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
学术论文
学术专著
普及读物
  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张謇中体西用的建筑观研究
时间: 2020-07-06     次数: 3936     作者: 徐永战、过伟敏

 ●《张謇研究年刊(2018)》·论文精选 

 

张謇中体西用的建筑观研究

 

徐永战1. 2  过伟敏1

 

1.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2.南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

 

摘要:“中体西用”思想,即变器不变道,以本土文化为体、西方技术与艺术为用的处事之道。张謇中体西用的建筑观在南通近代主流建筑型制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在建筑选址上采用中国传统的地形选择和水势运用思维,兼顾西方建筑的功能性;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上使用西式专用空间代替传统的通用空间,但繁复的入口和交通体系暗含南通民居传统布局方式;近代建筑的西式外表体现了传统的开间等级观念,细部的装饰充满中国传统吉祥元素。

关键词:张謇;中体西用;建筑观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质是中国士大夫在重建中国思想时反思性的自我认同,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1]。在民族危机深重和西学东渐的近代社会环境下,“中体西用”成为中国知识精英的普遍选择,即变器不变道,以本土文化为体、西方技术与艺术为用的处事之道。张謇中体西用的建筑观是以西洋的工艺和材料构建具有西洋外观风貌的建筑,其空间意蕴、平面布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建筑观反映了张謇在吸收和消化西方先进技术和全新艺术的过程中,并没有全盘推翻中国固有的优秀建筑传统,而是在其建筑观的指导下将中国传统的选址观、空间布局和装饰意涵与西方的材料工艺和建筑艺术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南通地域特色的近代建筑,创造了既符合南通地方特征又具有近代开放特色的南通近代形象。南通近代建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代表性作品包括濠南别业、城南别业、唐闸红楼、赵绘沈绣楼和林溪精舍等。

一、张謇中体西用的建筑观的成因

张謇对建筑的建造是事必亲躬。孙支厦作为张謇的御用建筑师,从最初的测绘专业学习,到对日本咨议院的测绘,整个成长过程都深受张謇的影响。他设计的几座建筑是对张謇建筑意图的直接反映。这些建筑的模式是中体西用的一个缩影。以濠南别业为例,首先,外廊式的形成是近代欧洲和印度建筑元素的交融。日本学者藤森照信曾提出,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盛行现象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殖民地建筑在世界的传播路径,大致分布在赤道及附近地区和沿海区域,以欧洲为起点,向西扩展到美洲,吸收了印第安人的建筑元素;向东扩展到亚洲,吸收了非洲、印度等地的建筑元素。于是,通过全球性的交流,融合东西方建筑的特征,形成了亚洲人可以接受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形式。濠南别业就是这种外廊式的典型代表。不难看出,濠南别业外廊式风格源于欧洲、印度。其次,它的山花源于斯里兰卡加勒古堡内的荷兰归正教堂和马来西亚的荷兰红屋。荷兰人作为东南亚的殖民者,需要一个既能让民众接受又可以彰显自己文化底蕴的建筑形式。三角形的山花在欧洲普遍使用,从帕提侬神庙到乡间的谷仓都使用了三角形的山花。而佛塔作为佛教的象征深深地影响着东南亚的人民,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寄托,使用这种元素可以更好地让民众接受。因此,三角形山花和神庙佛塔的组合成为教堂乃至公共建筑的代表性构件。这种源于欧洲、吸收东南亚元素的山花,经由海上传入南通。南通工匠使用本地的红砖和青砖创造性地建造了濠阳别业的山花。濠南别业的屋面为铁皮红瓦四坡顶辅以老虎窗和烟囱的模式,内部为木桁架结构。这些元素来源于欧洲的屋面形式和日本的结构模式。同时,濠南别业的建筑北立面为横向的三段式构图,中部入口采用帕拉迪奥母题。这些元素的使用明显地带有文化输入的痕迹。

