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黄正平
在企业家座谈会、民营企业座谈会和地方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树立企业家榜样。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高度评价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2020年11月12日,正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览时,再次称赞张謇为“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五年来,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掌握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说,讲到民族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改革开放新时期,江泽民同志为张謇诞辰150周年题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和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回顾中国共产党关于张謇话语体系的演进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过程不断演进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学术基础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群众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的集体智慧和思想结晶。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近代史出发,高度肯定无数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奋斗,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时突出强调“爱国”本质,从而赋予张謇“爱国企业家”的鲜明特征和时代内涵。
著有“人类简史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的现任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系教授尤瓦尔·赫拉利在《智人之上》中指出:历史真正研究的并不是“过去”,而是“变化”。变化莫测、风云际会的近代中国,1895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面对甲午战争的国内危局,孙中山选择革命,康有为选择改良,而张謇选择了回家乡南通创办实业。他安心一隅,埋头生产,推广教育,从现代工业起步,发展到农工商诸业,又拓展到大教育领域。其间有艰难,更有辉煌。盛江纳海、勇立潮头的张謇,完成了从“状元”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和时代嬗变。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深渊。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一批批仁人志士苦苦寻觅救国良方。作为怀抱强烈爱国之心、深厚报国之志的企业家,张謇继承“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传统,以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以实干家的热情和干劲,投身救国实践。他认为,爱国不是简单地喊几句口号,而是要落到实际行动、具体活动之中。他在《垦牧乡志》中表示,“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也就是说,爱国必先爱乡,读书人承担报国之责应先从建设家乡、造福桑梓起。张孝若在为其父亲所作的传记中也多次讲到张謇的国家意识,书中写道:一个人要忠爱国家,先要忠爱地方。张謇立足家乡南通,经营地方自治,付出艰辛努力,使之成为全国“模范县”,也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爱国、强国不仅是贯穿张謇一生的主线,也是其全部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张謇说过,“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张謇之所以能继续荣耀于新时代,就在于他留给当时和后世的财富,既有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张謇身上,我们看到了“士负国家之责”的爱国情怀,“独力开辟新路”的创新精神,“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格,“兼济天下苍生”的民本意识,“洞明世界大势”的开放胸襟。对于张謇来说,家国情怀是人生底色,强国富民是事业亮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主题和文化内核,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企业营销无国界,但企业家有祖国,企业、企业家精神都有强大的社会属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研究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来说,张謇就是一本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在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当进一步向张謇学习,把国家利益放在优先位置,把民族复兴置于崇高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业报国、实干兴邦,坚定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按照争创一流的目标,办好一流企业,以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广大青少年要以张謇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勤奋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爱国报国强国本领,自觉地把青春熔铸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这正是今天重提张謇、肯定张謇,纪念张謇、学习张謇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
(作者系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原载《南通日报》2025年11月17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