对邻家逝者的旧谊,破例为其画遗像,仅凭往日的记忆,凭空默写,居然能画得“相貌神情活脱他那位邻居”,可见其写真肖像手段之高明!

单林性慵懒,不到山穷水尽的时候不肯轻易动笔作画,且烟瘾很大,每每是烟瘾上来了比饮食之需还要急迫。他是儒者出身的文人画家,其画与王燕等布衣画家相比要多出几分书卷气,这是同为当时有名的画家,其画品和画名均在王燕之上的主要原因。

二、单林与张謇的交往

单林是张謇的挚友,张謇在《致小块信札》中有语:“眼中能画人物者,推单竹孙为最。近往湖州,俟其归,曷丐另画一册……”,可见对他的画十分推重。张謇还在《南通县图志·杂记》中写到:

……通昔多画家,近数十年则寥寥可数矣。清同光间,单竹孙林以写真名,每写一真,与其人坐对,日三五时,凝神注目,审度面部及顾盼言笑庄谐之姿势,干墨淡赭,钩烘、钩勒、烘染,辄三五日成一真,十八九能肖。亦工花卉、翎毛、走兽,笔力超浑。顾性懒,癖烟,非窘不画,烟尤急于食也。卒葬剑山之阳。王静轩燕终身于画,而方雅不逮单,名亦稍下。然其人殊不苟且,年过七十,老病将卒,偶伤指溅血于素纸,因作《杏燕图》,遂成绝笔。其友人属张謇题诗于上,存博物苑北馆焉。

对这位挚友画写真肖像的过程作了精彩的描述,并言及其人的性格、嗜好及与王燕画品高下的述评。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历尽艰难筹办了4年多的大生纱厂终于要开机了,张謇请单林作《张季子荷锄图》。不久,张謇又请单林画《厂儆图》,悬于大生纱厂公事厅楼上。《厂儆图》由张謇设计,单林执笔,一共四幅,每幅都有特定的寓意。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之初筚路蓝缕,举步维艰,迭遭他人刁难捉弄,刻骨铭心,因此特请单林绘《厂儆图》,采用谐音、隐喻的手法鞭笞那些曾经捉弄、暗算他的人。每幅画上张謇都题有“大生厂厂儆图谣”一首,要后人铭记这段艰辛的历史。

大生厂儆图之一《鹤芝变相》

“鹤”指潘华茂,字鹤琴;“芝”指郭勋,字茂芝。他们是大生纱厂的上海董事,曾承诺筹集股金四十万两,最后未交一分一厘,公然退出董事会,使大生纱厂在创业伊始就遭遇了一次危机。张謇所题谣曰:

鹙非鹤,菌非芝。以为鹤而鹙笑,以为芝而菌嗤。汝则不智,奚鹙菌之怨为?

大生厂儆图之二《桂杏空心

“杏”指盛宣怀(字杏荪),“桂”指桂嵩庆。此图画一桂一杏两棵树,都是烂空了心的,影射盛宣怀、桂嵩庆二人,先允诺代募股本,只有口惠而无实至。张謇所题谣曰:

本心空,花叶背。杏乎杏,桂乎桂,贻汝悔。

大生厂儆图之三《水草藏毒》

“水”指通州知州汪树堂(汪字三点水旁),“草”指汪的绍兴师爷黄阶平(黄字草头)。此图画龟、鳖各一只,潜伏在水草中。影射汪、黄二人包藏祸心,暗地使坏。张謇所题谣曰:

水沸沸兮波兴,草茸茸兮风生。蜮潜凭兮阴而深,噫嘘嚱阴而深。

大生厂儆图之四《幼小

“幼”指朱幼鸿,“小”指严小舫,皆上海商界巨子。此图画两小儿欲取高处盘中之果,影射朱、严贪得无厌,妄图乘人之危攫取果实的恶行。张謇所题谣曰:

盘不倾,几不折,谁能涎汝盘之实,盘兮实兮小儿兮。

《张謇全集》载《竹孙为画枯树荒塍一牯牛二吴羊于扇戏题》诗:

