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
学术论文
学术专著
普及读物
  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模范县”:科学社学者对南通的 一次群体点赞
时间: 2019-11-22     次数: 2172     作者: 庄安正

 《张謇研究年刊(2017)》·新论集萃 

 

“模范县”:科学社学者对南通的一次群体点赞

 

庄安正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要:因张謇1922年8月慷慨的“救场”之举,中国科学社得以改在江苏南通成功举行第七次年会。科学社学者分属多个学术领域,清一色为国内学术精英,他们阅历丰富,见闻广博,却在与会期间对南通不吝“模范县”的赞美之辞,没有发现他们给予另一座城市同样的赞誉,可证南通能获此殊荣,实属不易。张謇与南通民众敢为天下先,是南通成为“模范县”的内在因素,社会各界持续的赞誉,则是南通获此殊荣的外在因素。在国人二三十年间对南通不计其数的赞扬声中,科学社与会学者的群体点赞有着许多不同凡响之处。而他们应张謇所嘱奉献给南通民众的十三场学术演讲,事实上形成了实业家与科学家间的良性互动,并为双方携手推进中国近代化作出了生动诠释与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与会学者;南通;亲密接触;群体点赞;特殊价值;良性互动

 

近代学者对南通“模范县”的一次群体点赞,发生在1922820-24日,中国科学社在江苏南通举行的第七次年会期间。这次年会地址原定广州,因上半年广州政局出现动荡,严重影响到年会筹办,科学社5月间乃紧急联络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请求南通“救场”,很快得到积极回应。科学社是民初成立最早,对推动中国近代科学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学术团体,南通则是张謇一手经营在各方面开风气之先的“模范县”。科学社与南通自1916年交往以来,联系日益紧密,究其原因,是双方基于强国富民的共同理想与追求,关键是张謇在其中发挥了纽带作用。于是经过“两月之短促时期积极筹备”[1]974,一切安排如期完成,南通在原开多项风气的基础上,又成为了国内第一个举行中国科学社年会的县级城市。而对南通“模范县”的群体点赞,也在与会学者与南通亲密接触后发生了。

科学社学者久闻南通负“模范县”之名,梁启超、过探先、柳翼谋等人此前均有事到过南通或在南通任过教职,但对大多数学者而言,虽闻南通其名,未有亲身经历,他们来通赴会,同时欲来一探究竟,以加深印象。至于南通民众,已习惯了每年川流不息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但如此次既有近40位学者一齐来通参观,又将给南通带来各类科学知识传播的情况还未遭遇过,他们对与会学者与科学社也充满了期待。

科学社学者正欲从南京启程前往南通时,即感受到来自南通方面的热烈情怀。818日,被称为“吾国第一研究所”[1]976的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正式启用,江苏省长韩国钧与省督军齐燮元的代表应邀参加仪式。许多学者当场见证了主席谭仲逵向外界发布的消息:生物研究属科学领域内显学,“为本社重要事业之一”[2],其建立得益于社会慷慨解囊,尤以南通张謇的个人捐助居最,达一万元(当时是一笔数目不小的款项)。“本所成立伊始,即有此结果,同人等实深庆幸”[2]。谭为此谨将生物研究所献予张謇,表达谢忱。19日傍晚,科学社学者乘轮抵通报到时,天公不作美,但许多南通民众冒着风雨从城区赶到几公里外的港口列队迎候,然后“由招待处遣装花汽车多辆迎迓至公园路俱乐部,沿途军乐喧阗,盛极一时”[3]。与会学者随即发现下榻所在的俱乐部宾馆为城内最好的宾馆,尤其是中馆系“新建,极精雅”[1]976,他们还是中馆接待的第一批贵客。20日,科学社第七次年会第一天。上午自由活动,“有散步呼吸空气者,有入城访友便览市政者”。“各社员抵通之后,休息一夜,精神舒畅,通境又连次得雨,暑气潜消,至旭日初升,远望一碧,更觉愉快”[4]。每个与会学者还收获了一份由张謇兄弟、张孝若,以及南通支社、地方报社与社会团体分别撰写的书面欢迎辞,欢迎辞文采斐然,热情洋溢,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及至下午,学者前往城内最好的会场——通崇海泰商务总会参加年会开幕式时,看到“城南(模范路)马路一带车水马龙,颇极一时之盛”[3],全城民众仿佛都知道了年会举行的消息,得到入场券的民众正拥向会场,去领略开幕盛况;与会学者还看到,城内各处读报栏前挤满了民众,他们正在争相观看登载上述书面欢迎辞的当日地方报纸。会场内座无虚席,与会的南通军政学商人士多达一千余人,大会主席张謇与年会委员长张孝若分致开会辞、欢迎辞,反复强调今日为科学发达时代,科学与地方自治具有密切关系,热忱欢迎科学社学者惠临指导。随后谭仲逵的答谢辞,以及梁启超、马相伯所作的演讲,都受到了南通民众的鼓掌欢呼。凡此种种,都让科学社学者在18-20日,即自南京启程到踏上南通土地以及年会第一天的三天中,感受到南通真是一座敞开胸怀拥抱与会学者与科学社的城市,民众热烈的情怀一波又一波扑面而来,比八月下旬的气温要高得多,这无疑是南通民众尊重科学、崇尚真理素质的外露。须强调的是,与会学者此时刚抵达南通,还未来得及很好地接触本地的自治事业。这一体验南通的路径有点独特,倒也符合实情,顺理成章。

