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资料
运盐河与张謇祖先的迁徙历程
时间: 2020-05-13     次数: 6207     作者: 陈 建

 

运盐河与张謇祖先的迁徙历程

 

  

 

运盐河是古代横贯通州腹地的历史最为久远、地位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及交通主枢纽。运盐河连接着通州许多重要集镇,张謇家族两百多年来的迁徙和变迁,与运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两千多年前,为了便利运盐,西汉吴王刘濞始开运盐河,从扬州湾头镇开挖,中间经过海安,一直到如皋市东陈镇的汤家湾方止。10世纪初又从此向东南延伸至白蒲镇。五代北宋之时开通了从通州接通白蒲的运河。随着通州境内盐场的兴起,南宋咸淳五年(1269),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开凿运河40里,进入金沙、余庆场,以节省车辆运输成本。明成化二十年(1484),巡盐御史李孟晊开凿吕四场河,建西清闸。通州知州郑重又疏浚了金沙、西亭场河。明嘉靖十六年(1537),通州同知舒缨开凿运河30里,从利和镇(此镇当年繁华一时,后塌入江中)开始,经余中、余东场达吕四场,沟通全线,统称运盐河。明隆庆二年(1568)开凿通州各场的串场河,西亭又与石港有运盐河相通。宣统二年(1910),由于姜堰至海安官河水浅,轮船不便行驶,由姜堰商会丁植卿会同通州张謇出资雇工挑浚,3个月后竣工,并更名为通扬运河,全长212公里。民国十四年(1925),疏浚运盐河30处长9.18公里。运盐河从濠河东流至龙津桥,折向东北到阚家庵、西亭,折向东南经金沙、金余、余西、四甲到余东,又折向东北经包场、六甲到吕四,全长89.7公里。历史上,运盐河沿河曾有明海门县6景,清金沙场8景、海门县20景、吕四场10景及寺庙堂观等名胜古迹。然而在沧桑岁月中,大多古迹都已遭毁,只有极少数能幸存下来。

张謇的祖先最早居住地是运盐河畔的石港镇。清朝前期居住在石港西花园的张氏族人叫张阙,字启祥,有学者认为,“张阙”中的“阙”字一般不作人名,其实这里的“阙”通“缺”,也就是他的名在流传过程中已经缺失了。这位张启祥先生娶了一位李氏夫人,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张元臣,张謇称他为“西园公”,次子名叫张元相。这位张元臣先生在清朝乾隆年间,将全家由石港沿着运盐河迁往金沙场街东五里庙河南的一块地方,此地为当地瞿姓人家集中居住之地,因此名为瞿家园。瞿家园是张謇祖上三代世居之所,张謇后来亦不忘祖上之恩德,来金沙祭扫高、曾祖墓的记录多达26次,其中第一次来,瞿亲怕张謇一行迷路,远送10里方回。民国十一年(1922)张謇兄弟从瞿家赎回“张公祠”所在地的土地,与其兄张詧扩建了祖坟并修建祠堂。民国十三年(1924)建成了“张公祠”,并在祠内开设“私立张公祠元臣小学校”。

张元臣娶秦氏夫人,生一子名张文奎,张文奎就是后来张謇笔下的“瞿园公”。张文奎耐得艰苦,又长于经营,尤其是夫人姚氏更善于持家,所以家境还算富裕,并有一定积蓄。张文奎夫妇生有一女三子,而第三子也就是他们的小儿子名叫张朝彦。张朝彦早年父母就相继离世,被其姐设计赌博,败光了家产,只身来到运盐河畔的金沙镇,艰苦耕种,俭朴生活,敬重邻人。张朝彦在金沙镇的所作所为,被邻居吴圣揆看在眼里。这吴圣揆,乃东台籍人士,除从事农业外,还开了一个小瓷货店,兼卖些杂货,生活安定。吴圣揆有一独生女儿,甚是钟爱,已到婚配年龄,尚待字闺中。如今吴圣揆看到小伙子张朝彦为人老实,且能吃苦耐劳,便决定将自己独生女儿许配给张朝彦,招张朝彦为婿,经过商议于是约定张朝彦一肩双祧张吴二氏,即张朝彦既要继承张家的香火,又要挑起赡养吴家双亲的重任。张朝彦自然欢喜,一口允诺,于是他便有了新的家庭。

