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
学术论文
学术专著
普及读物
  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挡浪墙”与水泥堤问题初考
时间: 2022-08-10     次数: 6651     作者: 张廷栖

 ●《张謇研究(2021)》·史实考辨     

 

“挡浪墙”与水泥堤问题初考

 

张廷栖

 

清末状元、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先生为了国计民生,同时为解决大生纺织企业的原料问题,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广植棉花,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公司的围垦,从北至南分别为一至七个堤。一堤有东、中、西三个圩,东圩在一堤的东北,所筑海堤处于风口浪尖,大潮一来,东北风一刮,潮趁风势,海浪特别大。这里所说的龙王庙海堤,经历了时筑时破、时破时筑的艰难过程,由土堤到石堤,再由石堤到板堤,想尽办法奋斗了三十多年,一直到板堤改为水泥堤,围海堤岸才稳定下来。这一水泥堤的围垦“功臣”遗址,还耸立在黄海之滨,为它建了所谓“挡浪墙”遗址公园。

一、问题的提出与由来

所谓“挡浪墙”的提出,据现有资料最早见于《特来克在南通》一书。书中《特来克在南通主要成绩表》一文的设计工程一栏中,首先列出特来克设计“龙王庙海堤挡浪墙现存100米长”。[1]9在《特来克在南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一文中记载:龙王庙海堤档浪墙,位于启东石堤乡海堤,长400米,为混凝土墙,至今存在 [1]26 所谓“挡浪墙”应为通海垦牧公司老职工邱云章所说的水泥堤,从此,学术界、新闻媒体均纷纷引用,以张謇邀请特来克设计的挡浪墙,广泛传播,直至如今。由此,对如下问题进行几点初考,向诸位专家学者请教。

二、水泥堤的设计者究竟是谁?

张謇先生为了南通的保坍事业,请来了荷兰年轻的亨利克·特来克,为南通水利会的驻会水利工程师,负责保坍工程。他在南通工作期间,办事认真,一丝不苟,深得张謇先生的赞赏。也有人说他平日做事很勤苦耐劳,有西人办事之勇,负责之专,而无西人自奉奢逸之习气。 所以亨利克·特来克除了精心负责保坍工程以外,还被聘为南通城市和通海垦牧公司设计了众多的涵洞、水闸、道路、桥梁等水利和其他建设工程。说特来克是“挡浪墙”的设计者,这一推理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可是最终还得需要有一定的根据和适当的考证。

目前尚未有文献资料为依据加以引证,只能间接地分析作初步考证。如果是亨利克·特来克所设计,那么所谓“挡浪墙”,始建时间一定在亨利克·特来克从19164月到南通至19198月殉职之前这个时段内,否则是不可能的,就可以排除。这就关系到筑海堤的历史。所好有一位在通海垦牧公司供职长达40年的邱云章在《张謇农垦事业调查》一书中的“通海垦牧40年”的回忆文章中,比较完整地叙述了整个过程,他在“筑水泥堤”一小节中说:

    “一堤东、中、西三个圩由我姐夫李伯韫围建。……一堤东圩围成后,感到东北风一起,海浪的冲击力太大。一堤东圩初围时是土堤,时筑时坍,我姐夫经手了五六年。后来我姐夫要逐渐向南筑四五六堤了,将维护一堤东圩大岸之事交给了三堤主任徐蔼如。徐经手后,初用土筑,仍围不住,就与江知源,商量到狼山采石头,抛石堆积(内为泥土堤)。抛石后,大浪一到,石头被冲出,堆石堤仍遭失败。徐蔼如主管了七八年,后因精神病离职。” [2]34

这一段回忆文字说明一堤东圩的海堤由李伯韫的土堤和徐蔼如的从土堤到石堤的历史,经历了十四五年,已经到了民国四五年了,大约在亨利克·特来克来南通之前,这段历史与他无关,即可排除。

接着邱云章又说:

“由于一堤紧靠三堤,江知源另派徐翼才任三堤主任兼管一堤东圩海堤维修工程。”[2]35

说明徐蔼如以后有徐翼才接管。徐翼才代管之初,仍是土堤外抛石堆积,几个大潮汛即冲散,冲散后再整理、堆积。如此三四年,整理费用多,损失大,不合算,改为板堤挡潮。” [2]35

也就是说抛石挡潮的石堤大约在1919年前后就结束了,开始用板堤,即洋松板档潮的时期。至此,还尚无有“为混凝土墙”的水泥堤出现,就彻底否定了由亨利克·特来克设计这一说法了。

所谓“挡浪墙”即水泥堤究竟何时所建?请看邱云章继续说:

筑板堤,将二寸厚、一尺宽、七八尺高的洋松板夹在木桩里,底脚用芦柴,按五尺宽横一批、竖一批地排列,再用石头压住护脚。板堤建成后,大潮涌来,洋松板被浪冲断,有的整片整片地被刮走,因此板堤工程也失败了[2]35

这一情况得到张謇先生有关文字的佐证,即在《通海垦牧公司第十八届说略》的附录中描述板堤失败的情况:

不意七月十九至二十一日正当大汛之尾,连日东北风,潮度骤增,第一堤东北角陡涨五尺,潮乘风势,浪击堤顶,最当冲之六十余丈,所有护堤板桩多被激拔,护堤石板亦被撼翻。其南北两段无板石护坡之百余丈大受损伤,约共刷去土三千四百余方。 [3] 567

