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张謇所赋之西亭运盐河桥
时间: 2020-06-05     次数: 7923     作者: 徐 育

 

张謇所赋之西亭运盐河桥

 

 

 

西亭是一座千年古镇,运盐河是西亭的母亲河,滋润着这座古镇。运盐河河面开阔,最宽处有20多米,水深达数米,两岸树木繁茂,芦苇丛生,河水清澈,鱼虾成群。据史料记载西汉吴王刘濞于公元前179年开始开凿运河,称邗沟。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开凿西亭河,东通金沙场,西接运盐河。明隆庆二年(1568)开凿通州各场的串场河,西亭又与石港有运盐河相通。西亭街的建筑大多临河而建,小巷小街迂回曲折,纵横错立,形成小桥流水、青石板路以及沿岸众多名胜古迹。

张謇在14岁开始在西亭读书,历时5年,张謇对西亭的运盐河有着深刻的印象,对西亭运盐河上的桥,也是情有独钟。当时运盐河从通州城流到西亭镇区,横卧着三座桥梁,分别是太平桥、西桥、东桥,张謇对这3座桥均留下了诗赋,且体裁不一,非常值得欣赏。 

太平桥是进入西亭古镇的第一道门户,位于西亭古街的西部。它是一座木桥,栏杆用木头做成,用钉子钉在桥板上,桥横跨运盐河上。西亭过去曾是烧盐堆灰之地,人们说是“火地”,容易失火,乡民绝大多数住的是草房,一旦失火,便倾家荡产。老百姓认为这座桥能够消灾解难,就把桥命名为“太平桥”。当时有人说:“太平桥保太平,消灾解难为百姓。”

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月,47岁的张謇意气风发建成大生纱厂并开工。大生纱厂开工后棉花用量剧增,资金周转越发困难,张謇在五月间到上海、杭州两地集股,均告失败。张謇“坐困围城,矢尽援绝……每天晚上徘徊在大马路泥城桥路灯之下,仰天俯地,一筹莫展。”就在这样大生纱厂面临功败垂成的时刻,张謇毅然决然地采用了沈敬夫背水一战的方案,大生纱厂转危为安。九月张謇途经西亭,写下了《过太平桥》一诗

旧场庙外太平桥,疏柳丛芦渐向凋。

林月濛濛天影压,岸边飒飒涨痕消。

乘除世变疑千劫,游钓童时亦两朝。

感逝吊亡成底世,渔灯蟹火尽无憀。

    “旧场庙外太平桥,疏柳丛芦渐向凋”中,“旧场庙”为位于太平桥西首的一座古寺庙,“太平桥”为位于西亭中街西部横跨运盐河上的一座木桥,“凋”意为草木衰枯。此意思为旧场庙外耸立着一座太平桥,桥两边稀疏杨柳与重重芦苇渐渐走向衰枯。“林月濛濛天影压,岸边飒飒涨痕消”中“天影”是指天空的云影;“飒飒”指风声;“涨痕”指涨潮的水痕。此意思是,抬头望林子上空的月亮灰蒙蒙似天空云影低压,俯首看河岸边风声飒飒潮水涨痕消歇。“乘除世变疑千劫,游钓童时亦两朝”中,“乘除”指算计,指世事的消涨盛衰;“两朝”指清朝同治和光绪。此的意思是世事的消涨盛衰算计下来变化太大,怀疑遭受千次劫难,儿童时代游玩与垂钓,回想起来也经过了两朝。“感逝吊亡成底世,渔灯蟹火尽无憀”一句中,“憀”指依赖、依托。此的意思是感伤逝去的岁月凭吊亡故的人竟成为什么样的时代,如今面对桥边的鱼灯蟹火,完全没有依托的心情。

诗人通过自己经过西亭太平桥时所见到的荒芦败林景象,以及夜晚林月朦胧、云影低压、岸边冷风飒飒潮水消退的感受,顿然产生世事变化之感触,回忆起儿童时游玩垂钓情景,更有隔世之悲凉。所以于伤逝吊亡之中悲叹世事险恶、百无聊赖,流露了诗人无可依靠的无限悲凉的心情。全诗以太平桥衰败景象抒写时移世变的悲愁,可见诗人此时正处于前途困顿之境况,情绪异常消沉。诗人吟写这首诗之时筹款陷入困境,大生纱厂依旧困难重重,因此当时他的心境应当是极其惆怅与悲凉的。 

西桥是一座石结构的桥梁。清末光绪年间,西亭百姓集资,状元张謇资助,在河北街的西头、河南街的中心修建了西桥。造桥时,工匠先在河两岸打好石桩,砌上石驳子,再用条石铺成踏步,中间用6根枕木作龙骨,搭在石桩石驳子上,然后在枕木龙骨上钉上木板,两岸相连。西桥拾级而上,足有二十几踏条石台阶,水泥栏杆。两边各一块麻石有序铺就。中间留一条五寸的石槽,沿石阶而上。说是古桥上的石槽专为独轮木车所设。过去老太太裹着三寸金莲,行路不便,从乡下上古镇上来,总得乘独轮车夫的推车,推车上桥,独轮就沿车槽由车夫推上桥去。据说老太太上桥还无须下车,车夫一口气就能一下子将车从桥下推到桥上,可见其老汉推车之神功。站在西桥的桥面上,向西看,尤其是傍晚时分为最佳时光,一轮夕阳露着微笑的脸蛋渐渐西下,向西的河面最宽,在河水中也能看到一轮夕阳,两个太阳,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水中。这就是西桥夕阳的一大胜景。

旧时西亭西桥的石桩有幅对联,为张謇所撰写,联为:

