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资料
从张謇与现代蜜蜂学的渊源说起
时间: 2025-01-17     次数: 1473     作者: 马桂祥 陈晓顺

 

从张謇与现代蜜蜂学的渊源说起

 

马桂祥  陈晓顺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张謇,称他是清末民初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和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众人皆知,百年前,张謇以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并举,一生创办3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给世人、给南通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精神财富。

却鲜有人知,因为张謇,因为教育,南通也与中国现代蜜蜂学的发展渊源颇深,占有一席之地……

张謇创办农科,迈出现代农业教育第一步

1897年,大生纱厂动建前一年,张謇忙着发动蚕商事业。

彼年,西方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内变法情绪高涨,热血官员纷纷上疏自己救亡图存的策略。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一疏中写道;“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强调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需先“行西国农学所得之新法”。

1898年,历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之年,光绪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农业教育萌发。

1901年,张謇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掀起了近代中国沿海沿江农业垦植开发大潮。为培养近代农业技术人才,张謇在垦牧公司创办时规划就在垦区设立农学堂,即为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前身。只是当时天灾不断,“农学校不得不稍缓”1)

1907年,随着垦区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张謇认为教育之事“万不可再缓之图”2),决定在办学已有基础的通州师范学校附设农科,并于当年九月初一开课,正式开启地方培养农业专门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是张謇挽救民族危亡,致力报国强国的重要手段。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张謇意识到教育落后,民族素质亟待提升,“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国民教育则无与”3)。张謇鲜明地指出,“愤而叹国人之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4)“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5)

1911年,他在《垦牧公司第一次股东会演说公司成立之历史》中说:“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此后,1925年的暑期讲习会演说中再次强调,“南通有纱厂,爰设立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可见,在张謇的内心里,发展实业是手段,而致力教育才是目的,这正是张謇的过人识见。

1909年,农科改为初、高等农业学校,1913年改为甲、乙两种农业学校。当时,南通事业蒸蒸日上,张謇欲私资办一大学,而以南通各业俱基于农,故农科首先成立。

1919年,甲种农校升格为南通农科大学,农大北侧的乙种农校改为附设农业中学。“土地开垦,种桑养蚕、植树造林、兴养牲畜以及发展渔业“6)是张謇对农业发展领域的主张,即从“农、林、牧、副、渔”五方面来传承和革新农业技术。这主张从农科建成初期便贯彻始终,成为现代化农业思想教育的基础,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冯焕文衍续张謇,开创现代养蜂第一课

上世纪30年代初的某天,无锡养蜂大王华绎之7)的蜂场闯入一群村民,指着那一堆堆蜂箱叫嚣,就是这些害虫子让今年没了收成,烧了它!一时间火光冲天……

彼时,冯焕文8)受华绎之委派刚从美国学成归来不久,专攻禽蜂科学的他正忙着在上海江湾创办和经营农场准备大干一场,听闻蜂场被烧的消息,想必也是痛心疾首!后来,他在编纂《蜜蜂手册》时特地提及此事,“十几年前,沪杭线的松江发生烧蜂的事情,当初农民多误会蜜蜂是农作物害虫,对于稻的产量,对于紫云英的收籽量多会发生影响9)语气中满是遗憾。

那些年,蜜蜂是害虫的传闻日益渐盛。鲁迅在1933年6月17日《涛声》第二卷第二十三期,以“罗怃”为名撰文写道,“村人火烧蜂群,另有缘故,并非阶级斗争的表现,我想,这是可能的。但蜜蜂是否会于虫媒花有害,或去害风媒花呢,我想,这也是可能的”10),明确表明对蜜蜂是害虫的言论有所耳闻。

鲁迅在文章中分析道,“近来以养蜂为生财之大道,干这事的愈多”,“又因报章鼓吹,思养蜂以获利者辈出,故买蜂者也多于买蜜”,“遂成蜂多花少的现象,闹出上述的乱子来了”11)

如何为蜜蜂正名,让更多人知道蜜蜂不是害虫而是益虫?如何让民众知晓养蜂是一宗有利百姓民生的生产事业?教育,显然是重中之重,这成为冯焕文内心挥之不去的一个想法。彼时,他开始在国民党政府设立的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担任兼职讲师,传授现代养蜂技术。好景不长,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劳动大学被迫关闭。直至战争结束,冯焕文在废墟上重建中华养蜂场,尽管面临困难,但他努力扩大规模,并开设养蜂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我国养蜂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学员来自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他们毕业后成为了中国早期养蜂事业的中坚力量。

1938年,南通农科迁沪复课。不久后,冯焕文应聘担任农科教授,讲授禽蜂科学和技术相关知识,并在此地系统地开设了养蜂学专业课程。自此现代养蜂学教育正式地拉开帷幕,这就是为什么说现代养蜂学教育的起源地是南通的主要原因。也是从此时起,养蜂学成为南通农科,乃至后面苏北农学院一直延续的重要课程之一。

