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
学术论文
学术专著
普及读物
  站内搜索  
 
  学术研讨
在“张謇与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学术总结
时间: 2020-03-23     次数: 8772     作者: 戴鞍钢

 《张謇研究年刊(2018)》·张謇与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 

 

张謇与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学术总结

 

戴鞍钢

 

20171119日)

 

各位上午好!

受本次研讨主办方的委派,我担任研讨综述工作。我确实感觉压力蛮大的,第一个,如果要做综述,你必须要每一篇文章都看,否则的话你就没有底气;第二,本次研讨没有分组,全体成员都是一起聆听各位的报告,而且每一场都有一个非常负责的评议。这样就增加了我的综述的难度,按照惯常的方式肯定是不行的。张廷栖老师一个多月前就给了我全部的论文稿,我也认真准备了,但是到了南通之后,我推倒重来,只能按照另外一个模式来做一个综述,也就是不是一一的,而是分几个板块,根据论文主题分几个板块谈些自己的看法。

本次会议的主题非常明确,而且针对性很强,即针对以往研究薄弱的、但是恰恰是我们认识近代中国必须要面对的一些重大的问题进行专题的、深入的研究。因为谢俊美先生前期的工作,以及南通张謇研究中心非常细致的部署,所以本次研讨提交的论文和气氛都非常好。具体的按照内容来讲,大概可以分这么五个板块:第一,张謇与清末立宪;第二,张謇与辛亥革命;第三,张謇与民国创立;第四,张謇与同时代的重要人物;第五,张謇与地方社会。

第一个,张謇与清末立宪。忠君爱国,传统中国社会,强调忠君爱国,君主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君主,忠于君主就是忠于国家。近代以后,就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人已经慢慢地逐渐地认识到,这两者其实并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君主不值得尊敬的话,不值得忠诚的话,那可以推倒。忠君和国家不是一回事,君主并不等于代表这个国家。张謇在这方面的认识,其实是走在同时代人的前列。否则的话就难以理解为什么有武昌起义之后他的行为,他的认识好像有一个突变。其实,在我看来,本次研讨的论文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说,随着国门的打开,张謇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统治其实是阻碍中国进步,这个从他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有直接关系。各位可以想一想,已经千辛万苦考到状元,他毅然决然放弃仕途,这本身其实就是对这个朝廷感到很大的失望。所以,与其说张謇主张立宪是为了维护清朝政府的统治,还不如说张謇主张立宪是希望这个国家有所改观。所以,当他一旦认识到清政府已经不可救药的时候,他毅然决然选择了革命,这是我们第一个板块的重大的推进。我想这个重大的推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第二个,张謇与辛亥革命。过去,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张謇列入辛亥革命的对立面,似乎张謇和辛亥革命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也很少会谈到张謇对辛亥革命的直接的贡献。那么我们今天的研讨,可以理直气壮讲这样的说法是偏颇的,大量史实证明,张謇直接参与了辛亥革命,而且在各个方面为辛亥革命的顺利推进和最终的成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张謇在这方面的贡献和努力,辛亥革命的历史或许会以另一种面目呈现。所以张謇在这个方面的历史贡献是应该大大称颂的。

第三个板块,张謇与民国创立。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创立是开天辟地的事情,以往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比较低,往往讲共和是寒风中飘摇的一个招牌,这样的说法对前人是不太尊重的。因为尽管是个招牌,但是有这个招牌和没这个招牌是完全不一样的,否则的话,你难以理解为什么之后的历次的复辟都不会成功。所以张謇在创立民主共和制度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也是应该大书特书的。本次研讨在这方面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我完全赞同很多论文的基本的一个观点,也就是说张謇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对辛亥革命的成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张謇与同时代的历史人物。这个沈祖炜老师已经提到这一点,这是本次研讨的一个亮点,也就是说拓展了张謇研究的视野,这个拓展其中就包括了与同时代人的一些相互的联系、相关关系、相互交友的具体生活的研究。这就大大深化了我们对当时的政治、当时政局走向的认识。因为,东南地区在当时来讲,是一个中国政治的关键地区,张謇又是关键地区的关键人物,所以在这一点上,张謇的一举一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国历史的走向。所以,我想在这个板块的研究,无论是对政治史,还是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历史进程的研究,都有重大的贡献。

最后一个,张謇与地方社会。张謇之所以得到我们的尊崇,特别是得到我们南通人民的热爱,这个我深有体会。我多次来南通,我想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历史名人能不能久远地为人们所怀念,所称颂,这个是很难的。有的人就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在世的时候,捧得很高,但是去世以后,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但是,张謇在这方面就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他确确实实踏踏实实地为地方社会的进步,为民生的改善,为城市的发展做了大量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讲,张謇与南通是共存了。这次研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深化了对南通和江苏地方历史的认识。

所以,我们可以很豪迈地说,本次研讨的学术成果非常丰硕,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甚至超过了预期的目的。为什么?因为,张謇研究的起点非常高啦,这几年一直在探讨能不能称为张謇学这个问题,越往上走,难度越大。本次研讨能够达到这个水准,非常了不起。我是觉得非常的高兴,因为我对张謇怀有崇高的敬意。我是乐意参加这次研究团队,我为这次研讨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

