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张謇对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
时间: 2020-12-23     次数: 25074     作者: 徐照林 曾雪婷 王皓田

 

张謇对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

 

徐照林 曾雪婷 王皓田

 

张謇不仅是爱国实业家,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张謇一生创办了370所学校(其中有些是在其影响下创办的——编者注)。为南通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謇先生以实业为基础,大力兴办教育,在其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教育思想。我们应以古为镜,回溯张謇教育思想、办学经验,吸收有益“养分”,为当前中国教育所用。

张謇教育思想的形成

张謇自小受儒家文化思想熏陶,有着极深的传统文化根基。伴随西学的传入,张謇吸收了西方教育的精华,重视中西方教育的融通,提出“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而后斟酌损益,乃不凿圆而枘方”的教育理念,以期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实习与实训是张謇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张謇秉持讲求实用、重视实践的教育理念,主张“学必期于用,用必始于地”。

旧式教育反思。张謇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历经20余年科场磨炼,终成“恩科状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走向没落,这样的选拔方式导致了教育范式的陈旧,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限制了学人的眼界,导致学问研究与实际需求脱离甚远。张謇虽贵为状元,但对这种脱离实际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因而提出“废科举,兴学堂”的主张。

推行教育救国。甲午战争之后,战败的苦果刺痛着国人,中华民族陷入列强瓜分危机。实业教育的重要性开始为人所识,各地纷纷创办实业学堂。张謇深知国力下降、饱受列强欺辱的根源是落后、陈旧的教育体制。1903年,张謇赴日本考察,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指出“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张謇深知日本逐渐走向强盛,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张謇主张“教育救国”,发出了“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的呼喊。希望通过兴办教育,培养新型人才,以此改造社会,逐步提升国家实力。张謇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要求学生做到“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希望培养出一批科学技术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逐步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

主张中西融会。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学的传播,学术界、实务界逐渐开始接受西学。张謇主张吸取西方教育中的精华,虚心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以此更好改造社会、逐步提升国力。张謇所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就是借鉴西方新式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通州师范学校通过“借才异域”“留学培养”等方式,吸收西方文明成果、先进教育理念,打开了学生眼界。张謇主张教育应立足于国情、本土,倡导授课内容吸纳中华传统的历史、修身、伦理等课程。张謇聘请王国维、朱东润、陈师曾、欧阳予倩等大家到南通任教,真正做到了中西融汇、古今结合,使新式教育与国情、社会需要实现良好结合。

践行实践为要。张謇认为实习与实训是教育的关键,主张“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提出“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的观点,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补缺、修正,张謇所办企业为学生实践提供天然便利。张謇主张“苟有所知,则必归诸用”,接续在师范内附设了社会应用所需的农、工、测量、蚕桑各科,为学生毕业后学有所用铺垫了道路。学校专门设置实践设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张謇要求土木工程和河海工程领域的学生须对通州水系、淮河水系进行实地测量,要求农校学生在农事试验场、森林事务所、苗圃、鱼池、垦区农场等地实习。张謇这种重视实践的办学理念,与以往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培养出一大批实践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学子。

张謇教育事业的发展

甲午战败后,张謇开始兴办实业、教育,创办各式学校,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他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包括了道德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职业教育、普及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1902年,张謇创办了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孙中山评价其为“开全国的先河”。1912年,张謇创办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同年,张謇、张詧创办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这是中国人创办最早的高等医学院校。1914年,张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这是中国第一个水利高等院校。1915年,张謇创办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这是中国第一所盲哑师范学校。1916年,张謇创办南通狼山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1919年,张謇创办南通伶工学社,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在张謇的努力下,南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力地支撑起“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

强调德育为先。张謇自小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儒家传统道德是其为人处世的准则,德育是张謇教育思想的关键环节。张謇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主张“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故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张謇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做到爱学救国、遵纪守信、勤苦俭朴、精诚团结。张謇在办学实践中倡导德育,要求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902年,张謇在《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指出教育学生应德智体全面发展。1913年,张謇在银行专修科演说中提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1915年,张謇制定《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中再次强调对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师范教育为本。张謇认为人可以通过教育成为有用之才,发展师范教育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基础。张謇认为教育应以师范为先,提出“师范为教育之母”“普及有本,本在师范”“师范者兴学之本”等观点,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性。1902年,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在《通州师范学校议》中指出“一艺之末,学必有师”。张謇为了学生可以得到更优质的教育,专门聘请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吕思勉、朱东润等大师来通州师范传道授业,任用日籍教师木造、高俊吉泽讲学,开阔学生眼界、增长见闻。

推动女子教育。过去,大多数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张謇认为女子应该接受教育,女性的发展关乎社会乃至民族的未来,指出“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能独立之女子”,培养自由独立的女子,更有利于国人品格的塑造。张謇创办女子学校,鼓励女子接受职业教育。女子在学校进行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尤其在纺织、桑蚕等手工业方面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大大增强了工作能力。张謇认为“以女子教育之不可无师,与国民教育之尤须有母,更设女子师范学校”,1905年,张謇在通州创设女子师范学校,并陆续在各处建立女子小学。张謇为女子师范学校谋划了完善的培养路径,女师范生在最后一学期到附属小学实习。经过多年实践,这种模式成绩斐然,为海内外教育家称道。张謇希望女师范生“将来担任小学校事务的,把己所学的来教人”。

