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学术研讨
学术论文
学术专著
普及读物
  站内搜索  
 
  学术论文
张謇职业教育实践对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
时间: 2019-11-29     次数: 2592     作者: 任 敏 姜 平

 《张謇研究年刊(2017)》·新论集萃

 

张謇职业教育实践对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226007.南通纺织博物馆,江苏 南通,226001)

 

   要:百年前,张謇敢为人先,开拓江苏近代职教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张謇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大众化职业教育需求的民本观,立足区域经济、着眼地方建设和行业需求的务实观,这是他成功构建江苏早期职业教育体系所总结出来的基本理念与智慧结晶,却也成为当今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所忽视的根本所在。本课题紧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趋势,关注应用型高职教育转型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热点,从理论上重新阐释和解读张謇职教思想与实践对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张謇;职业教育;民本观;务实观;江苏;现代职业教育;启示

 

张謇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一百多年前,张謇在家乡江苏南通创办师范学校、农业学校、商业学校、纺织学校、医学校等一系列新式学校,构建了相对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开创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历史贡献。他的职教理念、思想及其做法,许多都具有独创性和实践典范性,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创新当代职业教育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一份有益的历史参照和历史智慧。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确立为既定国策的新形势下,作为近代职业教育发祥地的江苏,犹当继承张謇职教思想与实践,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予以弘扬与创新。

本文研究着眼于张謇开拓职业教育的民本思想与务实教育观,并试从这两个角度去考察、探析张謇当年开拓和创设江苏近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社会实践与科教救国活动,力图走进这位伟大教育改革先驱的思想深处,以史为鉴,为当代江苏加快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步伐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精华和精神动力。

 

  一、张謇开拓我国早期职业教育的伟大实践与近代江苏职教体系的初具规模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废科举,兴学校”的教育制度根本变革的过程中,张謇成为站在这一历史潮头的时代精英。作为一名在封建士林苦斗了半辈子而又甲午夺魁的新科状元张謇,长期的游幕、科举生涯以及目睹甲午战败、列强入侵的社会现实,使他认清了朝廷的腐败,决然弃官归里,开拓“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诚如张謇所云:“甲午后,乃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1]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初见成效,即于1902年筹资创设通州师范学校,开创我国近代普及国民基础教育之先河。立师范,兴小学,有了起码的国民教育基础,张謇没有匆匆去蹈文科教育的套路,而是以此依托,走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开拓职业教育的艰途,“以实业挹注教育”,又以“教育改良实业”,成为探索和开拓我国早期职业教育的先行者。

张謇开拓我国早期职业教育的尝试是以家乡南通为实验基地的。1902年,张謇秉持“各业俱基于农”的理念而议设农学堂。1903年,张謇考察日本的实业与教育,并撰《论创办地方实业教育致端抚函》,正式致函清廷提议创办地方实业教育。1905年,张謇组织大生纱厂、资生铁厂、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阜生茧厂于唐家闸河东合资筹建“唐闸实业公立艺徒预教学校”,次年开学,张謇首任校长。此校为张謇创办的第一所职业学校,也是全国第一所职工子弟学校,“发工艺教育的初声”。1906年,通州师范学校开设农业课程,次年附设农科,1911年独立建初、高等农业学校,1913年改为甲、乙种农校(后并入“南通大学”农科)。1906年张謇筹备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而先期于通州师范附设测绘科,1908年又附设土木工程科(1915年立校于南京),为南通及江苏的地方建设培养急需的水利测绘人才与土木营造工科人才。1912年,张謇兄弟以私资在城南昭武院旧址创办“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同年,张謇在唐家闸创办南通纺织染传习所,次年定名为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纺织高等院校。此外,张謇还于1906年在上海(时隶属江苏省)创立吴淞商船学校、法政讲习所,同年在苏州创立铁路学校,1912年在上海创立吴淞水产学校。1917年张謇与黄炎培等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实施职业教育之推广。1922年《壬戌学制》中正式出现职业科,职业教育在我国学制中首次得到政府承认。清末实业教育与民初职业教育一脉而相承。张謇无愧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拓荒者与奠基人,江苏南通因此而成为近代职业教育的策源地。

