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天下奇女子 真美术专家——探寻张謇眼中的沈寿
时间: 2024-09-28     次数: 1701     作者: 白 水

 

天下奇女子 真美术专家

 

——探寻张謇眼中的沈寿

 

 

 

“连番江上雪,一去汉皋人。远道迷荊树,寒潮湿渚轮。病余裘尚薄,忧至酒宁嗔。待有书来日,应知月色新。”这首诗是张謇于民国五年十二月九日所写,这也是他写给沈寿(18741921,初名云芝,号雪宧)的第一首诗。今年是刺绣大师沈寿诞辰150周年,也是她和张謇共同为之倾注心血的南通女红传习所成立110周年,让我们从张謇的诗作中找到打开他心灵的钥匙,去寻觅张謇眼中的沈寿。

慈禧寿礼难题

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张謇是慈禧六十寿辰的恩科状元。如何感谢太后的恩典呢?他想起了沈云芝。

沈云芝15岁时因绣艺出众,名扬苏州。那年春夏之交,她为绣制《秦淮八艳》,专程来到如皋,访问了董小宛隐居的水绘园。半个月内写生绘画20余幅,并绣制《金陵才女董小苑》,由如皋翰林沙元炳转赠给状元公张謇。张謇对云芝早闻其名,将刺绣珍藏起来。有了这段前缘,他决定请沈云芝绣制寿屏献给慈禧。

“没有四先生(张謇),就没有中国的沈寿。”沈粹缜说。沈粹缜是沈寿的侄女、邹韬奋的妻子,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的母亲。沈寿因无出,特别喜欢她,收养在身边,在她10岁时就带到北京,送入京师童蒙院学习。沈粹缜耳濡目染,从小就捻针弄线学习绣艺。她随姑母来到南通后,担任刺绣教员,边教课边照顾姑母的生活起居。

民间对沈云芝的作品如何能成为慈禧太后的寿礼多有说法,沈粹缜1984年来南通参加女红传习所纪念活动时澄清说,正是张謇这个状元、当时商部的头等顾问,才能把沈寿绣品引入进皇宫。

沈粹缜讲述:傍晚时分,慈禧观看各地送来的礼品,走到一架绣屏前,烛光下,只觉得绣面上神仙个个在动,以为眼花,问身边的人,众人都表示:真的在动,是活的,活的!那“何仙姑”面容更酷似慈禧,慈眉善目,颈佩佛珠。

慈禧大喜,当即赞誉为“绝世神品”,并懿旨嘉奖,并御书“福”“寿”二字给余觉、沈云芝夫妇。从此,沈云芝改名为沈寿,名扬天下。

共鉴名品

190511月,沈寿受派赴日考察。她是第一个代表中国出国考察艺术的华人。她展示出中国美术家的超凡实力,受到众多日本人的尊敬和仰慕。她亦通过友好的交流,受东洋模式的启发,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仿真绣”。

19106月,“南洋劝业会”在江宁举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博览会,时人称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

张謇记此事甚详:“清以宣统元年,开南洋劝业会,骈罗百货,俾厉以磨。由是湘鲁江浙之绣,四面而集。謇长审查,而部以绣工科长教习吴县女士沈寿专审查绣品,自京师至,张所绣意大利后像于会,精绝为世所未有。謇适得露香园绣董书大屏,属别真赝。寿展首帧,即曰此露香园绣也。问何以知?曰:认针法知之。继闻其审查精覈持正,不轻假借,为所否者亦翁然。”

沈寿于数百年后能一眼就看出所绣的董书大屏确为真品,并自谦说:“更习二十年,尚不能望其项背。”

二人相识于劝业会,通过鉴定顾绣更增加了互相了解。此绣239×49厘米,共12屏,以董其昌所书的《书昼锦堂记》为绣稿,用针准确,遒劲秀逸、气韵生动,针顺笔势,将董其昌的挺拔飘逸的书法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屏保存完好,通屏气势非凡,堪称顾绣绝品。再加上原稿是董其昌亲笔所书,尤为珍贵,乃双重国宝。

钩沉历史,我们会发现奇妙之处。中国绣史上三大里程碑,一是元朝的佛绣管道升,二是明朝的顾绣韩希孟,三是清末的沈绣沈寿。三人背后都有一个名人大家:管道升是赵孟頫,韩希孟是董其昌,沈寿是张謇。她们各领风骚三百年。今年是沈寿诞生150周年,时间过半,目前无人能与其比肩。