近代南通地处长江以北的角落,远离政治风暴中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南通近代化的推进。[2]通崇海泰商务总会及各县商务分会的成立为张謇积聚了社会能量。商会虽在地位上较同级行政组织为低,但实际权力足以与地方政府分庭抗礼。1894年,在张之洞的授意下,为了抵抗日寇,沿海城市开始组建地方武装——商团。它在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仍然继续存在。同时,以张謇为代表人物的地方自治民意行业机构——自治公所议事会和董事会成立。这些都有助于张謇名望的提升,形成“国内有事,通电必请张季直署名”的情况。在张謇的引导下,南通近代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南通的纱锭数居各城市第三位[3],地方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南通经济的大发展带动了城市与建筑的繁荣。从1921年南通设立市政公所开始,张謇就致力于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形成了新兴的唐闸镇和桃坞路。张謇的卓越经济贡献和城市建设成就使南通成为中国近代城市的典范。

张謇4岁入私塾,10多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15岁起踏上了科举试途,41岁高中状元。在这26年间,张謇充分地吸收了儒家伦理道统和传统优秀文化,具备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养成了忧国忧民、积极进取的性格。张謇一生“尊圣崇经”,追求古代圣王的“厚德”境界。他在未出仕之前就积极为家乡百姓谋福利。他在致黄体芳学使函中曾陈诉:“国家中兴以来,二十有余年,一切取给于厘捐,天下骚然,厘金遂为冗官、秕士、游民之窟。论者至谓舍厘捐不可以固国,謇谓欲固国必去厘捐”。他在出仕之后创办养老院、贫民工场、济良所、残废院、聋哑学校等慈善机构。张謇曾说“一个人办一县之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2] 66-71。张謇对西方先进文化抱持积极吸收的态度,高度赞扬钱大昕‘西士之术固有胜于中法者,习其术可也。习其术而为其所愚弄不可也。并补充“西术可以补中术之不足,威胁不了中土道学”[4] 292。可见,张謇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是取其实用功能,补充改良中国文化这个主体。这有助于形成中体西用的南通建设制度。

二、张謇中体西用建筑观的内涵

(一)基于中体西用的建筑选址

南通近代建筑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其选址离不开传统的建筑观。张謇在这些建筑营建之初,巧妙地利用了传统建筑的选址观。基地大环境讲究前有朝山、案山拱驰,左右有青龙、白虎护卫,后有主山屏障。濠南别业、城南别业和唐闸红楼都源于深厚的中体思想。其选址就大的环境而言,前有五山,后有钟秀山,东有观音山,西有长江大堤,形成完整的风水图;就小的环境而言,每座建筑都因地制宜地营造了自己的小环境,濠南别业因道路在北侧,选择北立面为主立面,朝向道路,而南侧面邻近博物苑,博物院内堆土叠石形成假山。林溪精舍更是如此,面对入江的河流,背靠狼山的三面围合的山坳,形成完美的局部风水图。近代建筑不仅具有完美的地形选择,而且具有自然生态的选址。在建筑的选址中,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河边的高地是一个最佳的选项。濠南别业和城南别业采取了南通城镇传统的河街建筑模式,分别立于濠河的两岸,隔河相望。唐闸红楼也选址于通扬运河的河畔,与河流的密切关系使这些建筑具有了传统风水思想中秀水临门的文化意涵。

张謇善于接受新的事物,创新性地使用西用思维来改造环境,使其更好地为建筑服务,创造宜人的环境。他在红楼附近修建了唐闸公园,濠南别业南侧修建了南通博物苑,改造了林溪精舍周边的狼山风景区,路灯、道路等使用西方技术改造,形成了全新面貌的住居环境,极大地改善了居住条件。濠南别业和城南别业位于老城的南门外,除了使用先进的技术,还运用西方的实用思维。南通自古就有“穷东门,富西门,叫花子在南门”的居住格局,南门外的拆迁相对简单。同样,林溪精舍位于狼山脚下,唐闸红楼位于唐闸镇。这些建筑的选址都避开了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南通古城内,选择了相对便宜的土地,同时沿河又有宽阔的马路,为现代汽车交通提供便利,这些务实的思想很好地诠释了张謇的西用思维。

