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海门有根张謇文化记忆轴
时间: 2021-09-20     次数: 5565     作者: 周至硕

 

海门有根张謇文化记忆轴

 

周至硕

 

海门,是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张謇的故乡,他虽然逝世95年了,但是,海门大地依然有根张謇文化记忆轴赫然存在。这根记忆轴,起于长江尾,终于黄海滨,通江达海,绵延百余里,在这根记忆轴上,有四个“集成块”:青龙港、三厂镇、常乐镇、张公堤。

青龙港 二十世纪以前的青龙港,是长江下游一个渔人码头。清代《海门二十景》之一《龙津渔火》有诗句:“小船如蚁集龙津,晚膳何曾供一鳞。星点碎摇篷底火,潮中惊起梦中身。光流闪灼风行水,影散微茫月近人。不脱簑衣抛好夜,自收破网理残纶”。张謇也曾作诗《青龙港》:“自昔传闻海角经,东方七宿地通灵。沧桑百折开形胜,竹树千家接杳冥。酒旆霜中低落月,渔镫风外乱疏星。只今村落荒寒甚,弦诵宵来尚可听。”两诗描绘的渔人码头景象都十分密谧。时光照进二十世纪,张謇让青龙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01年,张謇创建大达内河轮船公司,购置轮船,开辟航线,发展长江两岸航运事业。1904年,张謇向商部、抚院递交《请设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公呈》,申请建造上海十六铺码头,呈文说:“……每见汽船、帆船往来如织,而本国徽帜反寥落可数,用为愤叹……”由呈文可见,张謇开创大达轮船公司的目的是为了捍卫国家的内河航运主权。因为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以后,长江内河航运权利丧失,年复一年,悬挂外商旗帜的轮船肆无忌惮地行驶于长江上下。大达轮船公司的创立,打破列强对中国内河航运主权的垄断,从此,青龙港成了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一个重要码头。大生轮船,是第一艘靠上青龙港码头的轮船。因为这艘轮船的航速较慢,后来,海门人称动作缓慢的人,叫“慢大生”。这个绰号戏称,成了海门二十世纪本土文化的一个细微印记。以后的一个世纪,青龙港融入内河航运的大动脉,先后开辟五条长江航线:青申(上海)、青吴(吴淞)、青崇(崇明)、青浏(浏河)、青申高速客轮。内河航线也有五条:青龙港至茅镇、三阳镇、四甲镇、三星镇、二甲镇。青龙港的车水马龙,进入天下人的耳目。时至二十世纪末年,长江下游多条大桥跨越南北,天堑变通途,江上航行渐渐被替代,1999年,青龙港码头驶出最后一艘轮船,原本喧嚣的港口日趋冷清。然而,青龙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拖着长长短短气笛声的轮船,还会时不时的,悄悄溜进当年天南海北旅客的梦乡里……

在青龙港建设轮船码头同期,张謇规划建设青龙港船闸。这个船闸是如今青龙港唯一的百年遗存,原名会云闸。青龙港船闸是青龙河疏浚升级的重点配套工程,是由张謇创建的大生三厂出资42342两白银,聘请荷兰专家特兰克设计,1919年施工,次年竣工的。船闸钢筋混泥土结构,闸室长108米,叠梁式木闸门启闭,非常先进。会云闸是大江南北以及上下游船只进出通海地区的安全保障,在以水上运输为主的年代里,有力地促进了苏北的广大地区和苏南以及长江中上游两岸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至今青龙港船闸仍然是长江下游的重点船闸。

闸以内的青龙河,原本是海门沙地复涨时形成的天然河道,位于日盛沙与永埠沙之间,涨沙成陆当初,两岸都是茂密的芦苇,蜿蜒而北数十里,直至四杨坝,一片青葱。多年前,笔者曾经采访世居青龙河畔中兴镇的九旬老人盛树芳,她说:“老辈里流传说,这条河原来叫川洪河,张謇造了会云闸,河名改叫青龙河。青龙飞腾会白云,好彩头!川洪河弯弯曲曲,深深浅浅,张状元造闸后,把河道开直挖深……”

同时期,青龙河东侧还建造了一条青三铁路,从青龙港到大生三厂,全长大约6公里左右,主要用于大生三厂进出货物。

三厂镇是海门地方最年轻的集镇,在大生三厂兴建以后衍生发展形成的,不过百年历史。

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令张謇义愤填膺,面对割壤赔款,还容许日本在国内办厂的奇耻大辱,张謇毅然放弃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接受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委派,下海经商,创办大生纱厂,以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他在亲手拟订的《厂约》中声明办厂宗旨:“……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州,为日厂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张謇起草的《厂约》条文,是时代的最强音:实业救国,抵制侵略!

