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兴邦:“江北三名流”
关于海州的吉光片羽
(来源:新华日报电子报 2024-08-29)
□ 本报记者 程长春 ;实习生 刘芸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时代的洪流中挺立潮头,用实业的笔触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近代中国,张謇、沈云沛、许鼎霖,这三位被誉为“江北三名流”的实业家,以他们卓越的远见和不懈的努力,为海州(今连云港)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吉光片羽——张謇、许鼎霖等
致沈云沛信札及相关文献展”活动现场
近期,为了挖掘、传承、弘扬连云港市历史文化,由江苏海州文旅集团主办的“吉光片羽——张謇、许鼎霖等致沈云沛信札及相关文献展”在朐山书院举行,展览共展出三人往来书信原件60余件、其他相关文献50余件。这不仅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触动,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年代,先辈们实业救国、振兴家乡的壮志豪情。
张謇
张謇:与海州渊源深厚
张謇致沈云沛的信中提到:明于事,即日北归。此间牧场堤伤而草败,所畜之羊拟且卖去。海州大种牛明年再买,今冬须先治堤种草也。仇世兄缓至明春来无妨,唯种下松子秧、红皮松似好,树人可冬间苇种子来,就狼山下为之。
张謇是“江北三名流”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作为南通人,他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受前任赣榆知县王豫熙推荐,时任赣榆知县陈廷璐之邀,出任赣榆青口选青书院院长,至1926年去世,与连云港结下了长达38年的历史渊源。
在选青书院执教期间,张謇与赣榆的许鼎霖、徐彦卿、汪元恺等学界名流交往密切,广泛讨论教育观点和治学理念。他深刻指出:“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欲雪国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
光绪十四年(1888年),张謇从南通经通榆运河赴海州赣榆选青书院途中,看到运河两岸农村凋敝、经济落后的景象,心情沉重地写下10首诗作——《清河至赣榆道中十首》。他认为苏北经济凋敝的主要原因在于“鲜工商之业”,要实现经济振兴必须兴办实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农历三月,张謇同许鼎霖、沈云沛共同实地考察设立海赣垦牧公司。三月三日,张謇和许鼎霖、沈云沛参观了洪门果圃;四日,张謇在许鼎霖等人陪同下游云台山,夜宿海宁寺;五日,到达树艺公司,在田横岛怀古;六日,来到花果山下的大村。在参观连云港沈家苗圃时,张謇认为海属地区地多而价廉,因此适宜建设垦牧公司。张謇在云台山考察后,很快与许鼎霖和沈云沛等达成协议,上报朝廷获批开设江苏海赣垦牧公司。
该公司北起山东日照,南到淮安,南起响水口、北抵狄水口,南北长约三百里,总面积约2000公顷,核心区域为北部赣榆境内的鸡心滩、南部灌云境内的燕尾滩以及海州东云台山周围的滩涂。江苏海赣垦牧公司在海州设立总公司,在上海设立总账房,面向社会发行股票公开筹集资金,但规定不得入洋股。海赣垦牧公司是张謇实业救国实践在连云港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他一生中实业救国的一个宏大手笔。公司集中社会游资,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开创了我国垦牧业的先河。纵横上百里的连片土地统一规划、开河、筑堤进行围垦,使垦牧区农业在近代即走上现代大农业的路子。
另外,张謇对连云港地区的水利建设也颇有宏举。他同许鼎霖、沈云沛等人一道采用以工代赈等多种方法,对淮、沂、泗、沭等流经连云港境内的河流进行治理并作出巨大贡献。1907年冬,张謇和许鼎霖共同撰写《议办导淮公司纲要》,为治理河流、改善民生留下不朽的丰碑。
沈云沛
沈云沛: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
与张謇一样,江苏海州人(今连云港市海州区)沈云沛目光如炬。他历任多职,从户部主事到山东道监察御史,再到工部尚书兼外务部尚书,身居高位的他始终心系国家,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为促成海州开放,沈云沛殚精竭虑。1905年10月,在他的运作下确定开放大浦港商埠,设立“海州关”。海州赣榆的青口及其余各口一并设立分卡。大浦港的开放和“海州关”的设立,开通了北至大连、天津,南至南通、上海、宁波、广州、香港、南洋之间的货运,使连云港的商品集散功能进一步增强,加强了连云港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为本市工商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后来因临洪河淤塞严重,航运无法持续,才在老窑开工建设港口一号码头,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连云港港口。
沈云沛积极推动陇海铁路建设,让火车通到了海州。据沈云沛六子沈蕃回忆:“陇海铁路为沈云沛毕生最努力的一件事。”在沈云沛的努力下,将汴洛铁路升级:西段由洛阳修筑至潼关、兰州,东段由开封向东修筑经徐州、邳州而至海州,形成横贯中国东西的交通干线。陇海铁路的全线贯通,为近现代连云港带来了产业与城镇的集聚,在改变连云港市区域城镇群的整体格局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连云港进入了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同时,也为连云港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拉开了框架、打下了基础。