黄牛走散牯牛在,吴羊得群山羊飞。

社栎凋尽蔽不得,海上荒塍秋草肥。

该诗作于光绪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190177日),是张謇在单林为他所画扇面上的戏题诗。从诗题与内容看,该扇面应是画荒塍(田间土埂)之上有枯树焉,一头牯牛和两只吴羊在树下悠闲地吃草。这棵枯树已凋零枯萎不堪,无以为牯牛与吴羊遮荫,而海上荒塍的秋草却长得很肥壮。由此可见,单林不仅善画人物,亦善画走兽、花草。

是年,单林还为乌程蒋锡绅画《参禅图》,张謇为撰《撄宁居士参禅图赞(并序)》。蒋锡绅(18551901),字书箴,晚号撄宁居士,浙江乌程人。光绪五年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蒋氏为南浔望族,著名藏书世家。蒋锡绅与张謇、汤寿潜等是挚友,光绪戊戌后,协助张謇经营纺纱事业,曾任大生纱厂董事。

纺纱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棉花,而种植棉花需要大面积的耕地,于是张謇把目光转向沿海荒滩。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謇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成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围垦吕四、海门交界处的沿海荒滩10万亩,建成纱厂原棉基地。翌年(1902年),时年五十岁的张謇特请单林画《东海牧夫长五十小象》,以表达自己开发沿海滩涂的信心和决心。

单林不仅工绘画,而且深通音乐,能谱曲,善昆曲,笙箫管笛诸般乐器样样皆能,尤善吹笛。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撰写校歌,请单林仿昆曲曲调谱曲。是年秋,又延聘单林到通师任教,教授国画与音乐课。

约在光绪末年,单林病逝于南通,张謇为之营葬,建墓于剑山南麓。

《张謇日记》民国八年闰七月二十七日(1919920日)载有《题单竹孙画诗》:

【眉录】:竹孙画儿女团圞小帧,意致绝佳。竹孙与余游久,身后又为营南山之墓,而藏其画绝少。乃以三银币得之,题诗于上,即名之曰:《儿女团圞图》:

款门旧画朝来买,彩笔尘污故人在。

为谁欢喜作此图,小儿肥白长女姝。

画中儿女度岁月,女今阿婆儿丈夫。

我常爱记儿时事,人生安得长如此。

婴儿姹女语荒唐,故人墓树如翁苍。

张謇偶然以三个银元购得亡友单林的一帧小幅旧作,画虽尘污,却是故人手笔。该图画一人家团聚一堂,小儿白白胖胖惹人喜爱,长女则秀妍可人,一派喜庆祥和景象。现如今,“长女”大概已做了阿婆,“小儿”也长成男子汉了。往事如烟,如今故人墓旁的植树恐怕已很苍老了。“眉录”透露,单林与张謇是多年的挚友。单林殁后,张謇为他“营南山之墓”。在亡友故去多年后,张謇喜得此图,以为“意致绝佳”,为之取名《儿女团圞图》,并赋诗以志。诗的末句表达了对亡友的缅怀之情。由此可见,张謇与单林的交谊非同寻常。

三、单林几幅与张謇有关的绘画作品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大生纱厂开机之际,张謇请单林为作《张季子荷锄图》。画面上一中年男子,头戴竹笠,身着长袍,足履布鞋,左手荷锄于肩,右手提袍一角,信步走来,侧首远瞩,神闲气定,仪态从容,一副儒者归隐田园,躬耕陇亩的模样。而“张季子”耕耘的这片土地正是家乡南通。果然,十多年后,南通州这个当年的江北小城一跃成为遐迩闻名的模范县,迭创中国近代第一,遂有“中国近代第一城”之誉。