大生纱厂成功创办后,1904年又兴办大生二厂,1914年再办大生三厂。

大生三厂选址在常乐镇南湾,1917年购定厂基620余亩,价值64178两白银。19197月建造厂房,192012月建成。施工期为18个月,共计2365间,其中纱厂、布厂钢筋混凝土建筑1032间;总办事处、花行、批发行、花纱布栈390间:轧花拣花间、脚花间、翻砂间、机匠房等91间;工作场舍、门丁室、材料栈、夫役室等120间、男女工人宿舍395间、账房、警卫、市房等336间。全厂工程造价816093两白银。

原向英国订购的3万锭纺机、4000双线锭、400台织布机,以及配套的引擎、锅炉等机械设备因受欧战影响,直到1921年春才陆续运到。这些机器设备向英国订购,安装时,英国工程师惠灵顿见工地上到处都是土木砖瓦,接待工程师的洋房还未竣工,苛责三厂招待不周,在张詧家住了两天就扬长而去。张謇、张詧决定自己安装。他们以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毕业生马季谟、于石圃、瞿觉先、唐人杰、施秀山、习是则等六人为技术骨干,加之一、二厂机工傅鸿生父子、沈一机等人设计排车、安装。1010日,大生三厂试纺成功,朝野一片赞扬,国人扬眉吐气。

大生三厂生产的第一批产品于11月在上海事务所开盘时亮相,16支“三星”牌纱条匀色洁,可以和上海名牌16支“九狮”媲美,售价比大生一厂的16支“魁星”棉纱还要高出10元。

对于大生三厂,人们有两个特别深刻的记忆点:钟楼和铁路火车。

1920年建成的大生三厂钟楼,是座样式玲珑别致、风格中西合璧的城堡式建筑,高大雄伟,当时的海门第一楼。外墙青砖白缝,楼顶呈皇冠状。钟楼主楼净高25米,包括旗杆高度在内27.3米,分为5层。主楼半身两侧的小楼顶部都有女儿墙。底层三间面阔18米,进深6米,中间为宽敞的拱形大门通道,走出通道就是建在厂河(与通沙河重合)上的3孔钢筋混凝土大门桥,全长15米,阔7米,过桥便是公路。这座雄伟的百年钟楼至今依然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青三铁路是通海地方有史以来的第一条铁路。铺设这条铁道缘由,张詧在《大生三厂创办经过情形报告书》中有说明:“建筑之初,闸工未竣,港道浅狭,黄砂、石子、水泥及各种材料到港者堆积如山,厂中待用甚殷,而转运不及。时闻欧美大工厂多获轻便铁道之利者。为促工程之敷设。每值冬令,潮小河冰,厂用煤炭物料悉赖以装载”。

铺设这条铁道,张謇原来是要请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设计的,不料特莱克在三余镇修建遥望港九门闸时不幸病逝,他的助手、河海工程学校毕业生宋希尚,继承了特莱克的未竟事业,完成九门闸工程后,张謇把大生三厂铁道的设计施工交给宋希尚,并亲自带领他察看地形,规划线路。

大生三厂的轻便铁道于19216月竣工,同年10月正式通车。火车铁轨从三厂东北角的铁路桥往东一段就拐弯向西南方向,从扶海小学(三厂镇小学前身)西边,一直向南,直通到长江边的船闸。在当时,国内有铁路火车的企业绝无仅有,足见其创新性和先进性。

大生三厂开机,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气、财气,三厂镇因此应运而生,并且很快成为海门地方最有活力的重镇。