当时的金沙镇镇区位于运盐河两岸,大部在河北,少部分在河南,南北街短,东西街长,呈月牙形。张朝彦在金沙镇成婚后,更加勤勉于劳作,生活也有了起色。嘉庆二十三年(1818),他与吴氏夫人的第一个孩子张彭年呱呱坠地,张彭年就是张謇的父亲。后来张朝彦子女多了,生怕过分牵累岳父母,因而主动迁往他处分开过日子。于是,张朝彦一家就坐上了家中的一艘小船,循着运盐河,来到了运盐河上的重镇西亭,与妻儿自立了门户,从此开始了在西亭的生活。

张朝彦来到西亭的时候,当时西亭就已经是运盐河畔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镇,宋代通州沿海有八大盐场,西亭便是其中之一。清代中叶,西亭盐业衰落,农业和纺织业兴起,这里的商业曾经相当繁荣,水运也很发达。张朝彦到西亭安居之时,西亭镇上百业兴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开始他们一家老小就住在船上,以船为家,停泊在西亭西街河南“小河角”。船上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一家人的吃喝拉撒都在船上,地方促狭,难以腾挪,睡觉也只能是方寸之地。

嘉庆、道光直至咸丰三年,大约有40年的时间,张朝彦和他的家人生活在西亭。当时生活条件很是清苦,张朝彦天性坚韧,耐得穷苦,以做麦芽糖、贩瓷器、收破布为生计。在这些生计可以养家糊口的情况下,正年富力强的张朝彦并不满足,不久之后他又租种了西亭镇西离其泊船不远处属于周家庄的几亩地。妻儿老小一家人勤恳劳动,节俭持家,靠着自己的双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艰苦努力,家境逐步富裕了起来。道光二十六年(1846)张朝彦在租种的田块北头河边上盖了几间住房,从此告别了以船为家流荡的日子,住上了岸上的新房,日子算是好了起来。张朝彦一家除了干农活种地之外,依然操持着做糖旧业,还开了个小小的糖坊。

就在张朝彦于西亭努力创业之时他的岳父母吴圣揆夫妇在金沙的瓷器生意有些难以为继,而在海门厅中西部刚刚出现了一个繁荣的集镇,名叫长乐镇(即今海门常乐)。有人将这个集镇描述为“小小长乐赛苏州,既有典当又有楼”,长乐镇也因此被誉为海门的四大名镇之一。吴圣揆夫妇听说长乐镇的瓷器生意比较好做,也更加容易赚到钱,于是夫妇二人就迁居到海门长乐镇定居,继续操持着老本行瓷器生意,同时也种一些田地。吴圣揆夫妇本身就长于经营,因而吴氏瓷器渐渐地在当地有了一些名气,家境也重新好转了起来。

随着岁月的流逝,吴圣揆夫妇年岁渐渐大了,身边需要一个能够服侍他们的年轻人,他们的家业也需要后人来继承。吴圣揆夫妇当年与张朝彦曾约定,张朝彦需要承担起肩张吴两家的重任。张朝彦也是一诺千金,把肩张吴两家的重任落到长子张彭年身上。

