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走进张謇垦牧遗址公园
时间: 2019-11-01     次数: 10374     作者: 陆志秋

 

走进张謇垦牧遗址公园

 

陆志秋

 

一、启东吕四是张謇垦牧文化的发源地

启东吕四地区的张謇垦牧遗址公园是为纪念张謇先生在启东组织发动民众开荡垦荒功绩而兴建的一方垦牧园,现在成了启东的一处旅游景点。

 

垦牧园内张謇铜像

走进垦牧园,张謇先生的立体铜像静静地坐落在园区前,迎面是巍巍的捍海大堤,近处一条数百米长的挡浪墙,浪潮从远处奔涌而来,在海堤上撞击出阵阵涛声,簇簇浪花,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张謇先生组织民工筑堤抗潮、辟我东疆的壮丽历史。

1901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大生纱厂首获成功后,萌生为工厂开辟一块生产基地,他把目光投向了吕四沿海一带的滩地,当年黄海滩堤外潮涨潮落、海天茫茫,堤内蒿枝丛生、草荡成片,沿海的这片滩地荡田又很复杂,有零星住户,有盐灶,有通州管辖的三补滩地,有海门管辖的沙田,有政府禁垦之地,如何做出规划,分步实施,张謇找到了在吕四的好友李磐硕。

李磐硕是张謇在京城为官时的同朝同乡挚友,李在1885年科举进士金榜题名,官拜外户部主事,在吕四建有进士府。张謇和李磐硕常在进士府内相见议事。垦牧的第一步,首先是资金,资金从哪里来,张謇沿用了大生厂股份制的办法,得到李磐硕、汤寿潜、郑寿胥等人的鼎力相助,入股者为股东,每股一百元,股东股数不限,由公司发行股票,垦牧初见成效并进一步发展时,再扩大招股,使一些原先持观望态度的人纷纷加入进来,前后两次集资三十多万,保证了垦牧事业的运作。资金落实后,李则利用他在吕四的特殊地位,陪同张謇协调地方关系,查其原案,考其旧地,疏通关系,逐一理清地方各种纷争,在进士府内共同商议、制定垦牧的各种协议、条款、章程,并选择丁荡(今秦潭村)一所年久失修的海神庙作为垦牧局的办事处,使垦牧局工作正式挂牌开张。

因此说,吕四是张謇垦牧文化的发源地。

二、以垦兴农,黄海滩变金银滩

垦牧局成立后办事处立即张榜招工,一批从江南逃荒谋生者, 崇海沙地农民,就近老圩地的民工成了开荡生力军,他们用海边的蒿枝、茅草、芦苇搭起一个个草棚,草床泥灶,安身挡雨。海滩水咸、不毛之地,垦务局从十里以外集镇运来淡水、粮食、蔬菜,定期组织供应生活生产日用品,荡田茅草丛生,蚊虫叮咬,民工开荡辟地难免外伤,垦务局从南沙请来外科医生茅忠才,在民工住宿地建卫生室,帮助民工看病疗伤。在“陆行无路,舟行无河”的情况下,民工们头顶青天,脚踏草荡,挑泥筑堤,开河辟路。扁担、箩筐、铁锹、银镰日日不息地开垦大片荡田,办事处分堤分“土窕”(合字)落实田主,规定一弓里地(一弓地约二千步)筹划出一定比例作开荡筑堤的成田弗,荡田开出后,业主一弓里地得净田六百二十五步,其余为开荡者所得,如此,极大地调动了垦荒者的积极性。

垦区田块规格化,规定以堤为分界从一堤到七堤,根据进度逐步展开,堤内“土窕”(合字)、排布局整齐划一,规定每“土窕”(合字)为20亩,若干“土窕”(合字)头自然组成一排,每“土窕”(合字)开一条竖向泯沟,“土窕”(合字)田内开若干条小邻沟(渠道),在排中间开一条横河、泯沟、邻沟(渠道),沟河相通,黄河开出后,垦务局又选择在二堤垦区内拓宽蒿枝港大河,大河西连石砣港,东通大海,这样邻沟(渠道)连泯沟,泯沟连横河,横河连蒿枝港大河,沟沟相连,河港相通,实现垦区田块河网化。

水利河网化后,19209月(民国九年),垦务局在蒿枝港大河的入海口,用两年时间花费五万元建造一座七门大闸,闸门开可“泄水过航”,闭可“御浊浪,蓄淡水”,涝能排,旱能引,在水闸的调节下,有效控制垦区的水位。