创办职业教育。张謇认为“教育以普及为本,普及以生计为先”,故兴办职业教育,重在提高民众谋生技能,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1902年,张謇设通海农学堂。1903年,张謇考察日本教育,并上书清廷提议创办地方实业教育。1905年,张謇组织筹建“唐闸实业公立艺徒预教学校”,这是张謇创办的第一所职业学校。1906年,张謇创办通州师范附设测绘科、通州师范学校开设农业课程。同年,张謇在上海创立吴淞商船学校、法政讲习所,于苏州创立铁路学校。1907年,通州师范学校附设农科。1908年,通州师范附设土木工程科。1911年张謇在通海五属中学附设了“银行专修科”及“初等商业学校”。1911年独立创建初、高等农业学校。1912年,张謇兄弟创办“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及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同年,张謇创办保姆传习所,并于上海创立吴淞水产学校。1914年张謇创办“女工传习所”,弘扬中国刺绣艺术。1914年,张謇创办贫民工场,教授贫民子弟各项工艺技能。1915年,张謇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附属地方医院产科传习所。1917年张謇与黄炎培等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1922年,张謇创办助产护士讲习所。1920年前后,又陆续创建了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工商补习学校等各类短期职业培训机构,以及宣讲传习所、巡警教练所、交通警察养成所、监狱学传习所等共20个左右不同专业的职业学校,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近代职业教育体系。

普及国民教育。清末民初,中华大地上有着推行精英教育还是推行普及教育的争论。张謇虽贵为状元,但成长经历使其深知底层的无奈,黎民百姓无法触及精英教育。张謇认为国家要发展,最重要的并不是购买坚船利炮,而是普及教育。张謇认为国家富强必从普及教育入手,指出“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夫欲长国民之程度,必先长国民之知识,知识何自长,则普及教育是已。”张謇在当时的南通县,从小学到师范,从专科学校到大学,形成了完善的地方教育体系。当时的南通县的“学校之多,设备之完全,人民智识之增进,远非他处所能及。”影响力传至上海、南京等地,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引来各地大批学子前来求学。张謇为国民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骨干精英。

重视特殊教育。在张謇之前,国人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凤毛麟角。1903年,张謇在考察日本京都岛津盲哑院时,萌生了兴办盲哑学堂的想法。1907年,他在《致署江苏朱按察使劝兴盲哑学堂书》中,指出“盲哑学校者,东西各国慈善教育之一端也。”可惜并未能得到官方支持,依靠官方兴办盲哑学堂的计划遭到搁浅,但这没有动摇张謇创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决心。从1916年到1926年,狼山盲哑学校的学生人数从最初的盲哑学生各4人攀升至44人、教师从2人增至9人,这在当时算得上大规模。为了宣传学校,扩大社会影响,张謇在《通海新报》上刊登了招生简章,学校的生源覆盖邻近县市,乃至上海、广东、江西等地。学生在校期间,多次到公共场所举办文艺演出,向社会宣传特殊教育,让民众了解特殊人群。特殊教育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有受聘到商务印书馆及各大书局任职的,其中“哑生洪承官到如皋报社任职、姚讷言到如皋精诚印刷社任职”。更有毕业生成为传承特殊教育的火种,1927年,“南京盲哑学校函聘袁克明、王振音两学生为该校教员”。王振音先生后在台湾特殊学校任教。1929年,学校附设的盲哑师资培训班学员李淑萍(李玉芹)女士先受聘本校任教,后来成为南通县聋哑学校的首任校长。特殊教育学校的毕业生服务社会各界,勤勉任事,为当世人所称道。

张謇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张謇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其教育思想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禁锢,对中国近代教育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张謇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对当代中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镜鉴与现实启迪意义。

把握立德树人重任,促进教育发展。教育事业传授知识、传承文明,高度集聚人类智慧、文明成果。教育事业在新时代应更好承担起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使命,从而促进社会更好发展。立德树人更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目标,德育是张謇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吸收其养分对新时代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层拓展有着重要启迪作用。

实施全民教育,扩大教育门类。张謇创办各式学校370多所,除了各级各类学校,他还创立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社会机构,不把教育局限于学校。传统教育仅仅为少数人服务,张謇将非教育部门赋予了教育功能,使得全民教育成为可能。当今时代,人们有着更加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教育不再仅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教育应当为人们更好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平台。张謇为振兴民族所做的全民教育探索,对当代教育发展也有重要启示。新时代应加强全民教育理念,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重视全民、全龄化的教育需求,更大程度扩大社会受益面和影响的纵深度。教育管理部门应着力打通各种教育门类,使人民群众更好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贯彻以人为本教育观,力争学有所用。张謇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其教育思想的关键是“适合”“有用”。张謇强调适合本地需要、适合受教育者本身需要。张謇以人为本开办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有益于社会发展。新时代教育事业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教育事业。新时代教育更应体现“因材施教”的人才观,引导全社会“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的教育观。不同地域应探索“因地制宜”“立足本土”的教育发展模式。通过教育发现人、发展人、成就人,争取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学有所用。

重塑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回顾张謇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可以看出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些文化烙印自和其成长经历不无关系。张謇5岁习读《千字文》。12岁读完《论语》《诗经》《孟子》《尚书》《易经》《尔雅》,开始学习五言诗、七言诗。13岁读《礼记》。14岁读《左传》《周礼》《仪礼》。张謇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传统的思维模式、儒家的思想教化对张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文化自信的重塑。新时代文化自信需从教育入手,着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我们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掘宝藏,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养分,更好发展新时代教育事业。

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张謇所创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强,在步入社会后能更好地发挥所学专业技能。新时代,教育观应更加“务实”,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张謇先生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教育需要更好服务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努力构建学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良性循环,培养实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徐照林,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

曾雪婷,日本京都大学;

王皓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原载《张謇研究》2020年第3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