张彭年从小基本都在西亭长大,并跟着西亭的一位丁先生读了一段时间的书,等到会写诗了,就不学了。正如张謇嫡孙张绪武所言:“这样,张家才出了半个知识分子。”待张彭年年岁稍大,每隔一月,张朝彦一定会让张彭年到长乐镇,探视吴圣揆夫妇,少则住五六天,多则住半月。长乐距西亭大约70里地,当年张彭年需要从西亭出发,摇着船儿沿着运盐河向东南经金沙、金余、余西、二甲、四甲,再向南才能到达长乐,每次从西亭到长乐,都是一次长途跋涉,其中的艰辛,也是值得后人好好体味的。这古老的运盐河,应该铭记着张彭年那一次次匆忙行进的身影。

而张朝彦后半辈子有40年时间基本都定居西亭,就在日子越来越兴旺的时候,他的二儿子张彭庚因过失而杀人,张朝彦又一次破家相救。晚年的张朝彦是孤单寂寞的:大儿子张彭年去了海门长乐镇(今为常乐镇),二儿子张彭庚因遭人命官司不在家,三儿子张彭龄也到通州城里自谋营生去了。张朝彦遭此变故,心情固然非常郁闷。咸丰三年(1853)十一月,郁郁寡欢之下的张朝彦溘然长逝。去世之后,三儿子张彭龄请风水先生,为张朝彦在西亭河南三总桥选了一块墓地,附近的邻居都说张家占了好风水,使尽了各种办法阻挠。最后这件事还是由张彭年出钱,张彭龄出面理释,张朝彦灵魂方得超度,遗体入土为安。咸丰十年(1860)三月,张朝彦之妻吴氏病逝,与张朝彦合葬于西亭三总桥。

西亭三总桥位于“西亭河南”,此“河”依旧是运盐河。如今流经西亭镇区的运盐河已经被改造成团结河、亭石河,只有西亭镇东首到金沙的河段依然称为运盐河。就在张朝彦去世那一年,张謇在海门出生了。

张謇虽然生在海门,但是此时张彭年迁海门时间不长,所以海门还不足以作为张謇的原籍,所以张謇在《殿试策》中写道:“世居通州金沙场,后迁西亭,侨居海门长乐镇”。张謇在《归籍记》中也不止一次讲道:“窃生世居通州之西亭,业务农桑,家传清白。”张謇一辈子都没有称自己是海门人,而当时海门和通州并没有隶属关系,海门当时是直隶厅,直接隶属于省,而张謇一辈子都称自己是南通人、是通州人。张謇去世后,啬园陵墓上一牌位,上书:“南通张先生墓阙”。如果进一步拷问,张謇是南通哪里人?赵鹤在《西亭张謇祖居往事述略》中认为:“张謇是江苏南通人,其实,按其“出生乡贯”来说,他是通州西亭人。”

张謇年幼就表现出极高的读书天赋,5岁那年,张謇三叔张彭龄从西亭来到长乐,叫张謇背诵《千字文》。张謇张口就背,从前到后一气呵成,一字不误。由此,张彭年对张謇的教育格外关心,张謇11岁的时候,张彭年便与三弟张彭龄商量“明年延请名师到家”,使其接受系统正规的教育。该请哪一个有学问的老夫子来教授自己的爱子呢?张彭年想到老家西亭乃是人文荟萃之地,那里名士辈出,西亭宋氏更是以私塾传家。当时宋家有一位老先生名叫宋郊祁,字蓬山,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学问之渊博远近闻名。张彭年有意延请宋先生来家开馆授徒,宋老先生了解情况之后,欣然允诺,张彭年也是非常高兴。为了迎接宋蓬山的到来,张家作了一系列的准备,张彭年特地在五颗柳树下面建了“仿陶书屋”。

同治三年(1864),57岁的宋蓬山乘着小船由运盐河从西亭来到海门。张彭年携儿子们恭迎宋老先生的到来,敬请宋老先生进驻“仿陶书屋”,命三子张詧、四子张謇和五子张跟随宋先生学习。3个孩子除了当宋先生的学生之外,还担任童仆职责,每日都要完成打扫房间清理粪便等等事情。这样,兄弟3人开始了全新的学习生涯。

原载《謇园》2020年第1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