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资料
虞 楼 忆 往
时间: 2024-09-30     次数: 375     作者: 陈小华

 

 

陈小华

 

十月的五山,秋意渐浓。从马鞍山东麓沿着山间曲折的小路,拾级而上,只见半山间斑驳的树荫下,矗立着一座古朴的院落。院内主楼坐北朝南,两层高,砖木结构,东西两侧是平房,前有围墙连成院落。山门两边镶刻有张謇题写的楹联“山根拟改丹砂井,江上唯瞻白鸽峰”,主楼眉板上题刻着“虞楼”二字。

原来,这里是张謇为纪念其恩师翁同龢所建的小楼。张謇的科举成功离不开两朝帝师翁同龢的大力提携。由此,翁同龢成了张謇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张謇已成为翁同龢最亲密、最倚重的门生和忘年之交。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中,张謇是翁同龢的坚定支持者,而在张謇的“实业救国”事业中,翁同龢是张謇的大力支持者。在1899523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开车投产之际,翁同龢曾亲自手书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以示祝贺。

19047月,翁同龢溘然长逝于家乡常熟,后葬于常熟虞山白鸽峰山麓。1921215日,张謇又到常熟翁同龢墓前祭拜,后登上虞山,远眺长江北岸的南通五山,看着烟雾缭绕中透出的青山绿色,心中遂萌生了要在山上建造一座纪念恩师小楼的念头,并取名“虞楼”。回通后,张謇于当年春天筹备建虞楼。在楼的建造过程中,年近古稀的张謇多次前往现场进行督工,并留下“莲影夹桥穿沈墓,松风一岭上虞楼”“虞楼千树抱其足,问讯花开使相续”等诗句。19253月虞楼建设完工,这不仅是张缅怀恩师之所,也是他的心之港湾。张曾在《宿虞楼》中写道:“为瞻虞墓宿虞楼,江雾江风一片愁,看不分明听不得,月波流过岭东头。”时常在这里,张謇会回忆过往、整理思绪、涤净心尘。现在对我们后人而言,五山亦多了一处追往历史、学习张謇的好场所。每忆至此,我觉得学习张謇,首在学习张謇的为人。你对人的态度和行为,特别是对你生命中贵人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你境界的高远和事业的高度。

据查,虞楼的原址为建于清代的海云庵,后改称慧日庵、卓锡庵。现在走进院内,依然可以看到那三棵有着数百年树龄的银杏树。此处极为幽静,曾有诗云“妙香精舍昔寻游,花月相思十五秋,一榻重来扫苔藓,春风春雨听鸣鸠”。记得小时候到马鞍山游玩,多次经过此地,记忆中只见房屋破旧、门窗腐朽、瓦砾遍地。时年吾小虽不知此处的故事,但其幽深的意境总会引起我的驻足观望。现在回想,虞楼所经历的百年风雨也恰似我们曾经历的坎坷历程,有过热闹与风光,亦经过冷清与衰落,但只要傲骨永存、底蕴犹在,总会焕然出新、再见彩虹,恰如院内苍老的银杏,沉着坚韧、端正挺拔、无拘无畏、愈久弥香。

虞楼曾在2000年按原状进行过修复,2019年又再次进行了维修见新,并改名“虞楼”。202010月,楼内展陈完成更新。一楼展出两大主题,东房的“虞楼春秋”,主要讲述虞楼的前世今生及翁同龢和张謇的生平等;西房的“笔墨情深”,主要陈展张謇和翁同龢的书法、绘画及诗文等。二楼展出的是“师恩永怀”,回顾了这对状元师生的交往历程,主要通过六个主题展现张謇实业救国、教育强国和慈善利国的不朽业绩。笔者已在大生集团工作多年,曾全程参与过“大生厂史陈列室”的编撰与展陈工作,但此时站在楼内,看到这些熟悉的图片和文字,依然有诸多的感慨。张謇的事业是宏大的、精神是伟大的,但吾今更钦佩他为人的道义与忠厚。张在《虞楼匾跋》中写道:“归筑斯楼,时一登眺,悲人海之波潮,感师门之风义,殆不知涕之何从也。名虞楼以永之,亦以示后之子孙”。张謇明确表示筑虞楼不只为眺白鸽峰望师墓,而要将它作为长久的纪念场所,让后人永不忘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朋党论》中有言:“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我想,这应是对张翁二人能惺惺相惜、相互成就的最好诠释。

走出虞楼,眺望长江,虽流经亿年,仍气势不减;回虞楼,虽雨洗百年,但风骨犹存。虞楼忆往、謇意情深。时至今日,先贤的品质和精神,仍熠熠生辉,指引着后人修身做人、不懈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大生集团)

原载《张謇研究》2024年第1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