张謇日记于民国九年(1920)五月十八月也有记载:“视第一堤石工[4]883

张謇在文中提到的“板石”,或“石板”,或“石工”是板与石,石与板,即洋松板和压桩的块石,这里决非是指水泥和水泥板。这是徐翼才负责的时期。邱云章又说:

“徐翼才在经手板堤工程的五六年中有舞弊行为。……后来徐自动离开公司”我接替了徐的工作。我搞木板堤4年,……除原先板桩外,又加了2尺长的铁螺栓,外有撑桩,内有拉桩,却并无效用,最后改为水泥堤。”[2]35

从徐翼才约在1919年左右开始由石堤改为板堤,做了七八年,到了邱云章手上又做了三四年也都失败了,然后改作水泥堤。这样算下来筑水泥堤的时间已到了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了。关于筑水泥堤的时间,邱云章还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造水泥堤时江知源已去世。当时,公司由常务董事于敬之负责。” [2]36

江知源是1939年逝世。这与上面的时间基本一致。邱云章接着改筑水泥堤还说:

该堤由南通祥兴建筑公司于育之承包。于育之是建筑工程师,骑岸镇人,当年50多岁。该工程由他设计。[2]35

至此,所谓“挡浪墙”即水泥堤的设计者真相大白,并非亨利克·特来克,也非“张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聘请外国专家设计,首创钢筋混凝土挡浪墙”, [5]其实并非外国先进技术,没有那么高大上,而是本地工程师于育之设计建造的普通水利工程。虽然目前仅根据邱云章一人所说,属于孤证,历史上还有一个说法“孤证不立”,但他并非一般职工加以见证,而是工程的经手人,负责者,他还有许多细节的回忆:

水泥堤的建设是程尔治和我共同决定、计划的。由于程尔治有病,住七堤家中养病,实际工作落在我的身上。[2]36

而且还进一步报出他所经手材料的来源:

我记得水泥堤的石子、黄沙是从宁波购进的,水泥是河北启新水泥厂出品,钢筋是从上海五金店购来的。建筑工人是南通的共20人。……工程逐段进行,共进行了一年。[2]36

邱云章是通海垦牧公司的老职工,在公司长达40年,并且口碑也好,根据曾在福泰钱庄工作,为钱庄前往通海垦牧公司代管过田产的南通市一中退休教师叶胥原的回忆:

我认识七堤职员邱云章……。总的来说垦牧公司职员古板,办事有原则,正派人多(如邱云章是很正派的),比我见到的其他公司为好。[2]118

从邱云章的人品来看,对他的回忆内容的真实性应该加分,可信度较高,虽然还可以进一步寻找旁证和依据,所以称为“初考”,但是从以上的资料分析,邱云章所说水泥堤的设计和名称、筑堤时间和过程的事实,应该可以认定了,如有出入也仅仅是细节的问题了。何况《启东市地名志》将挡浪墙的建筑时间和设计者已写成了“建于1930年代,南通祥兴建筑公司承建,于育之设计 [6]68。对邱云章的回忆已经作了认可并加以应用了。

三、“挡浪墙”之名应退出历史舞台,宜恢复水泥堤原名

1.“挡浪墙”之名的由来

挡浪墙”的由来有它一定的历史原因。据现有资料得知,最早提出“挡浪墙”的是1990年的夏天,时任南通市原港闸区农水局的陈卫东工程师,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薛红娜那里,获悉由台湾人士传说,在启东、海门尚有特来克工程的遗址,他向市领导汇报后,受市领导的派遣,与薛红娜同志一起前往当地调查,收集资料。回南通后写了《特来克在南通主要成绩表》和《特来克在南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文中首次提出了“挡浪墙”的概念。那是作者见到海滩上规模较大、排列整齐、犹如城墙一般的水利工程,可以想象作为一名水利工程师的兴奋是可想而知的,在对此尚无资料可考的情况下,总要给它一个名称,将其称为“挡浪墙”也十分形象,不乏是一种创造和贡献,所以后来被较为广泛地运用。这就是“挡浪墙”由来。

2.恢复水泥堤之名的必要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资料的不断发现和丰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的问题有必要重新进行审视。“挡浪墙”名称也就随着邱云章先生作为当事人的出现,回忆文章在2000年的发表,有必要对它进一步探讨。现在有据可查的情况下,“挡浪墙”之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应该恢复水泥堤的原有名称,到了还其历史本来面目的时候了。有人可能认为“挡浪墙”已经喊了三十多年了,也成为历史了,而且以“挡浪墙”之名列入南通市的文保单位了,可以不变了。历史有其严肃性,不能以假成真,以假乱真,况且:

其一,堤岸尚未发现有以“墙”来命名的。公司先后以不同材质对海堤名称分别为土堤、石堤、板堤,最后筑成了水泥堤,从此保持了围垦的土地不受海浸,在筑堤过程的探索中成为一个系列,反映张謇先生为首的前辈艰苦探索的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对后代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其二,尊重先辈创造历史的劳动。原来就有其名,应该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恢复历史,恢复水泥堤之名。原来不知其名,为它取名是必要的,现在已知其名,恢复原名更是必须的了。

 

参考文献:

[1] 陈卫东.特莱克在南通[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

[2] 姚谦.张謇农垦事业调查[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3] 张謇.通海垦牧公司第十八届说略—附录[M]//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⑤.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4] 张謇.日记[M]//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⑧.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 黄志良.张謇与中国早期钢筋混凝土结构水闸和挡浪墙[J].张謇研究,2020.4.

[6] 朱今更.张謇在启东的足迹[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