如今,大生三厂除钟楼外,还有总办事处、厂区车间、原棉仓库等遗存。

常乐镇 张謇年代,常乐镇南湾除了兴办大生三厂外,还在厂区北边创办了南通第二养老院——老老院。张謇和他三哥张詧在1912年以后的10年间创办了三所养老院。1912年,张謇用六十大寿的礼金和准备宴客费三千元,在南通城南倡建第一养老院,他的三哥张詧七十岁时效法弟弟,在家乡常乐镇南湾兴办南通第二养老院。张謇先生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意,题名“老老院”。张謇在老老院开幕演说中说:“夫养老,慈善事业。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心安一点。”他还向社会各界发出倡导:“好善之士,如能本此推广设立,不使一老人流离失所,此尤鄙人所深望也。”

老老院有七架梁朝南瓦房四埭,并配备护理人员和医生,还有个手工场,让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手艺活计。养老院建成之后,周边数十里无依无靠的鳏寡老人有了栖身养老之所。老老院虽然在解放后拆除了,但“老老院”的名字及方位牢牢印记在人们的心里,是海门地方的一个著名地标。

在常乐镇和三厂镇之间的青龙河东侧,有两个村子的名字,和张謇密切相关,一个叫孝威村,一个叫玉竹村。

孝威村,为纪念杨点而存在百年。杨点(18401923),字梅汀,家住凉帽店,当年属于常乐镇地界,他身怀武功,长于医术,家设诊所,为人刚直,爱打不平。

光绪二年(1876),海门厅同知王家麟发放一种征收田赋的通知单叫“易知由单”,衙门差役给四乡农户发放“易知由单”时,敲诈勒索,横行霸道,闹得鸡犬不宁,民怨沸腾。

一天,同知王家麟出巡晓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到各地巡视、考察、督查工作。王家麟路经凉帽店时,四乡村民揭起围腰旗拦道挡轿,要求王同知收回成命,撤销“易知由单”,仍旧按照原来制度,定期开征,便民完粮。然而王同知不肯答应,引起群情激愤,杨点更是火冒三丈,挺身而出,质问王同知。这时,锣声喊声,声震遐迩,群众越聚越多,前拥后挤,把王同知挤出轿外。差役无法维持,只好护着同知,奔逃回衙。王家麟惊怒交集,发签抓捕杨点、黄景仁等人。并以小梁山盗魁杨点,鸣锣聚众,捣毁官轿,殴打朝廷命官罪名立案。酷刑逼供,问成死罪。

张謇得知杨点冤情,有心援手。于是向他的恩师、省委员孙云锦诉说实情。张謇在光绪三年(1877)二月二十三日的日记中写道:“早至海安……知孙师以查办海门由单事东去。登舟细问各情,具以实对……”由张謇日记可知,在孙云锦的官船上,他禀告了杨点案件实情。

孙云锦到了海门后,走访调查,复审杨点,核实案情,回省后重新审理判案,张謇在《啬翁自订年谱》里是这样记述重判结果的:“……案经孙先生侦察得实,平反昭雪,总督褫王职,定谳。”“征赋由单讧变案”最终以杨点等平反,海门厅同知王家麟革职告终。

张謇申张正义,援手危难,为乡人树立了一个刚毅正直的榜样。以后,张謇发挥杨点有武功的特长,约他一起协助地方筹办民间武装滨海渔团、复建慈善机构海门溥善堂,参加家乡的救灾活动。一度时期,杨点担任常乐镇巡警分局长。任职期间,在地方禁赌、禁毒、禁妓方面铁面无私,不遗余力,深受民众的拥戴。杨点逝世次年,张謇亲题《孝威先生》木质匾额,送至杨宅,此匾现存于张謇纪念馆。此后,杨点所在村被地方命名为孝威村。

玉竹村的命名也有来历。清末民初,张謇在南通地方践行地方自治,推行“村落主义”,发展农业生产,致力农民致富。他先为乡亲父老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刘炜(18261914),小名旦。刘炜是个田精明,张謇与他结为朋友,称他“田状元”。鼓励他培育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带领乡亲种粮植棉,发展多种经营,一起致富。张謇介绍刘炜引进中药材玉竹,带头种植。1910年,南京举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张謇推荐刘炜参加。会上,刘炜带去了他培育的大红袍赤豆,和旱稻种、白沙枇杷、玉竹等优良农产品参展,并获得大奖。从此,中药材玉竹的种植很快得到推广,当地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玉竹专业种植村,玉竹村由此得名,成了一方乡村永远的记忆。

