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拓路行的张謇父子
高全喜
(来源: 叙拉古之惑 2025年08月13日)
(标题为编者所拟)

慎欣学兄并诸位贤达同仁:
大家好!
前不久慎欣学兄一行来寒舍看望,得悉他们编撰小组耗时数载,孜孜矻矻,终于编辑完成《张孝若四卷集》,甚为他们的精诚和卓越感动,在此浮躁的时代,能有如此沉潜之功,殊感不易。《张孝若集》四卷出版发布暨《张謇文库》编辑评审会议召开在即,我由于明天出国游学,不克前往,深感遗憾,错过了感领张謇精神以及诸位学长教益的良机。
这几天,不时翻阅书桌上的散发着墨香的《张孝若集》,追念张氏家族在近现代中国的工商文教、地方自治乃至立国建制等诸多方面的丰功伟绩,越发体认到张謇家族开辟的从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士绅改良主义道路,具有着了承前启后的价值,对于今日之中国的社会转型,依然具有指导性的借鉴意义。借着此次盛会,我斗胆提几点感想,还请诸位先生指教为盼。
第一,张謇的精神懿范,不是过往的历史陈迹,而是一种活的精神,它来自传统儒家但又超越传统儒家的藩篱,具有现代的价值。所谓现代价值,指的是吸纳和化育西方世界的社会制度的普世价值,而不是固守传统农耕文明的旧规,这种现代价值和制度,既包含工商经济体制,也包含社会法制和道德内涵。通观张謇一生的行谊,从早年参与变法会奏、资政院创立、南北和谈、逊位诏书草拟,到南通创建工商经济、地方自治、建立现代学校和研究学会,慈善公益,等等,再翻阅《张孝若集》中刊布的对于欧美工商体制以及社区自治等方面的资料编撰,张氏家族的这种打通中西、跨越古今的现代精神,乃是前赴后继、一脉相承的。其实,这种现代的精神不独张謇一人秉有,也非张氏家族一脉相承,而是百余年来中国数代社会精英乃至民众孜孜以求的精神,我们在晚清、民国乃至改革开放以降的众多前贤们的言行举措中可以充分领略到,所谓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而张謇精神则是其功在千秋的典范。我认为现代的中国精神就是张謇所代表的工商、法治和共和的精神,我们今天纪念张謇,弘扬张謇精神,追慕张氏家族的文脉传统,也就是赓续这种活生生的现代精神。
第二,众所周知,张謇的精神以及张氏家族的文献资料的整理编撰,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虽然官方的高调推介有助于社会传播,但专业的研究团队,还是略显薄弱,主体研究人员主要还是在近现代史的范畴领域,而且研究人员也越来越老龄化。所以,我的一个建议是尽可能地加强年轻学者的培养,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为适宜的学术环境。张謇乃至中国士绅群体的研究,不单独是近现代中国学术的一个狭仄专业的范畴,而是具有现代中国转型的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的研究,其课题非常重大,但就目前的学科体制来看,教条化的学科分化消解了这个重大课题的份量,年轻学者更多地投入到所谓热门专业和热门话题的各类课题,这就使得张謇问题的研究在现有的学科体制下难以凸显,甚至变得日益冷落。故此,就越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力培育年轻人,鼓励和促进一大批年轻人参与到这个事业中,张謇事业的发扬光大,不是张氏家族的私人事务,而是一代乃至数代前赴后继的年轻学者和社会改良者的历史使命。
第三,研究方法还需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大力倡导多元化的研究理路,形成多元并进的格局。据慎欣介绍,《张謇全集》以及《张孝若集》,还有相关的张氏家族的文献资料迄今已经大致编撰完备,他们推出的《张謇文库》丛书,乃是扩大视野,收录近现代乃至当代的相关研究著述和新资料文献,其主旨便是开拓新议题,挖掘新内涵。我觉得这个主意甚好,对此大力称赞。因为,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张謇问题的研究主要还是局限于历史学界,尤其是近现代历史学领域,固然历史学是相关研究的基础,但张謇的意义尤其是张謇精神,早就超越了狭义的历史学,而具有了跨学科的综合价值,对于未来中国的社会转型也有深厚的指导和借鉴的重大意义。所以,除了历史学之外,应该鼓励和推进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文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的介入,从而走出旧藩篱,开辟新华章。就我自己这些年研究张謇的体会来说,我固然汲取了历史学的点滴成果,但主要用功之处还是在于宪法学和经济学,通过这些不同于传统历史学的方式引入,使我在研究张謇以及民国政治和法制史方面,具有了新的收获。我认为,多种学科的介入,是张謇研究的富有生命力的所在,因为,张謇就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人物,而张謇的时代又是一个中国发生深刻变化的大时代,研究张謇及其时代,只有采取百科全书式的方法,才能得其精髓,把握个人与时代共振的真意。
上述陋见,匆匆草就,还望慎欣兄和与会学长们不吝赐教!
2025年7月16日于北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