垦区河道造桥,用砖石砌成拱桥,桥底成涵洞,涵洞中间的闸板可启闭,派专人看管,拱桥面无坡陡,便于行人、车辆通行。运用拱形结构造桥铺路,既减轻了桥身重量,又节省材料,河水暴涨时,开闸板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垦区民众称这些小型水利设施的地名为桃花洪、黑水洪、小沙洪,在灌溉排泄方面发挥很大作用,这种建造方法充分显示了垦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垦区地邻黄海,常受台风海潮袭击,1902年农历廿六到八月初一,海边连续五昼夜大潮,连七八十岁老人都“诧而未见”,所筑堤岸被潮水冲破五十多处,沿海一带“尽成泽国”,张謇一手创建的“颐生酿造公司(即今海门颐生酒厂的前生)”厂基被冲毁,水质遭破坏,后迁至海门长乐镇西市重建。

1905年,新堤刚筑好,又遇八月初三大风潮,当时的垦牧乡志曾这样记载:“潮乘风势,排空迭起,跨堤冲入,凶猛非常。”垦区许多房屋冲塌,棉地淹没,仅一堤,西圩就淹棉地8800多亩,垦务局执事40余人带领民工抗潮,工头杨子卿领5个员工持锹在六堤开通南北两坝,企图减轻潮水冲击,保持新堤,不幸被潮水卷入水中,杨子卿与两个民工葬身潮水。

鉴于两次风潮所受损失,张謇与执事们分析灾情,并绘制《潮后修筑图》和《大潮后修筑预算表》,同时报告股东,设法筹款,据《垦牧乡土志》记载及民间传说,当年张謇亲自视察,着素服、戴小园礼帽,令车夫秦凤桥沿“潮力所及处”走,以车辙为日后修堤所在,把海堤的转弯处由直角改成弧形,指定在风潮险恶地段,用石块、木料进行护堤保土,并请来荷兰水利工程师特莱克作技术指导修筑挡浪墙。挡浪墙啊挡浪墙,历经百年风浪冲击,现存500多米原貌保留在张謇垦牧遗址公园内,向人们展示着当年张謇领导先民抗潮的历史画卷。

 

挡浪墙旧址

刚开出的新地,农户称生田,尚不能种植作物,为使生田成熟地,佃户从南沙老圩运来大粪壅土,撒草籽种植大片苜蓿、青草,作  肥垩田,各季深翻,改良土壤,整个垦区范围,北至界河(现新港河),西到二补(现石堤八大队),南接中心河(现聚阳、合丰一带),东临黄海,约八十平方公里,总面积达119975亩。待生田逐渐成熟,垦务局扩大招收佃户,大批老圩农民及田少人多的农户纷纷到垦区定居耕作,民歌唱道:“离乡别亲要创业,我同你到东海东头东海滩去种生田。”他们成了垦区第一批移民。

围垦成功后,垦务局三易其地,办事处从一堤施家仓搬到二堤今海复棉厂地址,垦务局正式改名通海垦牧公司,下设七个分公司,把垦区分为六个农垦堤,一个牧场堤,一堤一分公司,公司设总理、协理、主任、事务长等职,分公司设主任、账房,总理由张謇担任,各农垦堤(即分公司)明确管辖范围,明确职责,总理每三年召开一次股东会,商讨公司事务。分公司下设排长,公司有何命令,分公司关照排长,再由排长告知各佃户,上下间消息灵通,公司每一令出,朝发夕遍知矣。

 

通海垦牧公司全图

这样的农垦组织机构,是一个高效办事的机构。佃户的种植作物一般大熟麦子小熟蚕豆,春播棉籽,秋收棉花,1905年春(光绪卅一年),公司在一堤试种高粱、小麦、黄豆、粟米、蔬果等作物,获得丰收,消息传开,各堤都仿照推广。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垦区的棉花生产给村村户户的农家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这时期几乎家家都有一部手摇纺车,一个宅头一部织机,纺纱织布的手艺代代相传,油灯下,纺车鸣唱,随着母亲手里的棉条拉出长长的棉线,农闲时,茅屋里的哐哐的织机声,织着儿女们的梦想,启东的芦菲花布成为一个历史时期启海农村所追捧的土布特产,女儿出嫁时,总有两段花土布作为压箱宝作为陪嫁的礼物。而蓝印花布是农家床单、帐沿、女人的头巾、男人外出包袱的装饰品,并且经过几代人的创新发展,成为当今时尚的工艺品,启东垦区出生的吴元新搜集整理了一千多种蓝印花布花样,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碾染法,创造出蓝印花布的新业绩,成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垦区从散种、点种、打土坯子种,到向外地取经推广慈溪式种植,棉花生产步步升高。1963年,周恩来总理召开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号召粮棉双高产,两年后,启东人民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棉花亩产达百斤,粮食超八百,人民日报以醒目的标题《金山银山一担挑》报导了启东粮棉双高产的经验,主管农业生产的女县长秦素萍被誉为棉花县长。