南瞻迭翠堆狼阜,东去流波绕鹤城。

桥位于运盐河与西亭河交汇处东侧。其南岸较西为“禹王庙”,庙前河岸石驳上嵌有“江海分流”4字,指出水在这里东流入海,西流入江。此联对这里的地理位置作了进一步形象化的描述。上联说站在西桥上向南远望,可以见到一片苍翠的狼山,让人赏心悦目。“狼阜”指狼山,“堆”有布满之意。下联是说,桥下的河水东流,可直达吕四。“鹤城”指吕四,相传吕四场产鹤,并有古迹“放鹤田”,因此称“鹤城”。一个“绕”字写出河水入海前的留连不舍,充满对西亭周边景色的赞叹、依恋之情。这幅楹联的词语结构,平仄声韵极其工整,充分体现了张謇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时也体现了张謇挚爱故乡的深厚感情。

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謇时年45岁,正在为大生纱厂之事而奔忙。那年五月张謇自江宁返回家乡经过西亭,赋诗《经通州西亭杂感》4首,其中的第三首云:

桥南大宅旧名庄,廿五年前杜牧狂。

客自不来人不待,碧桃花底几残阳。

“桥南大宅旧名庄,廿五年前杜牧狂”中“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此处为诗人自喻。此联的意思是西桥桥南一处大宅院是古旧有名的庄园(这里指张謇的读书之处宋宅),25年前我曾如同唐诗人杜牧在此浪漫吟诗。“客自不来人不待,碧桃花底几残阳”中“碧桃”指春日来临之时的桃树。此联的意思是后来客旅他乡没能来,我钟情之人未能等待而出嫁,如今碧桃花的底下又不知落下多少次夕阳,暗喻当时的约会叙情一去不复返了。

古镇的东部是东桥,清晨站在东桥上看旭日东升,这便是东桥望日之胜景。桥下,一湾河水自西向东流去,两岸河房为民居,早晨镇民们将吊桶用绳系住往河里一抛,一满桶河水就被提入家中。

东桥是张詧于民国十五年(1926)所建,张謇便写下《西亭东桥铭》嵌石置于桥下。张謇写此铭文不久,便与世长辞了。张謇在铭文中写道:

謇家自先大父少日迁西亭之西市,佃田于周。田俗有底面,值有故,底折入周。周后归先府君,以畀先伯兄与五弟。伯兄五弟不能有,它徙而货于宋。宋不能有,展转归于兄詧。詧益廓宋有时之屋,以畀次孙,奉其嫠母而居。于吾家五世矣。忽忽人世,倏百有余年。市故有木桥,桥质易朽病行。先府君昔常举例金沙市桥诏詧、謇曰:“吾欲为为之不能。”盖金沙市桥易石,始清嘉庆戊寅,先府君始生之岁也。属者丙寅,詧挈孙奠于新屋,过市,则其西者经里人已易石,而东且窳圮。慨然念先世之遗言,而人子绍述之义之未尽,乃捐资为之。嘱謇以记。既记而重为之铭曰:

宋盐官,故此亭。亘千载,沿其名。官久废,市未更。庋两桥,横庚庚. 木易蚀,久辄倾。祖若父,市之甿。涉斯涉,知几经。艳邻市,峨矼闳。父有志,子勿成。奚负荷,怀屏营。荷斯责,健者兄。舆菪菪,筑砰砰。日而月,瞻驷星。和里老,嘤鸣赓。翼虹双,跂以峥.旅有道,市有型。土臧心,视吾铭。

序简述了西亭的家史。序言中的先大父”为张謇的祖父张朝彦,“先府君”为张謇的父亲张彭年,“伯兄”为张謇的大哥张誉,“五弟”是张謇的小弟张警。

张謇祖父张朝彦年少时迁居西亭西街河南小河角,佃买了周家的田,因为家中发生变故将田折价卖给了周家。后来张謇父亲又从周家赎回了田产,并把它分给了张謇的长兄张誉和五弟张警,但是张謇的长兄和五弟将田卖给了宋家。最后,三兄张詧从宋家手上买了回来,扩建了宋家据有时的房屋,交给他的次孙,用来奉养次孙寡居的母亲。忽忽百多年了,五代张家人居住于此。民国十五年(1926),张詧带孙子走在西亭的街上,见到已毁坏的木桥,想到了父亲当年对他和弟弟张謇所说的话,要修建像金沙那样的石桥。想到先父的遗愿,张詧就激动起来,慨然捐资建造西亭东桥并且嘱咐张謇写一篇铭记。

铭是三字一顿的韵文,记述了西亭的千年历史和东桥的建造:西亭,宋代设置盐官,历时千年,一直沿用这个名字,盐官废除了,市镇仍在。建造的两座木桥,时间长了就倒塌了。从祖父到父亲,来来往往涉水过河,不知有多少次了,羡慕金沙有石桥,先父与金沙石桥同龄,立愿在西亭建造金沙那样的石桥。想起先父的遗愿,内心惶恐,稳健的三兄,承担起了这个责任;建造时,三兄协助里长,意气风发,场面浩大,号子声响亮;建成后,东桥像双翅展开,像彩虹飞跨,人们争相观看这一不寻常的壮景。从此,市镇规范整齐,旅行者有道可走。请来往行人,观看我的铭文,送上我美好的祝愿!

铭文102字,先讲述了西亭千载古镇史,还说明了建造石桥始因与成果,叙述了张家几代人的便民心志,更是描述了民众建桥的壮观景象,短短百十字将上述事情娓娓道来,简练精健,铿锵响亮。捧读铭文,震动人心。铭文不仅显示了张謇、张詧兄弟的心志,而且更是彰扬了世间的义行善举,其人其事,可以光照百代,激励后人。

(原载《謇园》2020年第1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