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  
最新专著
最新论文
最新资料
  站内搜索  
 
  最新论文
一支质朴明快的牧歌 ——张謇《野渡》赏析
时间: 2019-10-28     次数: 75840     作者: 徐晓石

 编者按:

张謇自称“性喜诗而杂读诗”,一生与诗相伴,“日课一诗”,到老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题两千余首诗作。这是一笔丰厚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可喜的是今年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题涉及张謇的《野渡》诗。由此引发我会会员开始关注张謇诗歌。

本期《张謇研究》刊登了就《野渡》《还家》《壬子元旦命怡儿作诗因示》三篇张謇诗歌进行赏析的文章。三首诗从张謇少年、青年、老年三个不同时期,分别反映了张謇热爱家乡、赞美南通的情怀,六年军幕生涯结束后的哀伤沉郁,以及民国初年的政治态度。

热忱期望广大会员多读张謇诗歌,写出更多精美文章,以飨读者。

 

一支质朴明快的牧歌

——张謇《野渡》赏析

□ 徐晓石

 

今年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有两道题涉及清未状元张謇,凸现张謇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教育部门对张謇文化的关注,具有鲜明的导向意义。

《野渡》是张謇少年时的作品。张謇少时即有诗才,十二岁,一天有一武士骑马从门前经过,宋蓬山老师举“人骑白马门前过”命对,謇应“我踏金鳌海上来”。立意高远,对仗工整,意象鲜明,令老师惊喜不已。十三岁学做五言、七言诗,先生每次回家(西亭),必将张謇带回家,令其至西亭诗社,分题作诗,使少年张謇对诗歌产生浓厚兴趣,亦为他成为诗人奠定了基础。

十四岁那年,宋蓬山先生病卒,从宋紫卿(琳)先生读书,并“宿膳其家”。张謇少年时的诗作留存下来的有四十多首,其中有不少以西亭为题材的诗,《野渡》是其中之一。

 

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

船趋绳力健,水啮岸根空。

村栅牛羊熟,滩菰雁鹜丰。

但无沧海警,安乐是吾通。

“野渡”,即村外的渡口,作者通过对渡口及其周边事物的描绘,赞美安乐的通州。

“野静河流阔,芦梢一向风”。首联直写渡口,宁静的原野上有一条河流穿过,河面很宽,河沿上长着芦苇,芦梢一向风斜着。显示“野静”的状态。一个“阔”字,不但交代河面之宽,无桥必有渡,否则行人无法通过,而且暗示此处不是“野渡无人舟自撗”的冷落所在,还有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为下联埋下伏笔。

颌联:“船趋绳力健,水监岸根空”。写出渡口的动态。用词贴切,如动词“趋”和“啮”,形容词“健”与“空”。趋,疾走,快步而行,船快速前行,自然依靠纤夫健壮有力。船急速前行掀起的波浪冲击河岸,一个“啮”字用得很妙。啮,用齿啃,咬,引申为侵蚀,时间一长会把“岸根”掏空,显示少年张謇驱遣文字的能力。

“村栅牛羊熟,滩菰雁鹜丰”。颈联写渡口周边的景物。“村栅”中养着成熟的牛羊,滩菰里藏着丰富的大雁和野鸭。这是虚写,作者站在渡口看不到村栅里的牛羊,更看不到滩菰中躲藏的雁骛,但他曾经看到过这些东西,写得比较笼统,用“熟”与“丰”形容这些家畜和飞禽。作者所以这样写,一是点明时令:正是夏未秋初,二是烘托渡口,宁静而有生气,三是突出村民因富庶而乐,为尾联作铺垫。

尾联:“但无沧海警,安乐是吾通”。从明代开始,倭寇常从海上侵扰中国沿海地区。此诗作于清同治年间,当时太平天国军已被平定,外敌也不敢侵扰,因而“无沧海警”,深感通州是“安乐"之乡。

全诗主皆鲜明,结构紧密,语言朴实,对仗工整,风格清雅,犹如一支质朴明快的牧歌。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

原载《张謇研究》2019年第3

 


主办单位:张謇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环城南路21号 邮编:226001
电话:0513-85515405 传真:0513-85532753 邮箱:zjyj1984@126.com