沈云沛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积极参与海州中学堂的创建。1906年,他被任命为官立海州中学堂的首任监督,一方面提出兴办新学如增设算术、博物、理化、英文等课程;另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的修身、经学、国文、历史等课程,以延续传统文脉。他还陆续聘请名师入校执教,使海州中学堂的师资力量得到空前壮大。正是在海州中学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现在的海州高级中学和曾经的海州师范学校。
许鼎霖
许鼎霖:实业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致沈云沛与许鼎霖的信中提到:雨辰、久香老弟大鉴,海州步究在何处?为安妥长久想,已点筹油、面、垦三事,事已不细,况有宿事,亦是初办。硕且持之以扎老营。津镇路乃大公之事,义无可辞,临时再说。要须多觅后起之才,千万留心,千万留心!
书信展中,“久香”出现的频率颇高。许鼎霖,字久香,清咸丰七年(1857年)出生于海州直隶州赣榆县(今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为江南贡院亚元。光绪十九年(1893年)随清政府驻美国公使杨儒去南美洲,任驻秘鲁领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调皖先后任盐运使、庐州知府、署理凤阳知府、大通税监、安徽道员,代理芜湖道署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调浙江省任洋务局总办。宣统二年(1910年)初任本溪湖煤铁公司督办、盐政正监督、奉天交涉使。1914、1915年任苏北荡营垦务督办、江北贩务主办。
“当时我的祖父许元方一直跟在我的高祖许鼎霖的身边,耳闻目睹了他的为人做事。许鼎霖赴秘鲁的行程是从上海到旧金山、纽约、华盛顿,再到南美洲最终抵达目的地。”许鼎霖的玄孙许慎讲述,“到南美秘鲁任职领事之行,让许鼎霖走出国门看世界,看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
据《海州名人》一书记载,面对甲午之战、八国联军侵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向外国侵略者割地赔款出卖民族利益的现实,许鼎霖开始对官场生涯有所厌倦,而奉行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理念,在古海州地区大力兴办实业。
沈云沛、许鼎霖为请饬勘界及时开垦函
康熙年间大地震后,海州地区海水后退形成新的滩涂,其中如今主城区一块相对于板浦古镇称为“新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新浦天后宫建成,新浦大街(今民主路)市面日渐兴旺。许鼎霖慧眼识珠,对家乡海州新兴商埠的前景非常乐观。此时,海州人沈云沛、南通人张謇也把新浦看作大办实业的风水宝地。张謇曾在给沈云沛、许鼎霖的信中直言:“弟意在新浦沿岸,宜广购地皮,将来必获大利,此时尚无人知觉。”早有此想法的许鼎霖此时已捷足先登。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选准并购买紧靠大街商贸中心的前河南岸一大片荒滩地(今解放中路以南的南极路向东至“汇金广场”一带),并采取发行股票的办法筹集资金20万两白银兴办海丰面粉公司。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许鼎霖又以发行股票的办法筹集资金42万元,在海丰面粉公司东首兴办海州赣丰饼油有限公司。
绿树阴浓,夏日悠长。时隔百余年,在“吉光片羽——张謇、许鼎霖等致沈云沛信札及相关文献展”上,“江北三名流”的后代们相聚于此。
张謇的曾孙张慎欣,作为江苏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张謇研究中心副会长,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张謇的精神,积极推动对张謇实业救国理念和实践的研究,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许鼎霖的玄孙许慎,身为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学者,深入挖掘家族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让许鼎霖的实业救国精神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沈云沛的玄孙沈世庆和沈晓燕,分别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沈世庆曾担任连云港市第三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服务患者;沈晓燕作为连云港师专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为培养新时代的人才默默奉献。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先辈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传承着“江北三名流”的精神风骨,让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持续浸润人们的心灵。
(图片由江苏海州文旅集团朐山书院提供)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数字报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