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爱人,大德曰生
——张廷栖著《中国近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驱张謇》读后
李 玉
2022年11月3日南通张謇研究中心举办了张廷栖先生新著《中国近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驱张謇》(上海书店出版社2022年9月版)首发式暨张廷栖先生学术生涯回顾座谈会,看到消息后,我在将喜讯转发到江苏省张謇研究会理事工作群的同时,留了一段文字:“张先生待人温润似玉,至朴至诚;为学初心如磐,历久弥坚。致力推进张謇研究,成果丰硕,新见卓然。兹又推出关于张謇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的巨著,嘉惠学林,功德无量。”这是我的真情实感。
张先生年过八旬,长期致力于张謇研究,担任张謇研究中心秘书长、驻会副会长多年,承担了大量学术组织与服务工作,包括多次重要学术会议的召集、主持清史工程《张謇全集》课题组等,受到包括张謇嫡孙、曾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张绪武先生在内的张謇后人以及学界同人的高度赞誉。在新冠疫情肆虐这两三年,闭门治学,潜心著述,推出又一部张謇研究重要著作。张绪武先生作序称赞此著“开启了一个张謇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是学界对张謇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开篇”;原南通市委副书记李明勋先生则在序文中写道:“本书是廷栖教授以宽广的视野、全新的角度,以丰富的史实、大胆的求证,做出的新成果”;填补了张謇研究的“空白”,“显示了他的学术勇气和智慧”。两位前辈学者的评价都道出了张廷栖先生此书的选题意义及学术价值。
在中国近现代史以及相关学科领域,张謇的显示度一直很高,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张謇为题名进行检索,共得1400篇文章,以张謇为主题进行检索,则有2847篇文章,可见在这一学术领域已有大量成果产出。但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相关成果涉及的主题包括“实业救国”“地方自治”“教育救国”“辛亥革命”等40个,却并未发现与生态或生态文明相关者。再在中国知网进行“张謇”+“生态”的主题复合检索,共得44篇文章,其中较早的三篇专题文章分别是《张謇与大生集团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张謇的生态观研究》和《论张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先后发表于2005-2006年间的《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作者均为张廷栖先生(其中第二篇为张先生与范建华合著)。2021年,张先生又在《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发表《张謇生态观的形成初探》一文。此外,张先生还先后发表《张謇建城思想探源》《试论张謇的人文精神》《张謇与江海文化现代化——试析张謇对江海文化的贡献》等专文。他关于张謇生态环保思想与贡献的文章,在2005年“中日近代企业家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贡献——涩泽荣一和张謇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发言,并被收录于日本出版的《近代东亚经济理论与实践》一书。将南通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吴良镛院士曾就近代南通城市规划与张廷栖先生进行过深入讨论。凡此足见张先生在张謇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文明贯穿于张謇实业、教育、地方治理等各个方面,确实是张謇现代化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张謇也在自己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走出了特色较为鲜明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张謇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就是敬天爱人。所谓敬天,就是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地和谐,让自然在服务于人的同时,得到永续发展;所谓爱人,就是爱惜生命、造福百姓,让更多的人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与红利。敬天爱人思想可以从张謇对于所办事业部门的命名看出。
《周易·系辞》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取其义以命名自己创办的纱厂为“大生”。在他看来,所谓“大生”,就是“厚其生”,就是“要使得大多数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以上的生活”,这是“一切政治和学问最低的期望。”(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251页)
张謇创办的其它产业也多以“生”字命名者,例如“广生油厂”“颐生酒厂”“阜生蚕桑公司”“资生铁冶厂”“泽生水利公司”等,足见“生”在张謇现代化建设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重生”“敬生”与“爱生”也正是张謇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也使得张謇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持正归本,而且务实创新。
张謇的生态文明思想包括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两大版块,无论是哪个方面,“生”的核心概念都很突出。他在科举巅峰、人生高光时刻,毅然转身,选择了一条众所不解、充满风险的发展道路,就是因为他有“大爱”。他甘愿“舍身”,是为了替更多人谋生,他谋的是民生国计,是为“大生”,只有谋“大生”,方为“大德”。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国势孱弱,民生日蹙,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他忧国忧民,以状元身份创办实业,以期挽国难、救黎民。他深切地认识到,“策中国者,首曰救贫”(《张謇全集》,第6卷“艺文、杂著”,第279页),因此,他的“创业”不是为了个人“发财”,而是“为国家广兴实业”,给社会殖产造福,“俾民有可作之工,地有不竭之利”(《张謇全集》,第3卷“函电”,下册,第1425页)。