但是,21-24日,即年会随后的四天中,与会学者得到了更多了解南通地方自治事业的机会。按照张謇与科学社的统一安排,与会学者除24日全天参加年会外,中间21-23日三天中,每天是半天参加社务会、论文讨论会或报告会,以保证年会各项任务完成,另有半天(加上22-23日两个夜晚)被邀请参加各项参观活动,项目包括:往唐家闸参观大生纱厂、复新面粉厂、南通纺织学校;往南郊参观残废院、盲哑学校、西山村庐、三元宫、观音禅院、军山气象台;往三余镇参观大有晋盐垦公司、农事试验场、遥望港九孔大闸;往市区“分队参观各教育机关”等[1]1003。白天出行一律由汽车接送,与会学者还可顺便感受南通新建公路干线、支线的便捷与舒适,以及公路沿途的乡村风光。两个夜晚,与会学者则被邀往与宾馆、会场同属一流的更俗剧场,欣赏伶工学社学生的两场西洋乐器演奏会,23日夜晚还在更俗剧场观看新闻纪录片《南通风景》。每次半天活动较为短暂,来去匆匆,但因准备充分,安排紧凑,效率颇高。上述活动,除让与会学者继续感受南通民众的热情接待(包括款待)外,几乎接触到了南通所有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自治事业,包括实业(工业、农业、交通),以及教育文化各个方面。近的位于城区或城郊,较远的在乡村乃至几十公里外的沿海垦区。出乎与会学者意料的还如上述,他们在南通能过上一把瘾,尝试用在当时国内大城市非常时尚的观看电影的方式感受南通,银幕上反映的是南通本地风光,拍摄这部电影的竟然是由张謇、卢寿联创办的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如果说,南通民众对与会学者与科学社的热烈情怀,体现的是南通民众自身的素质,与会学者更需要用心灵去感受;那么,南通地方自治事业则体现了南通外在的实力与魅力,与会学者足迹所到,目光所及就可以领略。内外结合,效应叠加,与会学者对这座城市共同的深刻印象就是,南通“模范县”的称号名不虚传!

(二)