常乐镇是张謇的出生地,这块地方,是张謇高贵品格形成的摇篮,是张謇精神的发祥地。张謇在《啬翁自订年谱》开头中写道:“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五月二十五日卯时生于海门常乐镇今敦裕堂前进之西室。”敦裕堂,是张家老宅的堂号,敦,厚道、诚恳的意思;裕,有衣有谷,富裕的意思。可见,诚恳致富是张家立身处世、发家致富的准则。张謇的诚信品格,源于家教家风。他21岁这年应恩师孙云锦之邀,到江宁任发审局书记(秘书),兼做孙云锦两个儿子的辅导老师。当年孙云锦给张謇开了100银元的薪酬。到家后他把百元薪俸交给父母还债,父母十分震惊,把银元放在供桌上教训儿子。若干年后,张謇记下了当时的情景:“先君先妣命陈祖先位前而训之曰‘通海乡里教师宿儒,授徒巨室,终岁所得,不过如此(时银一两,当钱一千六百文;百金,则一百六十千,合俗所谓二百卦也),汝何能一出门即得之,此孙公念汝贫,望汝向上如此,须以为恩,勿以为分,但恩不可轻受,当永记。’又训曰:‘家中债,有父母在,可渐理,勿以为念;冀非分财,辱父母。’”父母在祖宗的灵位前告诫儿子,如果为了还债,你有非分之财的念头,是对父母莫大的耻辱!教训儿子,知恩图报,正直做人。

敦裕堂,是张謇攀登科举巅峰的起点,堂中的青灯黄卷,伴随张謇一万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寒窗苦读,金榜题名,终于独占鳌头。敦裕堂,有父亲不顾家道清贫,也要创捐建造丹凤桥这样乐善好施的榜样。敦裕堂,有母亲“穷苦人须周济,不必待有余”遗言叮嘱,这遗言,是张謇民本意识的种子。敦裕堂,少时的三哥张詧把读书机会让给弟弟张謇,步入中年,毅然辞官返乡,支持张謇从事实业、教育事业,无怨无悔。手足亲情,终身不渝。敦裕堂的家庭文化,成就了张謇的丰功伟业,所以,1903年,在老宅沟西兴建新宅时,张謇手笔为新宅题名“尊素堂”。尊,尊敬尊重;素,一向,向来。意为尊重一向的家道门风,表达了张謇矢志传承家族道德准则和处世方式的强烈意愿。张謇独子张孝若曾说:“我家有一种安贫乐道、独立自重的家风,我曾祖传之祖父,祖父再传之我父,真所谓水有源,木有根。”敦裕堂、尊素堂的家庭文化,成就了张謇的丰功伟业,也成就了张謇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诚信品格、民本意识和开放胸襟。

故里常乐也是张謇产生灵感的圣地,他少时吟唱:“浅倾家酿酒,细读手抄书”的联语。以后,家酿酒,成了星星之火,点燃了他的创新意识,兴办了一个拥有世博金奖的企业——颐生酿造厂。张謇根据药食同源的道理,在酒中融入茵陈等中草药,泡制成的颐生茵陈酒,在1906年的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一举获悉金奖。张謇以创新精神,实现了颐养民生的办厂宗旨,并在万国博览会上占据一席之地,亮相世界,扬我国威。

张謇多次由衷表示:“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他在长乐镇初等小学校歌里教育孩子们“爱国先爱乡”。言必信,行必果,他和他的家族在家乡创办了长乐第一初等小学、张徐女校、张徐第三小学、张沈第四小学、张邵高等小学等五所学校。以及民众教育馆、社仓、公厝堂等一批公益慈善事业。