以垦兴农,垦牧文化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以垦兴镇,荒滩建集镇

启东吕四南部有条倒岸河,当年是大片芦苇荡,秋风紧白鹭飞的季节民工们在草荡里割柴收草。有一天,张謇带了办事处的人下乡视察收草,走到这里看到人们排着长队过倒岸河桥,队伍中有扛着柴草的青壮年,有提着篮子送饭的大嫂大妈,有抱小孩、拿工具的,小桥又狭又晃,过桥人又慢又危险。张謇看到此景,当即察看了周围的地形,决定在这里造一条木桥,方便砍柴开荡。立即从南通请来设计师,造桥队伍也从南通赶到倒岸河旁安营扎寨。木料选上等的榆木大方子作两面四根桥桩,打桩机的大锤用机械操作,从半空里砸下,日夜不停,桥板选用上好的杉木,历时一月完工,桥面宽5米,桥身长12米,可容两辆牛车并行通过。桥建好后,正巧有人雇用一辆牛车载了满满一车芦柴过桥,赶车的高兴,在空中打了个响鞭,车轮擦着桥面发出咯咯声响,伴随着鞭炮声和四周群众的喝彩声,如欢庆喜事一般,因为开桥通车有牛车通过,所以当地群众就把这条桥叫牛桥。

牛桥建好后,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交通,不久有人在桥两边设摊做生意,陆续又有了豆腐店、茶馆、裁缝店、鞋店、车行、小饭店、烧饼店、柴行,后来发展汽车站、内河轮船码头,成为启东北部西通南通,南到县城的一处繁荣的农村集镇。

张謇造牛桥,原本是解决当地群众交通之苦,不想却自然形成一条农村集镇,这是垦牧兴镇的硕果。

无独有偶,倒岸河的东端有个蒋家店,垦牧之初,蒋家店是河旁的一个简易的草棚子,河上架有一条竹桥,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有个农村妇女蒋大姐在草棚里摆了几张桌凳,烧水卖茶。南来北往的人走累了歇脚休息,赚点茶水钱。其时,垦牧局办事处从海神庙搬到了附近的施家仓,一日,张謇从办事处出来遇雨进草棚,蒋大姐是个生意人,见张謇气度不凡,连忙搬凳倒茶,又端上一盘瓜子,张謇说:“店主为何这般客气。”蒋大姐说:“我看你是个大人马(大人物),能到我草棚子来坐坐,是我的福气。”张謇想了想:“要说福气,这是大家给你带来的,你看,这么多人在你这里吃茶,生意一定很好。”蒋大姐很高兴又倒茶又添瓜子。张謇环顾四周,看到河上的竹桥,人走在上面有点摇摇晃晃,说:“你要是把这条竹桥修好,走的人多了,茶摊生意不是更好吗?”张謇走后,蒋大姐也真的用新毛竹把桥加固了。又隔了些日子,张謇再次出访问过桥人,行人说,桥是加固了,不过蒋大姐多了个名目,要收过桥费,跑海人没有钱,她小鱼小虾也要。毛竹桥遇雨天打滑,常有人摔下河去。张謇记在心里,回到办事处召集执事商议,民工垦荒,许多人也要从桥上过河,决定由垦务局出资造一条木桥,桥造好后,垦务局在桥旁贴出告示:一律不准收过桥费。后来桥旁也陆续聚集了许多店家,成为临海的一个小集镇。因为蒋大姐最先在这里设摊做生意,所以此地就叫蒋大姐店,叫惯了就叫蒋家店。

1904年,垦区从一堤发展至七堤,地广人稠,因为附近没有集镇,给生活在垦区的群众带来许多不便,为了凝聚人心,稳定佃户,张謇花四万元买下二堤的一块庙田,地名叫“筲箕攀”,其两旁分布着八九间草屋,经过办事处五六年的规划,开店造房五百多间,期间又吸引了一些外来商人,富户造房设店经商,也有人投资开河铺路架桥,至1937年,镇区面积扩大数公里,垦牧局也由施家仓搬迁过来,并正式改名《通海垦牧公司》,镇上设有花行、木行、油坊、衣庄、典当、洋布店、大药房、茶食店、灰竹行、染布店、八鲜行、南北百货、烟酒店、米粮行、家具店、裁缝店、汽车行等43种行业,97个商号,其中溪裕本油坊在当地规模发展最快,1920年还是一家磨坊,后用机器粉碎加工油料,从各地收购油菜籽、黄豆,有榨油工人30多人,日产食油800斤以上。