南通感动了与会学者,与会学者对南通不吝赞美之辞。许多赞美之辞的共同点是言出于心,情动于衷。关键词则是“模范”或“先进”,“张謇”或“张四先生”。

在与会所有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学者中,梁启超无疑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与张謇同为北京政府总长,交往密切,1920年又到过南通,对张謇与南通均颇为熟悉,故年会期间极为活跃,多个场合对南通均有评价,尤其在南通四个教育团体联合邀请参加的报告会上,梁启超面对台下聆听的全县中小学教职员代表,称:“今年科学社在南通开会,是因为社员对于南通有一种景仰”[1]989“南通是我们全国公认第一个先进的城市,南通教育会和各团体是我国教育界中之先进者,他们价值之高,影响之大,国人共知。也不必我来颂扬,我今日来讲,也无非是希望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意思”[1]987。对南通如此高的评价,出于如此著名的一位学者之口,成为对南通“模范县”一次份量极重的点赞!但梁的评价绝非个人之见,他得到了许多与会学者的呼应。谭仲逵称:“科学社年会今已七次,此次在南通举行,较在他处尤荣幸。……南通张四先生独能超出于旧环境不为所缚,以新眼光新精神,利用科学知识,创成各种伟大之事业,能令我辈于极沉闷之空气中获见此大放光明之模范区域。得此经验,而益坚其信仰科学之心,则所获之利益,良非他处所能及”[5]。与梁的评价比较,谭的区别仅在措辞不同,其内涵实际上完全相同。柳翼谋称:“此次重来(南通),教育发达无论,而军山有气象台,唐闸用机械之工厂林立,其他若道路,若桥梁,若公共建筑,无不焕然一新,含有科学之意味。……上海之新事业非不多于南通,而所以远不及南通者,即由其尽失却中国文化之精神,而为西洋文化之奴隶也”[1]998。柳的独特之处是不仅将南通与上海比较,而且指出上海远不及南通及其理由所在。邹秉文称:“南通为吾国之模范县,全国人民对于南通均有一种景仰崇拜意思,鄙人亦然”。“南通之所以为人称誉者,以地方自治事业之发达,……张季直先生办理地方自治事业,首重经济,故先办纱厂,待纱厂获利,即设立师范学校,其后又注重盐垦,待盐垦获利,于是地方事业大举”[1]999。邹的独特之处则是在肯定南通“模范县”的基础上,又深入剖析张謇逐步推进,收获成功的历程。与会学者中还有一位来华考察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推士(George Ransom Twiss)教授,随科学社学者一起来到南通。经过与张謇交流以及参加参观活动,推士感触良深,称:“(来中国前美国友人)告以中国社会如电影一般,无论何时代何国家之状况,莫不纷然毕现。及至通境,见张先生所办种种事业,皆能利用科学方法及手续以处理之,甚为满意。科学之兴,与国家名誉、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关系重要,……人人如张先生之行为,则处处有南通之色彩,此所希望者也”[1]984。上述对南通“模范县”的评价,均着眼于南通的总体形象,汇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体点赞。

与会学者对南通某一方面的群体点赞,亦同样精彩纷呈。南通沿海垦区的农业公司,是与会学者极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他们“登车(前往大有晋盐垦公司参观)时,某君语某社员以马相伯先生年高,连日劳顿,此行可勿偕行,……适为马先生所闻,笑答曰,吾闻南通县道,宽阔平坦,甚愿偕行,若不乘此机会,恐将难见张啬公经营自治之最大成绩,遂相与同往”[1]1001。抵达该公司时,“遥见棉苗畅茂,棉铃垒垒,……(九孔大闸)纯用最新式之钢骨三合土建筑”。“各社员咸叹为淮南之巨观。……相与谈论,南通农村之风味,竹篱茅舍,鸡犬不惊,洵世外之桃源。而县道宽至四十英尺左右,分植杨柳,既以表道,又点缀风景,尤一举两得之计画”[1]1002。在与会学者中,马相伯最为年长,辈份亦最高,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时已任院长,且自那时起即与张謇长期交往。但马此前未到过南通,故珍惜与会机会,凡邀必往,非常活跃。马相伯点赞的精彩之处,是在肯定南通“模范县”的前提下,将大有晋盐垦公司视为南通“自治之最大成绩”。这一观点,从“各社员咸叹为淮南之巨观”的评价中,显然获得普遍认同。因与会学者此次参观的名单早已遗失,过探先有未同往现已无法判定,但他此前到过多家盐垦公司,并主持过五公司农事试验场,对南通沿海垦区情况非常熟悉。过的评价是稍后一篇1700字的《余之通泰两属盐垦事业观》文稿的发表,体现出他对下列观点所持的慎重态度,内称:“南通之著闻,以实业之发达。而实业之中,范围广而影响大者,莫过于盐垦公司”;“南通之著闻,以教育之普及。而教育之有实惠者,莫若盐垦公司之国民学校”;“南通之著闻,以自治之成绩。而自治成绩之优良,以公司之各区为最”;“(南通)其精神之所寄,则在盐垦各公司。……抑盐垦各公司,不仅为南通精神之所寄,抑亦为全国农业发展之命脉也”;“各公司之所经营者,不啻为国内移民惟一之地,谓之在吾国农业上创一新纪元,谁曰不宜”[1]970-972!过探先将大有晋盐垦公司扩大为沿海垦区各家公司,认为各家公司在实业、教育、自治整体方面均位于南通之最,亦即全国之最。过与马的点赞比较,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南通某一其他方面群体点赞的还有,与会学者往城郊参观时,对五山风景区赞不绝口。他们“乘公共汽车赴五山,二十分抵军山东林桥,(又)下车步行至东奥山庄,憩于受颐堂,少顷马相伯乘汽车续至。楼台林木,远近相映,皆张啬公所独力经营,诸社员啧啧称叹,马相老尤健羡,以为可称琅环福地”[6]。又如,与会学者在更俗剧场欣赏伶工学社学生两场西洋乐器演奏会时,反应非常热烈。第一晚,“(学生)先后共奏三调,音韵悠扬,每奏一调,听者辄鼓掌赞赏”[6];第二晚,“听伶工学社音乐,共奏六谱,视昨夜在会场所奏者,尤觉和美,……佥谓伶工学生教授年余,即有美满之成绩如此,上海之普通跳舞会,亦恐未必能及”[1]1002。演奏会结束后,又观看电影,“中间所演之南通杂志,则为本地风光,如陈团长阅兵,张啬公游倭子坟,通城马路之繁盛,更俗剧员之化妆剧,布置配合,饶有兴趣,为本地之中国影片公司卢(寿联)君出版,阅者无不欢迎。推士博士亦在座,以南通能制此佳片,尤惊叹不已”[7]。面对南通如此先进的文化水准,推士的“惊叹不已”,应真实反映了所有在场学者的心声。