常乐镇以北的青龙河沿线,流传很多关于张謇为民造福的故事。1884年,四甲坝一带遭遇春荒,张謇在正月二十日日记中记录:“闻四甲颇有乏食之民,结队以索饷,多至数千人,有司漠然,可危也!与烟丈议发赈。”在四甲饥民暴动一触即发之际,张謇发动乡绅,募捐救灾。四甲中学的前身是晚清名臣李鸿章发起捐资创办的东渐书院,是与南通紫琅书院、师山书院齐名的书院,以培养精英为目标。1914年,张謇与其兄张詧筹银三千元,将东渐书院及东侧东岳庙改建为南通第三高等小学。张謇面对列强环伺,国破家亡的严峻形势,认准了兴我中华之路,坚信“一国之强,基于教育”,于是大力发展教育,智民强国。

张公堤 张公堤是后人给上世纪初张謇围海造田遗存大堤的美称。1901年,大生纱厂正常投产运营,为了获得稳定的原棉供应,张謇申报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招股集资方式成立的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作为原棉基地。他与汤寿潜、李审之、郑孝胥、罗振玉等人拟定章程,声明宗旨:“务使旷土生财,齐民扩业”“为国家增岁入之赀,收本富之利”“储通海小学堂、农学堂经费”。通海垦牧公司开垦的黄海滩涂,位于黄海之滨通州、海门的交界处。当年的垦牧之路,从青龙河往东,经过运盐河(又称老通吕运河),让大批民工通过水路进军黄海荒滩,开始筑堤围海造田。但是海滩环境十分恶劣,垦荒造田的困难比想象的大得多。1902年,历经千辛万苦,大堤工程基本完工,可是连续几天的狂风暴雨和汹涌的海浪把堤岸冲刷殆尽。许多投资通海垦牧公司的股民信心动摇,提出退股要求。这年,张謇已是半百老人,面临意想不到的挑战,他仍然豪情万丈,义无反顾,请旅居南通的江宁画家单林作画《东海牧夫长五十小象》,赠予三哥张詧,表示兄弟携手开发黄海滩涂的决心。十年艰辛磨一剑,终使沧海变桑田。通海垦牧公司围垦造田2560多万亩,创造了兴垦历史的奇迹。清代末年的著名政治家翁同龢十分推崇张謇的盐垦事业,评价说:“范公堤外张公垦,饱腹心心十万家。”通海垦牧公司实现了“旷土生财,齐民扩业”的目标,张謇欣喜万分,在公司的望稼楼上,信笔题联:“多把芳菲泛春酒,已见沧海为桑田”。

继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后,张謇于1903年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这个公司为吕四场、余东场合并之地,面积广大。为了尝试改革传统的煎盐和经营方法,张謇亲任公司总理,学习日本的先进制盐方法。该公司生产的精盐在意大利赛会上获最优等奖牌。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博览会上荣获特等奖。同仁泰盐业公司所产食盐大多通过运盐河转送到大江南北,千家万户。

在张謇的示范引领下,南起长江口,北至连云港,东起黄海,西接范公堤,南北600里,东西约100华里的沿海荒滩上,兴起了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垦牧热潮,围海造田数以千万亩计,这一壮举,十分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矛盾突出的“三农”问题。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据将近整个江苏省的半壁江山。垦区产棉基地的建立,助推了大生棉纺业的发展,大生纺织成为当时中国首屈一指的棉纺企业。

当年的垦区,就是现在江苏沿海连云港、盐城、南通这三个中心城市的东部地区,也是今天南融长三角、北联渤海湾、沟通中西部的“黄金海岸”。

回首历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今天江苏沿海大开发的黄金海岸和百年以前张謇发起开垦的黄海滩涂,惊人重合。张謇,是黄金海岸的奠基人!

漫步通海垦牧公司旧址,当年的海堤残段还在,人们称其张公堤。当年的钢筋混凝土挡浪墙还在,人们已经把它建成垦牧公园,作为旅游景点。当年通海垦牧公司的办事机构海复镇还在,但已属启东市管辖的重镇了……

虽然时过境迁,但青龙河——运盐河(老通吕运河)——张公堤,如同一根轴线,清晰而深刻地记忆了张謇先生的丰功伟业和道德情操。

(作者单位:海门张謇研究会)

原载:《张謇研究》2021年第2期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