张季子荷锄图

单林此画寓意深刻,构图简约,人物仪态神情刻画精妙传神,衣纹线条用柳叶描法,潇洒流畅,富有韵律感,把长袍的垂感与质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图由张謇三兄张詧为之题名,恩师翁同龢在图左题诗:“平生张季子,忠孝本诗书。每饭常忧国,无言亦起予。才高还缜密,志远转迂疏。一水分南北,劳君独荷锄。”张謇曾在《柳西草堂日记》中记载恩师为此图题诗一事:“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十二日孔驯回,得虞山讯并题《荷锄图》诗。”为此图题咏的还有张謇的挚友汤寿潜、丁立钧、沈曾植、徐乃昌、周家禄、顾锡爵、范当世、陈三立、郑孝胥等共十七人,皆当世名士。显然,这是一幅令张謇十分喜爱的画作。

《东海牧夫长五十小象》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謇五十岁,有诗句曰:“老夫五十称啬翁”,“啬”同“穑”,“啬翁”即农夫。张謇以“啬翁”自居,以示投身垦牧事业的决心。是年,张謇特请单林画《东海牧夫长五十小象》。这是一幅肖像画,画面上,张謇着儒服端坐一巨石之上,双目平视远方,若有所思,身后放着一顶农家竹笠。一小僮手柱竹杖侍立于身右,目光注视着前方的牛羊。而前方的牛羊或立或伏,或吃草,或相互致意,悠然自得,一派安祥平和的田园景象。

作为肖像画,单林此图确实画得颇为神似张謇。先以淡墨勾勒出墨骨,然后用粉彩在面部反复烘染,使之有明暗层次的变化而显出立体感,此为明代人物画大家曾波臣“墨骨法”的家数。单林善于捕捉人物瞬间的仪态和神情,并巧妙地安排在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展示其内心世界与个性。画面中张謇面部用写实手法,轮廓准则,刻画细腻,眉目传神,小僮则用写意手法略笔带过,以突出肖像主人公。此画寓意深刻,构图缜密,工写兼备,笔精墨妙,赋色淡雅,各牛羊也画得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充分展现出单林高超的绘画才能。

此图由三兄张詧用隶书题名,张謇好友沈云沛(字雨辰,号雨人,江苏海州人。张謇同年进士,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为此画题五言十四韵长诗,赞叹张謇沿海垦牧的壮举,并表达敬慕之意。

单林《达摩渡江图》

单林《达摩渡江图》画达摩祖师身披红斗篷,双臂合抱胸前,脚踩一根芦苇横渡大江。达摩本是南印度僧人,南北朝时东渡大海来到了中国,一路弘扬佛法,慈航普度,被尊为禅宗初祖。单林画中的达摩浓眉大眼,硕鼻虬髯,一副番僧模样,与中土人士迥异。双目微向左视,面带微笑,目光坚毅而慈祥,手里还提着一只僧鞋。该画构图讲究,兼工带写,人物刻画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红色斗篷随风飘逸,衣纹线条自然流畅,笔力遒劲,堪称佳作。

此画无款,只钤“单林书画(白文)”一方。张謇为该画题写画名并题诗。其诗曰:

传道东来日,如闻苇渡江。

谁知石壁上,人影照成双。

                           张謇题

四、结语

单林是张謇多年的挚友,他的画深受张謇的推崇,《厂儆图》《张季子荷锄图》《东海牧夫长五十小象》等重要画作都是请他画的。张謇还为单林的多幅画作题咏,请他为通州师范学校校歌谱曲,并延聘他担任通师国画与音乐课教习。单林殁后,张謇为之营葬,建墓于剑山南麓,二人的交谊可谓厚矣。由于张謇在南通推行地方自治,创实业,办教育,兴公益,造福桑梓,在当时的南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作为“张南通”的好友和推重的画家,单林也自然为南通的文人墨客所看重。当时的另一位著名画家王燕虽也以善画人物著称,但其画因书卷气不及单林,故其画品与画名均略逊于单林。单林与王燕是同一时代的人,王燕尝学习借鉴单林的画风,获益良多。由此可见,单林在当时的南通画坛有相当的名气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南通市建校)

原载《张謇研究》2025年第1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