为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1911年张謇在通海五属中学附设了“银行专修科”及“初等商业学校”,为发展地方金融、商贸业培养专门人才。1912年“初等商业学校”改称为“乙种商业学校”。1914年,在城南兴化禅寺建造新校舍,定名“南通私立甲种商业学校”,张謇任名誉校长。为弘扬中国刺绣艺术,1914年张謇私资创办“女工传习所”,聘请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到南通主持筹办并任所长,为南通培养了一批刺绣人才……张謇在“农工商皆资学问”思想的指导下,倡导和创办了各类职业学校。到1920年前后,除了通州师范学校曾附设测绘科、工科、农科、蚕科,女子师范学校曾附设手工传习所,通海五属中学曾附设银行专修科、初等商业学校等普通职业教育学校外,又陆续创建了保姆传习所、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工商补习学校等各类短期职业培训机构,以及为“地方自治”需要开办的宣讲传习所、巡警教练所、交通警察养成所、监狱学传习所等共20个左右不同专业的职业学校,形成了从初级到高级、从单一到多科发展、不断完善提高的初具规模的江苏近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近代中国从封建农业经济社会向资本工商经济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转型期,张謇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科学昌明的世界趋势,致力于“实业之振兴”、“教育之改革”的伟大社会改造工程,以实业培养教育,再以教育改良实业、振兴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2]由此开辟出一条独迈古今的职业教育救国之路。

 

  二、以民众就业与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民本”教育观,是张謇创办近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

张謇摒弃读书做官的封建仕宦教育,倡导并躬行普及社会大众的“民本”教育观。对于开创以民众就业与职业技能培养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张謇有过这样表白,即“存一辅助穷弱中国工程进步之心”,[3]导民以行艺谋生之术,蕲为实业界输送良农、良工、良商,图以科教兴国而与列强商战。[4]正是基于新兴工商经济社会的时代需要,张謇把教育眼光关注于国情与民生急需。他认为:“今之国计民生,以人人能自谋衣食为先务之急。”“衣食之源,父教育而母实业。”[5]张謇的办学理念,不求“奇花异草”,但求“布帛菽粟”。他开拓师范教育,让教育普及社会民众;他创设职业教育,教会人民谋生的技艺,让科学普及各行各业;他在成功创办大生纱厂与通海垦牧公司后,接着创设农校和纺织学校;为发展地方蚕桑丝绸业,张謇于1903年创办阜生蚕桑染织公司,随后在南通南郊设立蚕桑讲习所,教授妇女养蚕、制丝及栽培桑树等技能;1914年,张謇于南通城西门外大码头创设贫民工场,以教授“贫民子弟各项工艺,俾能自谋生活”为目的;为弘扬地方慈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附属地方医院,并于1915年创办产科传习所、1922年创办助产护士讲习所,以培养医疗卫生亟需的女性医护人员;1912年张謇还在唐家闸新育婴堂创办保姆传习所,训练具有科学卫生知识的保育人员……张謇的职业教育紧紧围绕民生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以百姓就业谋生作为其创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对千百年来以做官为目的的科举制度的根本否定,也是让教育回归大众、回归民生“价值本位”的科学定位。

张謇对自己二十余年教育与实业生涯有过深刻的哲思与理论总结:

“教育本因时制宜。《易经》云:‘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如教思不能无穷,则其不能保民必也。鄙人尝体此意为南通规划。南通有纱厂,爰设纺织专门学校;南通经营盐垦,爰设立农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6]

张謇不把教育视为千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教育要因时制宜,与时俱进,依据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施教育目标和教育功能的转型。张謇摒弃传统封建仕宦教育,积极倡导面向社会大众的职业教育,其创新动力正是来自古圣贤倡导的教育“因时制宜”的变易精神。教育的终极使命与追求在于“容保民无疆”。要达到“容保民无疆”的目的,离不开“教思无穷”的时代需求。张謇职业教育发挥了古圣贤“教思无穷”的精义,他把教育眼光从学校与书斋的狭小天地,延伸向社会大众与生产实践,使教育跟上时代思潮,适合社会需求,由此探索出一条切合民众衣食所求和图存救亡所急的教育改革之路——发展以倡导科学技术为特征的职业教育,从而改变了谋道不谋食的传统理想主义教育,改变了培养圣贤之徒的教育目标,实现了教育思想与教育职能的历史转变。张謇也成为设计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行者之一。