  与会学者非常清楚张謇是南通“模范县”的设计师、领导人与实践者,故对南通“模范县”的点赞,往往与对张謇的高度评价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与会期间曾戏称:“我们学者俗呼为书呆子,今夕承南通官绅请书呆子吃饭,鄙人颇有点感想。凡人要成就一个学者,发明一种学术,非有连续不断的呆气,屏除一切嗜好,专精努力不可,这种呆气是社会上不可少的。社会上要优礼他,保养他,使他尽量的发舒呆气,贡献大家享用”[1]984。丁文江即在下一场合接过梁这一话题,称:“岂但我们(是书呆子)而已,即四先生(即张謇)亦书呆子也。何以言之?四先生在前清状元及第后,升官发财极易,而四先生愿舍之,独殚力实业,不惮烦难,研究社会心理,量度社会经济。及事业已发达矣,又不以所得利益利一人享受,而以之设图书馆、博物苑,捐助各学校各慈善机关,即如本社建筑南京生物研究所,四先生亦曾捐助一万元。凡此种种,非书呆子孰肯为乎?我们为书呆子,四先生亦书呆子,故我们认为同志,举为名誉社员也。虽然,此所谓书呆子,特指做人所不敢做,为人所不敢为而言,非为不明人情世故。若不明人情世故,则一愚蠢之书呆子耳,何能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心理量度社会经济乎?自有四先生为我们书呆吐气,而书呆亦渐为社会所重。鄙人敢断言,如有予我们社员以发展之机会,社员必皆能抱奋斗之决心,以不负此机会。以后社中进行之事,亦须望四先生时予协助”。“鼓掌声时作”[1]993-994。丁文江以恢谐的语言对张謇的爱国情怀与高尚情操,作了形象生动的阐述,也点明了南通所以成为“模范县”的关键所在。24日下午,随着竺可桢所作“说飓风”专题演讲的结束,科学社第七次年会的会务活动全部结束。科学社当晚举行宴会,答谢张謇与南通各界人士。与会学者经几天亲见亲闻,对“模范县”的体验越发深入,但明日又将告别张謇与南通,各奔东西,马相伯正是在这一氛围下代表全体作告别辞:“今夕置酒高会,与南通官绅作别。古人有言‘黯然魂销者,惟别而已矣’,是别为可哭之事,而古今从未有谓别为可笑者。吾人今日,将循例而哭乎?亦创例而笑乎?余以为哭可也,笑亦可也。南通之事事物物,皆含有科学的色彩,在全国各县中,实所仅见。吾人见佳象,虽身离通境,能无欢欣鼓舞之余情乎,此可笑也;然我国人之惯性,喜空谈而辞实事,因循夸诞,相尚成风,遂致结果,一千七百县中仅有一南通,四万万人中仅有一张啬老,岂非吾人痛心之事,此可哭也。但以余最后之决心,奉劝各社员,还是笑不要哭,共带着欢欣鼓舞之兴会而别,对于一切学术事业,努力做去,使人人皆为张啬老,县县皆为南通,庶毋负连日官绅招待之盛意。说至此,众大鼓掌”[8]。马的告别辞充满与张謇个人及南通这座城市间的深厚情意,以及浓郁的离别情怀,令人动容。同时,作为与会学者代表的最后一次讲话,其“一千七百县中仅有一南通,四万万人中仅有一张啬老”等评价,亦将有关“模范县”的群体点赞推向了高峰,余音绕梁,令人久久难忘!

