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张謇与宿迁玻璃工业
时间: 2019-09-02     次数: 2904     作者: 倪 健 马志春

 

张謇与宿迁玻璃工业

 

    马志春

 

20056月,在原江苏玻璃厂改制重组基础上成立的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股票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是宿迁市首家境外上市公司。该公司首期发行的9000万新股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股值短短一年半时间就升值数十倍。这充分反映了股民对宿迁大力发展玻璃工业,全力打造华东玻璃城的信心。而宿迁玻璃工业的起步与发展,与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功劳密不可分。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清光绪二十年(1894)考中状元后,鉴于当时深重的民族危机和国弱民贫的现实,他毅然放弃传统的仕宦之途,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实业与教育。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起,他在南通先后创办了大生纱厂、垦牧公司、通州师范学院、南通博物苑等工业、教育、文化、科普事业。同时他积极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兴办实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宿迁创办的耀徐玻璃公司即是其中之一。他还利用海滨垦荒兴办盐垦公司,推广植棉,开全国先河。辛亥革命后,张謇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民国二年(1913)任北洋政府农工商总长,袁世凯即将称帝时,民国四年(1915)辞职南归,继续办理实业和教育。一战期间,张謇的大生企业系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到民国十二年(1923),资本总额达到了3448余万元(时币制,下同),为中国民族工业佼佼者。此后,受内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张謇的实业走向衰落。

在宿迁创办玻璃企业及缘由

我国的古代玻璃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清代达到了繁荣阶段。清代玻璃生产分南北两地,南方以广州为中心,北方以山东省博山县的颜神镇为中心。但当时大都是传统作坊手工生产,其主要技艺是“套料”,就是在白玻璃胎上粘贴各种彩色玻璃的图案坯料,然后经碾琢而成,后发展到以彩色玻璃为胎,这种玻璃虽色泽艳丽,但轻薄质脆,其风格与当时的竹刻牙雕相似,“细如毫发”、“扪之有棱”。可以说,直到20世纪初我国玻璃工业尚是一片空白,惟香港仅能制造玻璃器皿,广州和博山也只能用土法制造零件,而门窗屏镜所用平板玻璃全靠进口。因此,清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在博山县的东北设立了玻璃公司,聘请了7名德国技师制造玻璃,传播了欧洲的玻璃制作技术。但在此之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与许鼎霖等人就在宿迁筹办了耀徐玻璃有限公司。张謇等人为什么选择在宿迁创办玻璃企业呢?其中还有一段力争国权,扬民族志气的故事。

宿迁城北沿马陵山岭蕴藏着大量的硅砂,是制作玻璃的主要原料。硅砂又称石英砂,在宿迁井头、晓店、嶂山一带储藏丰富,经勘探可采蕴藏量1.44多亿立方米。当地在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开采使用,主要用于建筑。光绪二十八年(1902),英商卜内门洋碱公司经理李德立至宿迁,发现宿迁硅砂能生产玻璃,便抢先在白马涧盗购砂矿地200亩。其圈地行为渐渐引起了宿迁百姓的警觉。

光绪二十九年(1903),时任安徽盐运使的江苏赣榆人许鼎霖(18571915年,字九香,光绪八年<1882>中举,光绪十六年<1890>起先后任内阁中书、驻秘鲁领事官、安徽盐运使、庐州知府、署理凤阳知府、大通税监、浙江洋务局总办、本溪湖煤铁公司督办、盐政正监督、奉天交涉使等职。)到宿迁县考察,当地父老拿出地产硅砂样品给他看,并告知西洋人到处高价收购砂地。许鼎霖曾任清政府驻外使节,深知开采矿产资源关系国家主权,随后即把硅砂样品寄往清政府驻比利时使馆,请交比利时专家化验,方知宿迁硅砂为上等玻璃原料,其含硅成分为93%-95%,还含有镁、铝及钾、钠等氧化物,适宜制造平板玻璃、器皿及搪瓷釉之用。许鼎霖即有开办玻璃厂之意,遂与好友张謇商议。

张謇与许鼎霖,自清光绪八年(1882)江南省试相识后,两人友情笃厚,对晚清社会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见解颇为一致,同时也合办了一些企业。当年上海《申报》主笔狄平子曾多次著文称张謇、许鼎霖、沈云儒为“江北三名流”。

张謇对许鼎霖的想法颇为赞同,随后,便一起到宿迁考察,发现宿迁地处京杭大运河旁,水陆交通便利,又距峄山窿窑甚近,煤炭、石灰足供炼制玻璃之用,加之当地劳动力众多,工价便宜,便计划收购砂地,同时建玻璃厂,并将厂址选在宿迁县城北六塘河畔的井头。

