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张謇治水及其借鉴意义
时间: 2020-03-13     次数: 4500     作者: 陈有明

 

张謇治水及其借鉴意义

 

陈有明

 

张謇先生不仅是一位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为国家,特别是为家乡南通的水利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謇入世似乎注定要与河患、水利打交道,并伴其终生。张謇15岁开始应科举考试,因“冒籍风波”而得到通州知州孙云锦的帮助和赏识。张謇22岁时,孙云锦调任江宁发审局,邀他担任该局书记。张謇一面做事,一面仍然坚持参加科举考试。那年,他随孙云锦查勘淮安渔滨河积讼案,接触到水利,为此他认真阅读前人的水利著作,对江苏乃至全国的水系、河患情况开始了研究。说来也巧,他参加科举考试,曾两次遇到关于治水的策论题。光绪五年七月二十八日(1879.9.4)的会试,其策论题为“江苏水利”,光绪十二年三月十七日(1886.4.20)的礼部会试,其策论题为“河工”,他的这两篇策论文章都写得很出色。后来孙云锦调任开封知府,张謇又被邀入幕随往。光绪十三年(1887)八月,郑州黄河决口,张謇受命实地考察灾情,写出了《郑州决口记》,提出了治水患、兴水利,必须“疏塞并举”的主张。清朝末年,鉴于淮水为患,张謇频频发表治淮见解和疏请,并倡议组织江淮水利公司,以通州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先事测绘,为治淮奠定基础。民国二年(1913)十月,张謇赴京就任农林、工商两部总长,即成立了导淮总局。嗣后,又将导淮总局改名为全国水利局并兼任总裁,对全国水利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他提出“除害之大者,莫如导淮而兼治沂、泗二水;兴利之大者,莫如穿辽河以达松、嫩二江。为其先者在借异域之才,并设河海工程学校;济其成者在筹疏浚之款,并立农业地产银行……”,并与美国使馆签订了一项导淮借款条约,准备逐步进行落实。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借款受阻,亦因袁世凯阴谋称帝,张謇辞职南归。民国七年(1918),张謇再度提请联合苏皖各界通力治淮,次年,出任江苏运河工程局督办,民国十一年(1922)兼任新运河工程督办。张謇对运河工程充满豪情,并因在水利方面的功绩而被授勋。

综观《张謇全集》,言水文章甚多,论及淮河的有63篇,论及长江的有26篇,论及运河的有17篇。故而,有研究水利史的专家尊称张謇为“水状元”。1990年,在陕西召开的“中国近代水利史学术研讨会”上,大家认为,张謇是中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研究中国近代水利史,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考中状元,出于爱国爱乡的情怀,他没有追求仕途上的飞黄腾达,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7)正式辞官,回到家乡,以在籍士绅的身份从事南通地方自治工作。他把水利列为一项重要的地方自治事业,十分关注水利与工商、农垦、人居等事业的协调发展。

南通濒江临海,雨水丰盛,气候宜人,是鱼米之乡。但是,在南通的历史上,滚滚江潮也给沿岸人民带来了巨大灾害。人们为了防洪,从北宋宝元年间到清乾隆年间逐步建成了一条长长的江堤。这条江堤对抵御江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有时抵挡不住,则良田被毁,人畜伤亡,因此,溃堤坍江就成了南通境内一大自然灾害。清光绪年间,长江主流顶冲南通江岸,东起姚港,西至天生港,十多公里江岸开始发生较大的坍塌,“距江最近者不数月而尽,幸而稍远或一二年尽焉,或三四年尽焉,从未有十年不迁者”。

鉴于南通江岸日削,官府不闻不问的情况,张謇挺身而出,集中力量抢险复堤,保坍护岸,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解除洪潮对工农业生产的威胁。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张謇拿出私资3000元,请上海浚浦局派员来南通勘查水势。同年514日,荷兰水利堤坝建设专家奈格到南通察勘水情。宣统元年十二月(1909.1),瑞典河海工程师霍南尔等赴通察勘沿江形势,随后奈格等往返南通4次,在11月底制成《通州沿江形势图》和《通州建筑沿江水楗保护坍田说明书》。在张謇的组织下,宣统三年(1911.4)又正式成立了地方公益性组织“南通保坍会”,统筹全局,集中指挥,领导民众保坍抗灾。《保坍会十年报告书序》曰:“啬庵太世伯锲之不舍,私赀延荷兰工程师奈格来沿江测量、计画,献筑楗之议,于是保坍始列于自治事业中。”