 

  三、立足区域经济、着眼地方建设和行业需求的务实教育观,是张謇开创江苏近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可靠保证。

张謇在探索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实践中,立足区域经济、着眼地方建设和行业需求,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职教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构成他职业教育的务实观。张謇正是凭藉这种务实教育观,开拓南通近代职业教育事业,指导教育实践,才使得南通职业教育在短短二十多年里灿然具备,模范全国。

张謇的务实教育观首先体现为基于国情和地方需求的创新意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它如何应对当时中国社会,又如何服务具体社会实践?张謇认为,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需“策预之立”,识时权变,这是教育必备的创新精神;教育又要“策渐之进”,不可冒激,这是教育应持的务实态度。只有具备了“策预之立”、“策渐之进”的诚真精神,方可称得上“识时者”。[7]在张謇的务实教育观里,固执守旧,默守陈规的人不足言教育,因为他落伍时代与社会,不懂得创新权变;百事模仿,盲目鹜新的人也不足言教育,因为他胸无定识,舍己殉人,缺乏主体的诚真力量。所谓“适合之教育”,既尚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大胆创新,又要顾及本国之情势,以求真落脚,策渐策预。这种基于时代发展潮流与本国实际情势所确立起来的务实教育观,使张謇为南通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创设了一系列适应时代潮流和地区行业特点的具有实用性和普及性的各类职教传习所、专门学校以及培训班,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为行业需要输送了一批批学有所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张謇晚年如此总结自己投身实业、教育、文化事业所秉持的务实创新精神:

“吾通因世界之趋势,知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业,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因南通棉产著名,首先创设大生纺纱厂。二十八年,创立师范学校,以为普及教育之基础。纺织须棉,须增产棉地,乃创设通海垦牧公司。有棉产地,须讲求改良棉种及种法,又创设农业学校。此校亦在省立农校之前。纺纱须纺织专门人才,又设立纺织学校,此校为全国所仅有。又设商业学校。南通实业逐年发达,各省旅学于南通各校者,亦逐年加多。乃注重卫生,设立医校及医院。更进而有图书馆,有博物馆,有气象台。此南通已成立之文化事业也。”[8]

综观张謇一生的教育实践,他的每一个决策都着眼于“识时权变”,别具远见,别具胸襟,都在为近代教育事业披荆斩棘、开拓创新;他的每一步行动又都讲究“策渐策立”,量力所能、审时所当、积细微而至高大。张謇无愧是一位务实的创新者。

张謇的务实教育观还体现在“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职业教育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应运而生,亦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竭诚服务。张謇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的学科设计与办学理念要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时代需要。张謇多次公开申明此立场;“南通教育,向不随人脚跟。”他认为:“在南通讲教育,先要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适合南通的。”[9]张謇创办地方职业教育,始终把因地制宜,注重个性作为发展地方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办学方向,都是在大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本土传统积极因素,从而创造出新的成果。张謇创办新型医科学校,在积极引进西医的同时,并不鄙薄祖国的医学宝典。他一方面高薪聘请国外医学博士及“海归”医学人才抵通任教,或组织毕业生到日本进行毕业实习或参观考察,以开拓视野;一方面又提倡中西医的合璧与沟通,于西医科增设“本草药物科”,中医科加设“生理”“生化”两科,[10]并把“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立为医科学校的校训。

张謇创办职业教育当然重视主观努力,但更重视地方的客观条件。为适应南通地方经济以及当时的办学条件,他创办农校,先因陋就简在师范学校附农科,又设桑蚕科,再升格为高、初两等农校,甲、乙两种农校,直至成立南通农业大学。循此章法,通州师范内附设国文、银行、测绘、土木等各种专修科,以俟条件具备即另行立校。他办纺织学校,从借用资生铁厂房舍设纺织染传习所开始,由简单的纺织技术传授扩展到棉纺织、毛纺织、电气、丝织、染整、机械等专门科目,升格为高等学校。

