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
学术论文
学术专著
普及读物
  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张謇的工匠理念
时间: 2019-11-15     次数: 3804     作者: 周至硕

 《张謇研究年刊(2017)》·新论集萃 

 

张謇的工匠理念

 

周至硕

 

(海门市张謇研究会,江苏 海门 226100

 

国弱民穷、列强环伺的清末民初,张謇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一方面谆谆告诫中国青少年一代卧薪尝胆,要做良农、良工、良商;另一方面在南通等地创办农校、纺校、商校等职业技术学校十余所,并向师生提出“俾技能、知识、道德三者无缺憾”的要求,争做有道德有知识有技术的好公民。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南通地方的能工巧匠,技术人才层出不穷,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当时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辐射周边地区进而影响全国。

关键词张謇;良农;良工;良商;技能;知识;道德;教育改良实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养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进入质量时代。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曾明确要求: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因此,培养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国民的共识和行动。如果以史为鉴,了解一点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8531926)百年以前培育工匠精神的故事,一定有所启迪。

 

良农、良工、良商

1923519日,张謇在南通学生纪念“五九国耻日”集会上演讲时说:“征之历史,以善雪耻著称者,莫如越王勾践。……愿诸生志勾践之所志……将来毕业后,为农者必蕲为良农,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为商者必蕲为良商。”[1]553554张謇恳切希望广大学生为国雪耻,在毕业后能成为良农、良工、良商。何为“良”?张謇认为:“各本性所近,习一艺而专之;各本识所明,力所胜,习一事而勤之。”[1]439即学有专长,用心做事,精益求精,忠于本职。遵循这样的理念,张謇在南通实践地方自治的三十年里,扶持、培养了一批批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因此张謇特别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扶持培养,农民模范“田状元”的树立,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田状元”本名刘炜(18251914),以乳名旦诞出名,是张謇家乡常乐镇人,当地有名的“田精明”,张謇称他为田状元,曾为他总结种桑养蚕、栽培棉花的经验,编写成《蚕桑辑要》《棉谱》,散发海门农村,供农民学习参考,发展蚕桑和棉花生产。张謇还向海门厅同知王宾提议上报督部,表彰刘旦诞。海门厅颁发《学稼堂》匾一块,“奖良农,榜其庐”。

清宣统二年(1910),中国在南京举办首届博览会——南洋劝业会,我国除蒙古、西藏、新疆外的22个省及日、英、美、德等国参展,张謇是南洋劝业会发起人之一,兼审查长,主持展品审定。他推荐刘旦诞带上选育的大红袍赤豆、旱稻、白沙枇杷、玉竹等优质农产品出席参展。会上,大红袍赤豆、旱稻米荣获银盾大奖。大会还授予刘旦诞特别奖项——“孝悌力田”奖匾一块,刘旦诞就此成了当年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刘旦诞70岁生日时,张謇亲自题赠“耦耕乐寿”匾额一方。1914年四月十六日,89岁的刘旦诞去世,身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的张謇十分沉痛,闭门谢客3天,亲笔写下了1100多字的《良农海门刘叟墓碣》(现存海门张謇纪念馆),赞颂其功绩。直至今日,良农刘旦诞培育的大红袍赤豆,仍然是中国农村遍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良农刘旦诞的耕作技术,得到大力推广,1959年《人民日报》称赞海门地方的耕作制度,是全国复种指数最高的耕作制度。

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后盾。当年张謇在南通地方培养了一批水利建设人才,如宋希尚(18961982)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15年,宋希尚考取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南通保坍会。一年后曾主持修建九门闸。1921年张謇资助他赴美国求学,1924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后去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瑞士考察水利建设。回国后,任吴淞商埠建筑科长,以后任南通保坍会经理。他在治理长江、淮河、黄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开发三峡计划的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主要著作有《黄河堵口实录》《河防一览》《欧美水利调查录》《水文学》《航道工程学》《防洪与灌溉工程学》《中国河川志》等20种。