虽是两个时代,不变的是相同理想的践行

张謇,生于1853年,卒于1926年。冯焕文,生于1898年,卒于1958年。

尽管生于两个不同时代,但他们却有着类似的认知观念和相同的伟大理想,并最终在南通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

1895年,张謇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写道:“中国生齿繁而遗利,若仅恃农业一端,断难养赡”,因此要从事“缫丝、种棉、种茶、种蔗、造糖、磨面”等多种经营,这是他突破传统农业仅局限于种植业束缚的开端,鼓励“多种经营全面协调发展”。于是,民国初期,农垦公司出现了多种经营种类,包括植棉、蚕桑、树艺、茶叶、牧畜、粮食、养蜂等,其产生的效益也影响了附近地区农民从事农业的多种经营。

也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华绎之于民国7年东渡日本,考察养蜂及其他农副业,随后派遣当时还是学徒的冯焕文赴美专门学习相关技术。

此次赴美,冯焕文带回了当年西方最先进的养蜂技术和知识。只是在他归来准备大干一场之际,村人烧蜂和连绵战乱,让养蜂事业一度停滞。而这一停,也让他有了更深地思考。

副业,是农业领域的一个广泛范畴,副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村地区经济的多样性,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同时也有助于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张謇的这些最初的农业价值观和生态观,也深深启发了冯焕文。

“养蜂是农家良好的副业,各国多十分注意”12)“养蜂的资本很轻,可以养蜂的区域,农民多可以举办的。因为它的生产是蜂蜜,蜂蜜是从花中探来的,不要投资就有产品出来”13)“这是和其他的畜养与农作物不同的地方了。”14)“农家养蜂几箱,所费的时间有限,一点不会妨碍其他的生产工作。就是十三四岁的儿童,也可以管理”,15)“养蜂是一宗有利国计民生的生产事业。养蜂既有这许多有利条件,所以我们要来提倡。”这是冯焕文写在《蜜蜂手册》里的话,从教几十年来,他一如既往地不断宣传、教育,让更多人认识到养蜂的好处,让更多农人增加收入,“后来经过养蜂者一年一年的教育宣传,农民也多晓得蜜蜂不是害虫,的确是益虫了”16),这有着一丝如释重负的感慨。

不仅如此,冯焕文并不提倡因经济效益就盲目养蜂,他更注重先行详细调查,“我国有这样广大的地域,一定有很多地方,蜜源是丰富的,可以养蜂”,17)“倘然蜜蜂养在蜜源缺少的地方,非但采收不到蜜,这蜜蜂自己的维持还不够,这样环境下养蜂多会遭到失败。”这恰好与张謇倡导的“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18)观念谋同。

许是因有着相同的观念和理想,冯焕文自担任南通农科教授后,便于南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养蜂知识体系在这里逐渐丰富、系统化。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养蜂学专业的书籍很多都有冯焕文编撰或翻译的手笔。南通农科几经改制,成为了苏北农学院,即扬州大学的前身。冯焕文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壤上,衍续张謇的思想,将中国的农业教育和农业发展发扬壮大。

蜜蜂学的时代传承还在赓续升华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张謇先生离开的百年后,以勤劳著称的中华蜜蜂又面临着新的威胁与困境。不同于冯焕文遇到的“农户烧蜂”,当前气候变化、环境恶化、除草剂、杀虫剂等农业化学品的使用、物种侵略以及疾病传播等因素开始对蜂群的数量和健康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蜜蜂保护依旧道阻且长,成为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和人类福祉的重要一环,时至今日在南通,张謇故里传承发展蜜蜂学又有了新的使命。
    2024年11月的某天,一群小朋友挤在南通五山偶来蜂园里聚精会神地看着蜂箱里的蜜蜂飞进飞出。在这里,他们学习蜜蜂和自然的关系、蜜蜂和人类的关系、蜜蜂的种群分类、蜜蜂的社会化生活习性、蜜蜂一生的工作过程等知识,观赏蜜蜂采蜜和提取蜂蜜的过程,观察蜜蜂的团队合作与工匠精神,感知蜜蜂与万物的和谐共生。当他们品尝完亲自采摘到的蜂蜜,一个个兴致盎然地要带蜂巢回家养蜂时,一堂别开生面的蜜蜂学教育课堂暂告一段落。而这只是南通五山偶来蜂园里日常的一天。
    五山偶来蜂园是江苏偶来科技公司19)建立的研学基地之一,在这里,蜜蜂养殖加工与自然科普教育深度融合,为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华蜂的历史及其它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至关重要性,感触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甜蜜成果”,从而参与到对中华蜂及自然生态保护的践行中去。目前,除了自建研学基地,偶来科技已与国内多个展馆、学校、农业基地建立了深度合作或合作意向,在现代蜜蜂学与自然生态教育之路上,偶来传承了先辈的志向,坚持着,前行着。张謇先生终其一生的教育理念与蜜蜂学的教育传承,故事还在继续……

 

注释:

1.参考自《近代南通农业教育的源头——通州师范附设农科》,2022年1月28日,https://www.meipian.cn/40luj8bm 

2.引自赵云生《张謇农业改革举措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发表于2021年11月18日张謇纪念馆网