张謇的务实教育观最终落实到“知行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职业教育的真谛,也是张謇务实教育观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张謇倡导“知行并进”、“工教结合”的职教办学模式。1913年春,张謇捐资建校舍于大生纱厂之东南侧,定名“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张謇认为其具有“工场机械之富,江海交通之利,教员易致,学生易于参观之便。”[11]这是我国创设厂办学校新体制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式二元制高等教育的最早尝试。工教结合的新体制,带来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步增长。1918年纺校学生赴沪协助上海溥益纱厂排装新机成功。1921年,纺织专门学校学生为大生三厂主持排车设计和安装纺织设备,结束了中国纺织工厂完全依赖洋工程师的历史。1915年和1917年,张謇以纺织专门学校教员工为主要股东,筹资购买提花织机和手工织机,由学校开办起当时全国唯一的床单厂和织造工作室,为师生提供布匹研制、生产加工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场所,继而发展并独立为大生织物公司。大生织物公司开创了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范例。

对于“知行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张謇有如此见解:“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居今之世,舍知行并进,尚安有所谓学务哉!”[12]为此,张謇强调各类专门学校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师范学校章程规定,师范学校中应设小学校为师范生实验之地,以资练习。银行专修科学生须在实践室内抓紧实习,锻炼一种耐烦劳之习惯。河海工科班养成之学生,必须要有实地练习之工程。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在校先习预科一年,方入本科四年,又加实习二年”。[13]纺织专科学校专门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纺织染实习工场供学生实习,学校每学期还提供专门经费让学生“修学旅行”一次,巡视各地实业状况并落实可供实习训练之地。农校设有5处农场及林场、牧场、苗圃等实习场所,让学生深入基地开展治虫研究、培育和改良农作物品种研究及饲养乳牛等实践活动。此外,对商校、土木工科等学生同样强调“知行并进”的原则,以养成“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人才。

着眼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需求的“务实”教育观,使张謇职业教育为地方输送了大批“手脑并用”的专业适用人才,继而方能大兴各项事业,形成了实业、教育、各项事业的良性互动。张謇创办商船学校、铁路学校、商业学校,为区域社会培养紧缺的物流、商贸人才,促进了江苏物流交通业的发展,并由此带动了商贸仓储业的兴起。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1911年,张謇在通海五属中学附设“银行专修科”,培养金融专门人才;1920年张謇设立南通淮海实业银行,又分别在南京、上海、汉口、苏州、扬州、镇江、盐城、海门、阜宁、东台各垦区设立分理处,所需金融人才亦出自该专科学校。张謇还积极创办各类社会文化教育,为南通输送戏剧、编译、出版、图书馆事业人才,推进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从而对增进民众智慧,改良社会风气,全面提升南通的形象,推进南通地方自治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张謇的职业教育,以南通一县为嚆矢,粲然具备,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四、张謇职业教育实践对建设当代江苏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

我国当代教育发展,在经历多年来以升学为目标的盲目扩招与扩张后,中国高等教育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急需,实现高等教育专业化的转型改革?这是当今中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历史性变革,同样也是当代江苏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时代挑战和抉择。

尽管张謇时代已经远去,张謇当年所面对的经济社会和国民教育水准亦与当今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他毕其一生探索所获的“历试灿著”的职教理念、思想精髓却有着恒久的指导意义。他倾数十年事业成败的体会道出的经验性结论,亦应成为我们今天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所遵循、所汲取的的历史智慧和精神源泉。从理论上重新阐释和解读张謇职教思想与实践对发展和构建当代南通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我们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点:

启示一:

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大众化职业教育需求的民本思想,是张謇创办近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却也成为当今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所忽视的根本所在。张謇不把教育在社会之外孤立起来,而是将教育和当时工业化思潮的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从最切近民生事业作起,从惠及民众亟需的最根本处去做。这是南通早期职业教育得以普及并取得瞩目成果的根本保证。当代江苏教育犹应继承和发扬张謇服务社会大众的职业教育优良传统,让教育回归“民本”——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普及,推进当代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语)。

我们清醒认识到,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意识。以升学为目标、以学历文凭为取向的盲目扩展与扩招,致使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毕业生供给量远超社会有效需求量,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人才供求状况严重失衡、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究其原因,反映出的不正是当今教育的“民生”观与“民本”意识的丧失?

现代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而不以升学为目的;以契合产业发展升级的教育模式转型为取向,而不以换名“挂牌”、学历层次的升格为满足;以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为追求,而不以颁发学历文凭的教育“产业化”为价值取向。概言之,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就是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为人人搭建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在此意义上言之,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正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充分发掘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科技兴国和教育强国的当代“民生工程”,张謇所奉行的“民本”教育观,不也正是高高飘扬在前、引领当代中国教育继续走向大众、走向普及的一面时代旗帜!