20世纪20年代,张謇在南通地方建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中心,以农业为基础,工农相合”协调发展的实业基地,技术工人的占比越来越大,在数量众多的“良工”中,有位叫孙支夏(18221975),1908年毕业于通州师范测绘科和土木工科,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建筑师之一。他设计施工的江苏咨议局大楼、南通总商会大厦被编入《中国近代建筑简史》,都是新型建筑的典范。进入民国时代,孙支厦全程参与了张謇对南通城市规划设计和施工,南通图书馆、张謇私宅濠南别业、城市中心的钟楼、军山气象台、更俗剧场、伶工学社校园、87米长的跃龙桥,等等经典建筑都是孙支夏设计施工的。这些传世建筑,是南通历史的秀美符号,是南通工匠精神的精采演绎。

在张謇时代,南通还有一位世界顶级良工,沈绣创始人沈寿(18741921)。她的刺绣作品获得很多大奖,其中《意大利皇后爱丽娜象》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得一等大奖。她的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填补了刺绣针法研究的空白。

还有张謇家乡颐生酿造厂的良工瞿逸仙、张希贤都是张謇从山西等地寻觅邀请来的制曲、吊酒师傅,他们在酒厂带出一批艺徒,酿造的美酒佳酿征服了天下酒客,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上,颐生茵陈酒荣获金奖。

张謇说:“天下之大本在农,今日之先务在商。不商,则农无输产之功。”[1]26“国家欲求商业之发达,必先求商品之增加;欲求商品之增加,必先求原料之充足。”[2]323所以张謇提倡农工商协调发展。光绪二十一年(1895)后的30年里,张謇把一个落后闭塞的南通,建设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的工商业从大生纺织扩展到通讯、电业、交通等众多领域,形成了一个多元发展的格局,棉纱棉布、丝织绣品等商贸企业从南通发展到上海等周边城市,从国内发展到国外,一大批“良商”幸运而生。

 

农校、纺校、商校

清末民初的30年,张謇家乡为什么能涌现大批良农、良工、良商?除了张謇诚聘民间高手并由他们培养艺徒外,更多的来自职业学校。他说:“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1]615还说,“教育以普及为本,普及以生计为先。此近日职业学校之所以盛倡,而职业知识之尤宜计及。”[3]648

在这种先进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张謇创办了一批职业学校。光绪三十三年(1907),张謇在通州师范里附设农科,培养学生23名。宣统三年(1911)农科改为乙种农校,毕业三届学生,共38名。后改为甲种农校,毕业七届学生,共182名学生。1919年升格为南通大学农科。南通农业学校设备完善,教学先进,校内有无机化学室、有机化学室、定性分析室、生物学室、植物学室、动物学室、植物生理实验室、中药实验室、土壤室等专用教室。有可容千人的大礼堂,能接待中外名人来校演讲。张謇捐资11万亩土地,作为农校的实验基地,设置了农场、林场、牧场、苗圃、测候所等。学校定期出版《南通新农业》《农光》等专业期刊,把农业科技知识直接普及到千家万户,指导生产。学校聘请外地教师任课,注重先进农业科技传播。学校还派遣毕业生出国留学,学成回来后,前往南通、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南通农校培养的人才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让农业和其它实业有水利保障,1915年张謇在南京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培养水利工程专业人才,校内设有土木工科,当时国内尚属首创。学校建有水力、材料、物理、化学实验室,建有测量仪器室、模型陈列室、地质标本室等专用教室。开设国文、英文、图画、数理化、地质、机械、路工、结构、水工等42门课程。河海工程学校在并入国立中央大学前的14年里,造就水利专门人才400多名,宋希尚就是河海工程学校的首届毕业生。

大生纱厂是张謇创办的第一家企业,他特别注重纺织技工的培养,1912年,在大生纱厂内附设纺织染传习所,中国纺织技工以学校形式培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传习所课程参照美国费城纺织专门学校的设置开设的。1913年,学校新建校舍,规模扩大,更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齐全,还有设备齐全的实习工场。1921年,纺校毕业生独立完成了大生三厂全新的纺织排车设计和安装工程。纺校毕业生还走出南通,服务于上海、无锡、天津、汉口等地,为中国的纺织工业作出显著贡献。