3-5.参考自陈炅《张謇与南通近代农业教育》,发表于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第73篇

6.参考自王格格、陈祥《张謇的农业科技思想与实践》,发表于张謇纪念馆网,2024年11月26日

7.华绎之(1893—1959),无锡县荡口镇人,中国养蜂大王。出生于富庶家庭,祖父华鸿模在无锡城乡拥有典当、堆栈和大量房地产等产业。6岁而孤,由祖父抚养成人,1911年祖父去世后,华绎之继承祖产。民国7年 (1918年)东渡日本,华绎之考察养蜂及其他农副业,并派遣冯焕文、黄侠民等人出国学习养蜂、养鸡、养乳牛、种植果树等技术。民国10年在上海创办华绎之蜜蜡公司,蜂场设在荡口。以后在昆山、松江、苏州、丹阳等地设立分场,拥有意大利纯种蜜蜂2000多箱。公司同时出售养蜂工具和巢础,传授科学养蜂方法。中国科学养蜂业由此始,他因而被誉为“养蜂大王”。 在从事实业的同时,他还热心于家乡教育事业。民国2年,他将果育学堂改为华氏私立鸿模高等小学;购置先进仪器,聘请名师;民国16 年,鸿模小学改为怀芬女子学校,后又改为鹅湖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华绎之避居上海。他曾两次出资采购医疗药品等物资,支援抗日战争。1948年迁居台北。1956年5月16日因脑溢血病逝,终年63岁。

8.冯焕文(1898—1958),著名的畜牧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对蜂、鸡、兔的饲养技术和育种都有丰富实践经验,是我国发展和推广科学饲养蜂、鸡、兔的先驱。因在现代养蜂学教育和养蜂业内成绩显著,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养蜂的开山鼻祖。1898年9月16日 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18年 毕业于苏州荡口镇华氏私立实用农业学校。1919-1926年 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农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农学院等校学习。1927-1928年 任荡口华氏养蜂养鸡场主任。1929-1931年 在上海江湾创办和经营农场,并兼任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副教授。1933-1937年 在上海江湾农场原址重建中华养蜂场,开办养蜂训练班,同时在上海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教。1938年 与友人合办养兔公司,在上海川沙县农村开办惠农养兔场,同时在致用大学任教。1939-1952年历任南通学院教授,畜牧兽医系主任,农科科长,南通学院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2-1958年 历任苏北农学院建校委员会副主任,苏北农学院院长。1958年3月11日 逝世于江苏扬州。

9.摘自冯焕文编撰《养蜂手册》第一章《为什么要提倡养蜂》,上海中华书局1952年7月出版

10.20世纪30年代初,作家张天翼(1906~1985)发表了儿童短篇小说《蜜蜂》写一个养蜂场因蜂多花少,致使蜂群伤害了农民的庄稼,引起群众反抗的故事,以孩童的眼光折射出江南农村严酷的阶级压迫与阶级斗争的现实。现代著名作家曹聚仁(1900~1972)在《涛声》第二卷第二十二期(1933年6月10日)写了《“蜜蜂”》一文,其中说:“张天翼先生写《蜜蜂》的原起,也许由于听到无锡乡村人火烧华绎之蜂群的故事。那是土豪劣绅地痞流氓敲诈不遂的报复举动,和无锡农民全无关系;并且那一回正当苜蓿花开,蜂群采蜜,更有利于农事,农民决不反对的。乡村间的斗争,决不是单纯的劳资斗争,若不仔细分析斗争的成分,也要陷于错误的。希望张天翼先生看了我的话,实际去研究调查一下。”鲁迅以“罗怃”为署名,在1933年6月17日在《涛声》第二卷第二十三期,对《“蜜蜂”》进行了评述。

曹聚仁(陈思)写的《“蜜蜂”》一文后,因为对养蜂业有些认知,遂于1933年6月17日在《涛声》第二卷第二十三期,以“罗怃”署名,对《“蜜蜂”》进行了评述。

11-17.冯焕文编撰《养蜂手册》第一章《为什么要提倡养蜂》,上海中华书局1952年7月出版

18.出自《尚书·舜典》,现代张謇研究学认为,张謇一直倡导此观念,详见黄彩萍《张謇法治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于2022年1月28日张謇研究网

19.江苏偶来科技有限公司,省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家专注于中华蜜蜂研究及创新应用的科技公司,致力于创造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推行城市养蜂(宠物一箱蜂),让生活在城市的居民能享受蜜蜂带来的乐趣和甜蜜。创立“偶来蜂园”品牌,与蜜蜂科研院校、权威农业服务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助力乡村振兴;打造“Bee café”(蜜蜂咖啡茶饮)消费场景,以运营良好的国家乙级民宿-蜂巢花园民宿为依托,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把蜜蜂IP作为核心元素,打造特色鲜明的蜜蜂研学课堂、蜜蜂产品“蜂选好物”文创等等。

(作者简介:马桂祥南通市供销合作总社二级调研员张謇研究中心会员陈晓顺江苏偶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謇研究中心会员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