(二)张謇中体西用建筑的空间布局

濠南别业、林溪精舍、城南别业和唐闸红楼是这个时期南通建筑的典型代表。它们的拥有者是大生集团的股东,即张謇、张詧和高岸九。濠南别业和林溪精舍的设计者为建筑师孙支厦,其它两座建筑没有明确的设计师。孙支厦作为中国近代本土成长的第一代建筑师,设计了包括南京资政局在内的很多优秀建筑,其作品充分地反映了张謇等业主的“中体西用”思想,显示出近代状元企业家张謇深厚的“中体”文化底蕴。

传统民居影响着近代南通建筑的总体平面布局。濠南别业按照功能区分为大门、书房、客厅和卧室;城南别业分为前院、厢房和中部客厅以及后院和厢房;唐闸红楼分为入口、大厅和倒座。三者的共同特点为采用入口、前中后三排的布局。这种布局模式源于南通多进院落的实用住居思想。南通民居由倒座、穿堂、正房组成典型的院落结构。这三座建筑物虽地形、环境不同,但都巧妙地采用了传统民居布局。南通因地理位置上临江靠海,冬天湿冷,夏季风大,采用面宽大而进深小的院落形式有利于正房采光。设计者巧妙地将门楼朝北正房朝南,满足了冬季的采光需求。同时,传统民居囿于礼制,对于开间都有所限制,诸如六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正门一间三架;庶民正厅不得超过三间五架。这些规定也影响着近代建筑,三座建筑因主人身份的差异而采取了不同的开间数量。张謇通过筹办商会、议会、团练以及与袁世凯、翁同龢的特殊关系,成为辛亥革命时期南通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的身份与地位反映在私有建筑物之上。濠南别业和林溪精舍采用了象征着地方王者权位思想的五开间环绕周边廊,形成了立面视觉上的七开间,仅次于最高的九开间,暗合张謇作为地方隐形最高长官的身份。城南别业和唐闸红楼的主人张詧和高岸九只是富有的平民,按规定开间不得超过三间,因此,城南别业由两侧的耳房和中间的院落形成了三开间,而唐闸红楼则由柱式横向划分而成三开间。

建筑细部空间布局也体现了建筑设计者和使用者的中体思想。首先,平面布局源于南通繁复的入口空间。这个空间由大门、二门、天井和院门组成,二门直通火巷,进入各院院门,避免下人和主人的流线交叉。这种入口空间模式影响了近代建筑。濠南别业的门楼虚实结合,将大门二门巧妙地融合于方寸入口之内。其次,平面布局源于南通传统穿堂空间的客厅布局,南通民居的穿堂采用正门进后门出,出的时候要从中堂的两侧绕出,只有在极重要的人物进出时才开中门。濠南别业客厅采用了类似的模式,满足了传统厅堂布局的需求。再次,它们的细部如柱子比例,明显带有中国建筑的比例特征。色彩采用中国最典型的传统红色等,也反映出“中体”思想。唐闸红楼、城南别业和濠南别业的空间处理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筑的平面布局也显示了西用的概念。从濠阳小筑到林溪精舍再到濠南别业,都反映了其使用者注重功能的西用建筑设计观。濠阳小筑为传统的园林式建筑,每座建筑都通过连廊有效地沟通各个功能分区,形成便利的生活整体。林溪精舍和濠南别业则将所有的建筑功能通过墙、廊、楼梯的分隔,整合到了一座建筑中来,形成高效独立的建筑体。每个房间由传统的通用房间演变为具有不同功能的房间,即由通用向专用的转变,充分地体现了西方的功能思想。