民国三年(1914.6),张謇在南通召开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水利学术研讨会,邀请荷兰、瑞典、英、美等国的水利专家共商南通沿江保坍方案。通过会商,张謇决定,南通沿江保坍工程采用筑楗和修堤两种方法,工程款银50万两。民国五年(1916.3),南通保坍会通过张謇聘请亨利克·特来克为驻会工程师,负责整个筑楗工程。不到3年,筑成水楗10座,南通沿江岸线趋于稳定。民国十二年(1923.3),自天生港向西至丝渔港接筑沿江新堤8.6公里。民国十三年(1924.3),自任港向东至营船港成堤13.37公里。至此,全线筑成了顶宽3.5米、身高5米的新堤,提高了防洪挡潮能力。

张謇又采用兴建通江通海涵闸、疏浚通江河道的办法,提高了排水标准。清末通州水利失修,民国旱涝灾害频发。民国四年(1915)大水,南通东部受灾严重。为此,张謇主持,南通境内四场会同如皋境内二场与大有、大豫、华丰等盐垦公司,于民国五年(1916.6)共同组织七场水利会,兴建遥望港九门大闸、歇御闸、环本闸等大型水利工程。12月,张謇又召集南通县各区人士会议,成立南通县水利会,议定了治水计划,建设新闸4座,修复旧闸5座,修建涵洞11座。张謇、张詧兄弟为这些水闸、涵洞定名,凡在南通城以西的都取名“西被”,谓西流入江、泽被南通之意。凡在南通城以东的都取名“东渐”,谓东流入海之意。《通通日报》民国十七年(1928)十月三十日载:南通建设局水利事务所统计:冠以“西被”的有三闸四涵,即西被第一闸(南通城西北大有坝任港河上),西被第二闸(南通县平潮大力坝),西被第三闸(南通县李港乡),西被第一涵洞 (南通城芦泾港),西被第二涵洞(南通城东港),西被第三涵洞(南通城姚港),西被第四涵洞(南通县平潮云台山)。冠以“东渐”的有四闸,即东渐一闸(启东吕四运盐河南),东渐二闸(海门六甲镇),东渐三闸(南通县恒兴乡),东渐四闸(启东吕四大洋港)。张謇民国六年(1917)年疏浚了小洋港、裤子港,民国七年(1918)疏浚了九圩港等七条,民国十三年(1924)疏浚了九圩港、任港、裤子港、富民港等十三条,民国十四年(1925)疏浚了长桥港等五条。至此,南通城四周河道排水通畅。

南通沿海的几处水利工程建成后,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明显的抗灾增产效果。如遥望港建闸前的民国五年(1916),大有晋公司棉花总产仅2258担,九门闸建成后的民国十三年(1924),总产达到9136担,增长了4倍。

张謇一生中,有40多年与治水打过交道,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笔者认为,张謇的治水精神和理念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继承和弘扬:

一、改善民生,视为己任的思想境界。

我国地大水系多,不时发生水灾,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过去,且不说黄淮水患如何凶悍,单说南通,长江水患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南通水利建设始于五代,历史悠久,但由于封建制度束缚等原因,时兴时废,一到涝年,“水以河窄而难容,堤以潮涌而易溃”,一到旱年,“难引江水以收灌溉之利”。例如,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十六、十七、十八连3天,台风大作,狂潮侵袭通州江岸,当冲之地,一扫而平,江水倒灌,直至西门。总计受灾地区纵深达70余里,破圩30多个,受灾4654户,灾民20700多人。

水患如此严重 ,官府却袖手旁观。民国年间,虽有县政府建设局主管保坍之事,但大小官员均视为畏途,不思作为。所需治坍费用政府分文不给,全靠百姓自筹,杯水车薪,坍江依旧。