于是,张謇、许鼎霖赶到上海,一面与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交涉,一面与李伯行(字经方,李鸿章之子)、丁衡甫等人洽商募股投资筹办耀徐玻璃公司事宜,并草拟了“订宿迁玻璃公司集股章程”,由张謇牵头报商部核准立案,许鼎霖担任经理主办,计划先集股本银50万两,选购砂地3000亩,请政府准予专利20年。经多次与英国方面交涉,最终达成了以耀徐玻璃公司只能向英国购买机器等为条件,将李德立盗购的砂矿地200亩转让给耀徐玻璃公司。张謇等人随后在宿迁白马涧购砂地6200亩,成立了久安砂地公司,露天开采硅砂,为耀徐玻璃公司提供生产原料。

光绪二十九年(1903)底,宿迁人黄以霖加入到张謇创办耀徐玻璃公司行动中来,对耀徐玻璃有限公司的开工建设给以很大支持。黄以霖(1856-1932),字伯雨,今宿迁市宿城区人。幼时天赋敏慧,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后,历任郧阳知府候补道,署湖南提学使兼署布政使等职,为官清正。中华民国成立后迁居上海,致力于慈善事业。曾联系上海社会名流发起赈灾动员会,成立华洋义赈会(后又改为江苏义赈会),遇有灾荒,不论何省,华洋义赈会均派人前往查灾并进行赈济。仅宿迁县民国三、六、十五年(191419171926)的3年中,就由华洋义赈会拨款22万元(银元)赈济灾民,使灾民得以安度灾荒。当地还为黄以霖撰文勒碑纪念。民国十年(1921),黄以霖在上海创办职业中学,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为兴办实业准备条件。他除参与创建宿迁耀徐玻璃公司外,还兴办宿迁永丰面粉厂,是宿迁民族工业的开拓者。

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许鼎霖、黄以霖及李伯行、陈润甫、袁海观、丁衡甫、余寿平等人发起创办耀徐玻璃公司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公司投产共经历两年多时间,个中艰难险阻非常人想像。

耀徐玻璃公司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清末,宿迁耀徐玻璃有限公司和秦皇岛耀华玻璃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生产日用玻璃的两大主要基地。而耀徐玻璃公司投资金额之大(累计投入130多万两银子),规模之宏伟,设备之先进,员工数之多,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先进的大型企业。无奈它生不逢时,外受洋人挟制,内受官员腐败影响,其发展一波三折,最终破产,个中原因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耀徐玻璃公司为奏报清廷获准,早日集股建厂,规定每股银200两,计划筹集50万两,实际到位股金43万余两,并设立董事会,张謇任董事长,许久香任总办,而管事者大都是通过关系进来的官僚及闲人清客,冗员过多,经营管理不善又好挥霍,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使这一新兴的民营企业一开始就沾上官商的恶习。

耀徐玻璃公司筹建时为解决机器设备技术问题,托在英国留学的金拱北、金仲廉兄弟就近调查欧美各国制造玻璃方法,找到英国人福斯德发明专利的玻璃制造机器,并开具详细的价目单预算表。经多方洽谈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9)订立合同,采用福斯德机器设备并聘其为总工程师负责技术指导。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生产玻璃瓶罩及器皿,光绪三十三年(1907)底耀徐玻璃公司厂房全部竣工,光绪三十四年(1908.1)开工试制平板玻璃。此时福斯德异常骄横,保守技术,烧汁配料密不示人,并有意改小熔炉面积,以减少产量,损耗燃料。工作中福斯德任意打骂艺徒,激起全厂职工义愤。福斯德便私拆主要机器准备运往上海,以胁迫厂方,并节外生枝提出许多新的条件,未得到满足后竟拂袖而去。张謇与许鼎霖等磋商后决定增资再重聘奥地利工程师韦斯乐来华指导,更换了部分机器设备,引进和改良了技术,清宣统元年(1909)投入了大规模生产,日产玻璃7000块,有50余个品种,年产平板玻璃18万箱(每箱100平方尺)。 