启示二:

立足区域经济、着眼地方建设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职业教育实践,是张謇开创南通近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却也是当代中国教育长期忽视的领域,以及本科高校畸形发展、热门专业盲目扩招的重要原因。基于时代发展潮流与本地实际情势所确立起的务实教育观,使张謇创设家乡职业教育和设置专业学科时,既要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大胆创新;又要顾及本国之情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当代南通教育犹应继承和发扬张謇立足区域经济、着眼地方建设和行业需求的应用型职业教育理念,让教育回归“务实”——服务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以及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育必须因地制宜,注重地方特色。这是张謇办教育坚持的务实态度。当代高职教育主要面向区域、为行业培养人才,只有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和确定专业方向,才能使其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当前我国提倡加快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目标定位就是为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主要为地方或行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主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并在地方化发展战略中彰显自己的特色。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强调“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务实观。惟其如此,方能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地方特色鲜明,服务角色清晰,地方产业发展导向明确,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共生。

科学的引进与推广,要适应当地的经济基础与传统习惯,这是张謇倾数十年事业成败的体会道出的经验性结论,也应成为我们今天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务实精神。学科与课程设计要切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充分考虑专业实用性和毕业生就业前景,而切忌盲目跟风、追踪热门,致使专业设置脱离行业实际需求。只有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和确定专业方向,才能使其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君不见,不少当年的热门专业,如今已成为学生就业时的尴尬。这正是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严重偏离地方经济需求的反证与教训。

启示三:

张謇反对教育上的故步自封,倡导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作为张謇家乡的后人,尤其是作为张謇创新职业教育的实验基地的江苏教育,如何继承张謇的开拓创新精神,走出一条适应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亟需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我们同样面临着“适时权变”的时代转型和教育改革的重大挑战。

当前,我国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关键点。教育部提出,新办本科高校应向应用型本科发展,改变新办本科高校遵循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老路,实现新办本科高校向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江苏是我国开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祥地。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是全国最早且具有国际影响的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纺织高等院校。在新的起点上,作为张謇成功开创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体系实验基地的江苏职业教育,尤应继往开来,继续遵循张謇“以人为本”、“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的职教理念和务实精神,为加快实现应用型高职教育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再创新绩、再续新篇。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面对现代职业教育新形势,张謇当年“以百姓就业为导向、满足大众化职业教育需求”的民本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提升为“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导向,满足多类型、多层次的数以亿计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人才培育目标。因此,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首先应体现在对张謇民本教育观的创新和与时俱进。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以及积极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这与张謇“立足区域经济、着眼地方建设和行业需求”的务实教育观可谓一脉相承。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它更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因此,如何强化实践教学是影响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急需。这也是张謇“知行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应验与恒久魅力,同样应视为实现江苏应用型高职教育转型升格的可靠保证,更可视为江苏职教事业百年不衰、历久弥新的传家宝和生命线。

 

  参考文献:

[1]张謇.张謇全集(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80.

  [2][3][4][5]张謇.张謇全集(4)[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14.183.201.74.

  [6][7][8][9]张謇全集(4)[M].213.139 205-206.207.

  [10]《通海新报》1919.8.29.

  [11][12][13]张謇全集(4)[M].52.57.187.

 

The Enlightenment of Zhang Jian’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n Min,  Jiang Ping

Jiangsu Business and Trade Vocationd Colledge226007

Nantong Textile MuseumJiangsu Nantong226001

 

Abstract: One hundred years ago, Zhang Jian pioneered the cause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is basic concep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arly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Jiangsu Province, lies in human-centered view and pragmatic view which is ignored in current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Human-centered view is employment-oriented and meets the needs of public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gmatic view is based on regional economy and focuses on local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industry requirements.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the trend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nd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application-orient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applied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study reinterprets how Zhang Jian’s ideas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nlightens development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 Zhang Jianvocational educationhuman-centered viewpragmatic viewJiangsu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enlightenment.

 

(作者简介:任敏,女,1983生,江苏商院职业学院讲师。

平,男,1950年生,江苏省南通纺织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