为了培养企业管理和会计人才,张謇于宣统元年(1909)在通海五属中学(南通中学前身)内附设初等商业学校和银行专修科。1912年初等商业学校改为乙种商业学校,1914年新建校舍,称南通私立甲种商业学校,为企业管理和银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张謇与其兄张詧创办的职业学校,还有1912年创办了培养医务人才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1914年创办了培养刺绣人才的女工传习所、1916年创办了培养新型戏剧人才的的伶工学社等等。

张謇除了办职业学校培养各行各业技术人才外,还利用社会机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比如农会,下设农事实验场、桑园,具有改良种植、技术培训、指导生产的职能,张謇还专门主持农会举办的露天棉作展览会,推广应用植棉新技术。又如贫民工场,既是慈善机构,又是工艺传习机构。

 

技能、知识、道德

兴办职业学校只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手段,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良农、良工、良商,张謇特别重视教育方针目标的制定。宣统三年(191198日,张謇在《商业初等学校演说辞》中指出:“何以解于外人之轻侮乎?所望于诸生将来之办事者犹是也!努力自勉,俾技能、知识、道德三者无所缺憾,则外人宁能侮我?若不自勉,道德不坚,知识不足,技能不全,本国亦未必以诸生为重,而况外人乎?诸生幸自勉,凡学凡亊先从自己一人强勉可望之事做起,终有成日。诸生之幸亦地方之幸也!”[1]195他还说,“故知识、技能、与道德相辅,必技能、知识、道德三者全,而后商人之资格具。学校教师所指导诸生者,固崇技能、知识矣,而道德尤重。”[1]195张謇希望诸生技能、知识、道德三者无所缺憾的目的在于“解外人之轻侮”,即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自主。这是他创立职业学校的归宿,希望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为国效力。例如张謇在创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之初,确定了三条教育方针: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培养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自学辅导、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之应用之知识。

张謇兴办的职业学校都有三大特点:一是德育放在首位,这一观念或体现于教育方针或体现在校规校训中。二是开设的知识科目都很全,国文、数学、英语、天文地理全覆盖。三是专业技能培训扎实,每个职业学校都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场。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在技术、知识、道德三个方面才有保障,毕业后才有可能成为良农、良工、良商。

事实如此,农工商各领域,如果“办事者”技能和知识缺乏,那么他们有可能在无意之中,出产伪劣产品,伤害公众;如果工作人员道德缺失,那么他们可能会昧着良心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牟取黑心钱财,危害社会。总之,不论是因知识不全面还是技能不过硬无心而为,还是因为道德沦丧有意为之,生产假劣有毒产品,都是有害于国家民族,都是不能容忍的。

要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品牌计划需要良农、良工、良商,而“努力自勉,俾技能、知识、道德三者无缺憾”,是成为良农、良工、良商的不二途径。

“工匠精神”在过去的2016年里业已被评为中国十大流行语之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而政府工作报告则表述了民众生活在呼唤优质产品,社会发展在呼吁中国品牌。从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和民族国际地位出发,我们可从张謇思想理念的启示中强化和保鲜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④[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①[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3]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②[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Zhang Jian's Craftsman Philosophy

Zhou Zhishuo

(Zhang J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Haimen City, Jiangsu Nantong 226100)

 

  Abstract: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while the people were poor, the country was weak and aggressed by Powers, in order to save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Zhang Jian told the Chinese youth to undergo self-imposed hardships, to be  good farmers, workers and businessmen,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founded more than ten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s in Nantong, including aggie, spinning and business schools, put forward to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demand of get the skills, knowledge, moral zero defects all, and to be good citizens having mor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After nearly thirty years effort, local craftsmen, technical talents emerged endlessly in Nantong, not only effectively promoted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but also radiated surrounding areas, even affected the whole nation.

  Key words: Zhang Jiangood farmers, good workmen, good businessman, skills, knowledge, moral, improvement industry by education.

(作者简介:周硕,男,江苏省南通海门市人,

现为海门市张謇研究会副会长。)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