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不与草木同:做一份“有用”的教育
时间: 2023-10-11     次数: 5034     作者: 葛亚梅

 

不与草木同:做一份“有用”的教育

 

十总小学  葛亚梅

 

“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每想起张謇先生的这段话,内心就产生了动力源,充满了无限的力量。

“有用事业”指的是什么?张謇的一生——16岁考中秀才,33岁考中举人,42岁时高中状元,43岁辞官经商创办大生纱厂,49岁开始围海造田,61岁担任国民政府农商部总长,还相继创办了16家慈善机构、70家金融商贸企业,370所大大小小的学校……踊跃从公,留下了丰功伟绩,创造了时代的奇迹!如此“有用”,令人震撼!

早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謇先生就应翁同龢嘱托,草拟了《京师大学堂办法》。20世纪初,为实现“民智兮国牢”的救国主张,他在南通大力倡导并兴办新式教育机构,逐渐形成了“实业教育迭相为用”“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教育思想体系。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学制完备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并题写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在他的努力下,南通开始教育普及,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教育区域,有力地支撑起名副其实的“中国近代第一城”。继而,大大小小的学校在他的创办和影响下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

作为一名教育者,最为惊叹的便是他所创办的370所大大小小的学校。是什么情怀?是什么境界?是什么担当?是什么格局?又是什么力量?在他看来,人和草木又是不同的,因为人虽“与草木同生”,却“不与草木同腐”。既然人“不与草木同腐”,就应该做一些“有用事业”,否则,你和草木又有什么不同呢?

回到我们教育人。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一些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感。本属正常可纾解的现象,却被教师们演变成了教育的“问题”——上班状态懒散、无课早早离校、对待课堂敷衍、对待学生失责、对待家长无礼,诸如此类,贯穿教育过程,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学校发展艰难。现在的教育,不同于过去的私塾,教师所教学的班级,总有几十个学生。如果,教师是积极向上的,教学是认真负责的,那么,这几十个孩子便会从中受益,一届一届的孩子便会从中成长。反之,这些孩子的前途或许就从这里戛然而止。想来,是让人不寒而栗的结果。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当一名教师无法一定成就他人,但也绝不能“误人子弟”。我们心中必须要有一个坚守的初心:我干着一份成就人的事业!“不与草木同”,这便是“有用”。

再回自身。与讲台晨昏相伴20年,回首,平凡中偶见小成绩,平常中偶有小收获,未曾虚度的日子给“有用”标注了较完整的答案;展望,我该做些什么“有用事业”我该与时代齐前进,让张謇精神助我成长

恒立“己”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在《师范学校年假演说》中谈及:“诸君亦曾思师范学校之义乎?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诸生其知之矣。”他认为,师范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要做学生的榜样,在校期间更要范以正轨。这一思想,延续至今。在全面“立德树人”的新时期,树人须先立己。首先,不让职业倦怠左右自己。一直保持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把它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平台。时刻保持一颗进取的心,全身心投入教学。因为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昨天可能是一位好老师,今天可能是一位普通教师,明天可能被教师岗位上淘汰。好教师的标准应该是动态的,是不断提高的。其次,不让不良风气影响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严保清廉,不违背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中服从领导的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再次,不让自由散漫放松自己。在工作中要严于律,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坚决不能做,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学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牢铸“己”魂。张謇先生认为“苟无慈爱心与忍耐心者,皆不可任,固不纯恃学业之优,为己足尽教育之责也。”教师只有用无私的爱去温暖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爱学生,用“爱”铸师魂。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慧,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潜移默化的,不需乏味的说教,也无需豪言壮语,更不要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爱,并不是仅仅去爱那些成绩优秀的、听话乖巧的学生,而是真诚地爱每一位学生包括那些调皮捣蛋、不听话、唱反调的学生。用慈父慈母般的感情去爱他们,去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并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有人说:“教书是一场单恋,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就算学生自我放弃,我依然竭尽全力!只有这样爱学生,才会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和闪光点,鼓励学生不断地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常修“己”身。张謇先生对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夫课程之订定,既须适应世界大师之潮流,必须顾及本国之情势,而复勘酌损益,乃凿圆而枘方。”他认为,作为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学养,要从理论与实践、道德学识与修养等各方面不断进取和积累,以满足为人师表的需要。终身学习便是夯实自己底蕴的不二法门。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追求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主动接受知识的熏陶和文化的浸润,还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能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师。记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文盲的定义是:现代文盲是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要有现代教育意识,掌握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不与草木同”,执守张謇的情怀,我们必须敬畏自己的职业,做一份“有用”的教育,留下“一二”事,彰显新时期教育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原载《謇园》2022年12月)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