耀徐玻璃公司生产基地建有钢架混凝土结构主厂房一幢,附属厂房198间,其它厂房257间,大锅炉2座、煤气发生炉8个、大小烟囱9个,有生产平板、滚片、器皿等熔炉、烤炉多座,另有英国专利的平板机4部,打花、滚花机、碾压机及车床等10多台。全厂1272人,其中外籍技师10人,广东及宁波等地技师30余人,技工300人,小工200人,杂工300人,巡丁40人,船工300余人。该公司还专门在宿城东大街设宝徐钱庄,作为玻璃厂金融流通之所。钱庄内附设玻璃器皿门市部,经销自制各种产品,并在上海设立办事处。耀徐玻璃公司所制造的窗片玻璃、帘板玻璃、型板玻璃等产品都很精良,宣统二年(1910)经南洋劝业会、江苏物品展览会审查合格奏报清廷获得一等奖,并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优等奖章、奖状。

宿迁耀徐玻璃有限公司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生产玻璃瓶罩、器皿及平板玻璃以来,技术上大都依靠外国工程师。而不少外籍技师骄横保守、刻意捣乱。继福斯德激起全厂职工义愤被迫辞职后,又相继另聘奥地利、比利时等外籍技师,均因技术水平不高导致产品质量低劣,废品增多。加之该厂管事者多系官僚,经营管理不善,挥霍无度,开支远超产值。同时,东西洋各国玻璃巨商,为霸占中国玻璃市场,大量倾销各国玻璃商品。耀徐玻璃公司这个新兴的民族工业,产品质量及价格均难与外商抗衡,历年亏损,资金耗尽。在此期间,虽经两江总督端方拨加官股银30余万两,但亏损如故,无法支持。宣统三年(1911)宿迁因受灾严重,饥民载道,政府不闻不问,引起饥民夺粮,数千灾民于319日抢了耀徐玻璃公司大股东黄以霖的宿迁永丰面粉厂,并放火焚烧,耀徐玻璃公司亦遭受严重损失,终于民国元年(1912)宣告停办。

民国二年(1913),倒闭了的耀徐玻璃公司经上海士绅陆伯鸿介绍,与比利时商人合办,计划入股35万元重新恢复,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能施行。耀徐玻璃公司停办后,久安砂地公司仍继续开采,向外地出售硅砂,年获利2万多元,作为设专人看管耀徐玻璃公司厂房的保管费用。嗣后全国工商会决议咨请省政府招商承办或租或买耀徐玻璃公司,并请妥为保护,以期速图复业。但由于战乱连绵不断,政府无力顾及,至抗日战争初期宿迁沦陷后,其房屋机器竟全部被日伪拆除盗卖殆尽,厂址遂成一片废墟。

“华东玻璃第一城”奠定基础

张謇的实业壮举使其家乡南通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而他所创立的宿迁耀徐玻璃有限公司虽然仅存在10年,却使宿迁成为中国最早的日用玻璃生产基地,也为当前宿迁市打造“华东玻璃第一城”奠定了基础。

在耀徐玻璃公司开工生产之日,厂里常年用宿迁本地艺徒500余人,张謇等又在玻璃厂附近创办了永丰面粉公司等,各行各业也随之兴旺发达,当地直接间接赖以维生者不少于5000余人,工厂所在地井龙头镇人欢马嘶,热闹非凡,蔚然成为一个小城市。耀徐玻璃公司停办后,大批工人流向宁沪等地,留下的部分工人,利用耀徐玻璃厂散落的小型设备,在宿迁县城内外陆续开办小型玻璃厂。如民国四年(1915),马陵山前二帝阁内建一玻璃厂,投入资金6万元,以碎玻璃为原料,专制灯罩;民国十四年(1925),城东效陆氏支祠、城西刘王庙附近又相继建起玻璃厂。这些玻璃厂虽经营一年半载就倒闭,但为宿迁当地培养了不少玻璃产业工人。民国十九年(1930),江苏省立宿迁中学创办玻璃职业班。后省立宿迁中学改名为江苏省立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附设中学部),学生百余人。还由省里拨款,添建设备,配备专门技师,利用学生实习时间,生产各种瓶、罩、杯、盘等,并有磨花设备,所产热水杯一时畅销,年产量在2万件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发挥宿迁硅砂资源丰富的优势,宿迁当地政府极其重视发展玻璃工业,先后重建了江苏省玻璃厂、宿迁市玻璃厂、宿迁市玻璃纤维厂等企业,为我国的玻璃产业作出了新的贡献。特别是1996年地级宿迁市成立以后,市委、市政府把玻璃建材工业列入市重点发展的4大支柱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宿迁市已形成了以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江苏玻璃厂)为龙头,其他轻工玻璃、玻璃钢制造工业为主体的玻璃工业生产格局。

(原载《謇园》2019年第1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