张謇更加珍惜这件绣宝,以300元高价购归收藏于南通博物苑。他越发敬重沈寿:“实女界仅见之人才,即教育界最近之模范”。

中国刺绣新里程

1911年,沈寿刺绣的《意大利皇后像》参展意大利都郎万国博览会,惊动了意大利皇朝,震惊了世界艺坛。绣品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奖凭”。

此事一直有争议,余觉在《痛史》中说沈寿绣了帝王、帝后两幅绣像。其实稍加考证就十分清楚,中国外交的公函及意大利来往的函件中,都只提到意大利皇后像,获奖的绣品也只有皇后像。张謇在《雪宧绣谱》明确写道:“自京师至,张所绣意大利后像于会,精绝为世所未有。”

19138月,沈寿应张謇之邀来南通,商定刺绣传艺一事,恰逢张謇正在筹备旧金山世博会。张謇建议沈寿绣一作品参加旧金山世博会。沈寿欣然接受。

此时正好张孝若从德国回来,带了一批洋画。张謇从中遴选出意大利著名画家琪特的《荆棘冕冠》,沈寿十分赞同,认为适合“仿真绣”的针法。

沈寿特地邀请著名油画家颜文梁制绣稿,又呕心沥血,费时一年半,于1915年初将《耶稣蒙难像》绣制完成。

旧金山世博会中国美术展馆,沈寿绣的《耶稣蒙难像》,栩栩如生、神态脱凡,立刻引起强烈关注。沈寿充分采用了光线明暗、色光变化的效果,触西洋画透视原理于东方艺术刺绣作品之中,并运用刺绣这种独特的语言,把《圣经》上的耶稣为大众殉难弥留之际的面部表情刻画得生动感人。在所有的耶稣像中,它都可称无与伦比。

《耶稣蒙难像》荣获一等大奖,受到挑剔的艺术家们的一致好评。中国的刺绣有了新的开拓,终于迈开了脚步走出国门。

《雪绣谱》永留青史

191612月,张謇给沈寿写了第一首诗。那时沈寿已患重病,张謇也是六十多岁的老翁。面对病入膏肓的沈寿,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又“惧其艺之不传而事之无终也”。经过再三思索,张謇向沈寿提出编写绣谱的想法,沈寿欣然同意。

《雪宧绣谱》是沈寿一生刺绣艺术的理论总结,文字雅洁,条理清晰。

中国刺绣以姓氏传承的,只有“顾绣”和“沈绣”。而“沈绣”的起名应该源于张謇。1918年农历九月,张謇在狼山观音院建造的“尊藏大士像楼”落成。张謇将此楼命名为“赵绘沈绣之楼”。1923年,张謇作文《题沈绣》,再次为沈绣正名。状元命名,名正言顺。

仿真绣和张謇也是密切相关的。沈寿出国归来,“既又一游日本,观其美术秀,归益有德。”开始时,她给作品名为“美术绣”。“仿真绣”的冠名应该出于《雪宧绣谱》,书中多处提到仿真绣。它不是仿真,而是在形似的同时求得神似,表现对象的神韵,名响意深,后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扬四海。

巨星陨落

192168日,年仅48岁的刺绣艺术宗师沈寿溘然去世。张謇根据她的遗言,将其公葬于黄泥山南麓。墓门横额上书刻张謇的题字:“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墓阙”。墓呈莲房形,象征高洁。

张謇在哀词中写道:“雪宧,天下奇女子也,好洁而能忍黯黮之诎,好高而能容易量之善,好胜而能止适当之分。当世士君子可以语此者有几人……”

从阴历六月九日至十四日,张謇每天为沈寿诵《心经》,诵经完毕之日“更诵阿弥陀佛号三千二百四十声”,以寄托深切哀思。

女红传习所内设有沈寿的灵堂,挂着张謇写的挽联:“真美术专家,称寿于,寿不称于名,才士数奇,如是如是; 亦学诗女弟,视余父,余得视犹子,夫人为恸,丧

不论东奥与西村,病起何尝一到门?

从我已休言尚在,死君安忍貌犹温?

镜中證觉三生梦,纸上招回九逝魂。

咫尺新坟来往便,楼头烟月候黄昏。

这首《题雪遗像诗》,表达了张謇的心声。

根据南通徐乃为先生的收编,张謇为沈寿写诗计118首,其中大部分是沈寿去世后写的。以“悼亡诗”(惜忆诗)最为著名,张謇以沈寿48年人生,一连写了48首。

原载《南通日报》2024年9月28日第A04版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