当然,我要响应张廷栖老师的号召,不要一味讲好话,如果说有什么缺憾的话,因为我看了所有的论文,所以我不得不说,有一个缺憾是应该避免的,因为有些论文还是用了江苏古籍出版社的旧版《张謇全集》,当然我也补一句,用旧版的《张謇全集》都写得这么好,如果用新版的《张謇全集》肯定会写得更好。所以我希望各位在以后的研究中,要特别关注和利用新版《张謇全集》,因为受南通张謇研究中心的厚爱,我从这个新版《张謇全集》启动之初到完成,全过程我都是参与的,我深知这个新版全集对旧版全集的重大的新资料的贡献,所以在已经有新版的情况下,我们尽量以后用新版,这样会大大地推进我们工作的前沿的水平。我想,这个还是能够做到,难度也不大。

另外,我结合这次拜读各位文章,谈一些看法。因为学术研讨,我想还是应该有前瞻性,对加深和推进张謇研究应该加强的方面提一些建议。

第一个建议,我们应该重视研究张謇的世界眼光。张謇是南通的,张謇也是中国的,张謇也是世界的。现在有个说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张謇身上同样如此。我举个例子:黄炎培,黄炎培也是江苏谘议局的成员,黄炎培就回忆,他说参加江苏谘议局开幕式的时候,作为议长的张謇劈头就说“不明世界大事,不能解决一国问题”,说他听了之后,胸襟顿然廓大,这个廓是轮廓的廓,一下子就觉得豁然开朗。黄炎培也是了不起的人,也是自视甚高的人啊,黄炎培都有这种感觉,那我们可以想像到张謇的了不起。确实如此,张謇之一生致力于他各方面的努力,就是因为他有世界的眼光,他认为并知道中国应走向何处,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应该在这个过程中间做哪些事情。所以我想,如果顺着这个思路的话,有些问题就可以展开。比如讲,我们比较多地讲张謇立宪,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讲,具有世界眼光的张謇肯定也了解共和,为什么他做这样的取舍,也就是说在武昌起义之前,他选择了立宪,放弃了共和或者说暂时放弃了共和,但是武昌起义之后他就另外一个态度,可见他对共和并不陌生。所以世界眼光是我们值得关注的。

第二,张謇的性格特征。研究政治人物,现在比较多的还是就政治谈政治。如果注意到性格特征的话,政治人物的研究或许就可以别开生面。我举个例子,比如孙中山是比较强势的,但是黄兴就是比较敦厚的一个人,如果黄兴也是强势的人,那两个人或许就无法合作。再举一个,比如翁同龢。翁同龢日记,你如果没看的话,那觉得这个是个宝库啊,好多高层的机密的东西都可以在日记中得以知晓。但是你看了日记之后,就知道光看其日记,无法知晓高层机密情况。为什么呢?翁同龢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在日记中不会留太多的蛛丝马迹或者具体的记载。为什么我想到这点,因为由李振武老师的问题引发出来的。李振武老师讲,张人骏在江苏谘议局落了下风之后,张謇在日记中或者文章中间没有留下文字,我想这个和张謇的性格特征有关。根据我对张謇的研究,张謇大体上可以说是一个很儒雅的谦谦君子,他为人处世非常的得体,非常的温和,这也是他和同时代人物交往中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原因。历史学有时候也可以做一些推理,因为张人骏日记我也看过,张人骏作为当时地方最高长官,在这个谘议局落了下风,张謇或许在日记中间大概也不大愿意有过多的记载,这当然只是我的一个想法。但是我想,顺着性格特征这条思路,张謇对很多历史事件的处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新的解读。

再有一个,张謇与企业家精神。张謇是对近代中国实业建设有重大建树的,毛泽东同志曾专门提过,纺织业要想到张謇。我参加过几次会议,亲耳聆听了章开沅老师的报告,他提议南通应该成立一个企业家学校,他对当代的一些企业家缺乏社会的责任感非常的反感,他认为,在这一点上,南通是可以做些文章的。我完全赞同。张謇是志向高远的一个实业家,他不是为谋利而致力于实业建设,他是希望家乡好,希望父老乡亲好,希望这个国家好。所以从这个角度,我是不同意被经常引用的张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的说法,无论胡适从什么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个对张謇来讲都是不贴切的。张謇没有失败,张謇的这个失败是当时国家的失败,是当时政府的失败,张謇以一己之力,想改变这个国家,这是他做不到的,但是他这种志向是非常令我尊敬的。前不久,中央专门发了一个文件,要重视培育发挥企业家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张謇与企业家精神,我想在这方面,是可以做些文章的。

最后一个,张謇与文化自信。张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张謇在成名之后,在他身上其实也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所以我是非常赞同吴良镛先生的近代中国第一城的说法,我也非常赞成吴承明先生,他们一位是建筑学的大师,一位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大师。吴承明先生是把南通模式称之为中国本土化的现代化的模式,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为什么呢?近代中国的城市,走在比较前面的或多或少都和外国有关系,但是张謇所在的南通,并不是通商口岸城市,它有港口,但是只是过路,城市并没有租界所在地。所以文化自信在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也就是说,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其实也可以取得非常令人尊敬的成就。所以我想,张謇研究我们还在路上,张謇的研究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但是我们还在路上,有大量的课题有待再研究。

以上我只是结合本次研讨和拜读论文时想到的一些方面,向各位汇报和请教。

谢谢各位!

(作者简介:鞍钢,复旦大学教授,

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