张謇的民生创业观,既是他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又对他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产生了重要引领,从关乎南通民生经济的纺织,到榨油、铁冶、酿造、交通、垦牧等业,从而形成一个民生产业系统,体现了张謇特色鲜明的创业之路。为了扩大与提升地方乃至全国的民生效应,张謇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思想,以实业成就厚植地方社会建设基础,以教育发展提升社会建设水平,实业与教育相互促进,互相滋养,生生不息,有序发展,从而达成区域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愿景。
正因为以民生为先,张謇不仅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多所发力,收效甚宏,而且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培育,他在植树造林、生态修复、江河治理、水土保护、滩涂开发、气象研究、动物保护均有许多重要的,甚至是开创性的贡献。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謇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产业生态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以产业生态促进社会生态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在南通创建了一种新型的企—社与人—地关系,为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历史借鉴,值得好好总结。
张廷栖先生的这本书堪称第一本系统考察张謇生态文明思想的专著,全书除《序论》和《结语》之外,共分12章,首先探讨了张謇生态观的形成,接着梳理了张謇植树造林、建造公园、兴修水利、发展气象事业、兴办农校,以修复、修补城市自然生态和营建、维护、优化城乡人工生态的理念与实践,然后分别考察了张謇对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考量、对于和谐社会生态环境的营造、对于城市文化生态与空间布局的谋划与实践,最后三章分别考察了张謇对于维护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全国江河生态系统以及中国近代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贡献。统观全书,体系完整、线索清楚,史实与学理有机融合,从而使本书不仅填补了张謇研究的某些空白,而且在生态文明史学科领域也会受到相应的关注。
通读全书,不难体会张廷栖先生则怀着对于“先贤”张謇敬天爱人思想与实践的崇敬之情。行文之中,对于张謇在近代南通、乃至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开创性贡献颇多赞颂。例如他在评价张謇在南通近代公园建设方面的贡献时写道:“张謇在江东的一个州县城市中,竟创办如此多之公园,有如此之生态,在全国1700多个县中可以说没有第二个。这些公园组成南通城市的绿洲,那些树木竹林,引来百鸟栖息;奇花异草,为各种昆虫提供生衍繁殖;池塘河流,滋养水下生物。那些层次不一的生物链,组成一个个生物系统,是南通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第65页)这样的文字,不仅表达了张廷栖先生对于张謇深深的敬意,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笔下流淌着的浓浓诗意。
张廷栖先生认为张謇是“中国近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驱”,他在南通进行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他这样概括张謇的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的内涵、特色与影响:“在生态观念引领下,以维护和建设城市生态系统网络,实现和谐共生为目的,从南通城市到乡村,直至全国;从陆生生态系统,到水利生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到人工生态系统;从生态经济系统,到社会文化生态系统,都做了大量开拓性的生态平衡工作,形成了和谐共生的一个社会治理典型,呈现了城市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崭新格局,历史学家称其为‘南通模式’。”(本书第231-232页)张廷栖先生将“南通模式”进一步认定为一种“田园城市模式”。(本书第26页)显然,这样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在实践基础上诞生的“南通模式”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张謇是近代中国一位百科全书式的著名人物,张廷栖先生的新著为我们研究张謇增加了新的维度、开辟了新的领域,其学科意义自然是不容低估的。
大量精致的图片,与张廷栖先生优美的文字巧妙配合,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读者只要展卷,定会被吸引。张先生将张謇生态文明思想以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了精心构建,提升了本书雅俗共赏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一贯秉持的学术生态观。
认识张廷栖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谦谦君子、宽厚长者,年高德劭、业精思勤,从事张謇研究三十多年,成果颇丰,贡献良多。我与张先生交往的机会不多,但每次见面,都有如沐春风之感。语云“君子如玉”,张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学者。捧读他的新著,翰墨飘香,清风扑面,何快如之。
(李玉: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新中国史研究院教授)
(刊于《江海春秋》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