(三)

甲午战后,张謇在国难当头,山河破碎的历史背景下,舍弃仕途,高扬起了“实业救国”的旗帜。以家乡南通为试验场,即是张謇设想的救国征途上的第一步,张謇试图走一条成聚、成邑、成都的稳健道路,以逐步扩大区域,最终实现将中国建成世界“一等国”的宏伟目标。在经历了一段极其艰难的创业路程后,南通实业、教育与慈善方面的成就逐渐显露,张謇志在救国,无意追逐荣誉,但“模范县”的称号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大约始于清宣统年间,即有人慕名前来南通参观,参观后因传闻得到验证,“模范县”称号的传播逐渐扩大。进入民国初年,随着南通成就愈加突出,前来参观的人数越来越多,南通一度竟遭遇因访客太多,接待上应接不暇的困难。与此同时,各种赞誉通过媒体宣传,相互印证,不断放大,南通“模范县”的称号亦越传越广。如果说,张謇与南通民众同心协力,奋力拼搏,敢为天下先,是南通获得“模范县”称号的内在因素;那么,社会各界人士对南通持续的赞誉,则是南通获得这一称号的外在因素。尽管内在因素是主要因素,外在因素仍然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用现代标准衡量,南通“模范县”的称号也许来得不那么正规,明显带有那个乱哄哄时代的特征,因为至今没有发现“模范县”由清朝或民国哪级政府的“红头文件”授予,或经过哪位权贵人物在某个正式场合向外界宣布。但南通“模范县”的称号,是在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内,历经恰如国人自发组织、广泛参与的一次次民意测验,屡获褒扬后形成的结论。金杯银杯,什么也比不上老百姓的口碑更具有权威性。聚焦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模范县”的出现与清末民初面临的民族危亡密切相关,国人呼吁政府领导救国,政府漫不经心,寄希望外国给予援助,无异与虎谋皮。就在一片迷茫中,忽然听说一千七百个县中有那么一个县,真正在用行动实现救国理想,而且已经在近代化道路上领跑一大截了,于是惊讶、好奇之心顿起,争相参观之行立现。国人热衷“模范县”的现象,是中华民族对强国梦热切追求,对先行者高度景仰的爱国情怀的真实反映!