每逢新花上市,全镇所有店家由镇协会统一组织隆重的收花仪式,街道店面红绿广告、祝吉对联,一派喜庆,爆竹声从清晨响到八时,花炮纸屑洒满街,店堂里留声机唱着歌曲,店员个个穿戴整洁,上街群众熙熙攘攘,买卖十分兴隆。

镇兴人旺后,大家感到筲箕攀这个地名不雅,于是公司一些文人根据地域环境的自然变化,此地原为江潮冲击坍落后又复涨新沙(沙形似农家盛饭的竹编筲箕(淘箩)上的提攀),于是将筲箕攀改名为海复镇。

这就是海复镇的由来,也是垦牧文化的硕果。

四、以垦兴教,源远流长

张謇先生认为,若人民无文化知识,国家必不能图强。垦区现在良田千亩,市井繁荣,垦民子弟需要教育成长。垦牧乡土志第十一课就有记载:“佃人来,学堂开,少年子弟当先教,孝顺之人百样好,勤力之人万事能,能自力乃自强,八岁总要上学堂。”从1904年起,公司先后在七个垦区开设七所初级小学,校名一般以堤为名,如一堤初级小学,三堤初级小学,唯设在海复镇的二堤初级小学称海复初级小学,牧圩堤称牧圩校,教员由公司委派,都为南通师范毕业生,知识面广,能上各门功课复式班,学生3060人不等,男女均可入学。初级小学学制四年,课本由校方自编自定,垦牧乡土志就是校方自编的课本,辛亥革命后使用统一的民国课本,课程设有国文、算术、常识、写字、音乐、体育、美术等,常识课加学《垦牧乡土志》,使学生不忘初衷,课堂教学为单级复式。

学校根据张謇“民智国牢”的教育思想,贯彻“孝、勤、俭、能自力乃自强”的教育方针,公司委托太仓文人王康寿(又名王晋藩)为督学,经常到各校视察教学情况。

 

垦牧高级小学平面图

上世纪20年代初,公司为进一步扩大教学规模,培养优秀人才,相继在海复镇兴办“慕畴女子初级小学”,在总公司东南(今东南中学校址)兴办“垦牧高等小学”,第一任校长是张謇先生的长子张孝若,可见张謇先生对垦牧高等小学的重视程度。

高等小学按四合院架式建筑,校舍、教室、曲径、走廊,宽敞明亮,四周绿树环抱,院中花草芳香,辟八间教室,两间实验室,另设一个学习用品 小卖部,教学用品、挂图、模型、显微镜、动植物标本齐全,学制四年,实行单轨独进,每班学生50人左右,从各堤初级小学毕业生中选拔优秀者入学,课开国文、算术(包括珠算)、外语、历史、地理、音体美、农劳作等13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员聘请有名望有水平的知识分子,学校教学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档案,毕业累计总分,排列名次。教学规章制度十分严格,学生越轨,必遭老师处罚,教师不轨,必遭校长处罚,重者驱逐出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垦牧高等小学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李素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24年,垦牧高等小学改名“通州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增设初级班为完小,学制六年,作为南通师范学校学生的实验基地,每年在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生上通师深造,,通师每年也有毕业生分配到二附小任教。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东进后,粟裕把指挥机关设在四合院,领导东南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在四合院的校舍里办起新四军九分区抗大分校,培养了大批抗日军政干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上世纪60年代,这里办起了东南中学,校名还请文豪郭沫若先生题写,并为昔日的四合院书写“东风永健”,匾额挂在四合院内,前年因匾额年久油漆剥落,竟显出另外八个遒劲大字“体农用学,合群自治”,一查,原来是张謇先生为当年垦牧高等小学题写的校训,激励学生重视农业,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既有合群的集体主义品德,又要有独立自治的能力。

张謇垦牧遗址园的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如何完善建好垦牧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只是对弘扬垦牧文化作肤浅的表述,抛砖引玉,凝聚多方力量建好园区,使之成为启东的一处旅游品牌,成为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座丰碑。

(原载《江海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