(三)张謇中体西用的建筑装饰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城市面貌的变化,强烈地刺激着每一个追求变革的中国人。于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成为一种风尚。濠南别业、城南别业和唐闸红楼作为中国被迫开放最前沿区域的优秀建筑成果,必然选择“西用”的装饰。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建筑材料本身质感、色彩和图案的有机结合,承重的梁柱结构施以鲜艳的色彩或雕刻精美的图案,而建筑的墙面则以灰色隐居其后。近代建筑的墙面质感成为装饰的重点,构件的装饰性多于中国传统的装饰性构件。楼梯和墙面以及点缀其上的窗户加上下部厚重的基础,在阳光的映照下形成优美的光影关系;空灵的柱廊形成建筑上身,优美的山花、灵动的塔柱、朴实老虎窗以及高高耸立的烟囱形成凸显异域风采的屋面。濠南别业和城南别业建筑采用的孟莎屋顶源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它采用两折屋面以充分利用阁楼室内空间,外观舒展而恬静。屋顶上高耸烟囱在老虎窗的拱卫下均布屋面之上,三角形和弧形的山花矗立于屋顶之前。这些不同形态的屋顶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变化生动的轮廓线,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建筑的特点[5] 108。唐闸红楼则采用了传统的重檐歇山顶与梦莎屋顶相结合方式,整座建筑在严谨对称的几何造型烘托下,显示出装饰表象之下的内在规律性。

上述建筑虽然在装饰方面处处体现西用的外在特征,但难以掩饰其中体的内涵。红楼和濠南别业的柱式中都有中国传统的朱色木柱,西式装饰的细部处处离不开中国传统的装饰元素。濠南别业的柱头之上由仰莲连接西式的涡卷,仰莲之下为珠串,窗户之上的线脚内填充卷草纹,室内装饰着楼梯的扶手,家具的细部雕刻着福寿等传统吉祥符号。中式元素填充西式装饰的做法体现了张謇中体西用建筑观的装饰特征。

三、结语

张謇是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的典型代表。他的中体西用思想反映在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代南通建筑作为永恒的文化载体,深刻地反映了张謇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它们在建筑选址上充分考虑了中国传统的地形选择和水势运用,兼顾了西方的便利与实用精神;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上采用西式的综合建筑布局辅以先进的设备,营造了便利而舒适的近代建筑环境。它们入口的繁复和交通联系暗含了南通的大门天井和火巷的传统布局。它们西式屋顶、柱式、拱券构筑的西用外表也处处体现了传统的开间等级观念。有的装饰如柱头的涡卷、屋顶的山花、高耸的烟囱都充满中国传统的仰莲、牡丹等吉祥的元素。张謇作为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其中体西用的建筑观为南通带来了引领时代风尚的地域建筑,创造了南通作为近代第一城的建筑氛围。张謇的中体西用建筑观完美地诠释了建筑空间和装饰上的近代社会主流倾向。这种建筑观在今天异域文化强烈冲击、地域文化式微的城市建筑特色维护方面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Westernized Chinese Style in the Architectural Concept of Zhang Jian

XUYong-zhan1.2   GUOWei-min1

(1.Design Institut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2.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 Zhang Jian’s thought is reflected in all aspects of his political life. As an eternal cultural carrier, the architecture reflects the cultural thought of that. For example, the traditional terrain selection and the use of the water potential are fully considered in the selection of construction site,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nvenience and practical spirit of the West. The Western-style building creates a modern building environment while its complicated entrance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contain the traditional layout of Nantong. Its western-style appearance represents a traditional concept of bay levels, and its detailed ornaments are full of traditional auspicious elements of China.

Key words: Zhang Jian; Zhongtixiyong; architectural concept

 

  参考文献:

[1] 甘会斌.历史与想象晚晴中国民族认同的建构[D].南京大学,2014.

[2] 严翅君.张謇:二元文化人格的现代拓荒者[C]//张謇与近代中国社会.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4] 张謇全集编委会.张謇全集(第一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5] 张燕.清末及民国时期南京建筑艺术概述[J].民国档案,1999.4.

 

(原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作者简介:徐永战(1976-   ),男,河南太康人,

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过伟敏(1963-  ),男,江苏无锡人,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