科学社与会学者19228月的群体点赞,在国人二三十年间对南通不计其数的赞扬声中,似乎只是寻常的一次,但认真分析,这次群体点赞有着许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点赞者身份特殊,点赞份量非同一般。其他众多来通参观者,往往为一般民众,虽亦可能有学术精英参与其中,但甚为罕见。而此次与会学者近40人,分属多个学术领域,清一色为学术精英。不少人留学海外,毕业于美国的哈佛、康乃尔,英国的剑桥、格拉斯哥,或法国的巴黎、里昂等著名大学,回国后又供职于高等学府或科研院所。虽不能说年会举行时天下英才皆汇集南通,但汇集南通的“皆一时硕彦”[1]980“领袖吾国最高学府之巨子”[1]978没有疑问。如此多高学历,高品位、高智商的学者组团来通参观,又共同给“模范县”点赞,南通在二三十年间仅遇过这一次。与会学者阅历丰富,见闻广博,却对南通不吝赞美之辞,评价又如此之高,没有发现他们给予另一座城市如同南通那样的赞誉,可证南通能获此殊荣,实属不易。学术精英此次的群体点赞,是他们向同样怀抱救国理想的实业界精英及其所创造非凡业绩的致敬。从根本上说,学术精英同属民众范围,但又因“名人效应”,他们的点赞会产生比非名人大得多的舆论导向作用。其次,点赞内容与形式多样,留存资料非常珍贵。其他众多来通参观者,返回后多向身边亲友同事介绍南通,“模范县”止于口口相传,只有少数人会考虑撰文以抒胸怀。但因视野所限、笔力不健等原因,参观与点赞的详情在撰文中往往会有部分遗漏,文稿日后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者,所占比例很小。而此次年会议程及与会学者的言行,有多家报刊杂志记者全程在场陪伴,用娴熟的文字详尽记录,并在多种媒体上发表(见下述)。点赞内容有针对南通的总体评价,亦有专指地方自治事业某一方面的言论;不少以他们在年会上正式讲话的形式反映,也有以他们某次参观活动中的即兴感悟体现;有一人评价,众人呼应,亦有群起赞誉,相互烘托;有长篇大论,亦有聊聊数语;有的语气庄重,亦有语带恢谐。可以说,学者与会期间点赞声不绝,遍及南通地方自治事业各个方面,在有关南通“模范县”留存至今的资料中,极少见到如此珍贵的群体点赞。再次,点赞受多家媒体关注,覆盖既广传播又快。其他众多来通参观者,即使其点赞的文稿有幸被某一报刊杂志录用,也只能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传播,且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发表。而此次科学社年会在南通的社务活动,尤其是与会学者对南通的群体点赞,“沪通各报皆登载极详,而以南通报为最”[1]974“沪通各报”,起码包括南通的《通海新报》,以及上海的《申报》、《时事新报》与《科学》等报刊杂志。除《通海新报》属地方报纸外,上海几家均在各省拥有众多读者,几家传播范围之总和绝非仅某一家报刊杂志所能企及,更非口口相传能望其项背。至于传播速度,《申报》、《时事新报》自会前生物研究所正式启用时均开始进行专题报道,然后隔天或每两天作一次报道,年会结束四、五天即完成了八次连续报道任务。科学社的《科学》登载的由杨铨主笔,长约3.5万字的“中国科学社第七次年会纪事”,也很快在9月中下旬面世,时隔不到一个月。上述证明,与会学者群体点赞传播之广泛快速,并进而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之大,胜过其他任何一次。最后,传播科学与点赞同行,为南通普及百科知识。其他众多来通参观者,一般仅怀了解、学习动机,全程活动亦基本上与参观有关。而此次与会学者在完成年会议程,以及参观、点赞南通的同时,还扬其所长,注重面向南通民众举办学术讲座。据统计,与会期间除梁启超、马相伯作四场演讲外,另有九位学者分作“科学的办事方法”、“文化之权威”、“研究与科学之发展”、“数学之应用”、“衣食住之化学常识”、“人类之天演”、“说飓风”、“新农业与南通”,以及“实业家对于农民之新态度”等九场演讲。十三场演讲,犹如学术精英在南通开设的十三场“百家讲坛”,将国内当时前沿的自然与人文科学知识,结合对南通的分析,一并奉献给南通民众。面对如此众多送上门来的学术盛宴,南通赶来听讲的民众场场爆满,最多一场“有七八百人”[1]986。南通为科学社“救场”,与会学者则在为南通作群体点赞的同时,又竭尽全力为之普及百科知识,以提高南通民众的文化素质。这种双方间良性互动的现象,在二三十年来通参观的人流中,还鲜有所闻。

回望南通“模范县”,不应忘记张謇与南通民众的敢为天下先,亦不应忘记近代学者1922年的群体点赞以及给予南通的丰厚回馈,张謇与中国科学社的良性互动,为实业家与科学家携手推进中国近代化作出了生动诠释与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杨铨.中国科学社第七次年会记事[J].科学,19227-9.

[2]记者.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开幕纪[N].时事新报,1922-08-21.

[3]记者.科学社社员莅通开会之盛况[N].通海新报,1922-08-27.

[4]记者.中国科学社本届南通年会记[N].时事新报,1922-08-23.

[5]记者.中国科学社七次年会纪[N].申报,1922-08-23.

[6]记者.中国科学社南通年会续纪[N].时事新报,1922-08-27.

[7]记者.中国科学社南通年会续纪[N].时事新报,1922-08-28.

[8]记者.中国科学社南通年会续纪[N].时事新报,1922-08-29.

 

 

Model County: Science Society Scholar's Group Praise of Nantong

Zhuang Anzheng

(Literature Schoo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19)

 

Abstract: Thanks to Zhang Jian's generous "rescue" in August 1922, the Chinese Science Society was able to hold its seventh annual meeting successfully in Nantong, Jiangsu Province. Scholars of the society belong to several academic fields, but were all domestic academic elites, they were rich in experience and informative, but during the conference, they praised Nantong much more than any other city, which showed that, it is not easy for Nantong to receive this honor. Zhang Jian and the people of Nantong were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honor "model county", and the continuous praise of the community was the external factor. The praise to Nantong from the scholars attending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was remarkable among those from native people in the two or three decades. In fact, the thirteen academic lectures they gave to Nantong people, under the request of Zhang Jian, formed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ists and scientists, and made a vivid interpretation and beneficial attempt for both sides to join hands in advanc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Keywords: participating scholars, Nantong, intimate contact, group praise, special value, benign interaction.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