张謇受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又接受了当时流行的爱国经世理念,基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处世原则和“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他对国计民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张謇深知水利对农业的重要。他在《条议全国水利呈》中说:“窃謇生长田间,习知水旱所关,河渠为重。”他认为,“生人要素为衣食住,衣食住之原在农”,“水利为农田之命脉”,因此,关注民生,不能不关注水利。张謇重视中国水利事业,淮河、大运河的治理,长江大水各省的赈灾,他都带头去主持,尽力促成其事。张謇不以荣华耀乡里,常将民生挂心间,宣统三年(1911),对新内阁喊话说:“謇十四年来,不履朝籍,于人民之心理,社会之情状,知之较悉,深愿居于政府与人民之间沟通而融和之。”他乐意以改善南通的民生为己任,积极为民呼吁,为民请命,为民办事。他在给大总统及财政部、农林部的电文中说:“四十年来,江岸崩坍纵宽自十余里至二十里,横长二十六七里,损失民田二十余万亩,值近千万。前清光绪末年,地方屡请于官,充耳不闻,而征赔无田之赋如故。”张謇不仅为南通水患问题呼吁请命,如前文所述,也的的确确不辞辛劳地为南通水利事业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正如他自己所说,“鄙人老矣,来日无多,愿竭此犹可支持之精神,从诸君后,效力乡里,谋父老子弟百年之幸福也。”民国十五年(1926)夏季,气温奇高,张謇住在西林梅垞消暑。623日,张謇觉得遍体发热,也不以为意,次日清早仍偕同工程师去察看江堤,计划修建很紧急的石楗,受了风寒,到29日病势渐重,多方医治无效,于824日中午不幸逝世。从一定角度可以这样说,张謇是为南通的水利事业而死的,是为家乡的民生事业而死的,他的精神和业绩彪炳千秋。

二、注重调查,事必躬亲的办事作风。

张謇治水,十分注重调查访问,十分注重因地制宜。他经常来往于南通与上海之间,乘船之际,常向有关人士了解情况。每闻沿江苦状,则“恻然有动于中”。他为了解决江堤坍塌问题,多次请外国专家反复查勘沿江水情。他还亲自偕同特来克到通海垦牧公司蒿枝港实地查勘,现场设计,在该处兴建合中七门大闸。

张謇治水事必躬亲,但并不是事无巨细,什么都抓,主要是抓决策,抓样板工程。南通治水的重大决策,都是在张謇的亲自主持下通过认真的调查论证而最后确定的。张謇主持的那些水利工程现在看起来很平常,但在清末民初有此业绩十分不易。当时,我国处在内忧外患、民族危亡时期,南通农村尚处在封建落后的农耕经济时代,广大农民绝大多数是文盲,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几乎是一无所知,对近代水利工程中运用的水泥、钢筋等材料,许多人还是第一次见识。因此,抓好了这些工程,客观上就是在告诉人们,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并学习和使用世界新的科学技术,就一定能变水患为水利。

三、崇尚科技,尊重人才的远见卓识。

张謇治水崇尚科技,尊重人才,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对特来克的聘请和重用。亨利克·特来克,荷兰人。他父亲约翰斯·特来克,又名奈格,是荷兰著名的水利工程师,应上海工部局聘任来到中国。亨利克·特来克,毕业于荷兰工程专科学校,随父来上海,也来过南通,民国五年(1916.3)应张謇聘请,负责南通沿江保坍筑楗工程和垦区水利工程。特来克博览群书,对中国古代治水的经验非常重视。他认为中国治水“古自有法,法往往与泰西合,治中国水,乌可不究中国古书。”他工作认真负责,生活简单朴实,“平日做事勤苦耐劳,有西人办事之勇、负责之专,无西人自奉奢逸之习气。”(张孝若语)民国八年(1919.8.17)特来克赴遥望港九门闸工地检查施工情况,染霍乱病逝,年仅29岁。特来克为了南通的水利事业忘我工作,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显现了他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张謇认为,外国专家要请,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人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10),他在通州师范增设测绘科,聘请日籍教师宫本几次等教授测量等技术,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1)毕业43人;接着又在测绘科毕业生中挑选9人,设土木工科。这些学生一部分到通州测绘局工作,大部分进入江淮水利测量局。张謇安排宋希尚当特来克的助手,这个刚走出校门的小青年,经过几年的实际锻炼,学到了许多施工技术,特来克突然去世,他立即挑起了重担,保证了遥望港九门闸施工任务的及时完成。后来,张謇又资助他赴欧美留学考察,学成归来成了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在张謇的倡议下,湘、鄂、赣、皖、苏五省水利人士联合起来,设立了长江讨论委员会,并遴选优秀知识青年四五十人进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习。事实说明,在人才问题上,张謇具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远见卓识。

 

张謇的不少抱负和构想在他那个时代和环境中是难以实现的,这是他的遗憾。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才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当今,水利事业仍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张謇的治水理念,积极弘扬张謇的治水精神,激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发展水利事业、优化生活环境、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①﹝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02页。

②南通市港闸区档案馆20号。

③《特来克与南通水利事业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南通市水利局、张謇研究中心,2009.7,第58页。

④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41页。

原载《謇园》2020年第1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