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烜先生追思会●
穆老印象:一位文化的先觉先知
——在“穆烜先生追思会”上的发言
(2022年11月11日)
姜 平

穆烜老赠我自编文集《亦畅居集》一套,一气读来,由衷敬佩这位地方历史文化守望者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尤其他在各个历史阶段有关文化工作的建言献策,让我深切感受到他超乎常人的文化先知先觉。
我认识穆老是从1985年我入职纺织博物馆开始的。该馆的倡设与筹建,离不开穆老的开创身影。南通纺织博物馆于1980年开始筹备,1985年10月正式开馆,是我国第一座纺织专业的科技史博物馆。纺博的筹备、创设凝聚了老一辈文博、科技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与心血。它是经由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倡设、纺织工业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省纺织工业厅以及南通市政府、纺织工业局共同投资创办的。但现今很少人知晓,第一位站出来振臂建言创设南通纺织博物馆的就是穆老。1979年10月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筹备会议上,穆老以高度的政治敏感与文化自觉率先倡言创设南通纺织博物馆,获得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并提出了创建设想。1980年9月南通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筹备领导小组和筹备处,组长陈晓阳,副组长张绪武、季茂之等,下设筹备处,由张绪武兼任主任。1981年3月正式批准建馆。1985年第一期工程(主馆)完工,同年10月20日正式开馆。
纺博的创立,为我们及时挽救与完好保存下来一大批珍贵的地方纺织历史遗存,如中国最早的纺织股票——大生股票;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近代纺织机械——大生机器。这批珍贵纺织文物,是中国民族工业百年历史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历史遗存,成为见证“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宝贵历史珍藏,提醒后人不忘张謇一代先驱的开拓之功。纺博的筹创,同时打开了对张謇与大生史的研究禁区。八十年代初冲破重重阻力筹备就绪的“南通纺织史展”,成为文革之后南通乃至全国张謇研究领域的首个对社会公开的研究成果展,为纺博建馆与新时期张謇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开了个好头。
纺博的建成开馆,被列入1985年中国纺织的十二件大事之一载入史册,其社会影响与广泛知名度一度迈出南通、波及全国乃至世界。毫不夸张地说,南通纺织博物馆的建成开馆,引领了新时期中国专业博物馆办馆模式的时代潮流。事实表明,没有对于自己城市历史文化的高度自信与文化自觉,没有政治上的高度敏感与文化上的先知先觉,就不会有谁在八十年代初始,国内政治气候乍暖乍寒,左的幽灵徘徊不去,关于“张謇与大生”,仍是一个敏感争议话题而心有余悸、讳莫如深的时刻,敢冒个人政治风险于不顾,去振臂倡言创立南通纺织博物馆。作为曾经参与创设纺博馆的一名老员工,我深深怀念纺博建馆初期的辉煌与荣耀,深切感悟到穆老的倡言之功。
穆老既是纺博馆的首倡人,同时还是海安青墩遗址与唐东海徐夫人墓志铭重大考古发现的首位发声者与吹哨人。
青墩遗址的发现缘于1973年8月海安青墩大队挖掘青墩新河工程中发现大量陶、石、骨器等古代遗物。同年12月,时任南通博物馆领导的穆老最先派出南通文史界资深专家邱丰先生前往调查,采集回来“豆”等一批远古文物。此后邱丰受命先后十多次到青墩工作,采集和征集到不少属于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玉环等玉器,确证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8年春和1979年春,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南通博物苑参加,在青墩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范围发掘,这是江淮地区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发掘成果引起全国考古界的关注。青墩遗址的考古发现,将南通地区的历史追溯到6000年前,揭开了南通古代史的第一页。青墩遗址考古发现,客观上印证了穆老对历史文化的警觉与敏感,堪称先知先觉。
1971年秋冬之交,南通县陈桥公社第九大队第九生产队(今陈桥街道河口村)开挖大寨河时,出土一合墓志。墓志用青石刻成,正方形,志盖刻“唐东海徐夫人墓志铭”三行楷书,四周有八卦图案,志文多达千余字。然而,其时正值全民掀起反“封资修”的文革热浪中,徐夫人墓志的出土并未引起南通县当地政府的重视,仅一个电话便让南京博物院派人将墓碑拉走了。
有一位南通人对这一出土文物却投以高度注关。他正是新上任主持南通博物馆工作的穆烜书记。闻悉墓碑被南博拉走后,穆老随即派人奔赴南京,对刚入藏南博的墓志铭碑进行了摩拓。待到墓志拓片归来,方知失手的乃是南通千年历史的镇馆之宝。经穆老初步研判,墓主作为唐末五代统领通海岛屿最高军政领袖姚氏家族的徐夫人墓志的面世,揭开了南通958年建城前半个多世纪,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现有研究证明,徐夫人墓志铭的出土,破解了南通成陆建制后社会、经济发展演变和城市肇始的千古之谜,成为记录南通江海地域文化的首部珍贵历史文献和实物遗存。穆老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从地方文化艺术史的角度观之,南通第一部历史文献、第一部文学作品、第一部美术作品、第一部书法艺术品、第一部石刻艺术品皆滥觞于斯,可谓开南通文化艺术的历史先河。他也成为南通史学界撰文研究《唐东海徐夫人墓志铭》的第一人。
相隔墓志铭出土47载后的2018年12月,一场由南通市文广新局和港闸区委、港闸区人民政府主办的“通扬运河南通段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十八里河口出土《唐东海徐夫人墓志铭》专题”在南京举行,宁通两地专家学者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引发省市史学界与媒体的舆论热点。时年94岁的穆老闻讯后尤为欣慰,他特地打来电话,问我能否找到当年墓志发掘时的当事者或目击人,他有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无法解开,譬如墓志被发掘出土时是两块青石合拢的还是分开?或有无被捆缚着?当时墓圹的圹砖有没留存下来?被谁取用了?能否追索回来?他告诫说,哪怕是一个五代时期圹砖,对于南通都是无比珍贵的历史见证物。
再次登门造访,我带去两位年迈的河口村村民,向穆老亲述他们目击墓志出土的状况,穆老一一作了笔录。临别前,穆老向我询问南京会议上专家提议筹建“通扬运河文化博物馆”的情况,并考我一题:“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你说是靠什么通的?”我一时语塞,“——靠大运河通的啊!”穆老不无激动的用手击节拍案。“这是一句在南通流传了明清两代的谚语,它本身就是大运河文化的产物与见证。办通扬运河文化博物馆是个好建言,我们还可以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热潮,主动跑到首都副中心的北通州去,搞一场南北两地大运河文化交流的联合展览展销啊,把600多年来大运河两端南北通州的文化互通、商贸往来、风土人情、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展示与交流!”聆听眼前这位耄耋老人的慷慨陈词,我再次领略、印证和由衷感佩穆老超乎常人的文化先知先觉。
如今斯人已逝,南通文化薪尽火传,后来者其谁?吾辈当自勉之!
作者简介:姜平,南通纺织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张謇研究中心干事会干事,从事张謇与大生纺织史
研究30余载,发表有关论文与专著30多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